------珍惜师范教育资源 天地君亲师,你心中,谁最重!一百年来,在秦州大地上,人们把天水师范学校称为“天师”,绝不仅仅为了简称或因为地缘关系。自1910年建校以来,历经百年,天师积淀了极其厚重的历史财富和最为珍贵的无形资产,天师培养的3万多名学子为无数蒙蒙学童开启了智慧之门,使太多的人与天师结下不解之缘。 2000年,远居台湾、八十高龄、并无固定收入的邓清莹女士,为完成母亲李凤琴女士(上世纪三十年代毕业于天水师范)的临终遗愿,从儿孙孝敬老人的费用中挤出20万元,设立“邓夫人奖学金”,“鼓励和资助母校贫困女生勤奋学习,毕业后献身教育事业”。其高尚情操和良苦用心,感天动地,发人深思。 上世纪50年代霍松林先生曾在天师任教两年。1998年天师被命名为甘肃省首批“标准化中等师范学校”,恰逢天师88周年纪念,霍松林先生欣然题诗一首:师范创秦州,弦歌八十秋,春风桃李艳,化雨豫章绸。作栋营千室,为舟济巨流,青矜观校史,奋励遇前修。霍老对于故乡母校的深情厚望溢于言表。 教育乃百年大计。然而时隔两年,到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撤并地方中等师范学校(简称“中师”)的政策,其初衷是“与国际接轨”,实现“三级师范”向“一级师范”的飞跃。改革之潮原来如此迅猛,恰似“摧枯拉朽”,百年师范,“升、停、并、转”,短短几年,所剩无几。对此举措,我不敢妄加评论,历史自有评说。但是,作为一名六十年代出生的教师,我终于体验了“超英赶美大跃进”的苦涩滋味;作为上世纪末才陆续达到“标准化”、试图探索“现代化”的中师学校,大都步入“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壮历程。跨入新世纪,中师的使命竟然“瞬间”完成!历史已经翻开新的一页,百年天师改制为职业技术学校已既成事实。 天水师范学校的招牌尚未摘去,但“为人师表”的校训在许多学生眼里已黯然失色;天师已不再以师范学校名义行文理事;2011届学生毕业后也不再以师范学校名义招生、发放毕业证;发展职教的东风十分强劲,但学生报考的热情并不高昂,高级讲师,走村串户,只为招生,甚至不得不求助于当年学生;为尽快转化成“双师型”教师,天师多年的基础学科教师正在面临艰难抉择;为紧跟市场需求,天师的领导正在为专业设置、实训设备、就业渠道等问题苦苦求索。天师人有忠诚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优良传统,能够承受困难和压力,顽强地延续学校的生命,想方设法使学校在风雨中前行。最近,学校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国家级示范校” 。百年天师,似乎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本来无可厚非,作为一所学校,历史的继承性与教育教学的相关性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百年天师厚重的历史财富和珍贵的有形无形资源,对于农村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意义究竟孰重孰轻应该质疑。百年天师特有的师范精神和校园文化能否继续传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正在经历着阵痛。 2009年6月9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一篇《中等师范退出十年后,部分农村学校师资青黄不接》的报道,文章以湖南耒阳为例,指出“农村年轻教师出现断层,教师老龄化严重,为此,许多农村家长宁肯到城里收废品,也不得不撤离乡村,只为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 ”显然,这是迫不得已。同样是中青报记者对甘肃会宁教育调查后感言:师资困境让高考状元县失去了自信。文章指出:回顾会宁教育发展史, “正是师范生撑起了会宁教育的一片蓝天”。 在他看来,师范学校培养的学生,恰是农村小学和学前教育最需要的老师。天水农村小学、幼儿园也不例外,在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今天,农村小学、幼教师资从数量上严重短缺。就质量而言,许多非师范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走上农村教师岗位,他们学科优势明显,毕业后从事专门学科教学的能力与科研能力较强,但是他们在心理情感上、多种教育技能上、安心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的专业思想上都很难适应农村小学、幼儿园教育多学科、综合性、趣味性教学为主的实际情况。在岗培训任务十分艰巨,然而短暂的教育项目培训与多年的师范精神熏陶焉能同日而语!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在《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一文中提出: 近几年来,师范教育的机构改革进行得非常神速,而教师专业化水平并未有多大提高。一大批中师被撤销。中师资源几乎流失殆尽。让一些高水平的综合大学也来培养师资,尚没有做好准备,也还没有提出培养师资的要求。许多师专、师院纷纷扩展为综合性学校,抽调师范专业的教师去充实其他新建立的学科,极大地削弱了师范专业。这与改革的宗旨背道而驰。 现实值得我们今天来反思,至少是过于理想化,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当前最紧要的任务是堵塞师范教育资源的流失,扩大资源,规范办学。 西谚云:“如果在森林里迷了路,最好的办法是回到起点”。 “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号角已经吹响,百年天师只有升格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才能宏扬师范精神,发挥资源优势,走向新的起点,奔向光辉未来。在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第一首公开发表的朦胧诗,北岛的《回答》,最后一节则写道——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我极不愿说天师百年,因为“百年”有寿终正寝之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今天,在天师百年之际,让我们回望那个并不遥远的世纪,让我们向那些曾经为天师百年历史付出心血的老前辈致敬!向关心、热爱、献身于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天师学子致敬!感谢他们给教育事业留下天师文化这样一笔宝贵财富。 感谢撰稿人对天师的赞誉,对师范教育资源的重视一语道破天机。本文来自天水在线留言,撰此文目的引起社会能对师范毕业人才的重视,是工作10多年以上的师范生撑起了天水教育的一片蓝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