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人心计》杂谈

 翔于云霞 2012-06-28

一  权谋大国

《美人心计》的原著是《未央沉浮》,这部小说可与《后宫·甄嬛传》参照着读。读罢,心中一股阴凉。中国果然是权谋大国,这些在史书上连配角都算不上的嫔妃们耍起计谋来得心应手,真真是巾帼不让须眉,难怪李零说中国是兵学大国。可惜谋略也罢,厚黑也罢,几千年下来,我们见到的是多用于内而鲜对于外。

二  “诺”,还是“唯”?
    从《汉武大帝》开始,好像以汉代为背景的影视剧就流行“诺”了,《美人心计》也不例外。从剧中可以知道“诺”是下级答应上级,表示“是、遵命”。 有人考证汉代的“诺”应该念 “ruō”,保留了许多古音的吴语中的“是啊”的连读,入声。“是啊”的“是”不但不卷舌,而且是从上下齿缝中擦出来的,“啊”当然是张口的。“诺”字由“言”和“若”组成也可证,这是一个形声字。它在古代很长时期内,和表示答应、承诺、遵命的“是”的读音是相同或十分相近的,因为现在普通话卷舌的“是”,在吴语中与“若”的读音只差“啊”的尾缀。所以当时“是”与 “诺”没有或基本上没有区别,也许后来才在功能与读音上区分开来的。

古代又有“唱喏”,意为:古人见尊长,双手作揖,口念颂辞,或显贵出行时,从者喝令行人让路。那么,“诺”确定是卑者对尊者的应答了。

    可在成语“唯唯诺诺”中 ,又是这样解释的: “唯”、“诺”,这两个字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象声词,皆为应答之声。“唯”指地位或者辈分低的人对地位高或者辈分高的人的应答;“诺”指地位或者辈分高的人对下级或者小辈分的应答。
   纠结啊,卑者应对尊者,到底该“唯”呢还是“诺”呢?

三  西汉人民不信佛

剧中窦漪房在团圆节利用佛堂诵经与地下党接头。计是好计,却不能施行,因为西汉时中国还没佛教,更别提佛堂了,除非穿越。      

佛教是东汉时传入中国的。史书记载:明帝永平十年(67年)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明晨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说:西方有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是他。明帝就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明帝建立精舍给他们居住,称做白马寺。于是摩腾与竺法兰在寺里译出《四十二章经》。这是汉地佛教初传的普遍说法,也为我国历史教科书所采用。

那么窦漪房们信不成佛了,又该信什么呢?答案,说文雅些,就是尊崇黄老之术,注重养生;说直白些,就是信神仙,妄求长生不老。史书中的窦漪房十分尊崇黄老之术,为此还曾对颇有意见的儒生大发雷霆。那些推销长生不老之术的就是方士,又叫神仙家,最著名的就是徐福了。汉代崇信方士以汉武帝为最,《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汉自武帝颇好方术,天下怀协道艺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焉。这些方士鱼龙混杂,既有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又有农夫商贾、江湖骗子,本领则是寻仙炼药、长生不老、祈福招魂、堪舆望气、占卜预测无所不能。后来,随着道教的兴盛,方士这个行业逐渐被道士所垄断,主业是长生和炼丹,副业是祈雨和捉鬼,唐太宗和雍正就是吃了道士们供奉的丹药升天成仙的。

方士也算是中国的特产,历朝历代层出不穷,以致从《后汉书》到《清史稿》都设有方士传,我们所熟知的扁鹊、、董仲舒、葛洪、管辂、左慈、僧一行、李淳风、陈抟、张三丰等都在其中。
       附带说一下,团圆节就是中秋节。中秋节有很多别称:因为它的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为“八月节”、“八月半”;又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以“月”为内容的,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等;由于这一天的月亮格外晶亮、圆润,被人们看成是合家团圆的象征,所以中秋节又被人们叫做“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不过,专家说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关于“团圆节”的记载则最早见于明代。难道窦漪房又穿越了?

四  贞节、裙带及其他

代王刘恒临幸窦漪房,窦氏恐惧于自己已非完璧之身,后在灵犀(剧中的雪鸢)的帮助下以鸽子血蒙混过关,一场大祸方弭于无形。其实,窦漪房大可不必恐惧,因为刘恒根本不会在乎落红不落红,当然,他如欲借此生事,则另当别论。不仅刘恒不在乎,终汉一代,也没几个人在乎,在乎的倒是有些“2”。简言之,在古代,有一段时期女性同志是有些自由的,包括婚姻自由,乃至性自由。真的?真的!咱们不说《诗经》里那些活泼自然的情歌,也不说桑间濮上、君子逾墙的典故,更不说文君当垆、红佛夜奔的故事,咱们单说说帝王将相的家事儿。

就说汉武帝吧。汉武帝的姑姑兼岳母馆陶公主私通董偃,两个人如胶似漆,公开起居,把事情整的地球人都知道最后弄得汉武帝都好奇,要见识见识这董偃何其人也。一天汉武帝到姑姑兼岳母家做客,就说:希望见见你的主人翁。董偃也会来事,就戴绿头巾(在古代,绿头巾是贱民所用)拜见了汉武帝,弄得汉武帝感慨叹息,大加赏赐。董偃同志一个人就为中国的文化史贡献了两个典故,不容易呀。后来董偃早逝,馆陶请求死后不和驸马合葬,而是要和董偃埋在一起,汉武帝竟然允许,真的在馆陶死后把两人合葬于霸陵。诧异吗?让你诧异的事情还有呢?

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王娡,在嫁给汉景帝之前,已经嫁给金家金王孙,并且生有一女。后来王太后的母亲臧儿信了算卦先生的话,把她硬抢了回来,献给了当时的太子。汉景帝不在乎王娡的二婚,汉武帝更不在乎。有一天,汉武帝听到有人议论他母亲的旧事,找人一问,才知道,母亲原是嫁过人的,并且留了个女儿在金家。结果汉武帝大张旗鼓的跑到金家去认亲,将金家女儿请出来,倒头就拜,泣不成声地说:“哎呀,大姐,你藏得这么深呀!”汉武帝与姐姐同乘一辆车,把她接回皇宫,与母亲团聚,又封她为修成君,“奉钱千万,奴婢三百人,公田百顷”。

汉武帝的外婆臧儿先是嫁给了王仲,生了儿子王信和王太后两姐妹(妹妹也是汉景帝的妃子),王仲死后,她再嫁到了田家,生下田胜、田蚡兄弟。王太后对这两兄弟疼爱异常,两人也因此富贵至极,田胜封周阳侯,田蚡更牛,封武安侯,曾任太尉及丞相,权力几乎超过了皇上。以致汉武帝生闷气“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你想安排的人安排完了没有,我也安排几个,行不行?!

汉武帝的另一个岳母卫媪先是和丈夫生了三女一子,三女儿卫子夫就是汉武帝的第二位皇后;后来在平阳侯家打工的时候又和小官郑季发生了婚外情,生了三个儿子,可郑不敢认账,三个孩子只好跟着姓卫,分别叫卫青、卫步、卫广。对,你没看错,是卫青,对匈奴作战,七战七捷,无一败绩的西汉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卫媪的二女儿卫少儿,有样学样,也和一个小官霍仲孺私通,生下了一个儿子,长期私养在家,后来被卫青带出去当兵,也成了大将军,这个人就是后来的马踏匈奴封狼居胥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霍去病认祖归宗,又把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带出来历练,这一历练就历练出了昭宣中兴。卫媪不简单啊,婚外情都搞得这么有贡献。

也不知汉武帝是幸福呢还是倒霉呢,在后世让人头大的事情都让他赶上了,这概率不去买彩票真浪费了。遇上这一大堆婚外情,还得帮忙搞裙带,还搞得这么风生水起,于国有益,实在是让后世的同行们脸红。              

常与“汉”连称的“唐”也不简单。先是唐太宗纳嫂子与弟媳,纳侍奉过五位帝王的萧皇后;接着是武则天父子通吃,大养面首;最后是唐玄宗强占儿媳杨玉环。当时也不见有多少指责,后人的态度则另当别论。

汉唐时的女性是幸福的,至少感情生活上如此。那么,不幸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五代以来,汉民族在与异族的争斗中屡处下风,疆土日蹙,精神世界也随之萎缩,思考的器官由大脑而屁股而膝盖而空白。打架打不过,就在学问上显摆、折腾。这一折腾,就折腾出了程朱理学、三从四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成了金科玉律,中国便盛产起“节妇烈女”来。据《古今图书集成》所举各代贞节烈妇:唐代为51人;宋代为 267人,到了明代骤增至36000人。清初80年间,“贞节烈妇”就已经有12000人之多。另据学者董家遵对前人资料的统计整理,历代贞节烈妇人数如下:


朝代

节妇数

烈女数

6

7

1

 

22

19

魏晋南北朝

29

35

隋唐

32

29

五代

2

 

 

 

152

122

359

383

27141

8688

9482

2841


这其中就有一个5岁的幼童,海瑞海刚峰的女儿。据《万历野获编》记载:海瑞对女儿从小就进行男女授受不亲的教育。一天,海瑞见女儿吃饼,就随口问是谁给的。女儿答是小童。海瑞大怒,说女孩子怎么能吃男仆的东西,你干脆饿死吧,这样才是我的女儿。小女孩竟然真的不吃不喝,谁劝也不行,终于在七天之后饿死。

能说什么呢?

几卷史书读罢,荒谬、阴冷、愤懑、无力,充斥心间。美好总是被撕碎,希望总是被掩没,而上演的总是走马灯般的轮回。

清官、烈女、道德家,真真是中国的大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