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臺灣地略

 永生道人 2012-06-28
 
龙的传人
臺灣地略
(2012-06-25 09:43:29)

臺灣地略

【清】馬冠群 

 

  台灣文獻叢刊

  【第 216 種】


  臺灣輿地彙鈔

  .作者:季麒光、徐懷祖、魯之裕、吳桭臣、陳雲程、鄺其照、洪亮吉、許鴻磐、施鴻保、周懋琦、卞寶第、龔柴、馬冠群、劉錦藻、黃清淵

  .原書頁數: 0142 頁


  ●書籍簡介

  第二一六種「臺灣輿地彙鈔」

  本書(一冊一四二面八五、二○○字)為一集刊,收有清代臺灣輿地文獻十六種。(一)季麒光「臺灣雜記」。作者無錫人,為康熙二十三年首任諸羅知縣;除撰著此記外,並有「臺灣郡志稿」六卷、「山川考略」、「海外集」、「蓉洲文稿」各一卷,惜均已佚。(二)徐懷祖「臺灣隨筆」。作者華亭人,於康熙三十四年初至漳州,嗣有臺灣之行;在臺一載,始回內地。(三)魯之裕「臺灣始末偶記」。所記祇迄臺灣初設一府三縣時。(四)吳桭臣「閩遊偶記」。作者吳江人,康熙五十年代隨臺灣知府馮協一渡臺。所記全文較長,已略去非臺灣部分。(五)陳雲程「閩中摭聞」。作者晉江人。今節其臺灣府部分。(六)鄺其照「臺灣番社考」。作者新寧人。(七)洪亮吉「臺灣府圖志」。作者著有「乾隆府廳州縣圖志」,錄其臺灣府部分,冠以今題。(八)許鴻磐「臺灣府方輿考證」。作者濟寧人,著有「方輿考證」一百二十卷,成於道光十六年。錄其臺灣府部分,故名。(九)施鴻保「閩雜記」。作者錢塘人,咸豐初年撰有此記。錄其十八則,以與臺灣有關係者為限。(一○)周懋琦「全臺圖說」。作者於同治十一年任臺灣知府及臺灣道,所撰「圖說」係在光緒初年行政區劃改革以前,並附有論說。(一一)卞寶第「閩嶠輶軒錄」。作者儀徵人。此錄為同治八年任福建巡撫時所撰,間有至光緒紀元後附誌者;今摘取其臺灣府,餘從略。(一二)龔柴「臺灣小志」。作者寧波人。所志史事述至「近法人攻佔基隆,約定退去」止;接迄光緒十一年時。(一三)不著撰人「臺灣遊記」。此記對於光緒十年代後期臺北與基隆社會狀況頗有描繪。(一四)馬冠群「臺灣地略」。作者武進人。此文為其「中外輿地彙鈔」之一篇,首敘臺北府,並及光緒二十年奏改省會事。(一五)劉錦藻「臺灣省輿地考」。作者撰有「清朝續文獻通考」,在「輿圖考」「福建省」之下有「附臺灣省」之記載。今錄其文,改冠今題,並附以原書另載之「臺灣職官考」。(一六)黃清淵「茅港尾紀略」。作者臺灣(今臺南)人,茅港尾為其鄉里;撰作雖在日據時代,所志仍以故國字跡為主。本書之末,另附不知撰人「亞哥書馬島記」一篇。


  ●序號   篇名

  1  弁言

  2  臺灣輿地彙鈔目錄

  3  臺灣雜記

  4  臺灣隨筆

  5  臺灣始末偶紀

  6  閩遊偶記

  7  閩中摭聞

  8  臺灣番社考

  9  臺灣府圖志

  10  臺灣府(衝繁難)

  11  臺灣縣(衝繁難)

  12  鳳山縣(繁難)

  13  嘉義縣(繁難)

  14  彰化縣(繁難)

  15  臺灣府方輿考證

  16  建置沿革

  17  形勢

  18  疆域

  19  山川

  20  關鎮

  21  古蹟

  22  閩雜記(錄十八則)

  23  全台圖說

  24  閩嶠輶軒錄

  25  臺灣小志

  26  台遊筆記

  27  臺灣地略

  28  臺灣省輿地考

  29  茅港尾紀略

  30  序一

  31  序二

  32  小引

  33  開闢紀

  34  經營紀

  35  農物志

  36  商務志

  37  頌德志

  38  震災志

  39  (附)茅港尾八景追記錄

  40  (附)梁提督功德碑記

  41  (附)天后宮重修咸樂碑記

  42  附錄 亞哥書馬島記


  ●弁言

  本書所收的文獻,共有十六種:(一)季麒光的「臺灣雜記」、(二)徐懷祖的「台灣隨筆」、(三)魯之裕的「臺灣始末偶紀」、(四)吳桭臣的「閩遊偶記」、(五)陳雲程的「閩中摭聞」、(六)鄺其照的「臺灣番社考」、(七)洪亮吉的「臺灣府圖志」、(八)許鴻磐的「臺灣府方輿考證」、(九)施鴻保的「閩雜記」(錄十八則)、(十)周懋琦的「全台圖說」、(十一)卞寶第的「閩嶠輶軒錄」、(十二)龔柴的「臺灣小志」、(十三)不著撰人的「台遊筆記」、(十四)馬冠群的「臺灣地略」、(十五)劉錦藻的「臺灣省輿地考」及(十六)黃清淵的「茅港尾紀略」。此外,書末並另載不著撰人的「亞哥書馬島記」一文,作為「附錄」。

  這些文獻,有早在清康熙年間的作品,亦有晚至光緒時代的記載;分別說明如下:

  無錫(梁谿)季麒光著的「臺灣雜記」一卷,為清代臺灣較早的作品。作者為首任諸羅(後改嘉義)知縣,時在康熙二十三年;除撰著「臺灣雜記」外,並有「臺灣郡志稿」六卷、「山川考略」一卷、「海外集」一卷、「蓉洲文稿」一卷,惜均已佚。

  華亭徐懷祖著的「臺灣隨筆」,同為早期的記錄之一。作者於康熙三十四年(乙亥)初至福建漳州,嗣有臺灣之行;在台一載,始回內地。

  魯之裕著的「臺灣始末偶紀」,未知作於何時,亦不詳作者里居。所記祗訖於臺灣設府時初置三縣,並尚在江南未分省(江南省,清初置;康熙時,分析為江蘇、安徽兩省)之前;其撰述的時間,或不出於康熙年代。

  「閩遊偶記」作者吳江吳桭臣,系隨臺灣知府馮協一(康熙五十二年至五十四年)渡台;所稱「癸巳春」,即康熙五十二年初是也。「偶記」每於敘述一段旅程之後,併記當地的地理甚詳。全文較長,已略其非臺灣部分。所記在時間上僅次於「臺灣府志」「高志」與「周志」(「文叢」第六五種及第六六種)纂修後不久,亦不失為清代早期的一種地志。

  晉江陳雲程所輯的「閩中摭聞」,祗節錄臺灣府部分。其撰作時間,可能是在雍正、乾隆之間。

  新寧鄺其照所錄的「臺灣番社考」,撰作時間無考。

  「臺灣府圖志」係節自洪亮吉撰的「乾隆府廳州縣圖誌」,所志自以乾隆時代為準。按原無篇名,因冠以今題。

  濟寧許鴻磐著有「方輿考證」一百二十卷,成於道光十六年。茲僅錄其臺灣府部分,故題曰「臺灣府方輿考證」。

  錢塘施鴻保所著的「閩雜記」,專記閩省各屬的掌故與風物;所錄十八則,以與台灣有關係者為限。原記中有「咸豐辛亥(元年)二月,余與來森伯、張晉夫遊鼓山湧泉寺」及記同安西安橋有「今此橋咸豐癸丑(三年)為會匪所毀」語,當知其所作時期與此相距不遠。

  周懋琦曾於同治十一年任臺灣知府及臺灣道,所撰「全台圖說」係在光緒初年臺灣行政區劃改革以前。其所附論說,多為後來析疆分治時所採納。

  「閩嶠輶軒錄」一書,為儀徵卞寶第在同治八年任福建巡撫時所撰,間有至光緒紀元後附誌者。今摘取其「臺灣府」,餘從略。

  寧波龔柴著的「臺灣小志」,對於臺灣史事述至「近法人攻佔基隆,約定退去」止;按法兵退出台、澎係光緒十一年事,此文當作於中、法戰爭結束後不久之時。

  「台遊筆記」作者未詳其姓氏,但知其遊台的時間則在光緒十七年劉銘傳離任之後(文中有「前爵帥撫台時」種種記載)。此記對於光緒二十年代後期台北與基隆的社會狀況,頗有描繪。

  光緒間,武進馬冠群輯有「中外輿地彙鈔」一書,「臺灣地略」即其中的一篇。此文首敘台北府,並及「光緒二十年奏改省會」事,可謂是清季臺灣淪日前較晚的一種記載。

  清季劉錦藻撰有「清朝續文獻通考」一書,在辛亥(宣統三年)以前所成者原斷於光緒三十年,餘至民初續成。此書在「輿地考」「福建省」之下,有「附臺灣省」的記載。這篇記載為臺灣建省後不多見的文獻,足與「臺灣通志」(「文叢」第一三○種)及連著「臺灣通史」(「文叢」第一二八種)所載互相發明。原書在「職官考」中,並有「臺灣」一節,記乾隆五十三年以後設官之沿革。今以前文為主,題曰「臺灣省輿地考」;後文為附,稱為「臺灣職官考」,一併刊列。當時臺灣已為日本所據,這一記載,誠如「職官考」按語云云,『庶幾見而警心焉』。至在今日視之,因有此記載,幸得保存下一點有用的史料。

  「茅港尾紀略」作者黃清淵,係臺灣當地人士。這種鄉土文獻,值得珍惜。至其撰作時間雖已在日據時代,然所志仍以故國事蹟為主。

  書末所附「亞哥書馬島記」,亦不知作者姓氏。所謂「亞哥書馬島」究屬何指?未詳;據所記與臺灣關係至密,因錄附備考。

  本書所收文獻,有錄自清王錫祺輯的「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有錄自馬冠群輯的「中外輿地彙鈔」,有錄自賀長齡、盛康先後所輯的「皇朝經世文編」及「續編」;亦有如上所述,節自其他專書;惟有「茅港尾紀略」一種,則據省立台北圖書館所藏抄本。因統屬臺灣的輿地文獻,即名之曰「臺灣輿地彙鈔」。再,「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所輯的臺灣輿地文獻自不止此,但均已見於「文叢」其他各書。至清代「經世文編」及「續編」中其餘關於臺灣的文件,除大部分亦已見於「文叢」各書外,尚有一部分將編入另一種「文叢」中。(吳幅員)


  ●臺灣輿地彙鈔目錄

  臺灣雜記…………………………………………………………………………季麒光(一)
  臺灣隨筆…………………………………………………………………………徐懷祖(三)
  臺灣始末偶紀……………………………………………………………………魯之裕(九)
  閩遊偶記………………………………………………………………………吳桭臣(一一)
  閩中摭聞………………………………………………………………………陳雲程(二九)
  臺灣番社考……………………………………………………………………鄺其照(三五)
  臺灣府圖志……………………………………………………………………洪亮吉(四一)
  臺灣府方輿考證………………………………………………………………許鴻磐(四五)
  閩雜記(錄十八……則)……………………………………………………施鴻保(七五)
  全台圖說………………………………………………………………………周懋琦(八一)
  閩嶠輶軒錄……………………………………………………………………卞寶第(八七)
  臺灣小志…………………………………………………………………………龔柴(九三)
  台遊筆記………………………………………………………………………闕名(一○一)
  臺灣地略……………………………………………………………………馬冠群(一○七)
  臺灣省輿地考………………………………………………………………劉錦藻(一一三)
  茅港尾紀略…………………………………………………………………黃清淵(一二七)

  附錄
  亞哥書馬島記…………………………………………………………………闕名(一四一)

 

 

  ●臺灣地略馬冠群輯

  台北府,本艋舺地。南界北大溪,東北界擺接十三莊。同治中,建置府治;光緒二十年,奏改省會。

  紅毛小城,在台北西;今圮。城西至海口極平衍,名虎尾;今置淡水營。

  新莊,在台北西南北大溪南;舊置巡司(舊圖誤在武朥灣,今據「台北道里記」更正)。

  淡水,在台北北。南連南嵌,北接雞籠。外為淡水港;港南八里分山,港北圭柔山。兩山對峙,中有南、北二河。南河源出武朥灣,北河源出楓仔嶼;至大浪泵合流,出干豆門,入淡港。淡水出大屯山北外北投磺山下,西南流經淡水城出港入海。

  八里分、麻少翁、內北投、外北投、雞洲山、大洞山、小雞籠、大雞籠、金包里、南港、瓦烈、擺折、里末、武溜灣、雷里、荖釐、繡朗、巴浪泵、奇武卒、答答攸、里族、房仔嶼、麻里折口、凡二十三社,舊統歸淡水總社管轄。

  竹塹埔,今新竹治;自台北至彰化要地。有九十九溪,竹塹溪即其一。

  香山,在新竹東;有香山塘。通缺仔口溪,舊設營汛。

  雞籠社,今基隆廳;在台北東北。舊名小雞籠社。

  紅毛石城,在雞籠港口;高二丈,圍五十餘丈。

  雞籠山,在基隆西北;去岸十里。

  三貂嶺,在基隆北;極高峻。海在嶺南;觀音嶼、燭台嶼、八尺門、清水澳、跌死猴坑、卯里鼻諸險,自嶺上視之,皆在咫尺。嶺東三十餘里為三貂大溪。西淡水界,東宜蘭界。

  噶瑪蘭,一名蛤仔難,在臺灣後山;今宜蘭縣治。嘉慶十一年海寇蔡牽至烏山港謀取蛤仔難、十二年朱濆泊蘇澳謀奪蛤仔難溪南地,即此。自大里簡以南,舊有十九隘地:梗枋、烏石港、金面山、白石、湯圍、柴圍、三圍、四圍一結、四圍二結、四圍三結、旱溪、大湖、叭哩沙喃、鹿埔、清水溝、崩山、員山、馬賽、施八坑。

  西勢,在烏石至濁水溪北。舊分二十社:哆囉美遠社、打馬煙社、奇立板社、麻里目罕社、擺離社、珍仔滿力社、抵美福社、流流社、麻仔鎮社、仔罕社、抵美抵美社、踏踏社、高東社、打那岸社、奇武暖社、奇蘭武蘭社、辛仔羅罕社、碁立丹社、抵巴葉社、抵美簡社;皆嘉慶十五年開墾。道光元年,加留沙埔;自烏石港至濁水溪止,存沙地四百九十五甲。

  東勢,在濁水溪至蘇澳。凡十六社:加禮宛社、流流社、掃笏社、芭荖鬱社、歪仔歪社、貓里武煙社、南搭吝社(一作馬魯煙社)、武罕社、打那美社、打那岸社(一作打郎巷社)、猴猴社、其澤簡社、奇武巷社、里腦社、婆羅新仔宛社、珍珠美簡社;皆嘉慶十六年開墾。

  崇爻山、在後山宜蘭縣東。東跨大洋,自北至南綿亙數百里。舊有上下八社:筠■〈艹榔〉■〈艹榔〉、斗難、竹腳宣、薄薄、芝武蘭、機密、牡丹、丹朗。

  半線社,在彰化城東。彰化治,即半線北地。

  岸里山,在彰化北牛罵、沙轆二山間。中有阿里史、烏牛欄、掃拺、岸里、朴仔籬五社。

  埔里社,今廳治;在彰化東。越山東北行,即抵宜蘭界。舊有二十四社:埔里、決里、毛啐、貓丹、社仔、木扣、大武郡、子黑、子希、倒咯、巒巒、田仔、貓蘭、田頭、思順、挽蘭、外斗截、水眉里、內斗截、內眉里、平來萬、致霧、哆■〈口克〉啷、福骨。入社二道:南自水沙連沿觸口大溪,東經獅子頭山、集集鋪、廣盛莊、柴圍,又北歷雞朐嶺、芊蓁林、竹仔林、水里、頭社、水社、本社、貓蘭社、沈鹿、谾口,至埔里大社;北自北投北經草鞋墩、內木柵、阿發埔,渡溪至火燄山,過太平林、內龜洋至外國勝埔,更渡溪至埔里。

  水沙連,今臺灣縣地。水連八、九里,中峙一嶼,名珠仔山;眾番繞嶼以居。「番俗六考」云:『山徑崎嶇,惟南北二澗沿岸堪往來;外通斗六門,竹腳簝』。按南北二澗即觸口與烏溪,斗六門當是萬斗六隘。故斗六門隘在水沙連南,去竹腳簝、觸口更遠,不合。

  斗六門汛,今雲林地。東有斗六東隘、斗六門隘。

  虎尾溪,在雲林西。源出水沙連,從牛相觸二山間北流為東螺溪,又東匯阿拔泉溪為西螺溪;阿拔泉純清、虎尾水純濁,螺溪清濁不定。

  台南府,故臺灣府。古稱毘舍耶國;前明時,稱大琉球。天啟初,荷蘭人據其地,築城以居。本朝順治初,鄭成功逐荷蘭居之,置承天府,名曰東都;鄭錦改東寧。康熙二十三年定台,改置臺灣府。光緒初,改台南。

  安平鎮城,在台南西南海邊。東抵灣街渡頭,西南沙墩。土人名紅毛樓。

  赤嵌城,在台南西南二十里;與安平城相對。

  大岡山,在台南東南三十里;狀如覆舟。舊時國有大事,山輒先鳴。又南有小岡山。

  鹿耳門,在台南西北;即北線尾。中有海翁崛;多浮沙,名鐵板沙。

  崑身塘,在台南西。沙線灣抱,七起八伏;自一崑身至七崑身漸南旋,可行而通。

  新港、加留灣、麻豆、歐王四大社,在台南北。

  嘉義,在台南北。鄭成功初置天興縣;康熙二十三年,分置諸羅縣。乾隆五十二年,改嘉義。

  鹿仔港,在嘉義西。沿海有蟯港、鹽水港、八掌港、笨港、海翁港、大甲西港、二林港、三林港、中港、竹塹港、蓬山港:凡十二處,皆可通舟師。

  鳳山縣,在台南南。鄭成功置萬年縣;康熙二十三年,改鳳山縣。

  打狗港,在鳳山西南。源出打狗山,西流由港入海。又西南為東港。皆通舟大港。

  攝土番十一社,在鳳山東南。上下淡水、力力、加藤、放索、大澤磯、阿猴、答樓為平地八社,輸賦應徭;茄落堂、卑馬南、琅嶠三社,惟輸賦不應役。今悉編丁。

  沙馬踦,在恆春南;為全台南盡處。凡舟赴呂宋者,必由此東放大洋。有澳名龜那禿,北風時大船可泊。

  澎湖廳,在台南府西大洋中,號澎湖溝。水分東、西流,西達漳、泉,東達呂宋。有六十四島澳,曰南天嶼、草嶼、西嶼坪、貓嶼、布袋澳、布袋嶼、八罩山、東嶼坪、水垵尾、西吉、化嶼、鋤頭插、馬鞍嶼、東吉、將軍澳、虎井嶼、船坑嶼、岑雞嶼、豬母落水、桶盤嶼、月眉、後鼻、西嶼頭、風櫃尾、雞籠嶼、鐵線灣、紅毛城、四角嶼、雙頭挂、暗嶼、案山仔、林投仔、牛心嶼、■〈虫戚〉仔灣、天妃澳、鎖管港(有城)、銃城(有城,巡檢司)、小果葉、漳邊、■〈虫間〉仔彎、小池角、龍門港、大果葉、大池角、龜鱉港、沙港底、中敦嶼、竹篙灣、鼎灣嶼、吼門、陽嶼、雁靖嶼、赤港、小門嶼、陰嶼、土地公嶼、椗鉤嶼、姑婆嶼、雞善嶼、籃飯嶼、島嶼、員貝嶼、吉貝嶼、墨嶼。

  ——錄自馬冠群輯「中外輿地彙鈔」卷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