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屐履

 忘忧草草图书馆 2012-06-28

屐履

鞋是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古人也是如此,他们甚至称其为“足衣”,表明鞋在服饰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对鞋的称谓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履、屐(jī)、靴、屣(xǐ)、舄(xì)、屦(jù)等。古人最初穿兽皮缝制的鞋。随着纺织技术的进步,编织的鞋逐渐普及。商周时期,除了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其他人已经基本形成着履的习惯。值得一提的是,汉代以前,古人将鞋统为屦,汉代以后,才统称为履。先秦时期,人们在屦的底部加上一层木底,能防止鞋底浸湿,这种鞋称为舄。舄有赤、白、黑三色,皆前端高耸,是先秦时期高等级服饰的一部分。
履的演变
东晋南朝时,出现了木屐,即在屦的底部加装前后两个木齿。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胜利消息传来,当时的东晋宰相谢安(320—385)心情激动,步履匆忙,以至于迈过门槛时,折屐断齿都浑然不知。谢安当时穿的就是这种带齿的木屐。时过境迁,中国人早已不再穿着木屐,但它却仍然保持在今天日本的传统服饰中。
唐代是中国鞋文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当时胡装盛行,带动了靴的流行。早期靴由皮制,出现很早,但真正大规模地普及使用则从唐代开始。由于靴子穿着轻便舒适,在以后的1000多年中广泛流行,样式不断变化,材质也从皮革扩展到各种面料。

东汉“富且昌宜侯王夫延命长”锦履 清 蓝缎地牡丹纹小脚鞋 清 雪青缎绣穿珠福寿花盆底鞋
宋以后,理学逐渐兴盛。它在强调三纲五常等封建等级制度的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一种被称为“缠足”的陋习。相传,缠足始于五代南唐时期,但真正蔚然成风则在南宋之后。由于缠足,很多女子脚部畸形,被称为“三寸金莲”,于是明清时期(1368—1911)出现了大量专供小脚女人穿着的尖头绣花鞋。
与汉族妇女不同,清代满族妇女不缠足,她们多着一种满族传统的高底鞋。高底鞋以木制底,上宽下窄,形似花盆,又称“花盆底”。早期高底鞋高仅1至2寸,后逐渐增至4到5寸,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高跟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