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边 “雨声很大,像是住在溪边。希望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了!” 这种特别的遗憾与悲伤。是张爱玲《小团圆》中的话。 初读张爱玲大约是初一的年纪,那时除了情节、她所表达的意境也不怎么懂。那时候觉得张爱玲的小说读起来难度好大,甚至言语之间很有些陈腐气息,但是,我还是喜欢上了! 言情大家之中最喜爱玲和亦舒,两个作品风格区别很明显的作家。亦舒的文字干练有条理,表达的感情直接干净没有心理方面的过多悬念。爱玲的文字却有着那么多可以理解的角度,她分析爱情中的男女的心理,透彻到让人不敢直视。 日记谷日记网,用日记记录心情 爱玲就像站在俗世红尘这条喧嚣着情欲与物欲的溪边,俯瞰人世间所有的真假感情,她看的透彻、所以才会有《十八春》的沉郁和《金锁记》的苍凉。 爱玲的故事包括她自己亲历的,过程总是连沉郁都沉郁地百转千回,但结局之后,遗留下的都是经久的苍凉。就像雨天过后没有天晴一样,读过之后,心情郁结到无法自拔。 作家的作品多少都会有自己的影子,爱玲把自己灵魂或者是灵魂的片段都融进作品里了。《沉香屑》里的薇龙、《不了情》的结局都有着她自己的挣扎、纠葛的影子!就算是旁观者的口气,也是爱玲躲在后台,看着台上的心机倾轧、悲欢离合,语气是发自内心的冰冷、忧郁,还会偶尔叹息,全部是真心的,全部是她的所感所思!那些都是她的故事、起码是她的心情! 日记谷 情感日记 爱玲不圆滑、不市井,性格古怪、亲情淡薄,她拥有两个性格极端的父母,一个是没有担当自私自利的市井男人,一个是完全接受了西方文化价值观,与中国的现实环境完全脱节的女人,这样的环境下,她可以感受到的爱可想而知多么了了。 爱玲是有一些固执,她坚守自己的真性情和心灵的纯净。她看似来自红男绿女,却单纯到没有点滴的心机。她可以看穿、她是那么敏感的精灵,她不会用什么手段去保护自己,她走过战乱、过早地尝过了人世的艰辛。一个那么开朗明媚的女孩眼睛里却过早地失去了光彩。她的一生如同她的小说集一样,是个传奇!想要解读这个传奇,无论是谁都只能做到冰山一角,除了她自己!
《小团圆》是爱玲最后一本书了,几乎可以说是自传。因为遗嘱的继承者并不刻板的忠诚,让它可以面世。 爱玲和胡兰成,让这人间热闹过很久。一个女人并不特别的爱情被放在爱玲的身上以后,居然沸沸扬扬被炒作了近一个世纪。就连胡兰成的儿子,也会被班主任问及关于他俩的那些传言。 所以,爱玲似乎一直想要解释,一直试图向人们剖析自己,但她的挚友和身后的社会都选择了拒绝。30多年后,《小团圆》的出版终于帮她实现了。 其实,爱玲一直都有自传情结,在散文《烬余录》和《私语》中都有体现。爱玲晚年,张学研究热的兴起,让她更急迫切地解释自己。她还写过两部英文版的自传性质小说,分别是“The book of change”(易经)和“The fall of the pagoda”(坠塔)。这两部英文小说基本可以看作是《小团圆》的前传。 之后便是《小团圆》,凝聚心血却未能发表。 看过之后,觉得心疼。走在故事里的那个人就是她啊,她的周围仿佛永远没有固定的人、甚至爱人、亲人。1995年,张爱玲被发现在美国的公寓内孤独死去,她的书桌上还摊开着一直未予发表、反复修改的《小团圆》。 她就是住在溪边,外面的喧嚣都与她无关!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