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臺灣府輿圖纂要下

 永生道人 2012-06-29
 
龙的传人
臺灣府輿圖纂要下
(2012-06-24 18:31:46)

臺灣府輿圖纂要下

【清】不著撰人名氏

 

  ●彰化縣輿圖纂要

  彰化縣圖

  彰化縣輿圖表

  彰化縣輿圖冊

  ·彰化縣圖·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彰化縣輿圖表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彰化縣輿圖冊·

  疆界

  坊里

  山

  水

  城池

  衙署

  鋪舍

  營制

  橋渡

  道里

  ·疆界

  查彰化縣未設以前,其地本屬諸羅縣(今之嘉義縣)管轄,統名半線保。自雍正元年間,分出諸羅地段,自虎尾溪起、至雞籠山後止為彰化縣。雍正元年,增設淡水廳;又將縣北大甲溪起、至雞籠止,截歸淡水同知管轄。現在南自虎尾溪起、至大甲溪南岸止,袤長一百里。東面負山、西面環海,廣計七、八十里至八、九十里不等(北首較窄、南首較寬)。離臺灣府城二百餘,與內地之泉州府遙遙相對;鹿港與泉州之蚶江對渡,計水程九更。其形勢稍偏,用羅盤指南針較對,北首稍偏於東(淡水更偏)、南首稍偏於西。自內山至沿海一帶,大約乙卯兼辛酉者也。

  廣:東西距七十里至八、九十里不等(北首自山至海餘地窄,故形勢稍狹;自北而南漸漸開展,故形勢較廣)。

  袤:南北距一百里(縣城稍偏於北,至大甲溪,計程四十里;南至虎尾溪,計程六十里:合共一百里)。

  東界:均內山生番地界。

  西界:均大海。

  南界:至阿拔泉山,與嘉義交界。

  北界:至大甲溪南岸,與淡水廳交界。

  東南界:至小半天山,與水沙連生番交界。

  西南界:至虎尾溪下流,亦與嘉義縣交界。

  東北界:至阿里山,與生番交界。

  西北界:至大甲溪口,與大海交界。

  ·坊里

  彰屬地界,不分都圖,只分各保。每保之下,又分東、西保,上、下保;每保之中,村莊聚集,不敢四散雜處,防竊盜也。故村莊日多而保數無幾。

  沙連保(城東南角。離城北十里左右):坪林莊、柴橋頭莊、集集莊、清水溝莊、溪洲莊、社寮莊、猴坑莊、木屐寮莊、珍湖莊、車兒寮、板寮街、過坑仔莊、柴牛椆莊、小半天、新寮、東埔■〈火內〉街、大水堀莊、湳仔莊、濁水莊、惠溪厝、屈尺龜、江西林莊、廣盛莊、大坪頂莊、下坪莊、頂埔莊、嵌頂莊、粗坑莊、筍仔林莊、林圮埔莊、籐湖莊、埔心莊、大坑內莊、三角潭莊、香員腳莊、鼻仔頭、尖仔尾、水車莊、湖仔厝、豬勝棕、柯仔坑、車店仔、咬狗寮、田寮莊、內湖莊、番仔寮、龜仔頭、水底寮、員山仔、牛塭輅、後埔仔。以上共五十一莊。

  西螺保(在正南極邊,與嘉義交界。離城五、六十里不等):菜公溝莊、牛埔厝莊、檨仔腳莊、水尾莊(此四莊在西螺溪北)、后厝莊、茄苳莊、小茄苳莊、砙磘莊、大加冬莊、頂莊仔莊、湳仔莊、饒平厝莊、何厝莊、莿桐巷、張厝莊、甘厝莊、鹿場莊、新莊仔莊、三塊厝、公館仔莊、七座厝莊、太和寮莊、下坡莊、魚寮莊、頂湳莊、黃莉崙莊、廣興莊、藍厝莊、頂坡頭埧莊、頂崙仔莊、下坡頭埧莊、番雅莊、四塊厝、番社莊、菜園莊、新社莊、社口莊、肩公厝莊、下如塘莊、茄塘厝莊、占崙厝莊、水定厝、田寮莊、無九厝、楊賢莊、新莊仔莊、九民莊、溝仔漧、埔心莊、垵沙里、好伮崙、大化園、荷包嶼。以上共五十三莊。

  布嶼保(分東保、西保)、海豐保(在正南、西南沿海交界。離城七十里):馬公厝莊、張揚厝莊、梗仔厝莊、康代寮、溪漧厝莊、路口厝莊、昌南莊、番仔埔莊、中厝莊、牛埔厝莊、七座厝莊、田尾莊、惠來厝莊、打牛湳莊、後莊仔莊、下加唐莊、后安寮莊、萬興莊、貓兒干莊、頂山腳莊、東勢寮莊、趙甲厝莊、溝頭莊、頂牛柵莊、廣東厝莊、東勢厝莊、菜公寮莊、崙前莊、崙背莊、夾仔頭莊、港足莊、新莊仔莊、竹圍仔莊、大新莊、八角亭莊、大有莊、潭漧莊、大義崙莊、番社莊、后厝仔莊、埤腳莊、崩溝寮莊、阿勸莊、羅厝莊、店仔莊、溝仔墘莊。以上共四十六莊。

  大武郡保(分武東保、武西保。在正南東螺保之北。離城三十餘里):施厝平莊、鹿鳴莊、樟浦寮、南雅莊、浦興莊、出水莊、■〈米曲〉磘莊、內灣莊、林厝仔莊、萬連莊、香山莊、番仔崙、挖仔莊、大饒莊、脾斗莊、社頭街、許厝寮、卓乃潭莊、潮興莊、張厝莊、芋寮仔莊、嵌頂莊、半路厝莊、紅毛社厝、邱厝莊、溝漕莊、浮圳莊、烏罩莊、苦苓腳莊、太平莊、九分下莊、瓦窰厝莊、五辦頭莊、新厝仔厝、湳底莊、詹厝莊、陳厝莊、鎮平莊、新厝仔、大埔心、水港林莊、新舊館、新舊莊、二重湳莊、後三角莊、永靖街、湳港莊、二抱竹莊、前三角莊、關帝廳莊、湳港西莊、碑腳莊、曾厝崙莊、吳厝莊、羅厝莊、楊厝莊、四塊厝莊、竹仔腳莊、崙仔腳莊、同安宅莊、福興莊。以上共六十一莊。

  二林保(分上保、下保。在西南極邊。離城四十餘里)、深耕保(在正南、東西螺交界之所。離城五十里左右):湖仔內街(毀)、胡厝莊、巫厝莊、頂廖莊、新莊仔莊、大■〈冖八大,上中下〉頭莊、北勢尾莊、田中央莊、大竹圍莊、車店莊、竹頭仔莊、四塊厝莊、覆鼎金莊、前柳莊、後柳莊、萬興莊、番薯莊、打銅莊、溪底寮莊、挖仔莊、番社莊、桃仔崙莊、港尾莊、港墘莊、新瓦磘莊、涂厝厝莊、西勢厝莊、番婆莊、萬合莊、下水莊、後厝仔莊(毀)、頂埤北莊、下埤北莊、山寮仔莊、新潮中莊、舊潮甲莊、馬港厝莊、草湖莊、北勢莊、車路口厝、加走莊、頂槺榔湖莊、外四塊厝莊、拔仔崙莊、茄苳溝莊、倒車灣莊、水尾莊、州仔莊、大突后莊、五條厝莊、頂山寮莊、下山寮莊、浸水莊、三塊厝莊、帶馬厝莊、公館莊、四股莊、土庫莊、竹圍仔莊、蘆竹塘莊、嵌頂莊、廣福莊、樹仔腳莊、詹厝崙莊、田頭仔莊、二林街、新堀仔莊、頂山仔腳莊、潭墘莊、下山仔腳莊、魚寮莊、廣東厝莊、番社莊、過埤山、番仔甲莊、內新仔莊、五莊仔莊、番挖街、海墘厝莊、下牛椆莊、游厝莊、西港莊、大排柵莊、小排柵莊、大湖厝莊、大城厝莊、火燒厝莊、橋仔頭莊、面前厝莊、下竹圍仔莊、福州厝莊、嵌仔腳莊、下崙莊、□□□□、□□□□、頂牛椆莊、內新厝莊、中圳仔莊、後壁寮莊、溝頭莊、湳仔莊、新廓莊、溪底寮莊、鹿寮莊、頂加堂莊、垓坮莊。以上兩共一百零六莊。

  燕霧保(分上保、下保。在正南、東南交界處,大武郡之東北。離城二十餘里):白沙坑莊、湳尾莊、口莊、白沙坑溪南莊、中厝宅莊、楓腳莊、大坑內莊、中莊、秀水莊、虎山巖莊、茄苳腳莊、莊雅莊、赤塗崎莊、劉厝莊、新興莊、橋仔頭莊、■〈夾〉西莊、崙仔頂莊、內莊、北勢洋莊、田尾厝莊、三家春莊、鹿墘厝莊、灣仔口莊、金墩莊、蓮花池莊、擺塘莊、崙仔厝莊、茄苳林莊、過溝大莊、燕霧大莊、埤仔頭莊、三塊厝莊、外崙厝莊、犁頭厝莊、港尾莊、披腳莊、黃厝莊、加錫莊、大崙莊、東山莊、三橋莊、二抱竹莊、牛埔厝莊、員林莊、南平莊、三條圳莊、水碓莊、北勢莊、大埔厝莊、大三角潭莊、小三角潭莊。以上共五十二莊。

  大肚保(分上、中、下三保。在正北,與淡水交界。離城二十里起、至四十里止):船仔頭莊、營盤埔莊、林仔頭莊、下尾厝莊、龍溪莊、頂勝■〈月胥〉莊、王田莊、山仔頂莊、社腳莊、坎仔腳莊、大肚街、山仔腳莊、水師寮莊(山頂毀)、下寮仔尾莊、辦仔頭莊、新厝仔莊、牛埔仔莊、西勢寮莊、塗葛堀莊、福州厝莊、六塊厝莊、頭湖莊、加投莊(毀)、水里港、三塊厝莊、鴨母寮莊、八張犁莊、大莊、陳厝莊、梧棲港街、南簡莊、槺榔仔莊、社口莊、大槺榔莊、允仔寮莊、高密莊、四塊厝莊、舊莊、王爺宮莊、海墘厝莊、番社莊、麻園埔仔莊、三角莊、北勢頭莊、北勢坑莊、犁份莊、公館莊、橋頭寮莊、十塊厝莊、許厝莊、吳厝莊、海豐莊、竹坑莊(毀)、龍目井莊、羊椆仔莊、斗底莊、沙轆莊、社口莊、鹿寮莊、牛罵頭莊、石橋莊、橋頭莊、南仔莊、客莊、青埔莊。以上共六十五莊。

  馬芝保(附鹿港半保,由馬芝保分出。在正西、西南沿海一帶。離城二十餘里不等。分上保、下保):馬鳴山莊、馬興莊、山寮莊、青埔莊、后湳莊、三塊厝莊、頭前寮莊、竹園莊、崎溝莊、半路店莊、安東莊、棋盤厝莊、油厝莊、澎湖厝莊、學仔莊、查某旦莊、溝墘莊、南勢莊、趙羊厝莊、面前厝莊、卑頭莊、下莊仔、番婆莊、許厝埔莊、廖厝莊、興化厝莊、頭崙埔莊、惡狗厝莊、草港莊、粿葉圍莊、北橋頭莊、溫簫厝莊、顏厝莊、客仔厝莊、海埔厝莊、海埔厝莊、照安厝莊、羊仔厝莊、柯厝莊、白沙墩莊、番婆莊仔、外埔莊、竹圍仔莊、埔姜崙莊、方仔籃莊、新草寮莊、三卞頭莊、曾厝厝莊、大崙尾莊、惠仔厝莊、南港莊、瓦磘莊、火燒莊、臺灣溝莊、中莊、番社莊、下大崙莊、鹿港街尾、鹿港大街、福興莊、烏魚寮莊、二港仔莊、三厝圍莊、東安寮莊、竹頭角莊、益鹽莊、西勢湖莊、三省莊、南勢埔莊、出水溝莊、下廍莊、灣仔內莊、頂南港莊、下南港莊、菜堂莊、打簾莊、石溪莊、三塊厝莊、四塊厝莊、中股圍莊、角樹腳莊、潛水莊、麥任厝莊、管仕厝莊、牛埔頭莊、鎮平莊、埔心仔莊、挖仔街、番薯莊、水尾莊、番桐埔莊。以上共九十一莊。

  半線保(分東、西保。在縣前後左右):中街仔(北門毀)、市仔尾、牛椆仔莊、中莊仔莊、柴坑仔莊、渡船頭莊、下尾寮莊、轆沙坑莊、安溪寮莊、土地公埔莊、牛埔仔莊、番社口莊、大竹圍莊、頂山腳莊、下山腳莊(毀)、國聖井莊、苦苓腳莊、寶廍莊、阿夷莊、三塊厝莊、菜公寮莊、下廍莊、望仔厝莊、北壇莊、皮寮仔莊、茄苳腳莊、頂厝仔莊、下厝莊、盧厝莊、蘇厝莊、過溝仔莊、西勢仔莊、燒坑仔莊、浮梘頭莊、磚仔磘莊、南壇莊、坑仔內莊(毀)、眉寶潭莊、大岸頭莊、湳尾莊、崙仔平莊、西莊仔莊、頂莿桐腳莊、下厝桐腳莊、平和厝莊、后港仔莊、半路響莊、水尾仔莊、詔安厝莊(毀)、甘仔井莊、新莊仔莊、竹仔腳莊、十二張犁莊、中寮莊、樹仔腳莊、打鐵山莊、番社莊、竹圍仔莊、大霞佃莊、頂湳仔莊、下湳仔莊、公厝莊、浦岸莊、埤仔頭莊、霞佃尾莊、烏瓦厝莊、竹圍仔莊、李厝前莊、李厝后莊、頭前寮莊、營盤埔莊、和美散莊、山寮仔莊、三塊厝莊、苧仔潭莊、四張犁莊、七張犁莊、頭前厝莊、番仔溝莊、鄭厝莊、湖仔內莊(毀)、頂塗厝厝莊、下塗厝厝莊、火燒莊、大月眉莊、汴頭莊、莊大潭墘莊、溪底莊、六塊厝莊、小月眉莊、十八張莊、崙仔頂莊、七頭家莊、后潮莊、水尾莊、堅埒莊、過埤莊、六塊寮莊、新港莊、海埔厝莊、什股莊、草湖莊、泉州厝莊、十五張犁莊、頂犁莊、下犁莊、溝內莊、口厝莊、溪口厝莊、頂徑口莊、烏砙莊、下徑口莊、牛埔莊、公館莊、田心仔莊、崙仔腳莊、塭仔莊。以上共一百一十七莊。

  南北投保(分南投保、北投保)、貓羅保(在縣東南,與沙連保交界。離城三十里至六十里不等):林仔莊、半路厝莊、半山莊、半壇堀莊、營盤口、半路頭莊、內轆莊、新部仔莊、倒樟莊、軍功寮莊、竹子坑莊、分水寮莊、東勢閣莊、鄉親寮莊、豬肚潭莊、獅仔頭莊、新城莊、柴城莊、哮貓莊、爽文路莊、土地公坑、龍眼林莊、內城莊、牛牯嶺莊、下新厝、頂新厝、大坑墘莊、二重埔莊、九層林仔、番社莊、牛食水莊、石頭公莊、茄苳腳莊、田寮莊、福興街、蚋塞頭莊、番仔寮莊、虎仔坑莊、先鋒嶺、古亭笨、南投街、番仔井莊、包尾莊、二重溪莊、中寮莊、柴頭井莊、月眉仔莊、萬丹莊、千秋斗莊、田寮莊、撻仔灣莊、風柜嶺莊、八屺山莊、馬鞍崙莊、刣鹿坑莊、嵌仔頂、後寮仔坑、內湖莊、番仔巴莊、挑未坑、半山莊、崩坎莊、牛路頭莊、營盤口莊、大哮汛地、三坎店莊、溪州莊、山腳莊、林仔頭、中莊仔、阿法莊仔、內芮莊、匏仔寮莊、南勢山莊、竹仔城、七股、平頂莊、土城仔、平林莊、南埔莊、隘寮莊、水車寮莊、頂坎莊、內木柵汛、北勢湳(毀)、清仔園、青牛埔莊、牛屎崎莊、大堀莊、新莊、番仔田、水汴頭、田厝仔莊、頂茄荖、下茄荖、頂角莊、埔仔莊、溪洲尾莊、石頭埔莊、新店仔莊、過溪仔莊、坎仔腳莊、竹仔腳、檨仔腳、社口尾莊、北投舊街、三角水、頂下南勢莊、水涵頭、北投番社、北投新街、南勢仔莊、北投埔社、牛埔仔莊(貓羅)、大竹圍莊、番社口莊、南頭莊、外快官莊、田中央莊、內快官莊、番仔田莊、舊社莊、竹林莊、社口莊、大埔莊、芬園新莊、楓樹腳莊、牛埔莊、寶藏寺、縣莊、同安厝莊、石螺潭莊、喀哩莊、溪心俱莊、四塊厝莊、吳厝莊、柳樹湳莊、登台莊、萬斗六莊(毀)。以上共一百三十九莊。

  貓霧捒保(分上保、下保。在正東、東北角,與內山淡水交界。離城十五里,周圍六、七十里不等):寮腳莊、石硿仔莊、九房厝莊、金生面莊、新社莊、七分橫屏莊、上下水底寮莊、笨箕湖莊、牌樓店莊、坎仔腳莊、社寮角莊、梅仔樹仔莊、塗牛莊、大茅埔莊、新城莊、石城莊、新伯公莊、黨山文莊、石角莊、中科莊、上下新莊、上下加刀埔莊、又另(?)石城莊、石壁坑莊、鼎底荷莊、芎招腳莊、大牌莊、碑頭山莊、打難莊、翁仔社莊、胡蘆墩莊(毀)、上下南坑莊、溪洲底莊、後寮莊、上下圳寮莊(毀)、前寮莊、望寮莊、社口莊、岸里大社、三角仔莊、上下員林莊、枋樹腳莊、花眉莊、馬公厝莊、員寶莊、大埔厝莊、交力林莊、中營莊、社皮莊、東勢莊、西勢莊、烏牛難莊、南仔坑口莊、加至角莊、頭家厝莊、探仔墩莊、上下瓦磘仔莊、水汴頭莊、柑■〈木庶〉崙莊、七張犁莊、後莊仔莊、陳平莊、舊社莊、三份埔莊、二份埔莊、軍功寮莊、北莊、三角埔莊、新廣莊、公館莊、上下橫山莊、埧仔莊、江南厝莊、西大墩莊(毀)、港尾莊、水堀頭莊、七張犁莊、豬高莊、犁頭店(下保)、田心仔莊、東大墩莊(毀)、早溪莊、鳥銃頭莊、三汴莊、關公寮莊、東籠埔莊、大■〈冖八大,上中下〉寮莊、大里杙莊、番仔寮莊、瓦窯仔莊、涼緣樹莊、大新莊、橋仔頭莊、半平厝莊、大魚池莊、九張犁莊、樹仔腳莊、頭前厝莊、爐竹湳莊、五張犁店、新莊仔莊、圳■〈月斗〉莊、石螺潭莊、客乳莊、溪心埧莊、吳厝莊、四塊厝莊(毀)、詹厝園莊、阿密乳莊、柳樹湳莊、阿罩霧莊、草湖莊、七甲莊、大竹圍莊、烏日莊、龍芽莊、枋樹柳莊、水碓莊、麻糍埔莊、鎮平莊、牛埔莊、學田莊、同安厝莊、番社腳莊、山仔腳莊、棋杆厝莊、保長館莊、上下石牌莊、何厝莊、馬磷潭莊、三塊厝莊、溝仔墩莊、麻園頭莊、干溝仔莊、賴厝莊、邱厝莊、三十張犁莊、尾張莊、胡蘆墩、四張犁莊。以上共一百四十莊。

  東螺保(分東保、西保。在正南西螺、大武郡二保交界之中。離城四十里):崙仔尾莊、后莊、溪畔莊、田尾莊、打廉莊、柳樹湳莊、頂厝莊、目宣莊、十張犁莊、七張犁莊、內中圳莊、梅州莊、悅興街、沙仔崙街、左連六甲莊、四塊厝莊、大崙尾莊、三塊厝莊、茄苳坑口莊、海豐寮莊、五百步莊、番仔寮莊、大邱園莊、山頂莊、松柏坑、饒平厝、■〈瓜系〉瓜寮、下蔗園、樹仔腳莊、莊仔莊、埔仔莊、頂麻園、油車仔、吳厝莊、良吉莊、沙仔崙莊、寶斗仔莊、大埔尾、北斗街、大新莊、半廍仔、潮羊厝、湳堵莊、東平竹圍、土結厝、圳寮、三條圳莊、溪洲莊、舊眉莊、海豐崙莊、田尾仔莊、三十張犁、五張犁莊、八張犁莊、龜殼花莊、北勢寮莊、總地號、大湖厝、竹園仔、厝仔莊、小埔心街、風鳳厝、路口厝、水添林、斗六甲、盧厝莊、連交厝莊、埤頭、崙仔腳莊、溪墘厝、扶朝仔莊、新莊仔莊:以上共七十二莊。

  以上各莊,核對「舊志」,多寡不一,名目不符者甚多;緣年分久遠,興廢不一故也。圖上紙幅太窄,只能載其各目,不能並載村莊。另繪大幅一圖,亦只能開載大莊,其零星小莊均不及備載;故圖說多少,亦難畫一也。至上年戴、林二逆滋事,附近村莊甚多;迨克復城池以後,逐漸攻陷者不下百餘□莊。內除零星小莊無關查考者均已刪去,共餘如四張犁為戴萬生巢穴、四塊厝為〔林〕戇晟巢穴、北勢湳為洪欉等逆巢、茄頭為陳吻等逆巢之類雖已毀滅,仍復列存,以備查考。合併聲明。

  ·山

  按彰屬東首自北至南一帶皆山,均發脈於淡水極北之大雞籠山;為全台之祖山。自大雞籠山而南綿亙三百里至大甲溪之南,首特起大山獨立空際者,名曰大烏山;乃邑治太祖山也。由大烏山分脈而南,從阿里史、華蓋山逶迆曲折至濁水溪之北,又起高峰轉西而行,為集集大山;則邑治之少祖山也。由集集大山西下至南投等山,則又轉向北行約四十里再起星峰,名曰定軍山(又名八卦山);則邑治之主山也。由八卦山鋪出平陽而結縣治,其護於右者為橫山、蓬山、大肚山,衛於左者為觸口、大武郡山、燕霧等山,排列於後者為大員山、阿里史山、火燄山、華蓋等山,皆已入於版圖可以湖(?)。其來源去跡,由此而來。如玉山、雪山、大小半天山,或在番界、或近生番,莫從探其來歷。就其可指而名者,分別詳載於後。

  大烏山:在縣東治北七、八十里東勢角之內山。發源於淡屬南首內山;特起峰嵐,勢甚高大,為邑治之太祖山。其自西折下者,為大員山、橫山、紅圳頭山、僕仔籬山、蓬山、鰲頭、沙轆、龍目井諸山,為邑治之外衛;自南發出者,為阿里史山。

  大員山:系大烏山自西發出,邑治東北六十餘里。山頂圓,形似熬酒桶;故俗呼為熬酒桶山。自西折下者,為貓霧捒山、大肚山。

  阿里史山:系大烏山自西發出,邑治東北四十餘里。賊匪林爽文滋事時,以此山為巢穴,經大將軍福攻克。其山欹斜南側落脈,向南斜飛,至黃竹坑山、華蓋山而再起高峰。

  華蓋山:在阿里史山之南,由黃竹坑山發出者;邑治東六十里。各山皆自北而南,山勢皆南趨;獨此山面向正西,挺秀超拔。自西北折下者,為大里杙、萬丹、火燄諸山。自西折下者,為內木柵山、茭荖山;稍偏於南者,為大哮山。自正南發出者,為水沙連、日月潭諸山;再起星峰,為集集山。

  集集山(西出五里許,有嶺名草嶺,為集集、沙連之路。嶺高各半里許,嶺頂平坦,兩無關鎖,非險要也):在水沙連內,邑治東南七十里。高峰聳拔,為邑治小祖山者。大將軍福嘗破林逆於山麓,險阻可恃,為內山番界之鎖鑰。自西折下,為八娘坑山;山麓稍平,又為虎仔坑山。再下,化為平疇,至清、濁溪分漲之處,由南另起一山為牛觸口山;乃清、濁溪之水口山。由北特起峰巒者,為南投諸山。

  南投山(山半有牛牯嶺一條,為往南北投、水沙連大路。外高一里、內高半里,嶺頂一片平陽,左右四通八達,隨處可行;非險要也):在邑治東南四十里,山麓即縣丞署。山勢平坦,無險可恃。

  北投山:由南投山自北分支,邑治東南三十餘里。山勢平坦。

  大武郡山:系牛相觸山由西北分下者,離邑治三十餘里。山勢平坦。下有清水巖、許厝寮山,亦皆平坦,無險可據。

  紅塗崎山(一名赤塗崎。山之南麓與燕霧山交接處,有同安嶺一條。外高里半、內高一里餘,嶺頂一片平陽,有居民田園;兩邊無狹,四通八達,為進南投內山之路,非要害也):系由南、北投山自北出脈,至貓羅山、同安嶺恃起峰嵐,山勢較高;離邑治十餘里,上平而方。左分一支,為燕霧;右分一支,為快官莊;中抽一支,由南而北,為白沙坑山、觀音山、望寮山。

  望寮山(一名定軍山,又名八卦山):系自紅塗崎山抽出,在邑治東門外;為邑治主山。山上建有鎮番亭一座;後改建磚寨,名曰定寨。同治元年戴逆滋事時,被毀。該山離城太近,若有事之時為賊踞站,則城內虛實畢見;誠要之區也。

  大半天山:在邑治東南水沙連山番山交接之處,不能稽其程途;山勢高險。前林逆敗後,曾踞此負嵎相抗;為番界之要害處所,居民不能到者。自西分下,即水沙連、溪洲仔諸山。

  小半天山:與大半天山相迆。山勢甚峻,高出雲霄;亦番界之要區。

  大坪頂山:與大、小半天山相接。山勢甚高;而頂頗平坦,可以屯兵。昔大將軍福攻克大、小半天山林逆賊巢,即由此山紮營進剿。

  阿拔泉山:在水沙連保清水溪之間。山勢不甚高險。

  雪山(玉山同):在水沙連內生番界內;不能溯其來源,亦難稽其程途。因經年積雪,故名;又稱玉山。

  內外觸口山:在阿拔泉山之下,離邑治六十餘里;為邑治之外護也。

  以上諸山,唯大烏、大小半天等山皆高險無比,而均在生番界內,無從依傍。其餘入於版圖界內者,除華蓋山、大坪頂山為民番交界之區,其餘均系平坦高阜,並無險要之區也。

  ·水

  臺灣皆西流水,彰化亦然。緣東面皆山、西首皆海,水均發源於內外諸山,順流而入於海故也。有先分數條,至中途而合成一處者,大肚溪是也;有先分數條,中間會合後而又分作數溪而入海者,清濁溪與虎尾、東西螺諸溪是也。中間或自南繞北、或自北轉南,各隨山之形勢而出。至海口之大小、深淺,各有不同。而海口之外,均系沙汕淤塞。外來商船,無論大小均泊於口門之外、沙汕之內,離岸七、八里至十餘里,用小駁船渡載;海船均不能駛入口內,與淡屬之雞籠、滬尾等口不同。茲將所屬各溪,自南而北挨順開載於左。

  濁水溪:發源於內山番界,莫能探其來源。向傳水源本清,流至一潭,方變為濁。由大、小半天山後向西北斜流,至集集山之南畔,受南首大順寮、清水溝諸水;至外觸口山,北分為虎尾、東螺、西螺、三條圳。西出至番仔挖,左右分別入於海(各海口闊狹淺深,皆載於各溪口條下)。

  大順寮溪:發源於水沙連內山。至隙仔山腳,與濁水溪合流。

  阿拔泉溪(即清水溪):發源於阿里山,在阿拔泉之北。由西南斜流,又繞至內觸口山之下、外觸口山之上,合於濁水溪。

  虎尾溪(系狀元挖舊澳。現已淤塞,不能泊船):系清、濁二溪西出至外觸口山南,先分一支入嘉義界,出下湖。稍西再分一支,即虎尾溪;系嘉、彰交界之處,離城六十里。自西稍下,至鹿場過白沙墩之北,出海豐汛而於入海。溪寬一里許,中間沙淤;兩岸各有水溜,不過十餘丈、深五六尺。秋、冬水涸,行人涉水而過;春、夏水漲,或用渡船、或用竹筏,隨時置備。海口寬一里許,深六、七尺不等。口外沙汕包裹,不能泊船。潮漲至口門,止離岸七、八里;有澳名狀元挖,現已淤塞,不能泊船。遵海而南約數里,即五朝港;再南,則下潮港,乃嘉義地界也。

  西螺溪(即茂利干溪):發源於濁水溪。在虎尾溪之北;自西分下,離城五十里。再由西北斜流,至番仔挖之南而出海。溪寬半里,深五、六尺。秋、冬水涸,行人徒涉;春、夏水漲,則用竹筏以濟行人。海口寬半里,餘深五、六尺不等。口外沙汕包裹,不能泊船。潮漲至口門止;口外八、九里,有沙汕名番挖澳。又有王功澳,現已淤塞,不能泊船。

  東螺溪(即寶斗溪,又名北斗溪):發源於濁水溪。在西螺溪之北十里;自西分下,離城四十里。向西北斜流,至王功港口而入於海。遵海而北,即鹿港、二林港也。溪寬二里,深五、六尺,北岸深八、九尺不等;有渡船以濟行人。海口寬二里許,深與裏面同。外沙汕叢雜,只有就地漁船可以停泊;外來商船,均停在離口十里之沖西港等澳,用小駁船駁至鹿港上岸。其鹿仔港以北海邊一帶,均不能泊船。潮漲至口門止。

  三條圳:在東、西螺二溪中間分下;由西南,計流至嵌頂地方,仍與西螺溪合流而入海。

  大武郡溪(即鹿仔港):發源於大武郡山。由西北斜流,過二林、馬芝遴等保,在鹿港街南首入海。來源甚短,溪流亦淺。後又就濁水溪象鼻山之下開築水圳,下接大武郡溪;又分水圳數條,灌蔭各保田禾,故其水亦濁。現在居民只知有水圳,而不知其為溪矣。寬約四、五丈,深二、三尺不等;各處均有木橋以渡行人。溪口船隻不能停泊,所有鹿仔港口商船均泊於口外之沖西港,在沙汕之內,離岸八、九里至十餘里不等;為商賈幅輳之區,誠要害也。

  大肚溪(海口名六塊寮澳):來源有二:一自縣南集集山右畔向西折下,名萬丹溪;至南北投折而向北,過貓羅至定軍山之後雙溪口會合。一發源於縣北大員山左畔,向西南斜流,過貓霧捒保,名貓霧捒溪;受阿里史、黃竹坑、萬斗六諸溪之水,至雙溪口會合。以上兩溪合流向西折下,由大肚山南岸出六塊寮順流而入於海。溪寬一里餘,兩岸皆旱埔。至中流始有流水,寬三十餘丈、深一丈零,有上、中、下四處渡船以濟行人。海口沙汕淤塞,不能泊船;潮漲至口內一里許而止。溪口以南五里許有一海〔義〕,名草港;並無來源。現居民藉此叉口,為水圳出海之口矣。

  大甲溪:發源於東北邊界東勢角口內山番界,莫從究其源流。大約由大烏山而前繞至北□東勢角折向西下,受淡水內山溪流諸水而入於海。溪之南岸,為淡、彰交界之處;唯東勢角莊,則在西北,離縣城四十餘里。其溪流闊狹淺深,皆在淡水界內,應歸淡水廳造報。海口之處,則向南繞至蛤滿溪口,為彰屬地界。溪口沙汕叢雜,不能泊船。由蛤滿溪而南則高密口(乃系新開),又有五叉口、水里港口共三處,均系叉口,並無來源;後人就其叉口,或由大肚溪開圳、或由大甲溪開圳濬成圳路,而為水圳出海之所。闊不過丈餘,深只二、三尺;船隻不能出入。其五叉口外七、八里,另有沙仙一道包裹,名曰梧棲港,溪澳以內可以泊船;外來商船均泊於該處,由駁船載貨出入。故雖曰海口,其實停船之處離口甚遠也。

  萬斗六溪:發源於縣東南華蓋諸山;即大肚溪之上流。由西北曲曲繞過火燄山,一名烏溪;至雙溪口,與大肚溪會合。

  萬丹溪:發源於縣城東南集集之北,後由西北曲曲而入於大肚溪。

  以上諸溪,唯東螺、虎尾、大肚三溪溪面較寬,水流甚急驟。遇大雨,內山諸水奔騰而下,雖有船隻不能開駛;必須三、五日後水勢稍減,方能行走。此外之水隨時漲落,可立而待也。

  (附)沙汕

  彰屬內洋一帶,並無海島浮■〈山奧〉。唯南自西螺口外起,有暗汕數條向北包裹,至鹿港前面止。北自大甲溪起,亦有暗汕數條向南包裹,至鹿港前面止。中間兩沙對峙,名沖西港。澳南北之水,均匯流於此而出海,名曰「諸水朝宗」。外來商船,亦由此入口而分泊於各澳;乃海洋之第一要口也。並以附聞。

  ·城池

  查彰化縣地界,本屬嘉義(舊名諸羅)。自雍正元年設治以後至十二年開始,於街巷外編植莿竹為城,設東、西、南、北四門。乾隆五十一年、六十年林爽文、陳周全之亂,蹂躪殆盡;嘉慶二年,仍依故址栽植莿竹,又於四門增建城樓。十四年,制憲方巡台抵彰,經紳士呈請捐建土城,奏奉諭旨准行;隨仍舊址改建土城,兩邊砌以磚塊,以免圮頹。十六年興工,二十年告成。周圍九百二十二丈二尺八寸,高一丈五尺、寬一丈五尺;上寬一丈,入地深一丈。砲台十二、水洞六、堆房十六,現均完固。唯堆房於同治元年間被賊焚燬,尚未修復。

  城垛,周圍七百八十三垛;高三尺,以磚為之。城門四座:東曰「樂耕門」、南曰「宣平門」、西曰「慶豐門」、北曰「拱辰門」。城樓各一層,高三丈九尺。

  東門外定軍山(即八卦山)上有寨一座,周圍計長六十丈,雉堞五十六個;內高一丈二尺,外高一丈五尺,雉堞高三尺,基寬一丈五尺、上寬一丈。砲台四座、水洞二、城樓一。先建於雍正年間,名曰「鎮番亭」;經陳周全之亂,毀於火。嘉慶十八年,重建,改名「定軍寨」;現於同治元年三月間被戴逆平毀。

  ·衙署

  彰化縣署:在城中,稍東;坐北向南。雍正六年建。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亂,毀於火;五十三年,領帑重建。茲於同治元年三月間戴逆作亂,與倉庫一體毀為平地;尚未建蓋。

  典史署:在縣署西偏。乾隆十二年重建。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亂,毀於火;五十三年,領帑重建。茲於同治元年三月間戴逆作亂,與監獄毀為平地;尚未建蓋。

  縣丞署:在南北投保南投街外。乾隆十四年建。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亂,毀於火;五十三年,領帑重建。

  教諭署:在學宮西北畔。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亂,與訓導署一並毀於火;未及興建。至嘉慶二十二年,訓導一缺改移淡水廳學,始於二十三年由紳士捐建於白沙書院之後,循舊址而擴之;現尚完固。

  貓霧捒巡檢署:在犁頭店街。雍正十年建。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亂,毀於火;五十三年重建。茲於同治元年三月間戴逆作亂,被焚殆盡;尚未修理。

  北路理番同知署:在本縣城南街。乾隆五十三年移駐鹿仔港粟倉南畔,嘉慶二年重建。

  北路副將署:在縣城內縣署東畔。乾隆五十一年重建;現尚完固。

  都司署:在副將署西偏。乾隆五十三年重建。茲於同治元年三月間戴逆作亂,被毀過半;尚未修復。

  水師遊擊署:原在鹿仔港北頭營盤內。乾隆五十三年建。六十年陳逆之亂,毀於火;始移建於街尾土城。現尚完固。

  ·鋪舍

  查彰化並無驛遞,只有鋪站。南自鹿場起、北至雞籠止,共計一十八處。自分設淡水廳後,將大甲起、至雞籠止共十一鋪,分別添設,歸於淡水廳管轄,由淡廳造報。現在自南至北共計七站,均號書一名、遞夫六名,以為傳遞往來文報。謹列於後:

  鹿場站:在縣南五十五里。南離虎尾溪與嘉義交界止五里、北抵東螺站十五里。

  東螺站:在縣南四十里。南接鹿場站十五里、北接員林站二十里。

  員林站:在縣南二十里。南接東螺站一十里、北接縣口站二十里。

  縣口站:在城內。南接員林站二十里、北接龍目井站十五里。

  龍目井站:在縣北十五里。南接縣口站十五里、北接寓鰲頭站十五里。

  寓鰲頭站:在縣北三十里。南接龍目井站十五里、北接淡屬大甲站止十五里。

  鹿仔港站:在縣西二十里。東接縣口站二十里、西遞內地交海船投遞。

  ·營制

  臺灣營制自設立以後,情形隨時更變,營制亦隨時增改,不止一次。茲就現在額設員弁兵丁及各處汛塘,詳載於後:

  北中營(陸路):原設參將一員,駐諸羅(今之嘉義);至雍正十一年,始改設副將,駐紮彰化縣治。其兵原止一營;至是增設,分為中、左、右三營。以中營駐彰化、左營駐嘉義、右營離竹塹,統北協副將管轄。大小弁兵,均有增改。現在陸路中營,副將一員、中軍都司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外委十員(內六員原設,四員系乾隆五十三年增)、額外外委五員(內四員原設,一員系乾隆五十三年增)、兵丁共一千二百二十四名(內馬戰兵五十名、步戰兵五百二十一名、步守兵六百五十三名)。

  城中營盤內:副將一員、都司一員、千總外委各一員、額外二員;步戰守兵共六百名(內分撥沙仔崙塘十名),另南門外教場安兵五名,合共六百零五名。

  八卦山汛:外委一員、戰守兵四十名。

  燕霧汛:把總一員(駐員林街)、額外外委三員(駐二林塘)、戰守兵共九十名(內赤塗崎塘五名、溪口塘十名、枋橋頭塘五名、二林塘十名、東螺塘十名、燕霧塘五十名)。

  許厝埔汛:把總一員、戰守兵六十名。

  嵌頂汛:外委一員、戰守兵五十名。

  寓鱉頭汛:把總一員、戰守兵二十五名。

  沙轆塘:戰守兵五名。

  大肚汛:額外一員、戰守兵十五名。

  ——以上均在南北平陽一帶。

  南北投汛:把總一員、戰守兵八十九名。

  內木柵汛:外委一員、戰守兵十名。

  大里杙汛:外委一員、戰守兵五十名。

  觸口汛:額外一員、戰守兵三十名。

  貓霧捒葫蘆墩汛:千總一員、戰守兵八十五名。

  大墩汛:外委一員、戰守兵四十名。

  四張犁汛:外委一員、戰守兵三十名。

  ——以上均在南北內山一帶(另有集集、社寮、林圮埔三汛在沙連保,系嘉義營參將管轄。其弁兵各若干,請歸嘉義縣造報)。

  鹿港水師營(即台協水師左營):原駐安平,於乾隆五十三年改駐鹿港。額設遊擊一員、守備一員(駐嘉邑笨港汛)、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內一員駐笨港汛、一員駐新店汛)、外委六員、額外三員;步戰守兵共七百二十四名,除舵工、炊糧一十六名,實計七百零八名。又除笨港營安兵二百九十三名、■〈魚逮〉仔挖汛五名、猴樹汛一十名、新店汛一十名在嘉義地界歸嘉義縣查造外,實際駐紮鹿港本營遊擊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外委一員、額外一員,安兵二百八十五名。

  分防水里港汛:額外一員,安兵丁二十名。

  三林汛:千總一員,安兵二十名。

  王功汛:額外一員,安兵四十名。

  番仔挖汛:安兵五名。

  海豐汛:額外一員,安兵二十名(該營汛地雖在彰化、實笨港營守備管轄)。

  水師戰船:原設一十八隻;乾隆三十年裁汰二隻。現在實存一十六隻,均編「定」字號;配舵工、炊糧一十六名。

  屯丁(縣城東北大甲溪旁有麻薯一屯,歸淡廳管轄;故不及備載)

  臺灣屯丁,起自公中堂福「討平林逆籌辦善後事宜」案內奏請就向化熟番隨軍打仗出力有功者,倣照四川屯練之例,挑募番丁四千名,南、北二路分為十二屯,設立屯千總管轄。將內山界外丈溢田園歸屯納租,由地方官徵收,按春、秋二季支放屯糧。又給未墾埔地,令其自行耕種養贍。後奉改議,著令理番同知會同監放造報各在案。彰屬共設三屯,開列於後:

  東螺屯:統轄把總一員、專轄外委一員、屯丁四百名(內東螺、馬芝、二林三社二百零三名,眉里社五十名,大武郡、半線二社四十一名、□□□□□□□□□二社一百零六名)。

  北投屯:專轄外委一員、屯丁五百名(內北投社一百二十八名,南投社三十二名,貓羅社四十五名,柴坑仔、大肚、南北社(?),捒東、捒西二社二百零四名)。

  阿里史屯:專轄外委一員、屯丁三百名(阿里史、水里、感恩、烏牛欄、遷善、南北〔投〕六社二百五十三名,大肚中社四十七名)。

  以上共屯〔丁〕一千二百名,每屯屯外委一員管轄屯丁。另設把總一員,統轄三屯。其把總,則歸北路淡水之屯千總統轄。外委〔由〕屯丁拔補、把總由外委拔補,千總由把總拔補,均由鹿港同知出具考語,送本、縣道憲考驗,給戳准補。


  ●淡水廳輿圖纂要

  淡水廳圖

  淡水廳輿圖表

  淡水廳輿圖冊

  ·淡水廳圖·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淡水廳輿圖表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淡水廳輿圖冊·

  疆界

  坊里

  山

  水

  城池

  衙署

  鋪舍

  隘寮

  營汛

  屯丁

  橋渡

  道里

  ·疆界

  查淡水地界自南至北,用羅盤核對,系自坤至艮,乃由西南而至於東北;由東首內山至西、首沿海,系自巽至乾,乃由東南至於西北。

  廣:自東南內山番界起、至西北一帶沿海止,塹北五、六十里不等,塹南六、七十里不等;大約北路較狹,南路漸闊。

  袤:自西南大甲溪彰化縣交界起、東北大雞籠祖山止,三百里;又自三貂嶺腳起,由正東甲卯向漸漸轉至東南、巽已向至遠望坑噶瑪蘭交界止,四十五里。

  按淡水自大甲溪南與彰化交界起、至遠望坑與噶瑪蘭廳交界止,計程陸路三百四十里。若就地段之袤長而論,則雞籠山為極〔北〕之程,自南至北實止三百里。緣自三貂嶺腳至遠望坑淡蘭交界之區,系由西繞東、又由北轉南,計程四十里系轉灣之程途,不能與袤長並計也。

  東界:內山。

  西界:海。

  南界:內山並彰化縣界。

  北界:大海。

  西南:半界大甲溪與彰化縣交界、半界大海。

  東南:一帶均系內山番界。

  西北:一帶均系大海。

  東北:至大雞籠山腳止,均界大海;三貂嶺腳起,由東上嶺轉至東南遠望坑止,與噶瑪蘭廳交界。

  ·坊里

  城外東廂(共二十五莊):東勢莊、下東店莊、大埤坪莊、埔仔頂莊、牛路頭莊、柴梳山莊、六園堵莊、二十張犁莊、白沙墩莊、斗崙莊、八張犁莊、六張犁莊、鹿場莊、番仔寮莊、隘口莊、五塊厝莊、九芎嵌莊、頂下嵌莊、鹿寮坑莊、十股林莊、五股林莊、石壁潭莊、山豬湖莊、猴洞莊、橫山莊。

  城外西廂(共一十莊):隙仔莊、南勢莊、牛埔莊、茇仔林莊、虎仔山莊、浸水莊、三塊厝莊、羊寮莊、香山莊、洴水港莊。

  城外南廂(只二莊。餘俱小戶散處,不名莊保):巡捕司莊、鹽水港莊(此處至山只有三里,均系小戶人家四散居住,並無莊名,不及備載)。

  城外北廂(共一十七莊):水田街、湳仔莊、金門厝莊、舊社莊、麻園莊、頂溪洲莊、新莊仔莊、白地粉莊、溪心灞莊、嵌頂莊、鳳鼻尾莊、紅毛港莊、蠔殼港莊、笨仔港莊、大溪墘莊、芝葩里莊、鳳山崎莊。

  城外東北廂(共一十六莊):新社莊、豆仔埔莊、枋寮莊、新埔莊、大茅埔莊、五份埔莊、大股莊、石崗仔莊、烏樹林莊、鹹菜甕莊、三合水莊、婆老粉莊、大湖口莊、崩坡莊、楊梅櫪莊、頂重溪莊。

  城外西北廂(共一十莊):崙仔莊、沙崙仔莊、樹林頭莊、苦苓腳莊、槺榔莊、油車港莊、船頭莊、南北汕莊、下溪洲莊、魚寮莊。

  城北桃澗保(共二十九莊。兼東):中壢街、內瀝溪莊、嵌腳莊、下加冬莊、新莊仔莊、赤嵌莊、大埔莊、坑仔口莊、過溪仔莊、南嵌街、桃仔園街、龜崙仔莊、大湳莊、埔頂莊、霄里新興莊、八塊厝莊、銅鑼圈莊、靈潭坡莊、三坑仔莊、舊社仔莊、東勢莊、南勢莊、安平鎮莊、山仔頂莊、宋厝莊、八張犁莊、貓朥合莊、黃泥塘莊、員樹林仔莊。

  城北海山保(共一十七莊。兼東):風柜店莊、潭底莊、山仔腳莊、樟樹窟莊、南靖厝莊、尖山莊、鷹哥石莊、大湖莊、二甲九莊、中莊、大姑崁莊、三角湧莊、橫溪莊、劉厝莊、柑園莊、石頭溪莊、澎厝莊。

  城北興直保(共一十九莊。兼東):龜崙頂莊、搭寮坑莊、陂仔店莊、新莊街、中港厝仔莊、中塭莊、頭重莊、和尚洲莊、武朥灣莊、三重埔莊、洲仔尾莊、關渡莊、八里坌街、大坪頂莊、大小南灣莊、山腳莊、大牛椆莊、烏嶼寮莊、長道坑莊。

  城北芝蘭保(共三十二莊。兼東):劍潭莊、內湖莊、角角溝莊、有蠟莊、芝蘭街、麻少翁莊、淇里岸莊、北投社、嗄嘮別莊、圭比屯社、圭柔山店莊、金包里街、大墩社、石門汛莊、小雞籠社、野柳莊、馬鋉莊、大武崙社、大雞籠街、深澳莊、跌死猴莊、鼻頭莊、三貂社、燦光寮莊、丹里社、獅球嶺莊、田寮港莊、長潭堵莊、苧仔潭莊、武丹坑莊、頂雙溪莊、魚桁仔莊。

  城北大加臘保(共一十六莊。兼東):艋舺街、三枝橋莊、古亭村、大灣莊、林口莊、上坡頭莊、錫口街、新南莊、南港仔街、搭搭攸莊、東勢莊、新莊仔莊、圭母卒莊、大隆同莊、社仔莊、溪洲莊。

  城北石碇保(共一十四莊。兼東):樟樹灣莊、叭嗹港莊、水返腳街、康誥坑莊、保長坑莊、五堵莊、六堵莊、七堵莊、八堵莊、暖暖莊、石碇內莊、四腳亭莊、枋仔瀨莊、■〈魚桀〉魚坑莊。

  城北拳山保(共十四莊。兼東):公館街、溪仔口莊、大坪林莊、秀郎社、暗坑仔莊、青潭莊、十五份莊、內湖莊、木柵莊、頭重溪莊、萬順寮社、深坑仔莊、土庫莊、楓林莊。

  城北擺接保(共一十七保。兼東):加蠟仔莊、港仔嘴莊、芎蕉腳莊、龜崙蘭莊、枋寮街、新埔墘莊、南勢角莊、後埔莊、員山仔莊、籐寮地莊、冷水坑莊、社後莊、柑林坡莊、大安寮莊、員林仔莊、火燒莊、柚仔林溪洲莊。

  城南中港保(共二十六莊):山寮莊、後厝莊、中港街、中港社、湖底莊、澎湖厝莊、海口莊、塭仔頭社、番婆莊、香山厝社、三角店莊、大牛欄莊、上下山腳莊、後莊、嵌頂莊、塗牛口莊、二十份莊、東莊、隆恩莊、由寮莊、蘆竹林莊、水流潭莊、上下加冬莊、斗換坪莊、三灣莊、南港莊。

  城南後壠保(共三十三莊):山仔頂莊、百三莊、圓寶莊、後壠街、大莊、海豐莊、溝仔背莊、新港埔莊、車路頭莊、田寮莊、西山莊、芒花埔莊、社寮崗莊、嘉志閣莊、貓里街、蛤仔市莊、大牆圍莊、芎蕉灣莊、七十份莊、樟樹灣莊、銅鑼灣莊、高埔莊、頭湖莊、二湖莊、三湖莊、四湖莊、溪洲莊、松仔腳莊、後壠底莊、南勢莊、打那叭莊、牛欄埔莊、白沙墩莊。

  城南苑裏保(共十五莊):吞霄街、吞霄社、北勢窩莊、竹林仔莊、五里牌莊、塗城莊、苑裏街、古亭笨莊、山柑莊、榭芩莊、日北莊、日北社、貓里社、房里社、房里莊。

  城南大甲保(共二十九莊):日南莊、雙寮社、日南社、大安街、大甲街、大甲東西社、頂店莊、社尾莊、船頭埔莊、泉州厝莊、鐵砧山莊、海墘厝莊、松仔腳莊、龜殼莊、南埔莊、中和莊、舊社莊、墩仔腳莊、枋寮莊、犁頭標莊、牛椆坑莊、月眉莊、六份莊、馬鳴埔莊、福興莊、安寧莊、磁窯莊、陂腳莊、營盤口莊。

  ——右城外週圍六廂八十九莊、南北共一十二保計二百六十一莊。

  此外零碎小戶,不過二、三家或六、七家,不名村落,附於四近各村;以及熟番四散,搭寮居住,遷移不定者:均不備載。

  ·山

  查臺灣形勢,背山面海;內山為番界,番界以東又系大海。臺灣,系孤懸海中者也。其山發脈於大雞籠山之東北,由三貂內山一路由北而南,至鳳山縣極南而止。中間擘幹分支,由東而西條條分下,或化平陽、或重起山巒,至近海而止。各條溪河均隨山而出,中間曲直不定,大抵皆自內山西流入於海;所謂山飛水走、山環水轉,山與水相輔而行也。淡廳在全台之北,形勢相同。其山由內山分出共三支:北一支發脈於三貂、中一支發脈於五指山、南一支發脈於蛤仔市內山之桶盤山。今分別南、北、中三路,逐一開列於後;附載山嶺之峻險、海防之要害,以備稽考。

  中路山

  五指山:自塹城東南內山分支,折轉西北十餘里,頓起星峰,高聳挺拔,屹立雲霄,為廳治之太祖山。分於南者,為獅頭山、為三灣山;分於北者,為險山、為南湖山。其山峰,與香山港之海口相對。

  金面山:自五指山第三峰分下,逶迆而行,突起峰巒圓淨寬展,為廳治之少祖山。分為南者,為鹿仔坑山、為大崎山、為葫蘆堵山;分於北者,為茭力堵山、牛寮山:皆廳治之左右翼也。其山峰,與隙仔溪海口相對。

  虎頭山:自金面山西下,化作平原。漸出漸高,至近城五里許,重起星峰而結虎頭山;又化作平原,而結廳治:為廳治之坐山。

  大崎山:系自金面山由南分支者。由大崎山自西折下為碎崙山,稍轉北為隙仔山,稍轉南為南隘山,再西下為香山、虎仔山。香山、鼻尾山均系高阜,並無險隘。

  寶斗仁山:亦系金面山分支。在大崎山之南。

  對換坪山(一名斗換坪):亦系金面山分支。在寶斗仁山之南。自西折下為礲鉤崎稍下為後莊埔;下平洋,往中港。稍北為老衢崎山,亦皆高阜。

  三灣山:系五指山由南分支。在對換秤山之東南。自西折下為鹿廚坑山、南港仔山,稍南為西潭山,西下新港山,下至北埔;皆後壠保。西分為馬龍潭山、山仔頂山,亦皆高阜而不峻險:為廳治左沙之外護。自五指山分支而南者,至此止。

  牛寮仔山:系金面山由北首分支。西下為架梳山,復西為埔仔頂、為黃金洞,皆系小阜。

  南河山:系五指山由北分支。在牛寮山之東北。西下為九芎林山、犁頭尖山,又西下化為平疇,至新社溪洲仔。

  鹹菜甕山:亦系五指山分支。在南河山之北。

  銅鑼門山:亦系五指山分支。在鹹菜甕山之北。西下為平原,復起為八張犁山;南折為三合水,又西南為新埔山、枋寮山。

  鳳山崎山:系枋寮山自西折下者。一片高阜,週圍平坦可六、七里許。再自西卸下為員山仔,稍西南為鳳鼻尾。

  大湖口山:由銅鑼圈山分下,八張犁山之西南。

  楊梅壢山:由銅鑼圈山自西北折下,再西為長崗嶺。

  頭重溪山、中壢山:皆在楊梅壢山之西北桃澗保界內,為廳治右沙之外護。自五指山分支而北者,至此止。

  以上均系中路山。自五指山起祖,左右排列,南至後壠、北至中壢,高阜居多,並無高山峻嶺。內山一帶番民交界,要隘處所均設有隘寮;另載於下。

  南路山

  桶盤山:在三灣山之南,由內山分支而來。南行為樟樹林、芎蕉灣,皆蛤仔市山;北折為龜頭山、貓里大坪山、加志閣西山,均皆高阜。

  銅鑼灣山:在芎蕉灣山之西南。折而北者為打那叭崎山、白沙墩山,稍南為吞霄內湖山。

  火燄山:在三叉河之南,由內山分下者。西北折下為金面山、苑裏山,自南過角口溪為石壁山。西折為鐵砧山,甚高;折下為大甲溪北岸之護沙。

  以上均系南路山。內除桶盤山、鐵砧山最高外,餘處低小之山,無險隘可據也。

  北路山

  大雞籠山:系淡廳極北之區,為全台之祖出。盤踞海邊,勢甚高險。稍東,即三貂山。

  三貂山、大坪山:自大雞籠山發出。兩山夾峙,有嶺名三貂嶺,為淡、蘭往來必由之路(嶺極峻險,另載在「險要」之下)。由三貂嶺稍低,復起大坪山,即合出五支:一由東南遠望坑,西入蘭界;一由西分一支,為獅球嶺;一由西南分一支,為錫口山;又由南分一支,為猴山尖;又東南分一支為小熬酒桶,由熬桶山分一支南行至咬狗寮:均分載於後。

  遠望坑山:由三貂、大坪山後面東南分支,入於蘭廳界內。遠望坑即淡、蘭交界之所,其形勢已向東遵海而南矣。

  獅球嶺:由三貂向西分下者。在暖暖、雞籠街交接之處,由艋舺至雞籠必由之路。由西分下為峰仔峙山,山近水返腳(潮水而此而止,故名);復西為內湖山,曲而轉者為劍潭山、芝蘭山、奇里岸山、北投山;復曲而轉為關渡山、為大墩山。凡自獅球嶺分下者,均系小山、或系高阜。

  大墩山:由關渡山西北分下。勢極高大,與溪南之觀音山對峙,為關渡以內之門戶;乃守口山也。自西南折下為滬尾山、砲台山,至海口而又轉北結小雞籠等山。

  小雞籠山:在大墩山向北分出。自沿海北轉為金包里山、圭柔山,又自南迴轉至北為大雞籠山之迎沙。

  大磺山:亦系大墩山向東北分出。素產硫磺,其苗或旺或衰、或無或有不定。由大磺山分支雜出者,為竹仔湖、冬瓜湖;又由獅球嶺向西下者,為土地公嶺、大小紗帽山、七星墩等山。山不高大而皆出磺,大約不離乎大磺山前後左右者近是;每年就地文武按季焚燒在案。以上皆由獅球山分支者。

  錫口山:由三貂山西南分下。在獅球山之南。折而西下為六張犁山、為觀音亭山。

  猴山尖:由三貂向南分下。〔在〕獅球山復南為內湖山、拳山,均在錫口之東。

  小熬酒桶山:由三貂東南分下。南分為咬狗寮尖,迆■〈辶里〉而南為磺溪;北為暗坑仔,復西為冷水坑尖,為擺接保各處。

  咬狗寮尖:系自小熬酒桶山分出者。由咬狗寮尖東南西折而向南,層巒疊嶂,直趨至海山保三角湧大姑崁山與銅鑼圈諸山毗連;復折向西為尖山,又西北出為龜崙山。

  龜崙山:系自尖山向西分出。山勢甚高,中有一嶺名龜崙嶺,為南北要路(另載在「險要」條下)。自龜崙山過嶺向北為興直保,又西為大坪頂山,折南為南嵌,向西北行下為觀音山。

  觀音山:系由龜崙嶺向西北折下者。山勢甚高,矗立雲霄。在關渡之南岸,與北岸之大墩山對峙,為內港諸山之門戶也。自觀音山內又分一支,迆■〈辶里〉而西為獅球山,又西至海口止為八里坌山。

  以上均北路山。內除三貂、龜崙二嶺暨大墩、觀音二山最為高大,其餘均不甚高;且多平崗土阜,並無險要可據也。

  島嶼

  查沿海島嶼為海口之關鍵,不可不載。餘在深水外洋,形跡隱約無關緊要者,不及備載。此外沿海自南至北,並無海島;唯雞籠口外島嶼處,附載於後。

  雞籠嶼:大雞籠山北。端圓尖秀,屹立海中。與大雞籠隔海不遠,大加蠟保可見。

  桶盤嶼:在雞籠西南。為雞籠口關鎖。

  燭台嶼、山寮嶼、香爐嶼、扛轎嶼:以上四嶼,在桶盤嶼左右。

  (附)山嶺險要

  淡屬內山民番交界之所,山嶺疊出,均有隘寮把守,另載於後。其餘平原一帶,均無險要之山;且起伏斷連、四通八達,均得往來。唯三貂龜崙雙嶺、鳳山崎一處,均屬險要;故特表而出之,詳載於左。

  三貂嶺:在雞籠之東北。兩山對峙,極其高大;中隔一嶺,為淡、蘭門戶。東西自嶺腳起、至嶺頂止,計程五里筆直而上,不甚曲折;折平徑三里半,其餘一里半系上高之路,兩邊亦為山所夾。西面自嶺頂至山腳,亦筆直五里,並無曲折;折平徑三里半,其餘一里半系上高之路。嶺頂闊不過二丈,傍山草屋數間,為往來人夫尖站之所;實有百夫當關、萬夫難越之勢:第一險要也。

  龜崙嶺:在桃仔園之北、新莊之南。山由尖山而出;均南高險,中有一嶺。北首自嶺腳起至嶺頂,計程四里;折平徑三里半,其餘半里系上高之路。四山環抱,從一小口而入,闊不過數丈;其中曲折盤旋隨溪而上,有「十八重溪」之稱。內若屯兵干餘,外面不見。南首稍峻直,自頂至腳,約二里許,折平徑二里;餘系上山之路。兩山夾峙,嶺頂寬不過數十丈;有草屋、飯店。若由嶺頂紮兵數百,難以輕越;亦險要也。

  鳳山崎:在廳治北一十二里。山腳有溪,過溪上山約半里許,勢頗峻削;山頂一片平原高高在上,周圍約十里,可屯兵數千。惟北首漸漸平下,至離大湖口半里下山,不過數十仞,不見險要。但自南而北,亦中流之砥桂也。

  以上三處,為淡屬山路險要之處。

  ·水

  查淡屬溪水,均系自東首內山條條西流而出海口;自南至北,海■〈氵义〉林立。其在平原或大或小、或淺或深,或用渡般,或用橋梁、或可涉而過,均不甚險要。其入於海而口又狹小、沙線隔,不能停泊船隻者,謂之溪口;若海口寬闊,可以進出船隻者,謂之海口:均關緊要。故將逐條海口闊狹、深淺,其海潮所到船隻可泊等處,分別南北詳細開載,以昭詳慎;另附海防重輕情形於後。

  隙仔溪:在城南五里。源出金面山;自東至西而入於海。溪面甚狹,口門寬三丈;深須大雨之時,方有三、四尺之水。一經晴霽,便成小溝,行人涉水而過。口外均系沙線包裹,船隻不能出入;故溪名。

  香山澳海口:在隙仔溪南,離城八里。源出寶斗仁山,西流而入於海;實系鹽水港之口門。其口門相近之處,另有一澳名香山口,離深水外洋五里。澳闊二十餘丈,深約一丈二尺;潮水漲至鹽水港過渡之處而止。一經潮退,便成旱溪。澳口唯三、五百石商船可以停泊,出入須乘潮漲;一經潮退,便不能出入。七、八百石以上大船,間有遭風駛入者;停在澳外洋面,不能進口。有汛兵、口書、澳甲,隨時稽查船隻。

  中港溪海口:在香山口之南,離城二十五里。源出五指山腳,南流至三灣,遂西流而入於海。該處如遇山內暴雨,水路方深;若無溪流,漸狹漸淺。口門闊三十五丈、深一丈二尺,潮漲至進口十里而止。過渡處,設有渡船。外來船隻,亦唯三、五百石商船可乘潮出入於口門內半里許。七、八百石大船,間有遭風收泊者;均在口外洋面,不能進口。有汛兵、口書、澳甲,隨時稽查船隻。

  後壠港海口:在中港口之南,離城四十里。源出內西潭,至海豐莊蛤仔市西下,至街仔尾分而為二:一繞後壠溪之北而入於海。溪流細淺,沙線叢雜,溪高於海;潮不能進,〔船〕不能泊入。系屬小溪而非海口,行人涉水而過。一由後壠街之南而入於海,乃名海口。其口門較中港口尤少,闊不過二十丈,深八、九尺;設有渡船。二、三百石之海船,可以乘潮出入於口門內;略大商船,遭風收泊者均在口外洋面,不能進口。潮水漲至烏尾地方止。有汛兵、口書、澳甲,隨時巡查。

  打那叭溪:在後壠口之南,離城六十里。源出銅鑼灣,經五湖四海(?)繞打那叭而入於海。來源既短,溪又淺狹,行人涉水而過。口門寬六丈零,深五、六尺;口外沙泥淤塞,潮漲至口內二里許。不能停泊船隻,故以溪名。

  吞霄溪:在打那叭溪之南,離城七十里。源出內湖,受吞霄街後之水入海。來源較打那叭溪更短,溪亦淺狹,行人涉水而過。口外沙線叢雜,口門寬五丈餘,深五、六尺,潮漲至口內半里許。不能停泊船隻,故以溪名。

  苑裏溪:在吞霄溪南,離城八十里。源出大坑口、銅鑼灣西面諸山之水,繞蓬嵌山曲曲而入於海。來源較打那叭、吞霄諸溪為長,而溪面淺狹,行人涉水而過。口外沙線叢雜,口門寬六丈餘,深五、六尺,潮漲至口內半里許。不能停泊船隻,故以溪名。

  大安溪海口(附房裏溪、土地公港):在苑裏溪南,離城九十里。源出火燄山北、銅鑼灣山後面內山,灣曲過鯉〔魚〕潭西下出角山口以後,泛濫無定。溪面寬約二里許,中間沙積成堆者三、四條,已有居民;水勢分歧雜出。在北邊近於房裏街者,為房裏溪;寬二十餘丈,深七、八尺,有渡船以濟行人。稍南,則土地公港;寬十餘丈,深三尺,行人涉水而過。在南邊近於大安者,為大安溪;又名頂店溪。寬二十餘丈,深七尺零,亦有渡船。口門寬三十餘丈,深七、八尺。房裏、土地公港等口均系沙泥塞積,不能泊船;唯大安口外沙線稍順,春、夏時可泊二、三百石小船,隨潮出入。秋、冬水涸,不能停泊;大號商船,並無停歇者。潮漲至口內一里許。亦設有汛兵、口書、澳甲,隨時稽查。

  大甲溪:在大安口之南,離城一百零二里。出自淡、彰兩處內山番界,不知其源;受石壁、鐵砧山、大甲城諸水而入於海溪。面闊三里許,溪中巨石嵯峨,水勢湍急,為淡、彰交界之險要(附議於後)。設有渡船,以濟行人。溪口雖寬,近海之所沙線雜出,南分數條,至彰化界內五叉口相近之處而止。彼此渡船可以往來,外洋船隻不能收泊。溪高於海,潮至口門而止,故仍以溪名。

  ——以上皆城南之溪水海口也。

  竹塹港海口:在城北十里。溪源有二:一名金門厝溪,其源出五指山內〔山〕等處,向西北至船頭莊而入海。一名鳳山崎溪,其源出自銅鑼圈,由鹹菜甕等處向西南與金門厝溪會合而入海。兩溪均有渡船。該海口前本寬大,船隻三百石者往來甚多,為竹塹郊商進出貨物之要口;後因日漸淤塞,始改由香山口出入。現在口門寬二十丈,深八尺零;潮漲至口內半里許而止。一、二百石小船尚可隨潮駛入,大船不能停泊。亦設有口書、澳甲,隨時稽查。

  紅毛港溪:在竹塹海口之北,離城二十餘里。源出羊矢窩,曲曲入海。來源既短,港又窄淺;口門寬六、七丈,深二三尺,行人涉水而過。溪高於海,潮至口門而止。沙線叢雜,間有附近漁船停泊;外來商船不能進出,故以溪名。

  楊梅壢溪、頭重溪、中壢溪:以上三溪均在紅毛溪之北,離城四十五里。上分三支,均出楊梅壢附近各〔山〕發源,至大溪墘會合而入於海。來源既近,溪又淺狹,或系淺涉、或用橋樑,均無渡船。口門寬六、七丈,深三、四尺;潮漲至大溪墘地方止。口外沙線阻隔,不能停船,故以溪名。

  南嵌溪:在中壢溪之北,離城七十五里。源出銅鑼圈,由桃仔園之南而入海。來源頗長,溪流窄淺,行人涉水而過;大雨時,系用竹筏過渡。口門寬六、七丈,深三、四尺;潮漲至口門而止。口外沙線阻隔,不能進出船隻,故以溪名。

  滬尾港海口:在龜崙嶺之北、艋舺之西,離城一百四十里。港內分南、北、中三大溪,名曰內港。南溪之源出自大壩尖山,由大姑崁、三角湧向西北至新莊,與艋舺溪會合;至大稻埕折而西至關渡,與北溪合流而出滬尾。北溪之源出自三貂嶺,南至水返腳、錫口轉西南,過劍潭會磺溪至關渡,與南溪合流而出滬尾。中溪名艋舺溪,發源於獅頭山,入拳山保大坪林折而向西至大加臘保,會南溪而入於海。南溪自新莊起、至艋舺溪邊尾,另有小駁船往來駁貨;北溪自暖暖、八堵起,至關渡、滬尾亦有小駁船往來;艋舺溪東至擺接保枋橋街,亦有小駁船往來。南北周圍百餘里之水,均由滬尾入海;與郡之鹿耳門、彰化之鹿港為全台三大口。潮漲時,南溪至新莊止,北溪至水返腳止;關渡以內系淡水,關渡以外系鹹水。海口寬約三里許,兩邊皆有暗沙,止一口門可行船隻;潮漲則寬,潮退則狹。口門以內至關渡相近之處,溪中另有沙梗一條;潮漲則隱,潮退則見。八里坌與滬尾街,須候潮漲時對渡,勢甚險要(附載於後);另為淡屬之第一大海口也。

  磺溪:在關渡之旁,離城一百二十五里。自大磺山西南繞出關渡口,與大溪會合。溪甚狹,只有極小駁船可以往來。此溪在腹里,並非海口。

  磺港:在金包里,離城一百九十餘里。自磺山北起,由正北出海。來源既短,港又窄淺。口門寬八、九丈,深三、四尺,潮漲至口門止。外面沙線包裹,不能進出船隻。

  雞籠澳海口:在淡屬極北,離城一百六十五里。並無溪源,只有一澳。澳外即八尺門,有雞籠、桶盤等嶼三面環立;大小船隻均得進出。口門愈出愈敞,不能以丈尺計;海深三丈零。船隻出入不待潮漲,甚為要害(附載於後)。

  頂雙溪:在三貂嶺之東南;自嶺腳起、至溪邊計程二十五里,離城二百二十里。其源發於三貂東面四近諸山,由東南入海。來源既近,溪又窄淺。口門寬八、九丈,深九尺零,有渡船;潮漲至口內半里許。口外沙泥淤塞,不堪泊船,故以溪名。

  遠望坑溪:在頂雙溪之東南。發源於噶瑪蘭東面諸山,由東南入蘭界而出海,為淡、蘭交界之所(溪南屬蘭、溪北屬淡);離城三百四十里。來源亦短,溪亦窄淺。口門寬十丈零,〔深〕八尺零,有渡船;潮至渡船處而止。口外沙泥叢雜,不堪泊舟,故以溪名。

  ——以上皆城北之溪水海口也。

  (附)〔海〕防要害處所

  查淡境自南至北袤長三百四十里,海■〈氵义〉林立;若處處可以往來船隻,幾有防不勝防之慮。茲幸天設之險,沿海一帶均系鐵板沙層層包裹;即如大甲、苑裏、吞霄、紅毛港、南嵌、磺港等口雖皆條條入海,而口外沙線阻隔,外來船隻不能停泊,均可以不必防備。至大安、後壠、中港、香山、竹塹等口雖均可通舟楫,而口門窄小、沙線變遷,非熟悉口門者不能徑入,大船亦難停歇,尚可隨時防禦;惟滬尾、雞籠兩口,最為緊要。又大甲溪於海口則不通船隻,而溪面廣闊,水勢甚急,實為淡南天設之險。故均表而出之,以備稽考。

  大甲溪:該溪發源於內山,一出番界,便漸寬展;至大甲相近之處,闊有三里許。溪中巨石小塊層密不絕,頗難立腳。沙梗湧起三、四條,秋、冬水涸之時,一溪而變為三、四溪;或可徒步,或須船渡。將到門口之處,由南畔分流入於彰化界內五叉口之北者三條。內山不時有雨,外雖晴霽,水即奔騰而下;行人凡視內山昏黑、或聞巨石沖擊聲,即不敢涉,恐中途漂沒故也。若春、夏大雨時行,便即一片汪洋;水急之時,即渡船亦不敢駛:真有萬夫難越之勢,淡、彰兩處天設之險也。

  滬尾海口:該溪海口寬有三里許,深有二丈餘;兩邊暗沙圍抱。口門雖緊要,而五、六百石之船均得隨時出入,不必俟潮;五、六百石以上大船滿載者,須俟潮漲出入:為各路商船經商之所。自滬尾、艋舺,計水程三十里。關渡在艋舺、滬尾適中之區,兩山夾峙,河面不過一箭之闊。但潮水直抵艋舺以上,三、四百石商船儘可滿載而乘出入;即大號商船,亦可半載而隨潮進出。稍不留意,匪船可直達艋舺,誠為第一緊要之海口也。前有紅毛人建造砲台一座,在口門內之北岸;因今昔殊形,已不合用。自嘉慶年間在外口門北岸建設新砲台,又有滬尾水師守備專轄,足資防禦;而總須刻刻留心,不使稍涉大意也。

  雞籠澳海口:該澳並無溪源,三面皆山,獨北面瀚海。港口又有雞籠、桶盤等嶼包裹,勢尚周密。就大致而論,似不若滬尾口之緊要;一經體察情形、揣度形勢,實較滬尾口為尤要。因滬尾口門較雞籠雖寬,而兩邊沙線均隱沒於水底;即素熟沙線者,稍不留意,難免擱淺,屢屢壞船。雞籠則雞籠、桶盤兩嶼高出海口,一望而知;即不熟路徑者,亦得依循而入:則口門難易之不同焉,一也。滬尾有專設水師營,兵力眾多,離艋舺參將營僅止三十里;如有警報,便可就近策應。雞籠唯陸路汛兵九十名;離艋舺營五十餘里,鞭長莫及,又無舟師:則兵力厚薄之不同焉,二也。滬尾行鋪眾多,居民稠密;又與艋舺各郊行聲氣相通,彼此得以救援。雞籠郊鋪本稀,僻處一隅,四近又無巨保大莊:此人力多寡之不同焉,三也。以此三者互相比較,孰要孰緩?顯而易見。是以咸豐四年小刀會匪王位等肆擾台北,則竄雞籠而不竄滬尾;八年春間王位餘黨復來窺伺,則游奕於雞籠而不逞志於滬尾者:其明證也。同治元年六月間滬尾新立馬頭,設關徵稅;雞籠本不在通商馬頭之列,乃各國洋艘咸以雞籠口面較寬於滬尾,情願收入雞籠、遠赴滬尾完稅。遂經領事申陳上憲,增開雞籠子口:是又明證也。夫海口之難易、人方之多寡,均系生成之勢,不能勉強。若汛防之多寡,尚可設法;倘就滬尾水師營中抽調百餘名前往添防、又於艋舺陸營中酌添數十名,則共有二百餘名之汛兵,或可藉資防禦。不然,實有孤虛之慮。管見所及以附陳。

  ·城池

  查淡水廳同知一缺,系雍正元年增設彰化縣時兼設一同知缺,稽查北路捕務;仍附彰化縣,並無專轄地段。雍正九年,始分大甲溪以北至雞籠止均歸淡水同知管轄,移駐竹塹。該處本系竹塹巡檢分防之地;自移駐淡廳後,於雍正十一年環植莿竹,周圍四百四十丈,東、西、南、北各設門樓。乾隆二十四年,四城上各增建砲台一所。嘉慶十八年,因居民稠密,開拓基址,增築土堡;周圍一千四百餘丈,東、西、南、北各設木柵。道光六年,前督部堂孫巡台,紳耆請改建城池;奏奉諭旨准行。經前臺灣道孔親詣復勘:若循原建,則太狹;循後築土堡,則又太寬。因而內外拆毀,改定周圍八百六十丈,牆身高一丈五尺,基底一丈六尺,上闊一丈二尺,入地深一丈。初議建設磚城,後改用石條夾砌石塊;於道光七年六月興工、九年八月報竣,現均完固。

  城垛:九百七十四垛,各高三尺。城門四:東曰「迎曦門」、西曰「挹爽門」、南曰「歌薰門」、北曰「拱宸門」。各有城樓一座,上下二層;高各二丈零九寸。濠溝:周圍共八百六十丈。南門口闊一丈二尺,餘俱寬八尺;各深七尺。

  ·衙署

  淡水廳署:在竹塹城內適中之區。坐東向西(甲庚兼卯酉向)。

  艋舺縣丞署:在新莊街。查艋舺縣丞,本系巡檢缺,衙署在八里坌。乾隆十五年因風災傾壞,移駐新莊。五十五年,改為縣丞。嘉慶十四年,改為艋舺縣丞;現仍駐新莊。

  大甲巡檢署:在大甲土堡內。查該巡檢本駐彰化之鹿港,名鹿港巡檢;於嘉慶十四年,奉文移駐大甲,改為大甲巡檢。

  竹塹巡檢署:在竹塹城南門內,離廳署半里許。現兼司獄。

  訓導署:在竹塹城內東南。該訓導本系彰化縣訓導,後移駐竹塹,為淡水廳訓導。迨開設噶瑪蘭廳,則又兼轄噶瑪蘭學務。

  ·鋪舍

  查淡屬無驛遞,原設鋪遞自大甲起、至雞籠止共一十一處。鋪兵三十名工食等銀,歸彰化縣坐支。後開闢噶瑪蘭廳,奉文添設;隨即詳請,將原設十一鋪內之淡水、雞柔山、金包里、雞籠四處裁汰,改為艋舺、錫口、水返腳、暖暖四鋪。又添設柑仔瀨、燦光寮、三貂三處,共七處。

  計共鋪司七名、鋪兵二十八名,火炬、工食等銀歸淡水廳坐支。今逐鋪開列於左:

  大甲鋪:南離大甲溪淡彰交界之所五里、北離貓盂鋪二十里。鋪兵三名。

  貓盂鋪:南離大甲鋪二十里、北離吞霄鋪十里。鋪兵三名。

  吞霄鋪:南離貓盂鋪十里、北離後壠鋪三十里。鋪兵三名。

  後壠鋪:南離吞霄鋪三十里、北離老衢崎〔鋪〕二十五里。鋪兵三名。

  老衢崎鋪:南離後壠鋪二十五里、北離南嵌鋪七十五里。鋪兵三名。

  竹塹鋪:南離老衢崎鋪一十五里、北離南嵌鋪七十五里。鋪兵三名。

  南嵌鋪:南離竹塹鋪七十五里、北離艋舺鋪三十里。鋪兵三名。

  ——以上七鋪,系屬原設,今仍舊;歸彰化縣支給工食。

  艋舺鋪:南離南嵌鋪三十五里、北離錫口鋪十五里。鋪司一名、鋪兵三名。

  錫口鋪:南離艋舺鋪十五里、北離水返腳鋪十五里。鋪司一名、鋪兵三名。

  水返腳鋪:南離錫口鋪十五里、北離暖暖鋪二十五里。鋪司一名、鋪兵四名。

  暖暖鋪:南離水返腳鋪二十五里、北離柑仔瀨鋪十五里。鋪司一名、鋪兵四名。

  ——以上系就原設之淡水、圭柔山、金包里、雞籠四鋪裁汰改設。計共添鋪司四名、鋪兵七名。

  柑仔瀨鋪(一名楓仔瀨):南離暖暖鋪十五里、北離燦光寮鋪十五里。鋪司一名、鋪兵四名。

  燦光寮鋪:南離柑仔瀨鋪十五里、北離三貂嶺鋪十五里。鋪司一名、鋪兵四名。

  三貂嶺鋪:南離燦光寮鋪十五里、北離遠望坑五十里。鋪司一名、鋪兵四名。

  ——以上三鋪,系屬添設。統共原設、新添,計一十四鋪,歸淡水廳坐支。

  ·隘寮

  淡地內山一帶處處與生番交界,原有土牛、紅線為界。閱今久,紅線已經滅跡,土牛遺址模糊;農民近界之區,時為生番所害。是以要害處所,均設有隘寮、銃櫃,以防生番而衛農民。但有隘必有丁,有丁必需糧。或系官隘、或系民隘,統計自南至北二十九處,詳載於左:

  火燄山隘(民隘):由四近民居稟請開闢荒地,設隘防番;隘糧等費,即就新墾地畝按甲抽租,由隘首收(?)支應,官不與聞;故名民隘。在城正南,離城一百一十里。隘以內即番界,西南即大甲溪。

  日北山腳隘(民隘):本在日北山腳,後經移入鯉魚潭高嶺處所;在苑裏保內,城南一百里火燄山隘之北。

  三叉河隘(民隘):在苑裏保內山高崗處所,城南九十里日北山隘之北。

  內外草湖隘(民隘):本系高埔隘,後經移入苑裏保東首內山。又有南勢湖隘一座,亦裁撤歸併一處。在城南七十里三叉河隘之北。

  銅鑼灣隘(官隘):由官詳請設立。寮糧由官給發四成,在於屯租項下坐支;其餘六成,由四近新墾民地派收:故名官隘。在後壠保銅鑼灣之內橫崗要害處所,城南六十五里,在草湖隘之北。

  芎中七隘(官隘):亦系官四、民六,由屯租內坐支。在後壠保芎蕉灣、中心埔、七十份三莊之內,城南六十里銅鑼灣隘之北。

  大坑口隘(官隘):亦系官四、民六,由屯租內坐支。本系中隘,後經移入後壠保內山橫崗,城南五十五里芎中〔七〕隘之北。

  蛤仔市隘(官隘):亦系官四、民六,由屯租內坐支。在後壠保蛤仔市內山橫崗,城南五十里大坑口隘之北。

  嘉志閣隘(民隘):本在外間,後經移入後壠保內山橫崗,城南四十八里蛤仔市隘之北。

  南港仔隘(民隘):在中港保南港之內山橫崗,城南三十九里加志閣隘之北。

  三灣隘(民隘):在中港保三灣內山橫崗,城南稍偏東三十三里南港仔隘之北。

  小銅鑼圈隘(民益):本系中港尖山隘,後經移入五指山左角,仍中港保內;城南稍偏東三十里三灣隘之□。

  金廣福大隘(民隘):另有撥充屯租幫貼隘糧。該隘本分設於塹城東廂之鹽水港、南隘、茄苳湖、石碎崙、雙坑、大崎、金面山、員山仔各處,後因荒地日闢,已越各隘之內,故將以上各隘一併裁撤,歸作一處,移入內山五指山之右角。沿山十餘里均設銃櫃,為各隘之最大者。離城東三十五里小銅鑼圈隘之北。

  樹圮林隘(民隘):在東廂內山橫崗,城東二十五里金廣福隘之北。

  矺仔隘(民隘):在東廂內山橫崗,城東三十里樹圮林隘之北。

  橫山隘(民隘):在東廂內山橫崗,城東三十二里矺仔隘之北。

  猴洞隘(隘):在東廂內山橫崗,城東三十四里橫山隘之北。

  以上金廣福隘至猴樹洞隘共五處,就山向而論,則系東南巽已等方;若在地段而論,均在塹城之東首左右相近處。

  九芎林隘(即南河隘。民隘):另官給口糧十名,在屯租項下坐支。在東廂內山要隘處,城東四十里猴洞隘之北。

  鹹菜甕隘(民隘):在東廂內山叉口,城東五十里九芎林隘之北。

  大銅鑼圈隘(民隘):本在四方林地方,後經移入桃澗保內山要處,城東五十三里鹹菜甕隘之北。

  大坪隘(民隘):在桃澗保內山緊要橫崗,城東五十八里銅鑼圈隘之北。

  溪洲隘(民隘):在桃澗保內山橫崗處,城東六十里大坪隘之北。

  大姑崁隘(民隘):在桃澗保內山交界,城東六十五里溪洲隘之北。

  三角湧隘(民隘):在海山保內山橫崗,城東七十四里大姑崁隘之北。

  橫溪隘(民隘):在擺接保內山緊要處,城東八十里三角湧隘之北。

  暗坑仔隘(民隘):在擺接保內山要所,城東北一百二十里橫溪隘之北。

  萬順寮隘(民隘):在拳山保北首內山橫崗,城東北一百四十里暗坑仔隘之北。

  十份寮隘(民隘):在石碇保內山叉路口,城東北一百七十里萬順寮隘之北。

  三貂嶺隘(民隘):在芝蘭保三貂社民番交界處,城東北一百九十五里十份寮隘之北。

  ——以上南北共隘寮二十九處,均系防禦內山一帶生番而設。

  ·營汛

  北右營

  查該營原設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一員、外委七員、額外三員、兵丁七百二十六名,駐紮竹塹,隸彰化北路協副將統轄。道光十年間,將鎮標右營遊擊一員,又將鎮標右營內改撥千總一員,左、右營內改撥把總二員、外委二員、兵丁三百名移駐竹塹,改為北右營。以原設守備並新添兵丁移駐大甲,為北右營中軍。統計遊擊一員、千總三員、把總六員、外委九員,額外三員、馬戰守兵共一千零二十名;現在駐紮:

  竹塹城內營:遊擊一員(衙署在城東南)、千總一員、外委一員、額外二員(衙署均在遊擊署左右)、額兵二百九十八名。

  楊梅壢汛:把總一員(帶管香山海口等塘)、額兵六十七名。

  香山塘:額兵一十名。

  竹塹海口塘:額外一員、額兵一十二名。

  桃仔園汛:把總一員(帶管南嵌塘)、額兵二十五名。

  南嵌塘:外委一員、額兵三十六名。

  中港汛:把總一員、外委一員、額兵五十八名。

  後壠汛:千總一員(帶管嘉志閣、白沙墩等塘)、額兵五十三名。

  嘉志閣塘:外委一員、額兵三十八名。

  白沙墩塘:外委一員、額兵十名。

  大安汛:把總一員(原系蓬山汛,嘉慶十四年奉文移改,帶管貓盂、吞霄、大甲等塘)、外委一員、額兵七十四名。

  吞霄塘:額兵一十名。

  貓盂塘:額兵五名。

  大甲塘:外委一員、額兵三十名。

  大甲汛:守備一員、千把總一員、外委一員、額兵二名(系添設)。

  銅鑼灣汛:把總一員、額兵六十名(添設)。

  斗換坪:外委一員、額兵四十名(添設)。

  艋舺營

  查該營本系北路淡水營,原設都司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外委五員、額外一員、兵丁六百三十三名,彰化北路協副將統轄;於嘉慶十一年奉文,就台添募水兵一百五十名。嘉慶十三年,將福建水師營遊擊移駐艋舺,改為艋舺營遊擊;將原設都司一缺移駐臺灣水師右營。又將興化協左營守備移駐滬尾,為滬尾水師守備;管轄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外委四員、額外三員。又將延平左營守備移艋舺,為艋舺營中軍守備,管轄陸路弁兵;其應添千總、外委,均由臺灣各營酌撥。嘉慶十五年,就台協水師三營裁撥台募水兵一百九十八名到淡添設。道光四年,又奉文將艋舺遊擊改為水師參將;又在內北各營添撥陸路兵五百一十九名,除抽出一百名撥入噶瑪蘭營外,實添兵四百十九名,共陸路兵七百名、水師兵七百名,駐紮艋舺;管轄艋舺陸路中軍守備、滬水水師守備兼轄噶瑪蘭營都司、頭圍汛守備,統轄水陸地方。統計水師參將一員、陸路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外委五員、額外二員、馬戰守兵共七百名、水師營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外委四員、額外三員、步守兵共七百名(守兵內有舵工、炊糧十四名)。現在駐紮:

  艋舺本營:參將一員(衙署在艋舺衙之北)、中軍守備一員(衙署與參將署附近)、輪防千把總一員、協防外委一員、兵丁四百零五名(原設)。

  大雞籠汛:輪防千把總一員、兵丁九十名(原設)。

  大三貂港口汛:把總一員(兼轄燦光寮塘)、兵丁三十名(嘉慶十三年添設)。

  海山口汛:代防外委一員、兵丁六十名(原設)。

  水返腳汛:外委一員、兵丁三十五名(嘉慶十三年添設)。

  馬鋉汛:外委一員、兵三十名(嘉慶十三年添設)。

  北投汛:外委一員、兵一十名(嘉慶十三年添設)。

  三瓜仔汛:外委一員、兵丁一十名(嘉慶十三年添設)。

  龜崙嶺塘:兼防外委一員、兵丁一十名(嘉慶十三年添設)。

  暖暖塘:外委一員、兵丁一十名(嘉慶十三年添設)。

  燦光寮塘:把總一員、兵丁一十名(嘉慶十三年添設)。

  駐紮滬尾砲台:水師營守備一員、輪防千把總一員、兵丁五百六十六名(嘉慶十年添設)。

  金包里汛:代防外委一員、兵丁五十名(原設)。

  八里坌汛(汛弁由砲台汛兼防):兵丁三十名(原設)。

  石門汛(汛弁由金包里汛兼防):兵丁三十名(原設)。

  北港汛:兵丁五名(原設)。

  小雞籠塘:兵丁五名(原設)。

  滬尾營戰船(共設舵工、炊糧兵丁一十四名,即在水師守兵之內):原設六隻(均編「波」字號),添設守港戰船八隻(內「知」字號四隻、「方」字號四隻)。

  ·屯丁

  查臺灣各屬均有屯丁,系乾隆五十三年公中堂福議以台地已經歸化之熟番充作屯丁,仿照四川屯練之例,就社立為屯營。按社之遠近、就番之多寡,分別大小屯,各立名目;另設統轄千總、專轄把總外委。清釐界外埔地,發給屯番自行耕作,所謂按丁授地,即古屯田之法、治民於農之意。無事則令其就近耕作,防生番;有事則揀調出屯,令其衝鋒禦敵:均甚得力。其屯弁、屯丁應需俸餉,即將界外新墾溢額田園按甲徵租,按名散給。淡屬計共四屯,額設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外委四員、屯丁一千四百名。所有屯番一切詞訟等件與千總、外額應革應補各事宜,均歸鹿港理番同知專管;屯租歸淡廳徵收,每年按春、秋二季會同鹿港廳散放。所有各屯目,開列於左:

  竹塹屯(地段在城東鄉一帶):額設把總一員、外委一員、屯丁四百名。

  麻薯屯(地段在彰化界內大甲溪內山一帶,因其耕作園地半屬淡屬大甲等處,故歸淡廳徵收散放):額設千總一員(統轄四屯)、把總一員、外委一員、屯丁四百名。

  日北屯(地段在塹南苑裏保內山一帶):額設外委一員、屯丁三百名。

  武朥灣屯(地段在塹北芝蘭等保):額設外委一員、屯丁三百名。

  以上共計四屯,計屯丁一千四百名。上年酌調數百名同往內地隨軍戰陣,頗稱悍勇;即彰化匪徒滋事,帶兵文武不時調出,亦甚得力也。

  ·橋渡

  淡屬自南至北袤長三百餘里,中間溪河甚多,均發源於內山而入於海。亦有發源殊途,至半途而彙成一條者;亦有發源一處,至半途而分出二、三條者。大約離源較近之區,溪水較小,均用橋樑;海口較近之處,溪河漸大,則用渡船。亦有早溪水淺,可徒涉者。今先其大路、後其四鄉,分別開列於左:

  大甲溪渡:系官渡。大船一隻、小船二隻。

  房里溪渡:系官渡。大船一隻、小船一隻。

  吞霄溪渡:系義渡。中船一隻。

  後壠溪渡:系有兩渡:街南名南河渡、街北名北河渡,均義渡。各船一隻。

  中港溪渡:系官渡。大船一隻。

  鹽水港渡(即在香山口之內):系官渡。中船一隻。

  金門厝渡:系義渡。船一隻。

  鳳山崎渡:系官渡。船一隻。

  艋舺溪渡:系義渡。船一隻。

  滬尾溪渡:系船戶自置。往來駁載人貨,均有定價。每日船隻多寡不定。

  錫口溪渡:民渡。船一隻。錫口至鯽魚坑,共計六渡。往來行人自錫口起、至暖暖止,或走東岸、或走西岸、或坐駁船,以天時之晴雨、溪水之大小,隨時變更無定。

  五堵渡:官渡。船一隻。

  六堵渡:官渡。船一隻。

  八堵渡:官渡。船一隻。

  四腳亭渡:官渡。船一隻。

  鯽魚坑渡:官渡。船一隻。

  苧仔潭渡(三貂嶺腳):官渡。船一隻。自五堵渡起、至苧仔潭渡止,共六渡;均在水返腳以上一帶溪洲之內。

  粗坑口渡(三貂嶺東面腳下):官渡。船一隻。

  頂雙溪渡:官渡。船一隻。

  遠望坑渡:官渡。船一隻。

  以上粗坑口、頂雙溪、遠望坑三渡,均在三貂嶺東面。

  ——以上南自大甲起、至噶瑪蘭交界止,為南北必由之渡;滬尾溪渡,為艋舺、滬尾往來必由之路。

  中港大橋:〔在〕中港新街頂。

  媽祖宮口橋:在中港舊街中。

  塭仔頭橋:在中港溪墘。

  瓦窟溝橋:在廳治南門城邊。

  湳仔橋:在廳治北門外二里。

  楊梅壢橋:在楊梅街南。

  仁者橋:在楊梅壢與中壢適中之區。

  中壢橋:在村口。

  桃仔園橋:在街口。

  錫口街橋:在街口。

  水返腳橋:在村口。

  ——以上各橋,南北往來必由之路。

  關渡口渡:在興直保。艋滬往來道中之區。

  八仙渡:在艋舺東南。

  獅頭渡:廳北一百二十里和和洲。

  塭仔渡:在興直保。由新莊往滬尾之路。

  成仔寮渡:廳北八里坌保。

  擺接渡:由大姑崁至新莊之路。擺接保。

  港仔嘴渡:廳北擺接保。

  柑椽渡:廳北擺接保。

  員林渡:廳北擺接保。

  橫溪渡:廳北海山保。

  三角湧渡:廳北海山保。

  圭母卒渡:廳北大加蚋保。

  番仔溝渡:廳北大加蚋保溪仔尾洲。

  溪洲底渡:廳北興直保。

  劍潭渡:廳北芝蘭保。

  社仔渡:廳北大加蚋保。

  白石湖渡:廳北芝蘭保。錫口對渡。

  搭搭攸渡:廳北大加蚋保。

  黑族灣渡:廳北芝蘭保。

  樟樹灣渡:廳北石碇保。

  馬陵坑渡:廳北石碇保(以上皆塹北)。

  頭灣渡:廳南大北埔保三灣內山。

  九信埔渡:廳南中港保坑埔。

  龜山頭渡:廳南後壠保中心埔下。

  車路潭渡:廳南後壠保。

  ——以上南北各鄉之渡。

  隆恩牛埔橋:廳治西廂。

  槺榔牛埔橋:廳治西北廂。

  內壢溪橋:廳北桃澗保。

  茄苓溪橋:廳北桃澗保。

  坡角橋:廳北興直保。

  榕樹橋:廳北海山保潭底莊。

  太平橋:廳北海山保潭底莊。

  三板橋:廳北大加蚋保。

  金安橋:廳北芝蘭保金包裏。

  橫溪橋:廳北芝蘭保金包裏。

  永安橋:廳北芝蘭保芝蘭街。

  和尚橋:同上。

  北投莊石橋:廳北芝蘭保。

  淇里岸石橋:廳北芝蘭保。

  淇里岸柴橋:同上。

  萬福橋:廳北興保直和尚洲。

  公司田橋:廳北芝蘭保。

  ——以上皆南北各鄉之橋。

  ·道里

  淡屬地界與隘封毗連者,南止彰化縣、北止噶瑪蘭廳;共餘東西,一系內山、一系沿海,路徑雜出,不及詳載。現將南北兩路往來必由之處,開列於左:

  廳城由南門(歌薰門)出至香山塘八里、香山塘至老衢崎鋪七里、老衢崎至中港街十里(系尖站)、中港街至後壠十五里(宿站)、後壠至白沙墩汛二十里、白沙墩汛至吞霄十里、吞霄至貓盂鋪十里(尖站)、貓盂鋪至房裏五里、房裏至大甲汛一十五里(宿站)、大甲土城至大甲溪南岸彰化交界止五里。

  ——右系廳城南路,共計一百零五里。

  廳城由北門(拱宸門)出至鳳山崎一十二里、鳳山崎至大湖口一十里(尖站)、大湖口至楊梅壢汛一十五里、楊梅壢至中壢一十八里(宿站)、中壢至桃仔園汛三十里(尖站)、桃仔園至龜崙嶺頂汛一十里、龜崙嶺起至海山口汛十五里、海山口汛至艋舺里(宿站)、艋舺汛至錫口鋪十里(由艋舺轉西至關渡十五里、關渡至滬尾海口十五里)、錫口鋪至水返腳汛(鋪)十五里(尖站)、水返腳至暖暖汛(鋪)二十五里(宿站。由暖暖轉西北過獅球嶺至大雞籠街五里)、暖暖至三貂嶺腳三十里(尖站。由嶺腳向北至大雞籠山北面沿海止,計五里)、嶺腳向東至嶺頂五里、嶺頂向東南〔至〕頂雙溪二十里(宿站)、頂雙溪向南至遠望坑淡、蘭交界處二十里(入蘭界五里草嶺地方系站)。

  ——右系廳城北路,〔共計〕三百四十里(若至大雞籠山北沿海止,實三百里)。


  ●噶瑪蘭廳輿圖纂要

  噶瑪蘭廳圖

  泖鼻山圖

  北關圖

  頭圍街圖

  甦澳港圖

  噶瑪蘭廳輿圖識

  噶瑪蘭廳輿圖表

  噶瑪蘭廳輿圖冊

  噶瑪蘭廳輿圖總說

  ·噶瑪蘭廳圖·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泖鼻山圖·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北關圖·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頭圍街圖·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甦澳港圖·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噶瑪蘭廳輿圖識·

  噶瑪蘭廳治,乃臺灣山後濱海之區也。初屬番藪;嘉慶二年,民人吳沙率漳、泉、廣三籍之人入其地,和番酋闢草萊,十餘年間墾得地段東西廣二十五里、南北袤一百四十五里。嘉慶十五年,始請設官輸賦;於是噶瑪蘭遂附神州矣。然而民力未充,諸多草創;是以城池不過土堡,屋宇不過茅茨,關隘、津梁則因其地勢而略加經營,坊里、山川則就其土音聊為附會。蓋新開僻壤無從考獻徵文,故於履勘所經之處,隨時隨地諮父老之傳聞、詳志書之記載,參稽互校,不憚跋涉,斯於今昔情形稍可徵信。其間如黃總大坪、頭圍捷經,蘇澳、北關、泖鼻諸要隘喫緊之區,皆志乘所不載與載而不詳者,茲特逐處表而出之。且因正圖限於紙幅,難以明晰,故又另圖附後;庶乎一覽瞭然,差與空談無據者有間歟!

  ·噶瑪蘭廳輿圖表·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噶瑪蘭廳輿圖冊·

  疆界

  坊里(於治道有關及險要處方載,餘俱略之)

  山水(附津梁)

  城池(關隘附)

  衙署

  鋪舍

  防汛

  道里

  ·疆界

  廣:東西二十五里。

  袤:南北一百四十五里。

  噶瑪蘭在淡水後山,形如彎弓。東濱大海,西鄰生番,南盡蘇澳,北接淡水大三貂溪為界;大局坐乾向巽。按「志」載:自三貂過溪由頭圍入廳治,至蘇澳袤長一百四十五里。今除去崎嶇紆折占去里數不計外,僅存平徑九十里。

  東界:至過嶺仔一十五里,與海為界。

  南界:至零工圍山二十五里,與生番為界。

  西界:至枕頭山後大陂山十里,與生番為界。

  北界:至大三貂溪遠望坑九十五里,與淡水為界。

  東南:至蘇澳五十里,與大南澳為界。

  西南:至叭哩沙喃三十里,與王字番為界。

  東北:至泖鼻山水程九十五里,與淡水洋面為界。

  西北:至宰牛寮內山八十里,與淡水分界。

  ·坊里(於治道有關及險要處方載,餘俱略之)

  在城東:東門街、五圍三結街(蘭城未入版圖時,以竹為籓;民間呼為三結街。今雖建四門土堡,尚從舊稱)、廳衙口。

  西:鎮西街、十字街、文昌宮口、義倉口。

  南:振南街、媽祖宮前。

  北:北門街、中北街、十六坎、十字街頭、武營、武營後、聖王廟、船仔街。

  ——右在城街市。

  民壯圍堡(莊三。城東三里起):民壯圍(三里)、過嶺仔莊(十三里)、下渡頭(三里)。

  羅東堡(莊二。城南十五里起):羅東莊(二十里)、羅東街(十八里)。

  那美堡(莊四。城南二十二里起):打那美名莊(二十二里)、紅水溝莊(二十二里)、內員山莊(二十五里)、冬瓜山莊(三十里)。

  員山堡(莊七。城西七里起):員山仔莊(七里)、大湖莊(十里)、吧荖鬱莊(十里)、大三鬮莊(十里)、穎廣莊(七里)、深溝莊(十一里)、內湖莊(十二里)。

  淇武蘭堡(莊七。城北五里起):梅洲圍(五里)、四圍莊(六里)、柴圍莊(十里)、大塭(十里)、早溪莊(十五里)、淇武蘭莊(十六里)、湯圍莊(二十里)。

  茅仔寮堡(莊三。城東南十五里起):茅仔寮莊(十五里)、大埔莊(二十里)、鼎橄社(二十二里)。

  利澤簡堡(莊三。城東南二十六里起):利澤簡莊(二十六里)、馬賽莊(三十五里)、蘇澳莊(五十里)。

  溪洲堡(莊三。城西南十五里起):頂溪洲莊(十五里)、叭哩沙喃莊(二十五里)、泉大湖莊(二十五里)。

  清水溝堡(莊三。城西南十四里起):歪仔歪莊(十四里)、清水溝莊(十五里)、鹿埔莊(二十里)。

  頭圍堡(莊四。城東北十二里起):大窟莊(十二里)、白石腳(二十二里)、港仔墘(二十六里)、頭圍莊(三十里)。

  ——右在鄉十堡。

  ·山水(附津梁)

  龜山(一名龜嶼):廳東北六十里,屬頭圍堡。自蘇澳一帶礁石穿海而來,孤峰獨聳,其形如龜;浮於海面,縈波蹩躄,沙汕蜿蜓,天然作廳治門戶。山週一百餘里,高一百餘丈;中匯一潭,水極深甘。有漁人一、二百戶,結網其間。東臨大海,西距烏石港水程六十里,南通蘇澳、北達泖鼻水程各九十里。惟其四面均無港澳,是以商船不能停泊,不過偶爾寄候風潮而已。

  擺燕山(上五里、下六里):廳治西二十八里,屬外員山堡。山形如燕翅雙垂。

  冬瓜山(上五里、下六里):廳治南三十里,屬羅東堡。加禮遠港發源處。

  馬賽山(上六里、下六里):廳治南四十里,屬打那美堡。攢峰滴翠,疊嶂凝青;為蘭城東南一大屏障。

  外員山(上三里、下四里):廳治西二十五里,屬員山堡。一拳奮立,西瞰大溪。其下皆石汕,水大亦不能崩決。

  大陂山(上六里、下五里):廳治西十五里,屬員山堡。北接五方旂、南亙枕頭山,青蒼彌望中一峰特拔。

  五方旂山(上三里、下四里):廳治西北二十一里,屬頭圍堡。五方排列,峭立險峻如豎旗幟。道光癸未匠匪林泳春滋事,提憲許曾於此地屯軍制勝。

  鳳頭山(上七里、下九里):廳治西北二十三里,屬淇武蘭堡。俗呼擴仔山。一峰孤聳,高插雲霄;山南有大、小風洞。

  金面山(上六里、下五里):廳治西北二十五里,屬淇武蘭堡。為蘭中靈秀獨鍾之藪。

  頭圍後山(上七里、下八里):廳治北三十五里,屬頭圍堡。連岡疊嶂,綿亙磅礴。北走嶐嶐,南連金面;後通頭圍、外澳石空嶺,有小路一條,不過數十里可達艋舺。

  圳頭山(上三里、下三里):廳治西十二里,屬員山堡。盤拿騰擲,特起三峰;為廳治過脈處。

  大湖山(上三里、下三里):廳治西南二十餘里,屬溪洲堡。連屏競秀,竟日雲煙變滅,莫可名狀;為廳治少祖山。

  大叭哩沙喃山(上八里、下五里):廳治西南五十餘里,屬清水溝堡。層巒疊嶂,鳥道行迴;雖盛夏必襲裘而入。道光九年秋,總兵劉廷斌剿辦和興夫匪,曾屯兵於此。

  小叭哩沙喃山(上五里、下五里):廳治西南二十里,屬清水溝堡。深林密箐,險仄嚴寒,與大叭哩沙喃等。

  泖鼻頭山(上三里、下三里):廳治北水程九十里,屬淇武蘭堡。俗呼泖鼻。石齒嶙峋,形如象鼻;長約十餘丈,直生入海。「使槎錄」謂台郡祖山。舟行至此,南北異風、潮汐反■〈日凡〉。有小澳,底皆礁石;潮漲時水深七、八尺,可泊三、四百石小船。蘭舟往雞籠者,必至此處停寄,候東北風轉駛而行;渡五虎門者,必對準泖鼻放洋。

  ——右山十五條(皆除崎嶇屈折,就地形平徑準算)。

  蘇澳嶺(上三里、下二里):廳治南五十里,屬那美堡。雖不甚高,而險巇偪仄不亞草嶺。當日議建南關於海岸兩山之間;後因添設蘇澳汛,遂不果行。

  嶐嶐嶺(上五里、下五里):廳治北七十五里,屬淇武蘭堡。石磴如梯,險逾草嶺;為入蘭初闢孔道,今路改由草嶺。

  草嶺(上六里、下五里):廳治北九十五里,屬淇武蘭堡。自大三貂溪而來;閣道蠶叢,草樹陰翳,險滑處肩輿幾不能進。又有下頂雙溪、遠望坑、牡丹坑諸險。入蘭要隘,此為第一。

  ——右嶺三條(就地形平徑準算)。

  加禮遠港:廳治東南二十八里,屬茅埔寮堡。港口較烏石港計深三尺,底無礁石,三、四百石米船可直收入沙岸;為蘭中扼要。

  馬賽港:廳治東南三十五里,屬利澤簡堡。港口水深五、六尺。

  以上二港,皆歸烏石港掛驗。

  蘇澳:廳治南五十里,屬那美堡。為蘭境東南盡界。澳口有石嶼三堆浮於水面,名曰三仙台。澳左為北風澳,可避北風;右亦如之,可避南風。橫直各闊五、六里,水深六、七丈;四、五千石巨艦可容出入。惟底皆大板礁石,拋椗入水往往釣掛不住,則常〔有〕拋椗之虞,且無內港灣避;一遇狂颷暴發,又防觸礁沖山:故商船往來甚少。相傳明嘉靖四十二年,海寇林道乾曾踞數月;以其夥伴多病,散去。我朝洋逆蔡牽、朱濆及林■〈日耎〉等,亦曾謀佔此地為巢。自附版圖後,則萑苻悉泯矣。

  烏石港:廳治北三十五里,屬頭圍堡。口窄礁多,水深五、六尺;僅容三、四百石米船出入。港口沙汕,一、二年必隨風一轉徙,南北遷易無常。道光六年,奉文定為噶瑪蘭正口,並准免其配運。

  ——右港三條、澳一條。

  清水溝溪:廳治南十二里,屬羅東堡。由鹿埔發源;匯眾水出溪洲尾,與濁水溪合流。

  泉大湖溪:廳治西南二十里,屬溪洲堡。由大湖山發源;經小叭哩沙喃至溪洲南,與濁水溪合流。

  馬賽溪:廳治東南三十里,屬利澤簡堡。由內山發源;經番社達蘇澳嶺腳入海。

  西勢大溪:廳治西南三十里,屬清水溝堡。源出內山腳;經大叭哩沙喃、濁水溪、大三鬮、下渡頭,匯烏石港入海。

  濁水溪:廳治西南三十里,屬清水溝堡。由玉山腳經大叭哩沙喃至崩山,與南勢大溪合而復分;從溪洲民壯圍至過嶺仔復合流,由烏石港入海。

  ——右溪五條。

  下渡頭(即船仔頭):廳治東一里,屬民圍堡。由清水溪東流至廳西關外折而北行,直達烏石港入海。有小紅船駛至頭圍,水程三十里。

  奇立簡渡:廳治東南十里,屬茅仔寮堡。東勢海口大路;下連濁水溪。官渡。即利澤港。

  溪洲渡:廳治西七里,屬羅東堡。即濁水溪;上接叭哩沙喃、下通清水溝。官渡。

  七結渡:廳治西五里,屬內員山堡。達新城仔。官渡。

  金包里股渡:廳西七里,屬內員山堡。上通叭哩沙喃、下達七結。官渡。

  三鬮渡:廳治西里餘,屬內員山堡。上通新城仔、下達船仔頭。官渡。

  ——右渡五條。

  員山橋:廳治南二十四里,屬羅東堡。通生番境界,入山採樵要路。長七丈,高二尺。

  珍珠里橋:廳治南二十六里,屬羅東堡。通馬賽大路。長五丈,高丈餘。

  打那美橋:廳治南二十六里,屬打美堡。通珍珠里簡大路。長五丈,高丈餘。

  東瓜山橋:廳南三十里,屬那美堡。通馬賽大澳大路。長十丈,高一丈八尺。

  二結橋:廳南八里,屬羅東堡。通羅東大路。長三丈,高八尺。

  四結橋:廳南十一里,屬羅東堡。通羅東大路。長四丈,高一丈五尺。

  五結橋:廳南十五里,屬羅東堡。通奇力簡、蘇澳大路。長四丈餘,高一丈五尺。

  三角橋:廳南八里,屬羅東堡。長五丈,高丈餘。

  頭圍北門橋:廳東北三十里,屬頭圍堡。長一丈,高一丈。

  三圍橋:廳西北二十二里,屬頭圍堡。通頭圍大路。長五丈,高丈餘。

  四圍橋:廳西北五里,屬頭圍堡。通頭圍要路。長五丈,高丈餘。

  馬賽橋:廳東南三十里,屬利澤簡堡。通蘇澳要路。長二十丈,高八丈。

  ——右橋十二條。

  ·城池(關隘附)

  隘者,系與生番交界之地,生番出沒無常,每百十成群,越民界狀殺民人,猛甚狼虎;故於山峽交界之處,設隘寮於山頂,催募丁壯常川輪防。遠見生番出頭,即放砲為號,四鄉群起而禦之。

  東門:震平門。

  南門:離順門

  西門:兌安門。

  北門:坎興門。

  ——右蘭廳四門。

  北關:在廳東北五十里,屬頭圍堡。自山腳至海濱約二百餘步,大石嶙嶙,高峻不可攀援。嘉慶二十四年,建關門一座;連山盡海,橫截大道。橫、直各十二丈,高四尺,厚三尺;樓垛俱全。為全蘭咽喉(因年久傾塌,應修葺)。

  ——右關一座。

  擺燕隘:廳南二十八里,屬外員山堡。隘丁十三名。在鹿埔北,通生番界。

  鹿埔隘:廳西二十五里,屬外員山堡。隘丁十名。在鹿埔嶺下,通生番界。

  外員山隘:廳西二十五里,屬外員山堡。隘丁十二名。在員山莊,通生番界。

  馬賽隘:廳南五十里,屬那美堡。隘丁十二名。在馬賽莊後,通生番界。

  施叭坑隘:廳南四十里,屬那美堡。隘丁十二名。在施叭口,通蘇澳小路。

  枕頭山隘:廳西六里,屬內員山堡。隘丁十名。在枕頭山後,通生番界。

  穎廣莊隘:廳西七里,屬內員山堡。隘丁十九名。在穎廣莊後,通生番界。

  大湖隘:廳西南二十里,屬溪洲堡。隘丁十二名。在內山。此處另有小路一條,可通淡水艋舺、大坪林。

  內湖隘:廳西十五里,屬內員山堡。隘丁六名。在內湖山前,通生番界。

  大叭哩沙喃隘:廳西南五十里,屬清水溝堡。隘丁十二名。在番山前,重溪環繞;過溪,即額刺「王」字生番,最為險要。山後另有小路一條,可通淡水鹹菜甕、九芎林與大湖。內山小路,皆當時預籌進山備道,以策應緩急者也。

  葫蘆堵隘:廳西二十五里,屬羅東堡。隘丁六名。在葫蘆莊後,通生番界。

  泉大湖隘:廳西二十五里,屬內員山堡。隘丁十三名。在泉大湖山前,通生番界。

  四圍隘:廳西北八里,屬頭圍堡。隘丁六名。在四圍莊後,通生番界。

  柴圍隘:廳西北十里,屬頭圍堡。隘丁五名。在柴圍左,通生番界。

  三圍隘:廳西北十二里,屬頭圍堡。隘丁五名。在三圍左,通生番界。

  湯圍隘:廳西北十七里,屬頭圍堡。隘丁八名。在湯圍莊左,通生番界。但其水太熱,禾稼多為泡傷;遠處稍差。

  白石山隘:廳西北二十里,屬淇武蘭堡。隘丁八名。在白石山下,通生番界。

  金面山隘:廳西北二十五里,屬淇武蘭堡。隘丁八名。在金面山下,通生番界。

  三鬮隘:廳西北五里,屬頭圍堡。隘丁八名。在三鬮莊後,通生番界。

  大陂隘:廳西北十五里,屬頭圍堡。隘丁八名。在大陂右,通生番界。

  ——右隘二十條。

  ·衙署

  噶瑪蘭通判署:城東門。

  頭圍縣丞署(管理烏石港口掛驗):頭圍堡。

  羅東巡檢署(因兼理司獄事,暫駐城內):城東門。

  ·鋪舍

  蘭治大路,惟北門外一條直達淡水分界大三貂社。其餘各門,俱無鋪舍。

  蘭城鋪(在城):北至沙崙十二里。

  沙崙鋪:北至烏石港鋪十八里、南至蘭城鋪十二里。

  烏石港鋪:北至北關二十里、南至沙崙鋪十八里。

  北關鋪:北至嶐嶐嶺二十里、南至烏石港二十里。

  嶐嶐鋪:北至淡、蘭交界大三貂溪二十五里。

  ——右鋪舍五所。

  ·防汛

  噶瑪蘭營都司署:城南門。管領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二員、外委四員、額外四員、步戰兵四百五十五名、守兵二百四十名。

  蘭營城汛:城南門。

  溪洲汛:廳南十五里。屬羅東堡。輪防把總一員、兵四十名。

  加禮遠汛:廳東南十五里,屬茅仔寮堡。輪防額外一員、兵三十名。

  三鬮汛:廳西北十二里,頭圍堡。輪防外委一員、兵十名。

  頭圍守備署:廳西北三十里,頭圍堡。管領兵丁一百名。

  烏石港汛:廳西北三十五里,頭圍堡。輪防外委一員、兵十名。

  嶐嶐汛:廳北六十里,淇武蘭堡。輪防千總一員、兵五十名。

  北關汛:廳西北四十里,頭圍堡。輪防外委一員、兵四十名。

  ——右防汛十所。

  ·道里

  東:出震平門轉東北一里船仔頭,有紅渡船由水路十五里至過嶺仔,轉北行十五里至頭圍街、五里為烏石港口。

  南:出離順門轉西南三里民壯圍、七里奇立板,轉南五里溪洲渡、五里羅東街,再轉東南六里利澤簡、六里猴猴莊、三里馬賽港、五里冬瓜山、十里蘇澳。

  西:出兌安門五里大三鬮、五里枕頭山,與生番交界。

  北:出坎興門二里新店、八里四圍、二里沙崙、三里礁溪、十里二圍,轉東北五里頭圍街、五里烏石港、五里北關、四里硬枋、五里大溪、七里番薯寮、五里大里簡、五里草嶺腳、十里草嶺頭、四里半嶺仔、四里牡丹坑、四里遠望坑、四里嶐嶐汛,下嶺三里大三貂溪,淡、蘭交界。

  附載頭圍後山黃總大坪一則

  噶瑪蘭未入版圖以前,為生番藪;設官定制後,又以地廣人稀,未能悉墾。邇年來聖澤覃敷,番黎向化,人煙日漸稠密、土地日漸開拓;凡遐陬僻壤之區,無不開闢周遍。如黃總大坪者,當人力未及之時,棄為荒埔;迨道光年間,有黃千總始招佃入其地,除蕪穢、翦荊榛,堵截泉源、引流灌溉,墾得田地百數十畝,內皆農民耕作。路由頭圍北關內土名外澳仔,登山至外石硿嶺,轉北五里為內石硿嶺,越嶺東北支分小路一條,七里至烏山溪尾寮,則為黃總大坪矣。其間土地平曠,田園溝渠流灌,阡陌交通。唯僻處偏隅,經由之路雜沓,蠶叢險偪,難容輿馬。

  附載頭圍後山通艋舺小路一則

  蘭境開闢之初,曾議由內山增設備道一條,以防緩急之用。後以山路嶮巇,且路經生番地面,究非完善之計;故未果行。近年木拔道通,生番斂跡;頭圍新闢小路一條,山程九十餘里,可一日而抵艋舺。路由頭圍後山土地坑北行,越嶺十五里樟崙,東轉下嶺至炭窯坑。遶山西行十五里統櫃(此處最為險要);樹木陰翳,障避天日。循嶺而下,穿林度石,八里為虎尾寮。西南行過溪,上大嶺八里大租坑、四里崙仔洋。過溪,平洋三里石亭、六里枋仔林、三里深坑渡;翛然一片坦途。至萬順寮再上山崙,六里樟腳、三里六張犁。此去十五里,一帶大路,直達艋舺武營頭出口(自虎尾寮潭以下,皆西南行)。自有此一路捷徑,不特民間稍減跋涉之勞,而且省卻無數經營備道之費。其有益於地方者,正復不少。惟其地未經除治,不過僅容背負往來,輿馬亦礙難行走。

  ——右二則系履勘之便,順道跟尋而得。謹就耳目之所能及,並附錄之(「志」內不載)。

  ·噶瑪蘭廳輿圖總說

  噶瑪蘭,在臺灣府治東北七百里;靠山面海,形如眠弓,僻處淡水萬山之後。嘉慶十五年,始入版圖,設官制。延袤百數十里,東濱大海、西扼番山、北界三貂、南盡蘇澳。

  自大三貂過溪而來,由遠望坑盤旋石磴十餘里,為草嶺頭;雲棧摩天、閣道回地,茂林危石當道,嶮巇不可名言。越嶺一轉大里簡,東望海濤洶湧,相去「萬水朝宗」不過數更洋面(海程約計六十里為一更)。南向則龜山蹩躄,盤踞中流;首尾暗沙兩條橫亙海面,隨風遷徙,南北無常。東北泖鼻頭,則有南北反■〈日凡〉之風潮;近岸烏石港,則有通塞無時之沙汕:此東方之要隘也。

  依山沿海西南行,有大石嶙峋,連山盡岸;中間一關橫截大道,是為北關。由是進達蘭城,水程以沙崙為咽喉、陸程以礁溪為扼要:北來之門戶,於斯為固矣。其南盡界,則為蘇澳;水口雖深,而暗礁可畏。又有南、北風澳,分列澳口之左右;兩處砲台對峙,屹然雄鎮海門。倚此為東南鎖鑰,則窺伺之釁可消矣。

  至若西南諸山雖接壤番山,顧生〔番〕蹻捷,僅習山行;一著平洋,反顛蹶不能進步。故於山峽緊接之處設隘寮,募丁壯常川輪防,加謹守望:此西方之關鍵也。

  唯是蘭疆雖屬一隅褊小之區,然歷覽四郊,其險阻尤非人力所能致。故隨時加意經營,愈見有磐石之固矣。合紀其大概以呈。


  ●澎湖廳輿圖纂要

  澎湖廳圖

  例言

  澎湖廳輿圖表

  澎湖廳輿圖冊

  澎湖廳嶼圖險要說

  ·澎湖廳圖·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例言·

  按輿圖首重疆界,而澎湖四面距海,唯東水程三百里可達臺灣,西水程四百二十里即界金、廈;而南北汪洋大海,渺無際涯,難以疆界定。其次坊里、山水、城〔池〕、衙署、鋪舍、防汛,均為至要;而澎湖則〔有〕澳社而無坊里之名,有衙署而無城池之而強飾之,是妄也!爰即其實在者詳而表之。

  ·澎湖廳輿圖表·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圖表,故省略,詳細內容請參見版面文件)

  ·澎湖廳輿圖冊·

  「禹貢」曰:『九州攸同,四澳既宅』。「釋文」云:『隩與澳同,水隈也』。蓋言九州底定,凡水隈之地皆可安而居也。澎湖人民依水為家、傍涯作室,非澳而何哉?若夫社,即內地所謂里是也;澳社之與坊里,名異而實同。自康熙二十三年平台而後,招來安集,以漁以佃,人始有樂土之安而澳社具。時澳僅有九;至雍正五年人物繁庶,又增嵵里、通梁、吉貝、水垵四澳,遂十有三澳,共七十二社,圖列於前。

  澳社

  島嶼

  山水

  防汛

  道里

  ·澳社

  東、西衛澳(自廳治文澳社起。下倣此):文澳社(舊名暗澳。廳署暨書院在此)、媽宮社(協營各官衙署暨廳倉、街市在此。內港乃商哨灣泊之所。距廳治陸路三里)、小案山社(陸路五里)、火燒棚社(陸路三里)、紅毛城社(相傳紅毛作城於此,■〈土遣〉址尚在。陸路一里)、大案山社(陸路三里)、東街社(陸路四里)、蚱腳嶼社(陸路六里)、西街社(陸路四里)、后窟潭社(陸路五里)。

  嵵裏澳:嵵裡社(此社於雍正五年從東、西衛分設為澳。北風時,可泊舡隻。陸路一十九里)、風櫃尾社(陸路二十二里)、井仔垵社(陸路十六里)、豬母落水社(北風可泊船。陸路十五里)、雞母塢社(陸路十三里)、鎖管港社(陸路十三里)、鐵線尾社(陸路十一里)、菜園社(陸路四里)、石泉社(陸路三里)、前寮社(陸路一里)、虎井社(水程二十里)、桶盤社(水程十六里)。

  林投澳:雙頭掛社(陸路八里)、烏嵌社(陸路九里)、隘門社(陸路十里)、林投社(陸路十二里)、尖山社(陸路十六里)、文良港社(陸路二十里)、太武社(陸路九里)、西溪社(陸路十一里)、東石社(陸路十里)、港底社(陸路九里)。

  奎璧澳:大城北社(舊有紅毛城,今基址已廢。距廳治七里)、紅羅罩社(陸路十二里)、湖西社(陸路十六里)、湖東社(陸路十七里)、南寮社(陸路二十里)、果葉社(陸路二十三里)、地寮社(陸路二十三里)、白猿坑社(陸路二十二里)、青螺社(陸路十七里)。

  鼎灣澳:鼎灣社(陸路十里)、西寮社(陸路十里)、中寮社(陸路十里)、潭邊社(陸路九里)、港仔尾社(陸路七里)、水窟社(陸路十二里)、土地公前社(陸路十三里)、沙港社(陸路十三里)、港底社(陸路九里)。

  以上五澳共五十社,總名為大山嶼。乃澎湖諸島之山主,至廳治陸路可通。

  瓦硐澳:瓦硐港社(陸路二十六里)、中墩社(陸路一十四里)、城前社(舊有紅毛銃城,今基址亦廢。陸路十六里)、港尾社(陸路十九里)、後寮社(陸路二十七里)。

  鎮海澳:鎮海社(陸路二十二里)、港仔社(陸路二十四里)、小赤嵌社(陸路二十八里)、岐頭社(陸路二十五里)。

  赤嵌澳:大赤嵌社(舊有紅毛城,名赤嵌;今已基址無存。臺灣亦有赤嵌城。陸路二十九里)、鳥嶼社(水程四十五里)。

  通梁澳:通梁社(陸路三十里)。

  以上四澳十二社,總名北山嶼。在大山嶼之北;中隔一港,潮退路可通。

  吉貝澳:吉貝社(舊有砲台一座,相傳紅毛所築;今址亦無存。水程八十里)。

  右吉貝一澳,乃孤嶼也;為大山嶼極北之地。北山嶼是南衛,澳北藏沙線一片,最為險隘;該澳恃此以為設險。雍正五年,從鎮海分設,另為一澳。

  西嶼澳(在大山嶼之西,出產文石);內塹社(乃北風泊船之處,文武汛口在此。水程二十里)、外塹社(此山頗高,有石塔一座,黑夜必燃燈;台、廈往來船隻,皆視此為標準,亦北風泊船之處。水程二十三里)、緝馬灣社(水程十五里)、小池角社(水程十六里)、大池角社(水程十八里)、二嵌社(水程十八里)、竹篙灣社(水程二十二里)、合界頭社(水程二十三里)、后螺社(水程二十五里)、橫礁社(水程三十里)。

  右西嶼一澳,中分十社。嶼山頗高,凡自台往廈、自廈往台船隻,必望見此嶼,然後放洋;實標準也。

  網垵澳:網垵社(水程五十里)、將軍澳社(水程五十里)、西吉嶼社(水程八十里)、東吉嶼社(水程八十里)、嶼坪社(水程七十里)、大嶼社(水程一百里)。

  水垵澳(此澳於雍正五年從網垵澳分設):水垵社(水程五十里)、花完社(水程五十里)、花嶼社(水程七十里)。

  右網垵、水垵,即八罩嶼與大山嶼極南之地也。水路最為險要,在汪洋大海之中。

  ·島嶼

  澎湖之有島嶼,猶他郡之有岡巒也。凡岡巒,必識其主從起伏、去來盤結之勢,然後地方之險易可知也。若澎湖,則大山嶼居中為主,南有八罩、北有吉貝、東有陰陽諸嶼、西有西嶼環抱;兼之四隅星布,疏密相間、大小相維,層層從衛以及水口沙線左縈右拂:其起伏盤結為何如哉!故「海防志」云:『澎湖三十六島如排衙』。此略舉其概而已;以今考之,實五十有五焉。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合五十有五,以備天地之數;此澎湖所以為天造地設之險也哉!居澎湖之中者,則為大山嶼(廳署、協營在焉。中分立五澳,幅員約有百里)。大山嶼之東(諸嶼水程俱從廳治起):陽嶼(水程三十里)、陰嶼(水程三十里)、香爐嶼(水程三十里)、雞膳嶼(水程三十三里)、鼓架嶼(水程三十里)、椗鉤嶼(水程四十五里)。

  東北:長岸礁嶼(水程十九里)、灣貝嶼(有民居。水程二十里)、雁淨嶼(水程二十里)、藍笨嶼(水程三十里)、屈瓜嶼(水程三十里)、鳥嶼(有民居。水程四十里)、白沙仔嶼(水程四十五里)。

  北:大倉仔嶼(有民居。水程十五里)、涼繖礁嶼(水程十八里)、中墩嶼(有民居。水程二十里)、北山嶼(有民居。中分四澳。水程四十里)、金嶼(水程四十里)、險礁嶼(水程四十里)、土地公嶼(水程四十里)、吉貝嶼(有民居。水程八十里。此嶼之北有北礁,半沉半浮隱躍水面,沙線屈曲,形如「吉」字;最為險要。水程一百里)。

  西北:大烈嶼(水程三十五里)、小烈嶼(二嶼斜對,中分一水。水程三十五里。內有吼門,船隻出入經此;最為險要)、空殼嶼(水程四十里)、北鐵砧嶼(水程四十里)、姑婆嶼(水程五十里)、目嶼(水程六十里)。

  西:師公礁嶼(水程二十里)、牛心灣嶼(水程二十六里)、西嶼(內有民居,中分十社。台、廈往來船隻,皆以此嶼為標準。北風,可泊船於嶼之內塹、外塹二處;系文武查船汛口。水程三十里)、小門嶼(在西嶼之西北。水程三十五里)。

  西南:四角仔嶼(乃大山嶼水口形如。凡媽宮往來船隻,皆從此進出。水程十里)、雞籠嶼(水程十五里)、花嶼(內有民居。水程六十里)、草嶼(「通志」云:『澎湖諸嶼,惟二嶼青蔥,故以花、草名』。水程七十里)、大貓嶼(水程八十里)、小貓嶼(與大貓斜對,中分一水。水程八十里)。

  南:虎井嶼(內有民居。水程四十五里)、桶盤嶼(內有民居。水程四十五里)、沙狗嶼(水程六十五里)、馬鞍嶼(水程六十五里)、船路礁嶼(一名布袋嶼。凡台、廈往來船隻,入八罩必由此進出;水口僅容一舟,最為險要。水程七十里)、金瓜嶼(水程七十里)、挽門嶼(內有民居,即八罩水垵社。水程七十里)、將軍嶼(內有民居,即八罩網垵澳。南風時,可以泊船。與挽門嶼東西平分,中隔一水。船帆嶼即在此嶼之東,非兩嶼也。水程八十里)、鍾仔嶼(其形如鐘,因以名)、頭巾嶼(水程九十里)、南鐵砧嶼(水程九十里)、南嶼(即南大嶼。廣袤三十里,內有民居。水程一百四十里)。

  東南:東嶼坪(水程七十里)、西嶼坪(二嶼平分對峙。水程七十里)、東吉嶼(有民居。水程一百二十里)、西吉嶼(二嶼平分,中隔一水。廈船往來,觀此為標準。內有民居。水程一百二十里)、斧頭增嶼(水程一百二十里)。

  右所列五十五嶼,有主有從、有朝有對,如排衙、如執戟;外則巨海包羅,中則支流穿插:亦海表之勝概也。形家云:『大山嶼形如蓮花;共餘四面八方諸嶼,則荷葉田田者是也』。以形象觀之,說亦近似有理焉。

  ·山水

  按山水,自然之金湯也;重險要,不重名勝。而澎則水之要害,詳見於五十五嶼之口矣。至於山,雖無高峰要嶺而有一二足以奠民居、立標準者,亦海島中不可無也。故特詳之。

  大城頂山:廳治東大城北社前。此山為山嶼之最峻,高十餘丈。上有紅毛城,因名大城;今基址已廢。

  太武山:廳治東北大武社前。在大城頂山之東北,高十餘丈。台船迴澎,南則先見大城頂山、北則先見太武山。

  紗帽山:廳治南,在嵵里社後。此山為廳治案外峰;其形如紗帽,因名。

  獅山:廳治東南菜園社後。以獅名,山形東西肖。雖無巖巖之勢,而東接大城頂山、南距內港,亦一方之鎮也。

  瞭望山:廳治正北,在後寮社後。是山為北山嶼最高處,漁人出捕未曰置(?)風雨時,則登其上以望,故名之。

  天台山:廳治極南之處,在八罩花之社(?)。上一仙〔人〕足跡印在石上,至今尚存。是為八罩最高之峰;漁人遠歸,視此為標準。

  ·防汛

  按澎湖左、右營兵分駐汛口,共有一十三處,互為巡防。各派千總一員為專汛之官,按季輪流更替;凡以專責成、均勞逸者,制甚周也。

  水師協鎮署、左右營遊擊署、左右營守備署、教場一所(在協鎮署之西偏):以上衙署,俱在媽宮社。

  左營

  媽宮新城東汛:與新城西汛,乃澎湖居中最要之地,為本標營署駐劄之所;密邇文澳。澎糧廳署、倉庫、錢糧與兩營軍裝、火藥局,皆在於此。鋪舍、民居星羅雲集,又為台、廈商艘出入口岸:在在均關緊要。稽查防守,責任綦重;例派汛兵二十八名。砲台一座、戰船一隻,系專汛之官管轄。

  嵵裏汛:系外洋最衝要口。汛兵一十名,按季派撥千總一員,統轄文良港、風櫃尾二汛。東至陰、陽諸嶼,西至雞籠嶼,南至虎井嶼,北距媽宮汛二十五里。

  文良港汛:系外洋次衝要口。屬嵵裏汛兼轄,按季派撥外委千把總一員、汛兵一十一名防守。東至陰、陽諸嶼,西則陸路距媽宮汛二十五里,南至鎖管港,北至雞膳諸嶼。

  風櫃尾汛:系外洋次衝要口。屬嵵裏汛管轄,按季派目兵防守。四至與挽里汛同。

  八罩將軍澳汛:系外洋最衝要口。駐汛兵二十八名,按季派撥千把總一員,統轄挽門、水垵二汛。東至東、西吉嶼,西至金瓜嶼,南至嶼坪、頭巾,北至虎井嶼。

  挽門汛:系外洋最衝要口。駐汛兵二十八名,屬將軍澳汛兼轄,按季派撥外委千把總一員防守。東至金瓜嶼,西至草嶼,北至桶盤嶼。

  水垵汛:系外洋最衝要口。屬挽門汛管轄,按季派撥目兵防守。四至與挽門同。

  右營

  媽宮新城西汛:派撥汛兵二十八名、戰船一隻。砲台一座。系專汛官管轄。

  西嶼內塹汛:系外洋最衝要口。汛兵二十八名,按季派撥千把總一員,統轄外塹、小門二汛。東至獅公礁嶼,西至外塹山尾,南至桶盤嶼,北至大倉仔嶼。

  外塹汛:系外洋最衝要口。屬內塹汛兼轄,按季派撥外委千把總一員、汛兵十五名,兼轄小門汛。東至本汛山鼻尾,西至青水墘,南至花嶼,北至吼門。

  小門汛:系外洋次衝要口。屬外塹管轄,按季派撥目兵防守。東至吼門,西至鼎灣嶼;南、北則一片汪洋巨海,渺無際涯。

  北山汛:系外洋次衝要口。按季派撥千把總一員,配汛兵一百名,兼轄吉貝汛。東至烏嶼,西至姑婆嶼,南至中墩嶼、灣貝嶼;北至礁外則茫茫大海,渺無涯際。

  吉貝汛:系外洋次衝要口。按季派撥外委千把總一員,配目兵五十名。東至藍笨嶼,西至目嶼,南至險礁諸嶼;北則一片大海,渺無涯際。

  ·道里

  按道里所經,鄉里、山水、衙署、防汛無不由也、無不該也,而總不出乎疆界之中。今以文澳社廳治為主,詳核里數,條列於後;兼分陸程、水程二道。

  東:東出文澳社八里至雙頭掛社、一里至烏嵌社(即界大海)。

  西:西出文澳社二里至樾蔭亭、一里至媽宮(即界內海)

  南:南出文澳社三里至石泉社、十三里至井仔垵社、四里至嵵裏社(即界大海)。

  北:北出文澳社四里至東衛社、二里至蚱腳嶼社、一里至港尾仔社、二里至潭邊社、五里至中墩社、五里至港尾社、三里至鎮海社、二里至港仔社、五里至大赤嵌社(即界大海)。

  東南:東南出文澳社四里至菜園社、七里至鐵線尾社、二里至鎖管港社、二里至豬母落水社(即界大海)。

  西南:西南出文澳社五里至小案山社、由內港水程八里至風櫃尾社(即距大海)。

  東北:東北出文澳社七里至大城北社、二里至太武社、二里至西澳社、五里至湖西社、一里至湖東社、六里至果葉社(即界大海)。

  西北:西北出文澳社一里至紅毛城社、三里至西衛社(即距內港)。

  ——右陸程。

  南:南由嵵裏社起二十里至虎井社、三十里至網垵社、二十里至嶼坪社、五十里至大嶼社。

  西南:西南由風櫃尾社起六十里至花嶼社。

  西:西由媽宮社二十里至西嶼社。

  北:北由大赤嵌社起三十里至吉貝社。

  東北:東北由果葉社三十里至鳥嶼社。

  東南:東南由豬母落水社起八十里至東吉社。

  ——右水程。

  ·澎湖廳嶼圖險要說

  澎湖,海島也,非海疆也。四面距大海,保無窺伺之徒;舟楫往來,難絕覬覦之輩。故墩台防汛一切守禦之術,視他處為密。所以然者,陸則大山嶼據其中,而文澳、媽宮夙稱重地;水而五十五嶼環其外,如排衙、執戟,固若金湯:全澎之勝概也。由文澳而西,則與媽宮為唇齒。負山面水,一港通大海之潮;犬牙屹立,兩嶼據出入之口。而西嶼、貓嶼,又其外藩也。由媽宮而北,則吉貝、北山實為衝要之口;隨地設險,可無外禦之虞。他若奎璧、林投等澳以東,上控陰、陽諸嶼,下附東、西二吉,暗綠石礁,波流喘急,可為東藩之障。八罩嶼以南,內有船路礁、挽門嶼之險,外有頭巾、嶼坪之固,可為要害之衝。故「漳州志」云:『澎湖島,山起北山、南盡八罩,文良港、丁字門、西嶼頭為最要地。春汛、冬汛,浯、銅二寨有急,分兵救援:則澎湖實為東南半壁之鎖鑰也。任厥責者,相其天時、因其地利,進可以戰、退可以守,庶乎其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