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1月28日 星期六 新民晚报
苏州河从太湖瓜泾口流入上海境内,北岸第一站就是嘉定安亭。龙年新春时节,本报记者踏访安亭镇苏州河沿岸,看见这座远近闻名的汽车城在崛起。沿岸而行,记者看到不少新的码头在扩建、重建,大型船舶装载货物从这里运向四面八方。 经历时代变迁,几百吨位的货运船仍川流不息航行于古老河面。记者巧遇老船工,听他讲述昔日的劳苦与辉煌,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古航道繁忙 新水景惠民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苏州河支流上的蕰藻浜的全面疏浚完成在即,一个专为安亭汽车城零配件兴建运输码头的计划已在酝酿之中。届时,昔日以舟楫航行的古航道,将重现熙熙攘攘的景象。一度被现代交通工具“压过风头”的苏州河,在今天仍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过去,苏州河上弯道纵横,河岸边供船工拉纤的小路崎岖不平,还常坍方。河岸边较浅,船靠岸需接上一二块长跳板,人才能上岸。有些船没有跳板,船工只能卷起裤管从半腰深的河里走上岸。冬天河水刺骨,连脚趾头都会冻掉。 苏州河水面还常常出现黑水污染,每年八月大潮汛,会把市区的黑臭水推到郊区,河水变成“墨墨黑”,水中鱼儿可怜巴巴伸出水面大口吸气,有时会翻白肚。有一年,黑水连续半月不退,黄渡地区当时还没装自来水,当地水运部门只好安排拖轮到淀山湖运水救急。 安亭镇苏州河整治进行到今天,在嘉定水务部门的努力下,展现在当地人们眼前的景致已经焕然一新。如今的苏州河安亭段,水质环境已得到了极大改善,黑臭现象早已不见,河两岸全部筑上了坚固的防护墙,岸边种上了植被花草和树木。由于环境转好,吴淞江两岸成了鸟儿的筑巢栖身之地。 家住劳动街上的周老伯今年已近90岁,他出生于苏州河边,从小到大目睹了苏州河不同时代的变迁。如今每年的春暖花开时节,老人总是会沿着苏州河边走走看看,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他对记者说,相信今后的苏州河一定会越变越漂亮。 水运功劳大船工“忆苦甜” 采访中,我们邂逅了曾在苏州河上拉过纤、摇过橹的刘君。他回忆道—— 安亭镇黄渡地区是历史古镇,因春秋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在此过江而得名。昔日江边店铺、码头林立,河中南来北往船只川流不息,颇有几许《清明上河图》的模样。黄渡是当时上海郊区为数不多的每天有早、中、晚三市的集镇。来往船只一到黄渡便早早抛锚歇夜,为的就是逛早市。 歇夜船儿每天多达数百条甚至上千条,几乎塞满了3里长的老吴淞江。说着不同方言的人们下船来,拎着马灯穿街走巷,买小吃和物品。从苏州、昆山一带来的船工,很多人腰上别着土兰花布做的竹裙,不同的是女人头上会盘个发结,上面插上饰物,说着吴侬软语,听了“酥绵绵”。镇上的书场、浴室、茶馆、戏院尤其受到船家的欢迎,不时传出南腔北调的欢笑声。 过去,船只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安亭、黄渡地区的造船业十分发达,有不少船厂,位于千秋桥附近的跃进船厂是上世纪50年代当地最大的造船厂。当地农民种的粮食、蔬菜,均以船运为主,每村的生产小队都有一两条5吨至10多吨不等的木船。当时安亭至北新泾水路近60里,北新泾至外白渡桥又有40里,加起来有近100里水路。 村里的蔬菜用船运到市区,如果顺风还好,船上扯起风帆、挡好水关便可。但如果遇到逆风或无风天气,则要靠摇橹、撑篙和拉纤三大招式,都是苦得不能再苦的差事。如果遇上六七级的顶风,加上大潮汛的逆水,那怕3个人拉纤,船也慢得像蚂蚁爬,安亭至北新泾水路一般都不停顿,故一纤拉下来,就像和尚磕头,要“背纤”走5个小时以上。北新泾至外白渡桥的市区,两岸厂房林立,不能拉杆扯帆。船儿前行只能等落潮,反之则等涨潮。船工是最累的工作,当时村里都派壮劳力去干,工分要加倍照顾,还会给予一定的补贴。 到了上世纪70年代,船只陆续装了挂机或改装成轮船,船工终于摆脱苦力劳作了。船工劳动力得到“解放”了,船上运载货物的品种也更加多样化,航运线路从本市延伸至江浙两省。运载货物量也上去了,每年货物吞吐量达到了以前的很多倍。 本报记者 朱全弟 通讯员 刘必华
“河道是无辜的。苏州河的污染主要是我们岸上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现在要还母亲河本来面目,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时值龙年新春,本报记者采访了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苏办)常务副主任、市水务局副局长朱石清,与“治河人”进行了一次访谈。 1988年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启动,拉开了苏州河整治的序幕。1998年至今,连续实施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二、三期工程。目前,苏州河已基本消除黑臭,中下游水质主要指标达到五类水(即景观用水)标准。下一阶段,将朝苏州河整治的最终目标迈进,即恢复河道生态系统,这就不仅仅是苏州河的问题了,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还一条生态、洁净的苏州河。 苏州河得到根本治理,有赖于全社会大环境的改善。如今,本市污水处理率已从“十五”期末的70.2%提升至去年的83%,今年计划达到83.5%;污水处理设施规模由471万吨/日提高到694万吨/日。白龙港南线东段80万吨/日污水厂扩建工程已经在建;白龙港污泥处理厂已于去年底运行,竹园污泥处理厂也在建;这些都为苏州河恢复生态功能创造了外部环境。 现在,居民小区和企业内部都有排水管道了。但是,有的内部管道要从直排河道改接到市政道路上的污水管道里,问题出现了:有的小区建成了,开发商走掉了;有的企业虽然还在,但不景气,没钱改造怎么办?家家都有排水管道,却碰到“临门一脚”问题。在青浦太湖流域地区,推出了截污纳管的补贴办法。目前正在总结经验,准备推广到全市。 现在,苏州河的点源污染已经全部解决,不过由于市中心大部分排水系统仍是“雨污水合流”,初期雨水仍是一个问题。如下大雨,雨污混合水一起排入河道,会造成河道重新污染,市水务部门正在研究解决之道。 朱石清透露,目前苏州河岸边已建有5座初期雨水调蓄池,这对收集初期雨水有帮助,但作用尚未全部彰显。另外,苏州河市区段的底泥疏浚已完成,这对苏州河水质的改善和生态功能的恢复大有裨益。 对于初期雨水的处理,市水务局正在编制规划方案,参考日本、德国等在河道深层地下修建大型调蓄管道的经验,收集初期雨水,经适当处理后排入大水体,从而为苏州河恢复生态创造良好条件。修建大型调蓄管道,还可以适当提高其调蓄范围内的排水系统的防汛标准。 另外,苏州河市区段防汛墙大多为硬质护岸,对水中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在生态调查中,曾发现鱼都躲在废弃码头和防汛墙下部的孔隙中,这就提醒我们以后修建防汛墙时,不仅要考虑防汛功能,还应该考虑恢复生态功能的需要,使水生动植物生长有适宜的栖息地……” 总之,苏州河的生态功能恢复,是上海人民所期待盼望的。然而,苏州河整治的每一步都不是孤立的,截污纳管、初期雨水治理、上游郊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及全市污水系统建设等,这些都对苏州河的生态恢复有重大关系。 “苏州河市区段底泥疏浚即将完成,这是苏州河迈向恢复生态功能的重要一步。河清有日生态重现,将是上海人民的福音。”本报记者 朱全弟 |
|
来自: 10同心圆10 > 《苏州河上行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