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想劳动”松不得

 芳华亭 2012-06-28
“思想劳动”松不得
林杰


  如果日头下挥汗如雨的肢体劳动是人间百态,那么在知识中孜孜以学的“思想劳动”当为人生常态。面对“日易其能、岁增其智”的时代步伐,多些“思想上的劳动”,有助于党员干部把准时代脉搏,认准前进方向,从而使远航之帆更富张力,奋进之履愈加坚实。

  当前,重学习、强素质已是全党上下的思想自觉。然而,“点上广种、面上歉收”的情形,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也不鲜见。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把学习当任务应付;有的停留在“填鸭式”恶补,拿知识作门面遮丑。从这个层面看,少了“思想劳动”的消化吸收,再鲜活的知识只能凝滞成脂肪。缺了“思想劳动”的汗水过滤,营养与病毒难免同生共存。可见,“思想劳动”是将知识转化成力量的催化剂,也是验证真伪的试金石。书本中学来的知识,工作中得来的经验,必先经“思想劳动”施以加工打磨,才能成为点亮智慧的火种,指导实践的钥匙。老一辈革命家“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良训,就是对“思想劳动”最生动的注脚和解读。

  思想勤劳动,精神自昂扬。“精神为主人,形骸为屋舍”。精神的懈怠,必然带来斗志的衰退,作风的松散,事业的滑坡。从另一个方面看,精神是躯体的主人,而主宰精神的是思想。通过经常性的“思想劳动”,可以掸灰祛尘,清楚该看重什么淡泊什么,保持神清气爽的纯洁心境。能够修身养性,明白该敬畏什么蔑视什么,生成百毒难侵的免疫系统。还会强筋健骨,知道该坚守什么舍弃什么,锻造无坚不摧的意志品质。可见,思想养人,兼育精神。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盈盈朝气,还是垂垂暮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的鲜活与僵化。思想若懒惰,则精神必萎靡,从而陷入工作松松垮垮,生活浑浑噩噩的恶性循环,于我们的事业百害而无一利。

  思想勤劳动,信念愈弥坚。“没有理论的人容易被‘俘虏’”,未经思想加工的理论注定很苍白。如果说理论是生产信念的原料,那思想有如熔炉中那簇燃烧的炉火,决定着刚度锻造与纯度提炼。只有思想之火达到熔点,信念之光方能永恒。尤其是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理想信念也将直面前所未有的“大考”。时代的发展,使命的召唤,迫切需要我们紧密联系思想实际与建设实践,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学习领会与理解应用。实践证明,“思想劳动”愈经常,理论素养愈扎实,党性修养愈自觉,理想信念愈弥坚。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面临何种矛盾,身受何种考验,思想上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根“主心骨”来把关定向,认清风云变幻之中的某种必然,看到错综复杂里面的固有逻辑,明辨形色各异背后的本质特征,不断廓清认识上的迷雾,校正理想信念的航标。

  思想勤劳动,心中常乐群。种子融入泥土才能生根发芽。干部深入群众才有不竭动力。我们党从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天起,就把与群众的关系比之如鱼水,喻之为血肉。然而,眼下一些党员干部下基层与老百姓“三同”时,“同劳动”勉强做到,“同吃”咬牙坚持,而“同住”则难比登天。说到底,还是“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态度出了偏差。这种实践中“五谷不分”的表现,根源常在于思想上的“四体不勤”。其结果必定是得不到群众认同和拥护,最终成为希腊神话里那位离开大地,便神力尽失的巨人安泰。因此,要将“思想劳动”的身段放低到末端。多看看群众需要征求多少、承诺监督兑现多少、问题呼声解决多少,善于在听取意见中形成主见,从回应民声里赢取政声。要把“思想劳动”的端口延伸到前沿。基层是创业沃土,群众是实践主体,革命战争年代的“地道战”、“地雷战”,改革开放时期安徽小岗村的包产到户等,都是源于基层,来自群众的创造。通过关注群众对建设有什么新点子,对改革有什么新看法,不断从中汲取前进的新动力,探寻发展的新办法,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创造的“无缝对接”。真正做到重大决策问计于群众,敏感事务公示于群众,难题攻关借力于群众,推动各项建设的科学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