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定安亭 20120128

 10同心圆10 2012-06-28

2012年01月28日 星期六  新民晚报
 
苏州河流入上海境内“北岸第一站”嘉定安亭,龙年新春,记者踏访码头工地,与老船工攀谈,感受到“春的气息”—— 
悠悠古航道“助力”新汽车城崛起 
 
朱全弟 刘必华 

■古老的苏州河航道“老当益壮” 本报记者 陈意俊 摄
 
  苏州河从太湖瓜泾口流入上海境内,北岸第一站就是嘉定安亭。龙年新春时节,本报记者踏访安亭镇苏州河沿岸,看见这座远近闻名的汽车城在崛起。沿岸而行,记者看到不少新的码头在扩建、重建,大型船舶装载货物从这里运向四面八方。
  经历时代变迁,几百吨位的货运船仍川流不息航行于古老河面。记者巧遇老船工,听他讲述昔日的劳苦与辉煌,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古航道繁忙 新水景惠民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苏州河支流上的蕰藻浜的全面疏浚完成在即,一个专为安亭汽车城零配件兴建运输码头的计划已在酝酿之中。届时,昔日以舟楫航行的古航道,将重现熙熙攘攘的景象。一度被现代交通工具“压过风头”的苏州河,在今天仍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过去,苏州河上弯道纵横,河岸边供船工拉纤的小路崎岖不平,还常坍方。河岸边较浅,船靠岸需接上一二块长跳板,人才能上岸。有些船没有跳板,船工只能卷起裤管从半腰深的河里走上岸。冬天河水刺骨,连脚趾头都会冻掉。

  苏州河水面还常常出现黑水污染,每年八月大潮汛,会把市区的黑臭水推到郊区,河水变成“墨墨黑”,水中鱼儿可怜巴巴伸出水面大口吸气,有时会翻白肚。有一年,黑水连续半月不退,黄渡地区当时还没装自来水,当地水运部门只好安排拖轮到淀山湖运水救急。

  安亭镇苏州河整治进行到今天,在嘉定水务部门的努力下,展现在当地人们眼前的景致已经焕然一新。如今的苏州河安亭段,水质环境已得到了极大改善,黑臭现象早已不见,河两岸全部筑上了坚固的防护墙,岸边种上了植被花草和树木。由于环境转好,吴淞江两岸成了鸟儿的筑巢栖身之地。

  家住劳动街上的周老伯今年已近90岁,他出生于苏州河边,从小到大目睹了苏州河不同时代的变迁。如今每年的春暖花开时节,老人总是会沿着苏州河边走走看看,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他对记者说,相信今后的苏州河一定会越变越漂亮。

  水运功劳大船工“忆苦甜”

  采访中,我们邂逅了曾在苏州河上拉过纤、摇过橹的刘君。他回忆道——

  安亭镇黄渡地区是历史古镇,因春秋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在此过江而得名。昔日江边店铺、码头林立,河中南来北往船只川流不息,颇有几许《清明上河图》的模样。黄渡是当时上海郊区为数不多的每天有早、中、晚三市的集镇。来往船只一到黄渡便早早抛锚歇夜,为的就是逛早市。

  歇夜船儿每天多达数百条甚至上千条,几乎塞满了3里长的老吴淞江。说着不同方言的人们下船来,拎着马灯穿街走巷,买小吃和物品。从苏州、昆山一带来的船工,很多人腰上别着土兰花布做的竹裙,不同的是女人头上会盘个发结,上面插上饰物,说着吴侬软语,听了“酥绵绵”。镇上的书场、浴室、茶馆、戏院尤其受到船家的欢迎,不时传出南腔北调的欢笑声。

  过去,船只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安亭、黄渡地区的造船业十分发达,有不少船厂,位于千秋桥附近的跃进船厂是上世纪50年代当地最大的造船厂。当地农民种的粮食、蔬菜,均以船运为主,每村的生产小队都有一两条5吨至10多吨不等的木船。当时安亭至北新泾水路近60里,北新泾至外白渡桥又有40里,加起来有近100里水路。

  村里的蔬菜用船运到市区,如果顺风还好,船上扯起风帆、挡好水关便可。但如果遇到逆风或无风天气,则要靠摇橹、撑篙和拉纤三大招式,都是苦得不能再苦的差事。如果遇上六七级的顶风,加上大潮汛的逆水,那怕3个人拉纤,船也慢得像蚂蚁爬,安亭至北新泾水路一般都不停顿,故一纤拉下来,就像和尚磕头,要“背纤”走5个小时以上。北新泾至外白渡桥的市区,两岸厂房林立,不能拉杆扯帆。船儿前行只能等落潮,反之则等涨潮。船工是最累的工作,当时村里都派壮劳力去干,工分要加倍照顾,还会给予一定的补贴。

  到了上世纪70年代,船只陆续装了挂机或改装成轮船,船工终于摆脱苦力劳作了。船工劳动力得到“解放”了,船上运载货物的品种也更加多样化,航运线路从本市延伸至江浙两省。运载货物量也上去了,每年货物吞吐量达到了以前的很多倍。

  本报记者  朱全弟  通讯员  刘必华 
 
 历史回眸 
黄渡千秋桥 
  苏州河上的千秋桥又名钱家桥,位于嘉定安亭镇黄渡地区钱家村,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是当时横跨吴淞江最大的一座三孔型石拱桥,被誉为清朝年间黄渡地区十大景点之一。大桥上方及桥头两侧搭建有木制结构的长廊和牌楼,逢重大节日会张灯结彩,十分“闹猛”。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大桥遭日机炸毁。之后,千秋桥经历了木桥、简易水泥桥两次改建。考虑到原桥年久失修已成危桥,市有关部门去年决定将其拆除,新建成了具有现代气息的悬索系杆拱型双架钢结构桥。  通讯员  刘必华 
 
一万多只排水口均设标识牌 
苏州河排水监测“戴上护身符” 
  本报讯(记者  朱全弟)经过3年时间的努力,上海市1万多只排水专用检测井全部完成了标识牌设置,这意味着苏州河排水检测“戴上了护身符”。
  据了解,本市一共有两万多个污染源的污水是通过排水收集管网纳入公共污水处理系统进行统一处理的,编号为0001的排水专用检测井标识牌,由上海市水务行政执法总队设置在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一家企业里,这是污水排放一旦超标即“可以追溯”的标识。 
 
治河目标:努力恢复生态功能 
——走访市苏办常务副主任朱石清 

■安亭镇水美、桥美,居民乐享诗意生活 本报记者 陈意俊 摄
 
  “河道是无辜的。苏州河的污染主要是我们岸上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现在要还母亲河本来面目,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时值龙年新春,本报记者采访了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苏办)常务副主任、市水务局副局长朱石清,与“治河人”进行了一次访谈。
  1988年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启动,拉开了苏州河整治的序幕。1998年至今,连续实施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二、三期工程。目前,苏州河已基本消除黑臭,中下游水质主要指标达到五类水(即景观用水)标准。下一阶段,将朝苏州河整治的最终目标迈进,即恢复河道生态系统,这就不仅仅是苏州河的问题了,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还一条生态、洁净的苏州河。

  苏州河得到根本治理,有赖于全社会大环境的改善。如今,本市污水处理率已从“十五”期末的70.2%提升至去年的83%,今年计划达到83.5%;污水处理设施规模由471万吨/日提高到694万吨/日。白龙港南线东段80万吨/日污水厂扩建工程已经在建;白龙港污泥处理厂已于去年底运行,竹园污泥处理厂也在建;这些都为苏州河恢复生态功能创造了外部环境。

  现在,居民小区和企业内部都有排水管道了。但是,有的内部管道要从直排河道改接到市政道路上的污水管道里,问题出现了:有的小区建成了,开发商走掉了;有的企业虽然还在,但不景气,没钱改造怎么办?家家都有排水管道,却碰到“临门一脚”问题。在青浦太湖流域地区,推出了截污纳管的补贴办法。目前正在总结经验,准备推广到全市。

  现在,苏州河的点源污染已经全部解决,不过由于市中心大部分排水系统仍是“雨污水合流”,初期雨水仍是一个问题。如下大雨,雨污混合水一起排入河道,会造成河道重新污染,市水务部门正在研究解决之道。

  朱石清透露,目前苏州河岸边已建有5座初期雨水调蓄池,这对收集初期雨水有帮助,但作用尚未全部彰显。另外,苏州河市区段的底泥疏浚已完成,这对苏州河水质的改善和生态功能的恢复大有裨益。

  对于初期雨水的处理,市水务局正在编制规划方案,参考日本、德国等在河道深层地下修建大型调蓄管道的经验,收集初期雨水,经适当处理后排入大水体,从而为苏州河恢复生态创造良好条件。修建大型调蓄管道,还可以适当提高其调蓄范围内的排水系统的防汛标准。

  另外,苏州河市区段防汛墙大多为硬质护岸,对水中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在生态调查中,曾发现鱼都躲在废弃码头和防汛墙下部的孔隙中,这就提醒我们以后修建防汛墙时,不仅要考虑防汛功能,还应该考虑恢复生态功能的需要,使水生动植物生长有适宜的栖息地……”

  总之,苏州河的生态功能恢复,是上海人民所期待盼望的。然而,苏州河整治的每一步都不是孤立的,截污纳管、初期雨水治理、上游郊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及全市污水系统建设等,这些都对苏州河的生态恢复有重大关系。

  “苏州河市区段底泥疏浚即将完成,这是苏州河迈向恢复生态功能的重要一步。河清有日生态重现,将是上海人民的福音。”本报记者  朱全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