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往高处流的教育输出

 七洲同心 2012-06-30
水往高处流的教育输出 2012-6-28 09:19

目前,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已经呈现越来越厉害的扩散之势,据权威数据显示,从200411月中国在韩国首都首尔建立第一所孔子学院至今,中国国家汉语对外教学办公室相继在韩国、德国、瑞典、非洲和美国等64个国家设立了200多所孔子学院,2007年更是以三日一校的速度迎来了开办孔子学院的高潮。其中,大部分孔子学院是中国与国外大学或教育系统共同合作的项目。中国政府也把当初2010年之前建设100所孔子学院的目标增至500所,同时计划开办广播孔子学院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大张旗鼓、轰轰烈烈地在人家外国建了这么多所孔子学院,怎么没见人家的托尔斯泰学院莎士比亚学院但丁学院川端康成学院杀进中国?难道洋人忘记了对等原则?我们岂不是占了大便宜? 其实洋人一点儿不傻,他不搭理你,无非是两种可能:要么他(对方国家政府)知道,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汉办吹的一个大泡泡,要么他根本不知道这件事! 洋人会想,你(中国政府)从来没有向我(政府)提出建孔子学院的要求,也不要求我提供一个专门教汉语的场所,这样,我的教育主权没有受到影响,你的教育主权也没有任何体现,我干吗要搭理你?再则,你不就是在我已有的汉语教学机构挂块牌子吗?没准儿你还会派个教师或专家帮我教教汉语。这不过是某个已有的协议允许的正常的民间往来。你(国家汉办)要愿意把它吹成一件大事,你就吹呗。 挂了孔子学院牌子的那些地方(瑞典大学中文系等)首先会跟它的政府想到一块儿去。它首先要想的是,答应挂块孔子学院的牌子,是否会让自己的政府不满,结论是不会。接受中国某大学派来的教师,也是正常的。另外,汉办还给我钱,干吗不干?于是它就同意挂上这块牌子了。这事儿并不需要向政府汇报。 这就好比你有一个美国朋友,有一天心血来潮,跟我说:我送你一块牌子,上面写的是五角大楼,你把它挂在你的书房里;你要是挂了,我就给你100美元。你肯定会接受这块牌子和100美元。干吗不?

中国在外建了这么多孔子学院,进行了如此大规模的教育输出,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国内的教育已经很成功,水满则溢,所以需要向外大量输出了呢?当然不是。

当你走进中国大中城市的中小学你会被设施现代化而惊喜,但你听老师讲课时你会感到悲伤,因为他们讲课的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多少改变。教材内容有很大的变化但教育的目标确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那种只追求内容而不求实质的教学,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孩子的智力而不是接受多少公式.定理.为了高考我们的学校不去研究提高孩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只用最笨的方法"题海战术".这是我们教育无能的表现.我们的教育在迫害我们的孩子,使他们失去了童真和欢乐,从早到晚一天要学习十几个小时,他们太苦了教育部门不准许学校给孩子们补课,这就是教育的大锅饭,这就是不承认人的智力差异的唯心表现。教育必须是多种体制教育并存的形式才能发展,而我们对私立教育极大限制,他们得不到优秀的师资,很难发展,教育没有竟争,就没有发展.我们的教育投入不够,教师配置不合理,大班现象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进行大规模的教育输出,是不是有点不扫自己门前雪,专管他人瓦上霜的味道?况且,我们这种对外的教育输出又是不是有效呢?

当然不可能有效:如此快的速度,如此多的机构,师资和教材能否及时到位?组织工作和培训工作能否顺利展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能否得到保证?就目前来看,种种疑虑并不是杞人忧天。据德国《每日新闻报》报道,德国孔子学院成立后,将中文列为主修的大学生增长了两三倍,但一年后学生人数急剧下降,主要原因是中国教师迟迟不到位,而且也没有统一的语言教材和教学大纲。《每日新闻报》还指出:由于中国教师不了解西方文化和地域的差异,使得教学无法符合学生的需求,因此孔子学院遭遇危机。笔者认为,这一点尤为值得重视。《礼记》上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孔子学院的中国教师不仅需要有很强的汉语表达能力和具备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还需要了解所在国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以及社会现实和学生需求等,以便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增强孔子学院的内在魅力。但是,对于大多数年轻的中国教师来讲,单是具备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已孰非易事,遑论学贯中西兼通古今了!

从后期孔子学院创办的过程来看,多是由外国有关部门和大学主动申请,由国家汉语办牵头和负责,由国内各大学具体承办。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抢办孔子学院成为国内一些机构和大学的政绩工程,甚至把孔子学院变成了摇钱树金字招牌出国旅游项目;二是一些国家的孔子学院不愿接受具有官方性质的国家汉语办的指导和监督,认为这是中国政府在借机推销自己的软力量,从而为中国崛起张目。

而且,很多孔子学院是没有法律保证、没有校舍、没有教师的三无学院。所谓没有法律保证是指孔子学院没有国家间条约或协议的保证。在国外建孔子学院也有协议,签约的一方(中方)要么是国家汉办这个事业单位,要么是某个大学(甚至是某大学的某学院);签约的另一方(外方),要么是某大学的中文系(或类似院系),要么是华美协进社这样的民间社团。没有校舍孔子学院的共同特征。所有的孔子学院都只是在人家已有的单位挂块牌子,无一例外。汉办总是使用挂牌这个词,倒也恰当。歌德学院共有3000多个员工,而孔子学院可以说一个教师也没有。孔子学院的教师是这样派的:汉办跟国内某个大学教对外汉语的院系说,你派个人去某某孔子学院教书吧,这个学校也许就派个人去。派去的这个人,也许在那儿呆个一年半载,也许呆个三五天,因为他有他的正事。有时候也许根本没有人去,在韩国首尔,挂在韩中文化协力研究院的那块孔子学院的牌子下,没见到中国人的影儿!那可是全球第一家孔子学院
如果说孔子学院招牌下一点儿实在的东西没有,那也有点儿冤枉。孔子学院的实质性工作是:中国大学的对外汉语院系向国外有汉语教学的地方派汉语教师或专家,这些教师在那里从事教学、教材、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工作。现在,中国有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校有几百所,它们都与国外院校(院系)有校际交流关系。只要双方达成协议,中国的学校随时可以派教师出国教学。这个工作,中国已经做了几十年了。以往出国教书,只要带上必要的资料就行了,现在则可能还得扛块孔子学院的牌子。 现在我们知道,所谓的孔子学院和汉语教学方面的校际交流根本没有区别。当然,孔子学院和校际交流有一个重大区别:在校际交流中,中国派教师,洋人往往要付工资的;孔子学院是我们付给洋人钱——毕竟人家挂了我们的牌子!

那么,国家汉办并非不了解以往校际交流的做法,可它这会儿为什么哭着喊着要给洋人送钱呢?这问题的答案也很简单:如果这钱不是从国库里拿出来又从它手里过一下的话,如果让它自筹资金(只要不到国库去筹就行)的话,或者虽然是国家出钱但不让汉办过手的话,国家汉办还会有这么大的劲头吗?

所以,我们与其用那么大的劲去办什么孔子学院,搞教育输出,还不如把这前留在国内,搞好自己的教育,同时把劲头用在引进外资外来人才办教育(教育输入)上。

(文章原创于200911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