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遼志1

 永生道人 2012-06-30
 
龙的传人
 

全遼志1

(2012-06-24 13:27:25)

全遼志1

【明】李輔等纂修

 

  ●目錄

  敘

  凡例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後序

  校勘記

 

  ●敘

  校印全遼志敘

  全遼志敘

 

  ○校印全遼志敘

  全遼志者遼東志第三次之續修本也何以明之遼東志始修於正統八年成於弘治元年續修於嘉靖八年成於十六年卷首冠以始修及重刊諸序而全遼志悉取而載之此即續修之明證也嘉靖四十四年巡按御史李輔病舊志舛譌脫落乃開館編次越六月而志成觀其凡例於舊志綱目多所更定大異於前次之續修故易名為全遼志此又可考而知也遼東志與全遼志俱著錄於明史藝文志所稱李輔重修遼東志十二卷即今本之全遼志卷首諸序仍用原本讀者不知細檢故以重修遼東志稱之非別有一本也遼東志傳本甚少清代諸賢於全謝山外罕見稱引惟全遼志則以鈔本流傳海內各大藏書家多有之近年瀋陽王氏在舊京得一明刊藍印佳本當為初印北平圖書館亦藏有明刊本合以日本舊紅葉山文庫所藏蓋有三矣遼陽袁氏在舊京購得鈔本余嘗取與大連圖書館覆鈔紅葉山文庫本互校之始知其職官一志大連本尚增多於袁氏本江寧吳向之先生又以所藏鈔本互校則又增於大連本者甚多例如巡撫袁氏大連兩本俱訖於張西銘而吳氏本則增魏學曾以下十七人又如巡按袁氏本訖於李輔而大連本則增李叔和一人吳氏本則更增蔡應揚以下二十八人又如鎮守總兵袁氏本訖於佟登而大連本則增王治道一人吳氏本則更增李成梁以下十人其中如李成梁凡兩任總兵吳氏本錄至李氏復任時止其他分守分巡兵備諸道及諸職官皆遞有所增大抵袁氏本為初修故錄巡按訖於李輔其後則有數次之覆印每次覆印則遞有增益據鐵嶺李氏譜系萬曆二年甲戌李成梁初任鎮守遼東總兵官十九年辛卯解任二十九年辛丑復任三十六年戊申再解任又按吳向之先生明督撫年表嘉靖四十五年遼東巡撫以魏學曾繼張西銘訖至萬曆三十七年九月李炳凡十七人姓名皆與北平本合由是推知吳氏所據本之覆印其在萬曆三十六七年之間乎是時上距嘉靖四十四年初刊之日已四十餘年矣然大連吳氏所據兩本祇可謂之覆印不謂之重修蓋覆印時僅將職官一志續有所增其他則一仍其舊持此一端證之故知其非重修也余所見之二本皆於一簡之內譌誤滿紙恐明刊本即亦如是是李輔所謂舊志舛譌脫漏之病全遼志仍不能免抑尤甚焉大連本缺第一卷余既按袁氏本為之鈔補復假大連本與袁氏本互校譌誤多所是正卷首舊序並為刊落以別於遼東志高君韵濤許君逵九復以遼東志勘其違異別作校記附於書後於是諸本之異同可以一覽而得之矣遼陽金毓黻識

  ○全遼志敘

  余撫遼之明年甲子秋侍御近台李君奉命來按遼至則滌煩苛崇大體周歷境內詢民疾苦綜覈吏治又數條上便宜事皆中肯綮有裨實務邊氓戴之閒嘗語余以遼志弗稱將圖新之未遑也又明年春余以承乏晉貳夏官還朝而李君事亦報竣需代者弗至遂得以餘力搜往牒摭輿見統紊昭晦剔蕪綴遺歷夏徂秋而志告成以書來京師徵余序余取而讀之首圖考次沿革次山川次賦役次邊防次兵政次馬政次職官次選舉次宦業次人物次典禮次風俗次方物次祥異次故蹟次雜志次藝文次外志凡十九篇篇各有論著以備經略以垂法戒其用心蓋亦勤矣顧余弗良於言曷足以序君之志然義弗得辭則為之說曰遼北拒諸胡南扼朝鮮東控夫餘真番之境負山阻海地險而要中國得之則足以制胡胡得之亦足以抗中國故其離合實關乎中國之盛衰焉然自魏晉以降其與中國離者什六合者什四至於遼金元而淪沒於左袵腥羶之俗者幾五百年蓋其得之既難而守之尤難如此余嘗讀三史地志見其樹規拓圖畫畛區野大州小邑交鈐互鏁與內地埒維我國家混一函夏奄有萬方窮陬遐壤咸置長吏星分棋列遍於寰宇乃遼獨剗去州邑並建衞所而轄之都司何哉邊鄙甌脫之俗華夷雜糅之民迫近胡俗易動難安非可以內地之治治之也我聖祖鑒古今之變飭戎夏之防因其利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恢疏網以順民心奮武衞以攝虜氣故其民安焉二百年來遼左之兵嘗為諸鎮雄人皆習虜輕敵而莫肯退畏者豈非以法令寬簡人得自便而無拘攣顧忌之慮哉余昔來此觀其地形察其謠俗乃知我祖宗計慮深遠聖神之見可謂度越千古矣顧余有所深憂者國家之建都與前代異往者漢唐之都皆在關洛遼在當時直邊郡耳今國家建都燕薊與胡接壤則遼為京師左臂所係尤重迨夫大寧失險山海以東橫入虜地且數百里一線之途聲援易阻此其地形之異勢如此又近年以來習尚頗移法令漸密建設日廣調發愈頻夫法令密則巧偽滋建設廣則氣勢分調發頻則士馬耗欲其利爪牙以捍腹心豈不難哉故密網裁而魚駭罻羅製而鳥驚法令深而人恐究觀地形民俗之異宜仰遡祖宗建置之深意則今日遼左之於國家其所係輕重與其固圉綏懷之策蓋可覩矣往余與李君計李君心嘗憂之故今為斯志也蓋有弘遠深沈之思焉後之覽者不獨以其文焉己也嘉靖乙丑冬十二月賜進士出身嘉議大夫兵部右侍郎前奉敕巡撫遼東地方兼贊理軍務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南郡王之誥撰

 

  ●全遼志凡例

  一今志事宜悉準舊志但冗者刪之如郡名操法營圖長編之類缺者增之如星野海道障塞馬政之類其他損益咸是義焉

  一舊志綱目近百今約為十九

  一遼陽按臨總會廣寧撫鎮駐節開原三面控夷獨當重地故三城特用白書以別於他城

  一海道之通塞遼人之休戚關焉故特詳其里道沿革以備他日之考

  一兵馬十少四五而營衞仍以原數稱蓋軍有定籍馬有定額於法得清勾買補故悉存之

  一舊志爵命使命今悉省去以職官概之其大者書其名氏爵里小者止列其銜有異常之績者則書名

  一宦業紀治行之善以風來世以世代先後為序若入名宦者則於傳後見之不別立欵省贅也其世代稍近者雖善不書以俟論定

  一人物紀與宦業例同

  一風俗舊志甚略今加詳焉

 

●全遼志卷一

 

  圖考志

  沿革志

  山川志

  ◆圖考志 【 星野附】

  臺史氏曰夫遼左控朝鮮而右引燕薊前襟溟渤而後負沙漠蓋東北一都會也而遼陽廣寧開原三大鎮雄據鼎峙稱為形勝之區故宋元以往彊藩黠虜更遞竊據者不一而咸能再世不失豈非以地利之足藉與迺按往牒作為圖考俾覽者不下几席而廣輪阨塞洞然於目前矣圖首全鎮次列衞各繫之以說者以竟圖之所未備也星土分野雖若恍忽然周禮所載宜非強合故亦備著焉

  全遼總圖

  遼陽鎮境圖

  遼陽鎮城圖

  海州衞境圖

  蓋州衞境圖

  復州衞境圖

  金州衞境圖

  廣寧鎮境圖

  廣寧鎮城圖

  義州衞境圖

  廣寧左中屯衞境圖

  廣寧右屯衞境圖

  廣寧前屯衞境圖

  寧遠衞境圖

  瀋陽衞境圖

  鐵嶺衞境圖

  開原衞境圖

  開原控帶外夷圖

  永寧監境圖

  星野圖

  ○全遼總圖

  見圖

  論曰余按遼轍還方垂覩覽形勢若延袤數百里岡阜原衍相屬者惟遼陽以南數衞則然耳其餘衡約無過百里縱三四倍之塞垣踔遠道里紆回故守則力寡而備多戰則獨支而應緩疆場之事難矣難矣聞之耆老云開原抵廣寧財三百里國初時故道隱然可指若徙築亭障於此而以遼瀋海州等處三四將領五七備禦星置棊布則一舍之內旌旗相望卒然告急呼吸相應較之今日之事勞逸眾寡不相什百也耶況囊括膏腴可省轉輸之十二而三岔河水草肥美甲於全鎮苟擇其便利創置監苑則雲錦之登宜無訾焉雖然此非可以俄頃為也聞之鈞州馬公有志於此隨以遷去乃已若朝廷擇人久任責效於數年之後而無令牽制於一切之法則闢國百里安知今無其人耶

  ○遼陽鎮境圖

  見圖

  ○遼陽鎮城圖

  見圖

  遼陽城【漢唐以來皆謂之遼東城契丹主阿保機改為鐵鳳城洪武壬子因遼陽舊城之失都督馬雲葉旺改建於此非水北曰陽之義也城週圍一十六里二百九十五步高三丈三尺池深一丈五尺週圍一十八里二百八十五步門六南二左安定右泰和東二南平夷北廣順西肅清正北鎮遠俱有樓角樓四東南曰籌邊東北曰鎮遠西北曰平胡西南曰望京鐘樓一建於都司西北鼓樓一建於都司東北】

  北城【洪武己未都揮指潘敬開展東城一里之北附築土城處東寧衞□附夷人永樂間自在州自開原移於本城以處歸附夷人永樂丙申都指揮王真始砌以磚即今土人稱北城是也南北共一里東西四里高三丈池深一丈五尺合南城週圍共二十四里二百八十五步門三東曰永智西曰武靖北曰無敵庚申南城北面傾頹殆盡巡按史官修甲子夏西南壕并城為山水衡【衡:衝】突巡按黃襄修仍挑河二十餘里以洩水患】西關 【在肅清門外嘉靖三十二年巡按溫景葵包築門樓二東翊鎮西迎恩雲門諸公有記】

  都司治【在城內正堂七間抱廈三間左右鎮胡廳各三間東西吏房各二十間後堂七間中廳三間東掌印都司宅一西僉書都司宅一儀門十三間廊房四十間東斷事司內宅二西經歷都事宅大門五間榜房八十間坊牌三南曰全遼閫寄東曰振武西曰揚威洪武四年都指揮馬雲葉旺建】司獄司【都司治東】僧綱司 【 肅清門外一里】 醫學 【 前衞北】 陰陽學 【 都司治東北】預備總倉【在都司治南嘉靖二十五年巡按御史張鐸左右各建廒十五間貯穀十萬石名曰預備總倉有碑記三十七八等年散穀賑饑所活甚多穀盡廒遂傾圯四十三年秋巡按御史李輔增建】

  儒學【都司治東南元儒學舊基在都司後洪武辛酉開建今地壬戌都指揮潘敬葉旺創建先師殿三間東西廡各九間戟門五間戊寅建明倫堂五間志道等四齋各三間神廚九間觀德廳三間景泰癸酉御史謝燫建尊經閣四間弘治壬子御史宗鑑建東西號房各十五間戊午御史羅賢改建櫺星門三間正德乙亥御史劉成德設雅樂嘉靖己丑御史王重賢拓其南方壘土為山鑿泮池甲午御史常時平築臺增建尊經閣五間敬一箴亭三間丁酉御史史褒善重修殿廡堂齋增新學坊三東興賢西育才南化龍增建教授宅一訓導宅二大門三間辛丑御史胡文舉建名宦鄉賢二祠各三間於閣東甲子仲春五月先師殿兩廡戟門俱災御史黃襄重建本年分守參議張邦土呈准本道議處本學優等生員每名月給糧一石折銀二錢五分課紙五十張名曰薪水】

  學田【嘉靖乙丑巡按御史李公輔諭司衞官員議處學田耕種以為周給寒儒之計據定遼中等六衞掌印指揮王大改等呈議城西土保等屯荒田一塊丈量約二十餘頃堪以開作學田復令踏勘相同隨備規制行委管屯指揮王棟佟承祖等親詣本佃於高阜去處踏丈一段九頃每頃足三十日四面均停畫成井字居中一頃為佃戶房身園地週圍八頃每頃召二人共佃合用牛二隻子種糧二石五斗聽俱給與佃戶二人蓋房三間并農器等用共給銀四兩秋成所收糧石一半交儒庫收貯一半并柴草給原種之人】

  正學書院【都司治西南中廳三間後廳三間講堂三間東西號房各二十間北號房十一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西倉房三間東教官房三間弘治甲寅巡按御史樊祖創建嘉靖乙丑巡按御史李輔增建改扁今名選取河東都司等學生員講習於中示科條給薪粟日稽月試】

  武書院【都司治西北中堂五間東西號房各十間觀德廳三間箭樓一座大門三間武弁羣英坊一嘉靖戊子巡按御史王重賢創建甲子巡按御史李輔重修增建號房三間取本科鄉試武舉羣居其中定會示程優以供給俾各閑習騎射精通韜畧乙丑會武中式二十人】

  察院【都司治西肅政堂五間抱廈廳一間東皂隸房五間西抄案房五間塞門一堂後中廳五間穿堂六間東西小房二間東本房五間後堂五間東廚房二間西文卷庫五間後冰玉堂五間東卷房三間西書吏房三間東修政小堂三間西觀德亭一草亭一井亭一儀門三間大門三間坊二東曰激揚西曰貞肅正德乙亥巡按御史劉成德因苑馬寺舊基改建嘉靖乙丑巡按御史李輔增修院前榜房二十間中建更樓三間扁其南曰宣達北曰明遠院之西坊一曰紀綱重地】

  都察院行臺 【 察院左】 按察分司 【 察院右】布政邊備分司【都司治西北正廳五間東西皂隸房各五間中廳三間寢堂五間東西廂房十間後堂五間觀德亭三間書房三間吏書房十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外值房十五間坊二東曰司宣西曰保釐嘉靖乙卯分守參議趙介夫因總鎮府舊基改建】

  苑馬寺 【 察院左】太僕寺【都司治西南隅正廳五間東西廂房十間中廳五間穿廳三間寢堂五間儀門三間西馬神廟五間東主簿宅一區大門三間直房十間坊二東曰塞淵西曰簡閱嘉靖四十一年題准兼管西平等處兵備】

  副總兵府【都司治東北正廳五間穿廳三間中廳五間東西廂房六間小廳三間涼亭三間東西儀房十間寢房七間廂房十間樓三間馬神土地廟六間箭廳三間廚房六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中軍廳六間直房十二間坊二東曰間外長城西曰河東重鎮】

  管糧通判公署 【 都司治西】  岫巖通判行署 【 苑馬寺前】

  定遼中衞【都司治東南永樂九年改建正堂五間抱廈三間東西吏房各一十間後堂三間二門十二間大門五間以下各該衞署制數俱同】經歷司 鎮撫司 左中前後四千戶所【俱衞治內】

  定遼左衞 【 都司治西南洪武十年指揮徐玉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中後三千戶所 【 俱衞治內】 稅課司 【 都司治西北】神機庫【都司治西南隅】

  定遼右衞 【 都司治西洪武十年指揮王庸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右後二千戶所 【 俱衞治內】

  定遼前衞 【 都司治東北洪武十年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定遼前庫 【 都司治東北】 左右前後四千戶所 【 俱衞治內】

  定遼後衞 【 都司治西北洪武十年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四千戶所 【 俱衞治內】

  東寧衞 【 在北城中洪武十九年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及中左六千戶所 【 俱衞治內】

  自在州 【 東寧衞治西北隅先年建於開原後改建於此正堂五間東西吏房各五間中堂五間後堂五間儀門一間大門三間】

  社學六 【 各近衞建每學門樓一座書堂三間】 軍器局 【 六】 軍儲倉 【 六】 預備倉 【 六】 養濟院 【 都司治北】草場【六】 教場【 安定門外】 漏澤園 【 肅清門外】

  六衞鹽場 【 百戶各一員】 六衞鐵場 【 百戶各一員】

  遼陽在城驛 【 本城西關內洪武十八年設左衞前所帶管百戶一員】 遞運所 【 城西八里洪武二十年設右衞帶管百戶一員】朝鮮館【安定門外】 夷人館【 泰和門外】

  鞍山驛 【 城西南六十里中衞帶管百戶一員】 遞運所 【 本驛內俱洪武二十年設前衞帶管百戶一員】 安插百戶所【本驛城內】

  虎皮營城驛 【 城北六十里舊屬瀋陽衞正統初調撥後衞左所帶管百戶一員】 遞運所【本驛城內俱洪武二十年設後衞左所帶管百戶一員】安插百戶所 【本驛城內】

  本城鋪舍【城西首山鋪十五里沙河鋪三十里長店鋪四十五里井泉鋪七十五里城北接官亭十里爛泥鋪二十五里山坳鋪四十五里板橋鋪六十五里】

  ○海州衞境圖

  見圖

  海州衞城【洪武九年靖海侯督同本衞指揮劉成等修築週圍六里五十三步有奇高三丈二尺池深一丈一尺闊三丈五尺週圍六里八十三步門四東鎮武南廣威西臨清北來遠鼓樓在衞治之東中衢鐘樓初建於衞治東山之麓嘉靖二十二年都指揮顧忠移於軍儲倉之北】

  關廂三【一臨清門外一廣威門外一來遠門外正德戊辰都指揮馬深土築俱金州衞調操軍士分任嘉靖庚辰都御史蔣應奎奏展俱新募軍士分任】

  察院行臺 【 西門北】   參將府 【 在海州衞治西北隅舊備禦公署改建】  備禦公署【衞治東北隅嘉靖三十年都指揮閔國建】

  海州衞治 【 城西北隅洪武九年指揮劉成創建正德八年春廳災十三年指揮劉臣重修】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公署俱衞治內】

  儒學【洪武十八年指揮劉成創建宣德九年遷城西門內弘治五年巡撫李純遷城東南隅嘉靖四十四年巡按李輔增修學坊扁曰海岳儲英】社學

  軍器局 【 衞治東北】 軍儲倉 【 城東門內山巔】 預備倉 【 在軍儲倉內】 錢帛庫 【 軍儲倉內】 養濟院【城東南隅】草場 教場 【城西北一里】 漏澤園二 【 一在西門外一里一北門外三里】

  鹽場百戶所 【 城西南九十里】 鐵場百戶所 【 城東九十里】

  海州在城驛 【 城西關內】 遞運所 【 城北關內】

  耀州驛 【 城南六十里】 遞運所 【 在本驛內】

  牛莊驛 【 城西北四十里】 遞運所 【 本驛城內】

  沙嶺驛 【 城西北九十里】 遞運所 【 本驛城內】 安插百戶所二 【 一東昌堡內一西平堡內】

  ○蓋州衞境圖

  見圖

  蓋州衞城【本隋之蓋牟城遼辰州舊址洪武五年指揮吳玉創建土築九年靖邊侯開廣南面砌磚週圍五里八十八步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闊一丈八尺週圍五里一百二十七步門三東順清南廣恩西海寧俱有樓嘉靖甲子管屯指揮盧沛築敵臺於城垣之四角】

  南關 【 廣恩門外】

  察院行臺 苑馬寺 【 舊設在永寧監城內後嘉靖戊午題准兼兵備駐劄于此】  撫民通判公署 【 岫巖駐劄距都司東南三百里】

  蓋州衞治 【 城正中洪武癸亥指揮吳立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四所 【 公署俱衞治內】

  儒學 【 洪武癸亥指揮吳立張良佐創立在衞治西南隅嘉靖癸亥巡按御史黃襄重修增鄉賢名宦祠宰牲房改天香閣為文明樓】 社學

  軍器局 【 在衞治內】 軍儲倉 【 衞治東南】 預備倉 【 軍儲倉內】 錢帛庫 【 在衞治西】 養濟院 【衞治東南隅】草場 教場【 城東二里】漏澤園

  鹽場百戶所 【 城西四十里】 鐵場百戶所 【 城北九十里】

  蓋州在城驛 【 城南關內】 遞運所 【 在本驛西】

  熊岳驛 【 城南六十里】 遞運所 【 在驛城內】

  五十寨驛 【 城南一百一十里】 遞運所 【 本驛城內】

  ○復州衞境圖

  見圖

  復州衞城【本金永康縣舊址洪武十五年因舊修築永樂四年指揮蔡真甃砌以磚週圍四里三百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闊一丈五尺門三東通明南迎恩北鎮海嘉靖癸亥巡撫王之誥添設門禁敝臺三東北二西面臺一門外護門臺各一】

  察院行臺

  復州衞治 【 城正中】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四所 【 俱衞治內】

  儒學 【 舊在城西北隅正統元年遷於城中嘉靖癸卯遷於城東南隅】 社學

  軍器局 【 南門西】 軍儲倉 【 衞治西南】 預備倉 【 軍儲倉內】 錢帛庫 【 在衞治西】 養濟院 【 衞治西北】

  草場 教場 漏澤園 【 南門外東南】

  鹽場百戶所 【 城西四十二里】 鐵場百戶所 【 城北九十里】

  復州在城驛 【 本城西關內】 遞運所 【 本驛東】

  欒古驛 【 城南六十里】 遞運所 【 本驛城內】

  ○金州衞境圖

  見圖

  金州衞城【本元萬戶府舊址洪武四年都指揮馬雲葉旺修築十年指揮韋富包磚週圍六里高三丈三尺深池一丈二尺闊六丈五尺門四東春和西寧海南承恩北永安角樓四嘉靖四十二年都御史王之誥添設角樓四】

  南關 【 承恩門外】 北關 【 永安門外】

  察院行臺 金州守備公署 【 衞治西南隅】

  金州衞治 【 城東北隅】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中左五所 【 四在衞治一在旅順口】

  儒學 【 洪武十七年創建於衞治西南正統二年指揮左讓遷於城東南隅舊無神廚嘉靖丙午備禦王朴於學西拓地增建】

  社學

  軍器局 【 南門內東】 軍儲倉 【 衞治西北】 預備倉 【 軍儲倉內】 錢帛庫 養濟院 【 衞治西南隅】

  草場 教場 漏澤園

  鹽場百戶所 【 城東北一百三十里】 鐵場百戶所 【 城東二百三十里】

  金州在城驛 【 衞治南關內】 遞運所 【 衞治北關內】

  石河驛 【 城北四十里】 遞運所 【 本驛城內】

  木場驛 【 城西南六十里】 遞運所 【 本驛城內】

  旅順驛 【 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遞運所 【 本驛城內】

  旅順城【南北二城金州城南一百二十里俱臨海北城洪武四年都指揮馬雲葉旺立木柵以守二十年設中左所永樂元年設都司官備禦十年指揮徐剛磚砌週圍一里一百八十步池深一丈二尺闊二丈城門二南靖海北威武南城永樂十年徐剛包築週圍一里三百步池深一丈二尺闊二丈五尺城門二南通津北仁和登州衞海運軍需至此今北城廢】草場

  ○廣寧鎮境圖

  見圖

  廣寧城【洪武初指揮王雄因遼金廣寧府舊址修築城週圍九里十三步有奇高三丈池深一丈五尺闊二丈週圍一十里九十五步都督劉真復甃以磚門五東永安西拱鎮北靖遠其南左泰安右迎恩角樓四永樂中總兵劉江增拓南關以授民居弘治間備禦胡忠開廣西隅正德乙卯備禦李溱開拓南關廂週圍五百四十六丈嘉靖丙辰秋大水城郭圮壞都御史蘇志皐總兵官羅文豸修復癸亥都御史王之誥築裏城鐘鼓樓一建於通濟橋北】

  南關 【 在迎恩門外嘉靖乙卯都御史蘇志皐包築南關為新城門樓三南拱護神京東宣化西振武】

  都察院【舊在鎮東堂後嘉靖乙酉巡撫潘珍改建於拱鎮門北前保釐堂五間東皂隸房五間西抄案房五間儀門一座中堂五間寢房五間後穿樓九間中堂東景范樓三間西亦春堂三間保釐堂後東文卷房六間西書吏房六間乙卯巡撫蘇志皐增修前堂抱廈二門東土地祠西射圃大門三間院之東外職房六間更樓一間西水亭一座坊二東撫綏西貞肅】

  總鎮府【永安門內大街北嘉靖壬午總兵官郤永重建正廳五間今扁全遼保障東軍器房十間西掾房十間中廳五間兩廂房十間己未總兵官楊照於中堂東建向日亭三間一清堂三間西箭亭三間後寢房五間東西廂房十間儀門一座二門三間大門三間外職房左右各三間府之東裨將廳一西坐營廳一坊二東三韓司命西五路具瞻】

  會府【文廟左即鎮東堂舊址三堂公聚之府公議堂五間東西廂房二十間堂之兩翼廳事各三間後堂五間府前節鎮坊一嘉靖丙申災太監王永都御史任洛總兵官馬永重建】

  察院行臺 【 泰安門西嘉靖戊申巡按御史李廷松即舊鎮守府改建】

  戶部分司【泰安門北成化丁酉郎中王宗彝建正廳五間東皂隸房五間西抄案房五間中堂三間後堂五間兩廂房十間南書吏房三間中堂東書房三間西廳事三間亭三間二門三間大門三間榜房六間前職房三間坊二東經國西籌邊】

  按察兵備分司【四牌樓東正廳五間東皂隸房五間西抄案房五間中廳三間後廳五間寢房五間東西廂房六間大門三間二門三間外職房三間嘉靖戊申分巡僉事劉尚義即舊察院行臺改建壬戌分巡兵備僉事張邦土增建前堂東廳事五間兩廂六間廚房一間】

  太僕寺 【 按察司右】   中路遊擊府 【 按察司左】   廣寧備禦公署 【 鼓樓北】 鎮城坐營公署【會府東南隅】  河西管糧通判公署【 北分司改建】

  河西書院【文廟後嘉靖己丑巡撫潘珍即舊社學改建仰高書院選課廣寧學生員己未分巡僉事陳燦據生員傅佶等呈議撫按會行重修更扁河西書院壬辰巡撫王之誥巡按御史楊柏分巡僉事張邦土增建後燕居殿五間兩廂號舍十二間乙丑巡按御史李輔始選河西廣寧等九衞生員督課其中】

  ○廣寧鎮城圖

  見圖

  廣寧衞治 【 鼓樓北廣寧路舊址大廳五間後廳五間左經歷司右鎮撫司東西吏房三間左右中前後五所洪武初指揮王雄建】 稅課司 【鼓樓南】醫學【 鼓樓北】陰陽學 【 總鋪南】 神機庫 【 戶部分司前】 廣寧庫 【 在軍儲倉內】

  廣寧左衞 【 城東北隅中前後三所永樂間指揮吳鉞建】 廣寧左庫 【 在軍儲倉內】

  廣寧右衞 【 城西北隅中前後三所永樂間指揮潘鐸建】

  廣寧中衞 【 洪鎮門東左右前中四所成化間指揮閔質建以上三衞廳堂制度俱如廣寧衞治】

  儒學【金遼以前莫考元置廣寧路儒學在廣寧右衞西北元季燬於兵國朝設儒學仍舊址正統辛酉都御史王翺改建今會府之右先師殿六間東西廡各六間戟門五間櫺星門三間明倫堂五間東西齋各六間西號房十間教授宅一訓導宅三大門三間二門一間正德間都御史劉憲建號舍二十間嘉靖戊子都御史潘珍鑿泮池於櫺星門外引大惠泉注之癸巳巡按御史常時平立敬一碑亭於明倫堂後甲寅東廡災巡撫蘇志皐並修儒學甲子巡撫王之誥巡按御史楊柏分巡僉事張邦土會議建鄉賢名宦二祠於戟門外東西兩廂祀如制學坊一曰泮宮】社學【拱鎮門內西北】

  軍器局四 軍儲倉四 【 書院西】 預備倉四 【 軍儲倉內】 祝豐亭 【 軍儲倉內西南隅戶部郎中趙賢建】 養濟院 【軍儲倉北】草場【 軍儲倉內】教場 【 迎恩門外】 漏澤園 【舊在北厲壇下嘉靖丙辰巡撫蘇志皐属備禦張桓在城東南七里度地為義塚】

  四衞鹽場 【 百戶各一員】 四衞鐵場 【 百戶各一員】

  廣寧在城驛 【 本城四牌樓南】 安夷館 【 迎恩門外】 遞運所 【 在本驛內】 安插百戶所 【 在本驛內】

  高平驛 【 在城東九十里】 遞運所 【 在本驛內】 安插百戶所 【 在本驛內】

  盤山驛 【 在城東四十五里】 遞運所 【 在本驛內】 安插百戶所 【 在本驛內】

  閭陽驛 【 廣寧城南五十里千戶潘英重修】 遞運所 【 在驛東】 安插百戶所 【 在驛東北】

  鎮城總鋪 【 陰陽學北】

  ○義州衞境圖

  見圖

  義州城【本秦遼西郡絫縣唐之故城洪武二十二年指揮何浩仍舊修築宣德中都指揮楚勇始砌以磚週圍九里一十步高三丈池深一丈五尺闊一丈八尺週圍九里一百六十六步正德初參將胡忠開鑿修復馬道門四東熙春西慶豐南永清北安遠】

  南關 【 永清門外週圍一里四十步嘉靖癸亥掌印指揮史有容新增門樓各一】

  察院行臺 參將府 【 衞治西北隅備禦公署舊址】   按察分司 義州備禦公署 【 衞治東千戶所舊址】

  義州衞治 【 洪武二十五年指揮何浩創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前後四所 【 俱衞治內】

  廣寧後屯衞治 【 永樂八年指揮馬旺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 俱衞治內】

  儒學【大德間有加封先師碑正統間即舊址建立廟學嘉靖壬戌參將趙承懋掌印指揮史有容立石柱學西南隅曰文筆峰嘉靖乙丑巡按御史李輔重修】社學

  軍器局二 【 義州衞在衞治東後屯衞在嘉福寺舊址】 軍儲倉二 預備倉 【 脫二宇】 【 俱軍儲倉內】 錢帛庫【譙樓東北】養濟院 草場 教場【 城西南一里】 馬場二 【 一在城東三顆柳一在城東二十五里】 漏澤園

  鹽場百戶所二 【 一右屯衞板橋一右屯衞五汊河】 鐵場百戶所二 【 俱蓋州衞石柱子】

  義州在城驛 【 南關街北】 遞運所 【 城南門外東】

  牽馬嶺驛 【 城東五十里】 遞運所

  ○廣寧左中屯衞境圖

  見圖

  錦州城【本遼錦州元永樂縣舊址洪武二十四年指揮曹奉修築週圍五里一百二十步高二丈五尺成化十二年都指揮王鍇增廣南北四十五丈東西九十五丈弘治十七年參將胡忠備禦管昇併城南關週圍六里一十三步形勢若盤俗謂之盤城池深一丈二尺闊三丈五尺週圍七里五百七十三步門四東寧遠南永安西廣順北鎮北鐘鼓二樓並建於衞治之通衢】

  察院行臺 錦州守備公署 【 在衞治內】

  遼右書院 【 在本城洪 【 洪:弘】 武 【 武:治】 癸丑巡按御史樊祉建】

  廣寧中屯衞治 【 舊設於寧遠永樂間指揮曹奉改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 俱衞治內】

  廣寧左屯衞治 【 廣順街永樂間指揮劉剛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 俱衞治內】

  儒學 【 正統元年都御史李濬創建成化間於城隍廟得元加封先師碑知為文廟舊址弘治間副使李貢參將胡忠備禦孫鎮重修】 社學

  軍器局二 【 中屯在衞治東北左屯在衞治東南】 軍儲倉 預備倉 【 俱軍儲倉內】 錢帛庫養濟院 草場 教場【城東南二里】漏澤園

  鹽場百戶所二 【 一城南六十里一城南八十里】 鐵場百戶所二【一城西六十里正德七年改白花寨一城南一百 成化十七年改蓋州】

  小淩河驛 【 城南三十里】 遞運所 【 在本驛內】

  杏山驛 【 城西南十里】 遞運所 【 在本驛內】

  松山中左千戶所 【 宣德間建城週圍三里十二步闊一丈嘉靖癸亥巡撫王之誥包築高二丈五尺門一四角更房各一】

  大淩河中左千戶所 【 宣德間建城週圍三里十三步闊一丈嘉靖癸亥巡撫王之誥包築高二丈五尺門一四角更房各一】

  ○廣寧右屯衞境圖

  見圖

  廣寧右屯衞城【本元閭陽縣之臨海鄉舊址洪武二十六年置永樂中指揮徐琦李通開築週圍四里三百六步高二丈九尺池深八尺闊一丈週圍五里八十六步門三東鎮海西迎恩北【北:南】永安】

  察院行臺 右屯備禦公署 【 嘉靖乙丑巡撫王之誥奏設】

  廣寧右屯衞治 【 城東北隅原設於廣寧洪武癸丑遷右屯城甲戌指揮屠文建嘉靖甲子巡撫王之誥重修】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前中四所【俱衞治內】

  儒學 【 在衞治東嘉靖甲午巡按御史常時平題請建學乙未巡按御史王珩始立學兼設教官】 社學 醫學陰陽學

  軍器局 【 城西南隅】 軍儲倉 【 衞治北】 預備倉 【 軍儲倉內】 錢帛庫 養濟院 草場教場 漏澤園

  鹽場百戶所 【 城南二十一里洪武二十五年設】 鐵場百戶所 【 舊設中屯衞連山驛天順間改蓋州衞石柱子距城六十里】

  十三山驛 【 右屯衞西北二十五里】 遞運所 【 十三山驛西北】

  ○廣寧前屯衞境圖

  見圖

  廣寧前屯衞城【本魏之集寧縣唐瑞州故址洪武二十五年都指揮曹毅因舊修築週圍五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宣德正統間備禦畢恭鄧鐸相繼包砌池深一丈闊二丈週圍六里二百步門三東崇禮南迎恩西武寧城中通衢建鐘鼓二樓】

  南關 【 迎恩門外】

  察院行臺 按察兵備分司 前屯備禦公署 【 在儒學東】

  廣寧前屯衞治 【 崇禮街北洪武癸酉指揮黃旺創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 俱衞治內】

  儒學 【 舊在城西北隅成化辛丑巡按御史王嵩因廢圓通寺改建弘治癸亥巡按御史余濂增修建號舍鑿泮宮】

  軍器局 【 城西南隅】 軍儲倉 預備倉 【 軍儲倉內】 錢帛庫 【 在中前所】 養濟院 草場 教場 漏澤園

  鹽場百戶所 【 城東南塔山口七十里】 鐵場百戶所 【 城西麋子峪七十里】

  沙河驛 【 在城東北四十里】 遞運所 【 在本驛內】

  高嶺驛 【 城西南三十五里】 遞運所 【 在本驛內】

  中前所城 【 城週圍二里二百六十九步高三丈池深一丈闊二丈週圍四里二百步南門一宣德三年指揮葉興建】 教場

  中後所城 【 城週圍三里六十九步高三丈池深一丈闊二丈週圍四里二百步城門二宣德三年建】

  西路遊擊府 【 嘉靖甲子侍郎葛縉奏設】

  中後所治

  ○寧遠衞境圖

  見圖

  寧遠衞城【舊無城宣德間總兵巫凱都御史包懷德題奏合前屯錦州之地於曹莊湯池之北始建衞城週圍六里八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闊二丈週圍七里八步門四東春和南迎恩西永寧北廣威都督焦禮於衞治中衢建鐘鼓二樓嘉靖甲子副使陳絳重修】

  察院行臺 參將府 【 衞治東南隅舊守備公署嘉靖二十年巡撫劉儲秀奏設】   按察兵備分司 【 在永和街北原寧遠衞改建】  按察分司【察院東】

  寧遠衞治 【 永寧門內舊備禦公署改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 俱衞治內】

  儒學 【 宣德五年都指揮劉斌始建廟學於衞治東景泰癸酉都督焦禮重修成化間巡按御史王紳增修】 社學

  軍器局 【 城內南隅】 軍儲倉 預備倉 【 在軍儲倉內】 錢帛庫 養濟院 草場 教場【城南一里宣德五年都指揮劉斌建】漏澤園

  鹽場百戶所 【 城南二十五里】 鐵場百戶所 【 城西南麻子峪十八里】

  連山驛 【 城東北三十二里】 遞運所 【 在本驛內】

  曹莊驛 【 城西南一十三里】 遞運所 【 在本驛內】

  東關驛 【 城西六十里】 遞運所 【 在本驛內】

  塔山中左所城 【 週圍三里一百八十四步高二丈五尺城門三樓三宣德五年指揮李旺建嘉靖癸亥巡撫王之誥兵備陳絳重修加高三尺】

  備禦公署 【 所西】

  塔山中左所治 教場

  沙河中右所城 【 週圍三里一百八十四步高二丈五尺城門二樓二宣德五年指揮張敬建嘉靖癸亥巡撫王之誥兵備陳絳重修加高三尺】

  沙河中右所治 教場

  ○瀋陽衞境圖

  見圖

  瀋陽中衞城【本元之瀋州洪武二十一年指揮閔忠因舊修築週圍九里一十餘步高二丈五尺池二重內闊三丈深八尺週圍一十里三十步外闊三丈深八尺週圍一十一里有奇門四東永寧南保安西永昌北安定】

  南關 【 保安門外嘉靖二十二年新建週圍六百七十九丈俱遊兵軍住】

  察院行臺 【 衞治西南】   瀋陽遊擊府 【 在衞治西南隅嘉靖辛丑都御史孫檜奏設】   瀋陽備禦公署 【 在衞治西】

  瀋陽中衞治 【 城東南隅元總管府舊址】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 俱衞治內】

  儒學 【 正統二年都御史李濬奏設在衞治東】 社學

  軍器局 【 衞治西北】 軍儲倉 【 衞治西北】 預備倉 【 軍儲倉內】 錢帛庫 【 衞治西南】 養濟院 【 衞治西南隅】草場【衞治西南隅】教場 【 城東一里】 漏澤園

  鹽場百戶所 【 海州城西南梁房口】 鐵場百戶所 【 安平山城東九十里】

  瀋陽在城驛 【 南關正中】 遞運所 【 城南四里】

  撫順城 【 城東八十里本古貴德地洪武十七年創立週圍三里有奇池深一丈闊二丈城門一曰迎恩】

  撫順備禦公署 【 在所治東】

  撫順千戶所治 撫順所倉 預備倉 教場

  蒲河城 【 城北四十里正統二年建週圍七百二十五丈四尺池深一丈闊二丈門二】

  蒲陽書院 【 在所城內嘉靖十三年巡按御史常時平建】

  蒲河備禦公署 【 在所治西】

  蒲河中左千戶所治 軍器局 蒲河所倉 預備倉 教場 【 城東南一里】

  ○鐵嶺衞境圖

  見圖

  鐵嶺衞城 【 即遼金時嚚州故城城週圍四里六十步高二丈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週圍五里有奇門四東撫夷西承恩南慶雲北威遠角樓四】

  察院行臺 鐵嶺備禦公署

  鐵嶺衞治 【 城北隅洪武二十年設遼東城北二十六年改移今治】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前後四所 【 俱衞治內】

  儒學 【 正統四年創設嘉靖甲寅增修】 社學

  軍器局 【 城東北隅】 軍儲倉 預備倉 【 軍儲倉內】 錢帛庫 養濟院 草場教場 【 城西北一里】 漏澤園

  鹽場百戶所 【 蓋州衞八角湖】 鐵場百戶所 【 奉集堡城南二百一十里】

  嚚州驛 遞運所 【 俱在城西關內】

  懿路城【城南六十五里本舊挹婁廢城永樂五年保定侯修築週圍三里三百四十三步高一丈池深九尺闊二丈週圍四里三百一十步門二南通明北招遠】關廂一【嘉靖庚戌備禦張九思改築丁巳包砌】

  挹清書院 【 所城內嘉靖辛丑兵備黃雲建】

  懿路備禦公署 【 在所治東】

  懿路中左左二千戶所治 旗纛廟 【 嘉靖己未備禦王朴創建】 養濟院 懿路驛 【 所治南關】 教場 【 城西北一里】漏澤園

  汎河城【正統四年都指揮畢恭奏設週圍七百一十五丈高二丈池深一丈二尺闊二丈門二東安遠西承恩】汎河中左千戶所治 養濟院 教場

  ○開原衞境圖

  見圖

  ○開原控帶外夷圖

  見圖

  開原城【本元黃龍府舊城洪武二十二年平定東土始設三萬衞二十五年設遼海衞因舊址包築週圍十二里二十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一丈闊四丈週圍一十三里零二十步門四東陽和西慶雲南迎恩北安遠角樓四鐘鼓樓二在衞治中衢】

  察院行臺 按察兵備分司 【 在城西北隅嘉靖辛丑建】  參將府 【 城東北隅】 提督馬巿公署 【 城西南隅】 開原備禦公署【三萬衞治西南】

  三萬衞治 【 洪武二十三年指揮劉顯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所 【 俱衞治內】  中中等三千戶所

  遼海衞治 【 洪武二十五年指揮阮瑢創建】 經歷司 鎮撫司 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 【 俱衞治內】 左右等四千戶所

  安樂州 【 在察院東】

  儒學【元有文廟舊址在今三萬衞北街有大德年加封碑記洪武二十五年始創廳三間三十一年開設學校永樂四年備禦都指揮儲欽仍舊址重修嘉靖壬戌兵備僉事王可立重修】社學

  軍器局二 【 一衞治東一衞治西】 軍儲倉二 預備倉二 【 在各軍儲倉內】 錢帛庫 養濟院 草場 教場【城北一里】漏澤園

  鹽場百戶所二 【 一蓋州西北平山一海州西南梁房口】 鐵場百戶所二 【 一威寧營東一甜水站北】 開原在城驛 【 迎恩門西】遞運所【迎恩門外】

  中固城 【 永樂五年創建為撫順站】

  中固備禦公署

  中固撫順驛 【 城南四十五里】 教場 【 城北一里】

  ○永寧監境圖

  見圖

  永寧監城【蓋州城南一百五十里永樂七年創建週圍三里八十步高一丈七尺池深一丈五尺闊一丈二尺東西南三門嘉靖己未苑馬寺卿陳暹屬守備陳善增高包築】

  察院行臺

  永寧監公署 【 在城正中】

  儒學 【 舊無嘉靖十八年奏建】

  苑馬寺 錄事 【 宅一】 圉長 【 宅二】 監六 【 曰昇平曰新呂曰遼河曰長平曰安巿曰永寧上五監俱廢止永寧監存】苑二十四【曰甘泉曰安山曰河陰曰古城曰夾河曰龍臺曰耀州曰駝山曰黃山曰沙河曰馬鞍曰石城曰平川曰新安曰廣安曰平山曰南豐曰高平曰長川曰名山曰復州曰龍潭以上二十二苑俱廢止清河深河二苑見存】

  ○星野圖

  見圖

  按天文志尾去極一百二十七度箕去極一百二十一度半周禮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皆有分星以察妖祥鄭玄注曰箕尾燕分前漢地理志曰燕地尾箕分野漢天文志曰尾箕幽州帝王世紀曰自尾十度至斗七度曰析木之次今燕分野晉志曰遼西東入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為析木於辰在寅燕之分野屬幽州唐天文志曰箕尾為燕分星曰析木宮曰人馬時曰寅州曰幽宋天文志曰箕尾析木之次初尾九度外末斗十一度內于分為燕于辰在寅于野為幽自漢渤海九河之北皆析木之分尾星得雲漢之末派海物龜魚麗馬【馬:焉】故當九河之下流濱於渤碣皆北紀之所窮也箕與南斗相近故其分自遼水之陽盡朝鮮三韓之地在吳越之東與高麗皆燕分也又女宿下十二國有名無星者其妖祥與遼東亦有占焉歷考諸紀載尾箕為遼東分星無疑矣

  ◆沿革志

  載籍稱舜分十有二州而以冀東北為幽州青東北為營州則遼之入中國也逖矣秦漢以來中更聖偽蓋以孤懸之地而東鄰夫餘濊貊西逼匈奴烏桓中國守徼乘塞勢隔於遙制而力敝於遠輸爾也漢武撻伐四夷置樂浪玄菟等四郡終古稱為遠略晉唐之間始終棄取靡一他或奸雄僭竊黠酋分割廢興離合之故紛然錯焉我國家定鼎燕京而以遼東為左臂緣古居重之義控制諸夷斯固萬年有道之長基也余慨往跡揚盛治謹紀古今沿革如左方云

  遼東禹貢冀青二州之域粵自虞舜分冀東北為幽州即今廣寧以西之地青東北為營州即今廣寧以東之地夏商建長來王皆屬中國周景王告晉人曰武王克商有天下肅慎燕亳吾北土也肅慎今開原之地召公封燕屬燕封內秦始皇虜燕王喜以其地置遼東郡漢因之初箕子封朝鮮地在遼東東南漢武帝克朝鮮置樂浪玄菟真蕃臨屯四郡俱在遼東徼外止割遼東三縣高顯候城浿水屬玄菟耳昭帝罷真蕃築遼東玄菟城蓋併彼四郡為一郡而遼東自若也王莽時烏桓據遼西明帝末烏桓鮮卑迭相侵據漢末公孫度取之分遼東為遼西中遼郡三國魏滅公孫氏置東夷校尉居襄平而分遼東昌黎等五郡隸平州晉改遼東郡為國尋為鮮卑慕容廆所據後魏仍為遼東郡隋初又為高句麗所據唐太宗伐高麗復其地置蓋遼二州高宗平高麗盡得高麗地置都督府九又設安東都護府於平壤以統之總章二年徙都護府治遼州玄宗開元初以高麗別種大祚榮為渤海郡王遼東地在勃海郡內祚榮十二世孫彝震僭號改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為海東盛國時上京龍泉府中京顯德府係遼東地餘府州乃東夷故地不在遼東之內而遼西之地仍在契丹焉五代時契丹愈大併渤海盡有遼東故地置東平郡尋陞南京復立中臺省號大遼又改為東京遼陽府又析遼西為中京大定府金初因之後置遼陽府以會寧為上京改遼上京為北京元為東京路尋改遼陽路建行中書省并統高麗本朝洪武四年置定遼都衞八年改為遼東都指揮使司十年革所屬州縣置衞永樂七年復置安樂自在二州今領衞二十五州二隸山東布政使司

  遼陽【在城都司六衞一州巡按察院行太僕寺分守道副總兵駐劄於內前代無考自虞舜肇封始以其地為營州夏商皆屬中國至周分封隸燕封內秦併燕名其地曰遼東以其遠在九州之東又兼遼西而言漢滅秦易其名曰襄平漢初有襄平侯統通矯制納周勃於北軍討平諸呂是也漢末為公孫度所據傳及淵三國時魏破之置東夷校尉居襄平郡晉改郡為國後淪於高麗唐太宗伐高麗復其地五代陷於契丹其主阿保機修遼東故城以居名曰東平後陞為遼陽府屬縣九金因之屬縣四元為遼陽路國朝洪武四年置定遼都衞八年改為遼東都指揮使司十年革所屬州縣置衞】

  定遼中衞 【 本漢襄平遼陽二縣及遼東郡治所晉廢遼復置遼陽縣為東平郡本朝洪武十年罷縣十七年置衞領千戶所四】

  定遼左衞 【 領千戶所三】

  定遼右衞 【 領千戶所二】

  定遼前衞 【 領千戶所四以上三衞俱洪武四年置為千戶所至十年陞為衞】

  定遼後衞 【 領千戶所四洪武四年置初名遼東衞治得利嬴城尋徙于此八年改定遼後衞】

  東寧衞【洪武十三年置五千戶所曰東寧女直南京海洋草河各領所部夷人十九年置衞併五所為左右前後四千戶所仍置中及中左二千戶所以謫戈者實之】

  自在州 【 永樂七年置治開原城內所領新附夷人後徙治于遼陽城內】

  海州衞【在遼陽城南一百二十里分守海蓋參將駐劄於內魏隋以前同遼陽本蓋牟地高麗為沙卑城唐置澄州渤海為南海府遼為海州南海軍治臨溟縣金天德初改為澄州元屬縣二曰析木曰臨溟本朝洪武初平遼東九年革州縣設衞治領五千戶所】

  蓋州衞【在遼陽城南二百四十里苑馬寺駐劄於內漢以前同海州本遼東郡地隋初高麗據之為蓋牟城海金復皆其屬地唐破高麗拔其城為蓋州渤海因之遼以路通辰韓改為辰州遼海軍節度使陞奉國軍附郭置建安縣金罷葛蘇館建辰州遼海軍又為蓋州奉國軍元為蓋州路至大六年併為東京支郡省熊岳湯池二縣入建安縣八年併建安入本州元末劉益歸附本朝洪武九年罷州置衞領五千戶所尋調後所於寧遠小沙河】

  復州衞【在遼陽城南四百二十里晉隋以前同海州唐置州五代歸契丹為遷民縣屬黃龍府後又置復州懷德軍屬縣二曰橫山化成後改縣曰永寧金改永寧曰永康元州縣並廢及平章劉益歸附始仍州治本朝洪武十年革州縣十四年設衞領四千戶所】

  金州衞【在遼陽城南六百里金復守備駐劄於內唐以前同海州舊有沙卑城高宗平高麗置州五季淪于契丹遼亡歸金元置萬戶府本朝洪武四年劉益歸附設衞領六千戶所二十年調所領中左所於旅順口二十一年調後所於義州】

  廣寧【在遼陽城西三百三十里在城四衞鎮守總兵巡撫都察院戶部分司分巡道遊擊駐劄於內本漢遼東之無慮縣西部都尉治所晉屬平州唐置巫閭守捉城渤海為顯德府地置顯州奉先軍遼置乾州廣德軍為大寧屬郡金改為廣寧府領廣寧望平閭陽鍾秀四縣置鎮寧軍節度使元改為路屬三縣廣寧望平閭陽元末也速納哈出往來互畧其地本朝廢州縣洪武二十三年建廣寧衞二十五年封建遼王改廣寧中護衞次年復改廣寧衞】

  廣寧衞 【 領千戶所五洪武二十六年改廣寧中護衞為廣寧衞】

  廣寧中衞 【 領千戶所四】

  廣寧左衞 【 領千戶所五】

  廣寧右衞【領千戶所三以上三衞洪武二十七年置治于大淩河開設廣寧中護衞二十八年設左右護二衞永樂元年改左右中護衞為廣寧左右中三衞徙於此】

  義州衞【在遼陽城西四百二十里分守錦義參將駐劄於內即古東營燕部舜十二州為營州境禹貢屬冀州商及周初為孤竹國之地一云以冀州地廣分東北醫巫閭地為幽州則義之境實屬幽州非東營名也戰國為燕遼東界秦併六國置遼西郡為絫縣漢仍秦舊後漢明帝時為烏桓所據漢末公孫度擊破烏桓遂有其地魏滅公孫氏取之未幾而入於晉已為慕容氏所據苻堅併之而拓跋魏繼有其土後歸於隋隋亡歸唐唐始建城唐末五代淪於契丹改宜州崇義軍金改為義州置弘政開義同昌三縣元省屬大寧路隸中京元末也速納哈出互相畧焉我朝洪武四年平定遼東二十一年調金州衞後所蓋州復州二衞前後各二所共五千戶所設義州衞于十三山屯種八月移衞治于義州二十八年調中所于廣寧右護衞轄左右前後四千戶所洪武二十五年初置後屯衞調顯州懿州人實之永樂八年徙于此屬左右前後中五千戶所俱隸遼東都司國初以都司一員備禦永樂十二年改為守備成化三年始置參將備禦仍舊】

  廣寧後屯衞 【 在義州城內洪武二十五年置初治舊宜州永樂八年徙于此領千戶所五】

  廣寧中屯衞【即錦州城在遼陽城西六百里守備駐劄於內本漢之無慮縣地晉時為慕容氏所據置西樂郡隋唐以來地皆空虛遼始建錦州置刺史為臨海軍節度使金屬大定府元初張致叛據尋復之屬大寧路置永樂縣本朝洪武二十四年置衞于東關驛二十五年移治錦州三十二年調廣寧屯守永樂元年復回錦州守禦領千戶所五宣德三年于城南二十里松山堡置中左千戶所屬焉】

  廣寧左屯衞【在錦州城內洪武二十四年始由鞍山至十三山驛擺站屯種二十六年遷顯州建衞治三十二年調廣寧屯守永樂五年移錦州守禦領千戶所五宣德三年於城東四十里大淩河增置中左千戶所屬焉】

  廣寧右屯衞【在遼陽城西四百五十里遼以前同廣寧元屬廣寧府閭陽縣之臨海鄉洪武二十六年置初治十三山二十七年城公主寨故址移衞治焉屬左右中前後五所】

  廣寧前屯衞【在遼陽城西九百六十里舜分冀之東北為幽州夏因之商為孤竹國周屬燕秦屬遼西郡漢仍秦舊幽州刺史領之漢末為烏桓所據三國屬魏晉永嘉以後慕容氏據之置集寧縣後入拓拔魏氏尋入隋唐置營州後改瑞州五代沒於遼改為遼州置來賓縣隸中京大定府金改宗州尋復為瑞州復隸歸德軍節度使元隸大寧路屬縣三曰宗安海陽海濱元季納哈出略屬其地國朝平遼東廢州縣洪武二十五年建衞屬五千戶所宣德三年又於城西五十里急水河增置中前千戶所城東五十里杏林堡增置中後千戶所屬焉】

  寧遠衞【在遼陽城西七百七十里寧前兵備道分守參將駐劄於內舊無城郭與古瑞州錦州接境相距幾三百里本廣寧前屯中屯二衞地永樂初大寧淪沒而虹螺山始入外境於是和州之墟荊條之陽胡馬馳驅歲相抄掠總兵巫凱都御史包懷德上狀乃割二州之地於曹莊湯池之北建衞治賜名寧遠統五千戶所又於城東五十里塔山別置中左千戶所於城西四十里小沙河別置中右千戶所屬焉】

  瀋陽中衞【在遼陽城北一百二十里河東游擊駐劄於內本挹婁國地唐時渤海置瀋州遼置興遼軍後改曰昭德軍金改為顯德軍元初為瀋州後改瀋陽路領縣四曰樂郊章義遼濱進城元末納哈出據其地本朝洪武二十年設衞治屬五千戶所又以城東北八十里古貴德州地設撫順千戶所正統二年於城北四十里設蒲河中左千戶所俱屬焉】

  鐵嶺衞【在遼陽城北二百四十里古有鐵嶺城在今衞治東南五百里接高麗界洪武二十一年置衞於彼二十六年徙今治即遼金時嚚州故城在遼河之東古挹婁之北屬所五二十九年調所領左左千戶所於城南六十里懿路城即挹婁廢城永樂八年復調中千戶所兼守正統四年又設中左所於城南三十里曰汎河俱屬衞】

  開原【在遼陽城北三百三十里在城二衞一州開原兵備道分守參將駐劄於內即古肅慎氏地後曰挹婁元魏時號曰勿吉隋曰黑水靺鞨唐貞觀二年始以其地為燕州開元中置黑水府以其部長為都督刺史而置長史以監之元和以後屬渤海為上京龍泉府契丹攻渤海黑水乘間復其地號熟女真後滅遼遂建都國號曰金後遷都於燕改為會寧府號上京金末其將蒲鮮萬奴據遼東元伐之得其地至開元開元之名始此立開元南京二萬戶府治黃龍府後更遼東路總官府又改開元路領縣七咸平新興慶雲銅山清安崇安歸仁元末納哈出據之本朝洪武二十一年平定東土改元為原置兀者野人乞列迷女直軍民萬戶府二十二年罷府設三萬衞】

  三萬衞 【 領千戶所八】

  遼海衞 【 洪武十一年置治牛家莊二十六年徙治開原城領千戶所九】

  安樂州 【 永樂七年置治以撫新附夷人在開原城內】

  永寧監 【 在遼陽城南四百六十里古熊岳縣故地永樂七年建設監六苑二十四今止存一監二苑嘉靖十四年本寺卿楊最重修】

  ◆山川志 【 關梁海道附】

  天下名山大川風氣之所含聚而生齒之繁鮮賢哲之隱見恒於茲焉係之其在邊徼據要害之會以制馭荒服形勢格禁之道尤多藉焉按遼境內山以醫巫閭為靈秀之最而千山次之最東則為東山層巒疊嶂盤亙七八百里材木鐵冶羽毛皮革之利不可勝窮然要皆無與於要塞也遼河會百川之流自開原抵海州夏秋汪濊隱若長江而檣夫戍卒皆倚以為天塹故河東竊寇視河西差緩得地利之便故耳其大較如此他若高下彬錯東西支流者亦較然可以指見關梁之設緣山川以建置利民而溟渤島嶼固海運坂道風帆霧舳之所棲息者乃因以附錄焉

  遼陽

  海州衞

  蓋州衞

  復州衞

  金州衞

  廣寧

  義州

  錦州

  廣寧右屯衞

  廣寧前屯衞

  寧遠衞

  瀋陽中衞

  鐵嶺衞

  開原

  關梁

  海道

  ○遼陽

  首山 【 城西南十五里山頂有泉不竭晉司馬懿圍公孫淵於襄平有星從首山墜城東南即此唐太宗伐高麗嘗駐蹕勒石紀功因改駐蹕山】千山【城南六十里世傳唐征高麗駐蹕於此峰巒秀麗獨勝遼左騷人墨客題詠尤多中有大安龍泉祖越中會香巖諸寺】鞍山 【 城南六十里】龍鳳山【城東南四百里大蟲江出焉】 鳳凰山 【 城東南三百六十里上有壘石古城可容十萬眾唐太宗征高麗嘗駐蹕於此即古開州】華表山【城東六十里因丁令威化鶴得名俗呼為橫山】平頂山 【 城東一百里山週三十里其頂平廠可耕稼有泉湧出以石八角甃之其中有魚】通明山【城南九十里下有洞】 老鴉山 【 城東二百里元平章高家奴聚兵於此】 石城山【 城東五十二里上有古城石壘】連山【城東南一百八十里有關】 斡羅山 【 城東北五百里大梁水出焉】 安平鑛山 【 城東南一百里一名天城山有鐵場】黑山【城南一百八十里】沙場山 【 城東一百五十里】 石門山 【 城東南四十里】 孤山 【 城南五十里】 小尖山 【 城東北一百里】馬兒山【 城北九十里】浪子山【 城南九十里】 洪山 【 城東九十里上有古寺基】 火石嶺 【 城南十五里】 分水嶺 【 城東四百里】罕兒嶺【城東北一百里】 青台峪 【 城南一百五十里】鞍山洞 【 城西南六十里山上其內黑暗莫測】羅漢洞【在千山祖越寺上深四丈闊二丈內有石羅漢】 羅陀洞 【城東二十五里昔人有高羅陀者修行於此因以為名】佛僧洞【城東二百五十里內有石佛石羅漢洞中有水伏流西北出洞又伏流五十里至暗吉里】 松石屏【在龍泉寺大石如屏列于西南有松盤偃於石】

  遼河 【 城西北一百里源出靺鞨北建州城東諸山經金山至洪州傍崖頭牛家莊出梁房口入于海】湯河【城東三十里出窟寵山東至頭館站經平頂山通太子河】太子河【一名東梁河又名大梁水源出斡羅山西流五百里至遼陽城東北五里許折而西南流入渾河合為小口會遼河入于海】南沙河【城西南三十里源出西石門山通梁水】 古城河【 城西北八十里】 北沙河 【 城北八十里源出東北諸山通梁水】深河【城東四百里源出連山合梁水】 響水河 【城東南一百里源出分水嶺流入深河】鴨綠江【城東五百三十里又名馬訾水源出靺鞨長白山水色如鴨頭故名由夾州城西南流與禿魯江合流至艾州與豬婆江同流入海】大蟲江【城東南四百里源出龍鳳山南流入鴨綠江】 渤海【 在都司城南七百三十里齊都賦謂海之旁出者為渤遼東延袤二千里其南皆臨渤海】梁水【一名太子河城東北三里源出斡羅山北流至武良站經楊家灣出梁房口南入海】 薩水【 在鴨綠江東平壤城西隋將辛世雄戰死于此】月下湖【城西北六十里】 蓮花泊 【 城北一百一十里】 沓渚 【 水名遼東有沓氏邑】 鞍山溫泉 【 城西南六十五里】柳河溫泉【城東六十里】龍泉 【 在千山泉自半山崖石竇出下有龍泉寺】

  ○海州衞

  白山 【 城東南三十里】 平頂山 【 城南十里】 麻崖山 【 城北二十里】 駐蹕山 【 城東南三十里】滑石山 【城東二十里】狼虎山 【城東八里】 迷真山 【 城西南七十里】 三角山 【 城東南二十里】 靈暉山 【 城西南二十里】 分水嶺【城東南七十里】大片嶺 【 城東一百一十里】 小片嶺【 城東九十里】 桃花島 【 城西北一百二十里】

  散水河 【 城西三十五里】 本查河 【 城東三十里】 三汊河 【 城西七十里】 新開河 【 城西七十里與三汊河通西入海】開通河【城西一百九十里】南通江北通江【城西一百八十里遼水通新河之南別派西流曲折旋繞復入遼水其南曰南通江北曰北通江其間有閬洲方數十里皆田園宅地至今桃李猶存】

  ○蓋州衞

  石城山 【 城北十里】 竈突山 【 城東南五十里】 平山 【 城北五十里】 望海山 【 城西南三十五里】 牛心山【城北四十里】松觀山 【城東北三十里】 塔兒山 【 城南十五里】 伴仙山 【 城南十五里】 饅頭山 【 城南五十里】 迷計山【城東四十里】 龜山【 城西南五十里】 孛羅鋪山 【城南五十里】 觀家山 【 城北五里】 青泉山 【 城南九十里】 五十寨山【城南一百里】 石門山 【城東十里】 大王寨山 【 城東六十里】 霹靂山 【 城西一百二十里】上哈塔山 【 城東一百里】 赤山【城東一百里】 連雲山 【城東十里】 鳳凰山 【 城東八十里】 下哈塔山 【 城東九十里】 白狼山 【 城西十里】布霧山【城西南一百二十里】 夾河山 【城南二百里】 龍門湯山 【 城南一百里】 冠帽山 【 城北二里】 大雞冠山 【 城東南一百里】小雞冠山【 城西南二十里】稀離山 【城東南一百五十里】 帽山 【 城東南一百九十里】 王牛兒山叵羅山 【 俱城南二百里】 石棚山【城東南一百四十里】 蓮花山 【城東南二百里】 大孤山【 城東一百六十二里】 小孤山 【 城東南一百九十里】 歪頭山 【城東南三百里】黑山 【 城南一百八十里】關山 【 城北六十里】 城子山 【 城東南一百七十里】龍門山 【 城東南五十里】 分水嶺 【城東四十里】青石嶺 【 城北十里】名口嶺 【 城南二十五里】 陡松嶺 【 城南一百里】 貓兒嶺 【 城南一百二十里】七盤嶺 【城東一百一十里】黃伯嶺 【城北五十里】 鍋兒峪 【 城東南五十里】 兔兒島 【 城西南七十五里】 小松島 【 城東南三百里】 蛤蠣島【城東南三百里】得利山城【 城東南一十里】 魏霸山城 【 城南一百一十五里】

  臨江 【 城東南三百八十里】 鴨綠江 【 城東南五百里】 梁房口 【 城西北九十里】 青河 【 城南門外】五重河【城東北一百五十里】 堝頭河【 城南四十里】 鷹納河 【 城東南二百里】 畢利河 【 城東南一百八十里】 熊岳河【城南六十里】新安河 【 城南九十里】 泥河 【 城東七十里】 湯河【 城東三百里】 浮渡河 【 城南一百里】 冷水河 【城南五十里】響水河 【城北】 掛刺河 【 城東南一百三十里】 西寺河 【 城東南七十里】 溫泉【二一在城南一百里一在城南六十五里】

  ○復州衞

  明山 【 城東七里】 平頂山 【 城東十里】 鍋鐵山 【 城南十里】 香山 【 城南六十里】 欒古山 【 城南六十里】松山【城東南六十里】塔山 【 城西南八十里山頂有塔】 駱駝山 【 城西三十里】 饅頭山 【 城西海中五十里】 風山【城西海中五十里】花山 【 城北八里】 西平山 【 城西南二十五里】青山 【 城西南二十五里】 黃山 【 城西南二十五里】 黑山【城東四十里】 白山【 城東四十里】 冷口山 【 城東北九十里】 龍泉山 【 城南四十里】 馬欄山【 城東南三十里】 馬鞍山【城南四十里】 墳門島山【 城西南五十里】 栗園山 【 城東十五里】 尖山 【 城東南二十里】 萬灘島 【 城東海中】中島【城西南五十里】 長山島 【城西南八十里有塔】 石家島 【 城西四十五里】 茶河島 【 城西南五十里】 長生島【城西南四十里】

  畢里河 【 城東北二百一十里】 杓子河 【 城東北一百五十里】 沙河 【 城南八里】 麻河 【 城南三十里】窰河【城北一里源出駱駝山東流通沙河合流入海】

  ○金州衞

  鳳凰山 【 城東十里】 大黑山 【 城東一十五里】 小黑山 【 城東北七十里】 獨山 【 城東北一百五十里】 三山【城南海中】鐵山 【城西南一百五十里】 平山 【 城北八里】 賽山 【 城北一百二十里】 虎山 【 城北一百二十里】 豹山【城東四十里】壁立山 【 城東二百里】 金線島 【城東七十里】 小平島 【 城東三十里】 大平島 【 城東八十里】 馬雄島【城北九十里】 海清島【 城東南三十里】 和尚島 【 城南二十里】 燕島 【 城南三十五里】平島 【 城南六十里】 乾島【城北七十里】 布袋島 【城南一百二十里】 南雙島 【 城西南一百里】 北雙島 【 城西南九十里】 野雞島 【 城西南一百里】韭菜島【城西南九十五里】 過島【 城西南七十里】 馬連島 【 城西南八十里】 魚湖島 【 城西七十里】 羅兒島 【 城北七十里】小陳家島【城西北二十里】大陳家島 【 城西北三十里】 蕎麥島 【 城西北二十五里】 兔兒島 【 城西北七十里】 青魚島 【城南五十里】死魚島【 城東四十里】 大松島 【 城東一百五十里】小松島 【 城東一百三十里】 海中島 【 以上十八處俱流民所居】王家島【去城三百里】 廣鹿島 【 去城二百里】 大長山島 【 去城三百里】 小長山島 【去城七百六十里】 刮皮島 【去城二百八十里】葛藤島【 去城三百里】 哈店島 【 去城二百八十里】 澁梨島 【 去城二百九十里】

  海洋島 【 去城四百五十里】 獐子島 【 去城四百里】 耗子島 【 城南四百里】 石城島 【 去城二百七十里】黑堝島【去城一百五十里】柴家島 【 城東一百八十里】 吳忙島 【 去城三百里】 八叉島 【 去城二百二十里】 麻洋島 【城西三十里】豬島【 城西四十里】 鴻臚島 【 旅順口黃山之麓】蕭家島 【 城東北一百五十里】 小沙島 【 城東一百三十里】大沙島【城東北一百三十里】 磨盤島 【 城東北一百二十里】 青山島 【 城東北一百二十里】 紅山島【 城東北一百里】曹家島【城東北一百里】 老鸛嘴島 【 城東九十里】 團山島 【 城東北十五里】 豹子島 【 城東二百里】 蓮花島 【城東三十里】盧家島【城東三十五里】 史島 【 城東一十五里】 海頭島 【 城東南二十里】 楊家島 【 城東南三十五里】 丁官島 【城南一十里】南關島【 城南二十里】 羅家島【 城南二十三里】 臭水島 【 城南三十五里】 青泥島 【 城南四十里】 沙河島 【城南六十里】零水島 【城南六十里】 黃羊島 【 城南一百四十里】 石門島【 城南九十里】 哈塔島 【 城南一百里】 長沙嘴島 【城南一百二十里】黃井島【 城南一百二十七里】 骷髏島 【 城西南九十里】 鐵山島 【 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南夾河島 【 城西南一百里】北夾河島【城西南一百一十里】 棒槌島 【 城西南八十里】 戴家島 【 城西南九十里】 羊頭島 【 城西南一百二十里】雀兒島【城西南八十里】沙嘴島 【 城西南四十里】 向陽島 【 城西六十五里】 羅兒島 【 城西七十里】 潮溝島 【 城西二十里】紅崖島 【城西一十五里】杏園島【 城西一十里】 鹽場島 【 城西北三十里】 長山島 【 城西北三十五里】 七箇山島 【城西北二十五里】 河口島【城北三十五里】 圍島 【 城北三十五里】孛蘭鋪島 【 城北九十里】 宋家峪 【 城東北一十五里】 姚家峪 【城東二十里】 狗兒峪【城南七十五里】 曹家衝 【 城東南七里】

  東沙河 【 城東一百里】鴻臚井【二在金州旅順口黃山之麓井上石刻有敕持節宣勞靺鞨使鴻臚卿崔忻鑿井兩日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造凡三十一字】

  ○廣寧

  北鎮醫巫閭山 【 城西五里舜封作鎮幽州歲時致祭本朝特加隆焉】 鞍山 【 城北一百里】 白雲山 【 城北九十里珠子河發源于此】蛇山【城東二十里層巒疊嶂多蛇蟲云】盤山 【 城東六十一里】 寶珠山 【 城南二十里狀如寶珠】 駝房山 【 城東南七里俗呼放駝山】黑山【城東北七十里】 虎頭山 【 城西北八里】 牛角山 【閭山西二十里】 響山 【 城西北一百里】 古城山 【 城北十里】分中山【城北十里】 團山 【 城北二十五里】 鳳頭山 【 城北五十里】 三尖山 【 城北二十五里】望海山 【醫閭山南去海一百三十里】韓口山【 城西北七十里】 岐山 【 城北六十二里】 鎮北山 【 城北八里】 冠帽山 【 城北鎮北山西】 豹虎山【城東北三十五里】中平山【 城北九十里】 萬歲山 【 城內西北隅舊為遼王府】 鷹窩山 【 城北五十里】 雞冠山 【城西南五十里】仙人巖 【北鎮廟內東北有呂洞賓石像】 飛瀑巖【 城西閭山有水自懸崖下瀉如盆即舊志稱聖水盆雖冬不冰】 牽馬嶺 【城西南六十里】 白土嶺【城北七十里】 翠雲屏 【 北鎮廟內西北石高丈餘廣二丈厚八尺下有南北孔如磬】桃花洞 【 城西閭山中】甘泉【城北有甘泉二都御史滕昭名其東長春西太惠】 崇泉 【 崇泉寺內】 玉泉 【 玉泉寺巖下】 清泉 【 都察院東】廉泉【按察分司東】古老無名泉 【 城北一泉湧出流入城東南隅達于濠其水四時不竭】石門【在閭山之麓由城西北經平坂兩石屹立如門有溪中出雲壑窈窕山巒迴合有武陵之幽】

  板橋河 馬巿河 【 俱出閭山】 南沙河 【 城南十里】 楊朗河 【 出閭山西北連城水分東南流入板橋河】 龍灣河【城東南六十里】石子河 【城北四十里】 珠子河 羊腸河 【 俱出白雲山】 泥溝河 【 出中平山】 細河 【城西六十里源出響山通大淩河】路河 【城東四十里平洋橋入三岔河】 青水湖 【城東南一百二十里】 高橋湖 【 城東南四十里】 蓮子湖 【城東九十里】 莽獐湖【城東九十一里】 雙峰湖 【 城南二十里源出閭山東西沿流通小河口】 陡坎湖【 城東九十五里】 滿井 【城西北三里水味甘美人人【人:衍文】 多汲飲雖旱亦滿故名】 洪井 【 城西四里】 八角井 【 城北隅】

  ○義州

  杵頭山 【 城東二十里】 青山 【 城東三十里有塔至今存】 隘口山 【 城東北五十里】 中路山 【 城東北五十里】白土山【城東六十里】駱駝山 【 城東北五十里】 萬佛山 【 城西十五里】 三山 【 城西四十里】 鷹窩山 【 城西三十里】筆架山【城西三十五里】 牛心山 【 城西南二十里】出山 【 城西南一十五里】 丫角山 【 城西南六十里】 碓嘴山 【 城西北六十里】塔山【城東一十五里】 擦牙山 【 城西北六十里】 八塔山 【 城南二十五里】雙山 【 城南十五里】 石門山 【 城北二十里】長山【城北四十里】 嘉福山 【 城北二十五里舊有龍潭禱雨即應】

  隘口河 【 城東北八十里源出東川州雙峰山流入清河】 清河 【 城東北一百里源出東川州南流入大淩河】大淩河【城西北六十里源出大寧入義州境抱城北東流入海】姚河 【 城西一里源出西南山北流入大淩河】 石河【城南四十里源出石房峪東流入大淩河】泥河 【 城南二十里源出西山經杵頭山入大淩河】 王巨河【城南十五里源出西山經城南東北入大淩河】柏淩河 【 城北九十里】小山泉【城西北境外永樂間遣將征虜聞虜酋脫古思脫木兒在捕魚兒海遂由大寧慶州兼道而進師次由南道無水軍士渴甚其地忽聞有聲如礮使人視之則四泉湧出眾歡呼曰此朝廷之福天之助也上嘗夢殿西北有【有:而】小流泉直至御足所履有止至是小山泉湧出適與夢符】

  ○錦州

  紫荊山 【 城東十八里多產紫荊故以名】 望海山 【 城東南十五里可望到滄海】 平土山 【 城南七十里】 虹螺山【城西六十里】白雲山 【城西二十五里土人以驗陰晴】 孤山 【 城西南三十里】乳峯山【城西南七十里中峰如蓋東西十二麓拱城北向懸崖有竇方深丈許寒溜如乳甘冽可飲】 女兒山 【 城西南五十里】翠幕山 【 城北十里】雲頭山【城西北二十里】 梯子山 【 城北二十五里】 松山 【 城南二十五里】 唐帽山 【 城北四十里】 杏山 【城西南四十里】聖水山【城東南五十里】 團山 【 城東南五十里】 饅頭山 【 城北十五里】 碌■〈石由〉山 【 城北六十里】木葉山【城東三十里上建契丹始祖廟奇首可汗在南廟可敦在北廟繪塑二像並八子像相傳有神人乘白馬自馬盂山浮土河而東有天女駕青牛車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葉山二水合流相遇為配偶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八部每行軍及時祭必用青牛白馬云】翠巖山【城西北四十里】駱駝嶺 【 城西三十里】

  錦川 【 城西一百八十步許源自大寧界匯川入海】 女兒河 【 城西南五里】 蛤蜊河 【 城東十里】小淩河【城東南十五里】

  ○廣寧右屯衞

  十三山 【 城北三十里頂有池巖下有洞】 塔山 【 城北四十里有塔】

  大淩河 【 城西二十五里源出大寧松山經義州東南入于海】 枯淩河 【 城東一□ 【 □:里】源出大淩河其水或涸或盈故名東南入于海】

  ○廣寧前屯衞

  萬松山 【 城西北一十五里東西四百餘里連山海永平界山多松故名】 三山 【 城西北三十□ 【 □:里】 高數千仞三峰並秀】龍山【城西北一百里】蘭山 【 城東五十里】 十八盤山 【 城北九十里山縈迴曲折有十八盤】 老虎山 【 城東北】 塔山【城東南六十里】北山 【 城北一十五里】 安家山 【 城東北六十里】印臺山 【 城東五里】 大寨兒山 【 城東北四十里】小寨兒山【城東北二十五里】 慶春山 【 城東北七十里】 龍門山 【 城西北九十里】 灰山 【 城西北五十里】錐子山 【城西北四十里】大孤山【 城北四十里】 小孤山 【 城北二十里】 長山 【 城西北三十】 【 脫里字】 鷹窩山 【 城東北七十五里】蛇山【城北一十五里】關山 【 城北一十五里】 廟山 【 城東北一十五里】 湯池山 【 城東北七十里】 架子山 【 城東北五十里】鐵場山【城北三十里】 九洞山 【 城東北一百五十里】連海山 【 城西南四里延袤南接海故名】 氊帽山 【 城北三十里】窟竉山【城西北四十里有孔】 角鹿山 【 城北二十里】 蛇倒退山 【 城西北三十里】 五指山【 城北五十里】 歡喜嶺 【 城西七十里】橫嶺【城北二十里】 長嶺 【 城西三十里】 高嶺 【 城西二十里】 戴家嶺 【 城東北四十三里】 分水嶺 【城北三十里】白石嶺【城東北四十里】 青石嶺 【 城北三十里】 寺兒峪 【 城西北四十里】 糜子峪 【 城西四十里】 坑兒峪 【城西北七十里】 紅崖【城西四十里】青石崖 【 城東北六十六里】 黃土崗 【 城東北五十里】 黃官保嶂 【 城西北二十七里】 背陰嶂 【城西北三十里】石梯【 城北三十里昔人鑿山為梯】 鎮遼將軍石【城西北三十里石如柱高數百丈亭亭北面勢若將軍因名石將軍成化間都督王鍇立石碣題此名】椴木衝【 城西北三十里】 老鸛衝 【 城東北八十七里】塔兒衝 【 城東北七十里】黃喜衝 【 城東北三十里】 碾兒衝 【城西北三十里】虎洞 【城西北三十五里大石方數丈斜拄石山之旁隱然若洞其後與山頂通相傳昔人避兵于此】 望夫臺【城西南七十里相傳為秦時姜女望夫臺】

  急水河 【 源出萬松山經城西五十里入海】 漫水河 【 源出歡喜嶺經城西七十里入海】六州河【大寧建州等六州之水合流自城東北七十里入境南流至蛇山務入海】桃花島 【 城西南七十里】 葦子溝 【 城東北九十里】杏花溝【城東北三十五里】 三道溝 【 城東北三十里】 芍藥溝 【 城北二十里】 爛泥溝 【城東五里】瑞潭【城北五十里境外其地有三泉迸出相離丈餘水色白香美異常】 龍潭 【 城東南四里連海山下】 白龍潭 【城東南七十里其水南流入于海】黑龍潭【 城西北三十里】蓮花池 【 城東北五十里】 仙鶴塘 【 城東南十里】 八角井 【 城東七十里】聖井【有二一在城北境外百里龍山下其井涸每遇旱鄉人禱之納瓶取水頃之視瓶水多寡而雨隨之其應如響一在城西二十里三山頂取水禱雨獲驗】井泉【城東北四十里其水甘美異常】溫泉 【 有二一在城東北七十里一在城西北三十里三山後】 水泉 【 城東南七十里清洌甘美孳牧賴焉】北山大泉【城北十五里極深莫測間有大魚出沒每將雨羣魚出遊居民候之屢驗溉田十餘頃】

  ○寧遠衞

  三首山 【 城東五里有泉形如人三首故名】 八塔山 【 城西南二十五里上有八小塔】 大虹螺山 【 城東北六十里層巒疊嶂】大團山【城西南三十里】小虹螺山 【 城東北五十六里】 南金山 【 城西南三十里】 鷹窩山 【 城北二十里】 鐵帽山 【城西一十八里】望海山【 在海岸城東十八里】 臥牛山 【 城南八里】小鞍山 【 城東北三十里】 鎮山 【 城西北二十里】 雙山 【城西北一十里】棗山 【城西北八里】 轉頭山 【 城西一十五里】 寨兒山 【 城東北三十里】長山 【 城西南六十里】 小筆架山 【在海中六十八里】罩笠山【 城東四十五里】 龜兒山 【 在海中城西南水路四十里】 白塔峪 【 城西北二十五里】 石狹口【 城西六十里】瓦窰衝【城東北二十里】

  女兒河 【 城西一里源出境外北山南流過城西東入于海】 湯沙河 【 城東三里源出境外寨兒山南東流入海】七里河【城東北二十五里源出和州東流入于海】臭柳河 【 城東二十五里源出和州東流入海】 高橋河【城西北七十五里源出臥佛寺北山東流入海】石橋河 【 城西十三里源出鐵帽山南流入海】 北沙河 【城西二十里源出小團山東南流入海】南沙河【 城西四十里源出羊角山東流入于海】寧遠河 【源出城西山谷間流至城西分為二派環抱城郭復合為一南流入海】 曲尺河 【城西五十里源出石峽口東流入海】東關河【城西六十里源出大寧上通六州河南流入海】 西湖 【 城西十五里有蓮藕菱芡魚蝦之利】溫泉【城東南四里其泉如沸都指揮韓斌翼亭於上傍為堂三楹引流於中以為澡雪之所垣外有星隕石】葫蘆島 【 在海岸四十里半山入海】覺華島【城東南二十里海中】 桃花島 【 在海岸城東十五里登菜 【 菜:萊】 海運船灣泊於此】龍潭【城南八里在龍宮寺西岸下深莫測禱雨輒應】

  ○瀋陽中衞

  麥子山 【 城南二十里】 三角山 【 城東南一百里】 東山 【 城東二十里】 大尖山 【 城東南八十里】 長山【城西北八十里】輝山 【城東北四十里層巒疊出奇秀可觀為諸山之冠】 蘇木嶺 【 城東三百八十里古名粟木嶺今在境外】

  渾河 【城南十里又名小遼水源出城東分水嶺西流經義德府其水與哈城河流經撫順城南經瀋陽章義南至海州與遼河合入海即古瀋水郡以此名】沙河【源出城東南入渾河】蒲河 【 城北三十里源出輝山西流經章義至船頭城與代子河合】 土母河 【 撫順城東五里源出于山至城南入渾河】夾河【撫順城南四十里源出境外分水嶺至城南入渾河】小瀋水 【 東自渾河分流至城東折流而南傍城西流復入渾河】 蓮花泊【城西南四十里】

  ○鐵嶺衞

  龍首山 【 城東二里上有龍王堂】 平頂山 【 城西北二十里】 松山 【 城東三十里】 虎頭山 【 城東一百一十里】東塔山【城東二十里】帽子山 【 城南十里】 大馬山 【 城南十五里】 百洛山 【 城南三十里】 小東山 【 城東十里】小平山【城南五十五里】 大灰山 【 城南六十里】 黃山【 城西南五十里】 豬兒山 【 城西南六十里】 塔兒山 【 城西南四十里】峰山【城北十里】 紅崖山 【 城西十五里】 苫茅山 【 城西北三十里】 保山 【遼河西城西北三十五里】 馬鞍山【遼河西城西一百一十里】上塔兒山 【 遼河西城西南八十里】 下塔兒山 【 遼河西城西南九十里】 水口山 【 本衞城東】汎河東山【去城五里上有古塔下有仙洞】寒坡嶺 【 城南六十里】

  柴河 【 城北二里源出城東松山之西諸山西流由北城入遼海】 汎河 【 城南三十里源出松山東諸山西流由城南至黃山塔北流入遼海】小清河【城南六十里源出歸德州南山西流經懿路城南流入遼海】泥溝河 【 城南八十里源出瀋陽東山西北流由十方寺入遼海】 蛤蜊【蜊:■〈虫剌〉】 河【 城西六十里】 淩湖 【 城北二十里】 月湖 【 城西八里】 鴛鴦湖 【 城西三十里】宋家泊【城西十里】

  ○開原

  黃山 【 城東北十五里】 塔兒山 【 城東二十里】 松山 【 城東六十五里】 兔兒山 【 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在遼河西岸】刀山【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在遼河西岸】蹕山 【 城西南一百五十里在遼河西岸】 熊山 【 城西北一百九十里在遼河西岸】曲呂金山【城西北三百五十里近遼河北岸東金山南】 東金山 【 城西北三百八十里遼河北岸西金山東】團山 【 城東南三十里】梁山【城東南三十里以上俱境內】 馬鞍山 【 城東北四百里在建州東】 西金山 【 城西北四百里遼河北岸】牛心山【城東北三百五十里在艾河北土河東】阿兒千山 【 城東北三百五十里在信州東南】 濛溪山 【 城東七百四十里在松花江東岸】長白山【在城東北千餘里橫亙千里其巔有潭周八十里南流為鴨綠江北流為混同江按方輿勝覽黑水發源于此舊名粟末河】分水嶺【東嶺城東二百五十里在蜜河西岸北嶺城北二百里在艾河南岸】

  小清河 【 城東門外源出分水嶺西南流至城南與大清河合】 扣清河 【 城東南四十里詳見大清河下】杓子河【城東南十五里源出磻嶺西北入大清河】大沙河 【 城東三十里源出哈城河西山南流入遼河】 小沙河【城西四十里源出哈城河西山流入西沙河】馬鬃河 【 城西二十里源出黑嘴山繞黃山後西南流入大清河】亮子河【城西五十里源出城東北槍桿嶺西流入遼河】 細河 【城北八十里源出那木川西石嶺山西流循歸仁縣北入小創忽兒河】 小創忽兒河【城西北九十里源出分水嶺西流入大創忽兒河】大創忽兒河 【城西北一百里源出分水嶺西流入遼海】 艾河【城東北二百五十里源出那丹府西流至黑嘴與土河會別名遼海】 塗河 【城西二百五十里源出昌王營東北響山東流至金山黑林嘴南流入遼海】土河【城北二百五十里源出那丹府西山流至黑嘴與艾河合】 蜜河 【西分水嶺界去城東二百五十里源出哈城河西山東流入灰扒江】 哈剌河【城東四百里源出長白山北松山東流入灰扒江】三土河 【城東四百五十里源出長白山外東山流入松花江】 土門河【城東北五百里源出長白山北松山東流入松花江】 穩禿河 【城東北五百里源出房州北山北流入松花江】案察河【城東北五百五十里源出艾河北流入松花江】 掃兀河 【城東北五百七十里源出建州東南山東北流入禿魯麻河】 禿魯麻河【城東北六百里源出建州東山北流入松花江】一迷河 【城東四百里源出艾河北山北流入一禿河】 一禿河 【城北四百里源出艾河北山北流入松花江】洮兒河 【城西九百里在肇州西源出全寧北山東北流入松花江】兀良河 【城北三千三百餘里源出沙漠南流河州與洮兒河腦溫河合流入混同江】腦溫河 【城北八百里源接兀良河南流入松花江】 斡莫河 【城東北九百餘里源出黃龍府北山北流入松花江】金水河【城東北一千餘里源出黃龍府東山北流入松花江即金人按出虎水】 理河 【城東北一千一百里源出斡朵城南諸山北流入松花江】 忽兒海河【城東北一千里源出潭州城東諸山北流谷州城東經斡朵里城北流入松花江】艾葱河 【城東北六千餘里源出潭州東山流入于海】 莽哥河【城東六千餘里源出潭州東山東流入于海】 大清河 【城東南十五里源出分水嶺者名扣河西流一百八十九里至石嘴別名大清河】金線河【在真武廟前源出東北隅泉穴西流出水關而南入清河】 那木川 【城東一百里源出分水嶺西南流入小沙河】 遼海【城西二百五十里源接艾河西流入梁房海口】灰扒江 【城東三百五十里源出歸德南東北山東流入松花江】 忽刺溫江【城北九百里源出北山南流入松花江】 托溫江 【城北一千里源出長白山南流入松花江】 混同江【城北一千五百里源出北山南流合松花江入于海】黑龍江 【城北二千五百里源出北山南流入于松花江】 阿速江 【城東北二千六百里源出古州百山北流入松花江】土木江【城東北六千餘里源出長白山至北山東流入于海】松花江【城東南一千里源出長白山湖中北流經南京城與灰扒江合至海西與混同江合東流入于海】

  ○關梁

  鎮北關 【 開原城東北七十里夷人朝貢入巿由此】 山頭關 【 開原城南六十里】 清河關 【 開原城西南六十里】廣順關【開原城東六十□ 【 脫里字】 靖安堡】 新安關 【 開原城西六十里慶雲堡】撫順關【瀋陽城東北撫順城東三十里建州夷人朝貢買賣由此】白土廠關 【 廣寧城北七十里夷人入巿由此】 連山關【遼陽城東南一百八十里朝鮮入貢由此】 梁房口關【海州城西南七十里海運舟由此入遼河】 旅撫口關 【金州城南一百二十里海運舟至此登岸】鴉鶻關 【 遼陽城東三百三十里】 刺榆關 【遼陽城南一百七十里】 大片嶺關【 海州城東一百一十里】石門關 【 蓋州城東七十里】連雲島關 【 蓋州城西五十里】 欒古關 【復州城南六十五里】 哈思關 【 金州城南十八里】 蕭家島關【金州城東北一十五里】 分水嶺關【 廣寧城北八里建鎮北樓三間】 魏家嶺關【 廣寧城西北六十里】 鎮朔關 【 靉陽城北三里】

  女真馬巿 【 永樂初設開原城東屈換屯成化間改設城南門外西每歲海西夷人於此買賣】達達馬巿【成化間添設于古城堡南嘉靖三年改于慶雲堡北每歲海西黑龍江等衞夷人于此買賣】撫順馬巿 【 城東三十里建州諸夷人於此交易買賣】廣寧馬巿【在團山堡朵顏泰寧二衞諸夷於此買賣】【永樂三年立遼東開原廣寧馬巿定價上上馬絹八疋布十二疋上馬絹四疋布六疋中馬絹三疋布五疋下馬絹二疋布四疋駒絹一疋布三疋其立巿一於開原城南以待海西女真一於開原城東一於廣寧以待朵顏三衞各去城四十里十年令遼東缺馬官軍聽於各馬巿照例收買十五年重定遼東互巿馬價上上馬一匹米五石絹布各五疋中馬米三石絹布各三疋下馬米二石絹布各二疋駒米一石布二疋正統十四年革朵顏三衞互巿成化十四年奏准遼東馬巿聽海西並朵顏三衞夷人買賣】

  成化十四年十一月初四日蒙兵部紅牌榜文為禁約事本部太子太保尚書余子俊等於奉天門欽奉聖旨遼東開設馬巿許令海西朵顏等三衞達子買賣俾得有無相濟各安生理此係懷柔來遠之道永樂宣德年間已嘗行之兩有利益但恐中間奸詐求賄之徒妄生事端阻壞邊務橫啟邊釁貽患將來殊非細故恁部裏便出榜曉諭禁約馬巿開原每月初一日至初五日開一次廣寧每月初一日至初五日十六日至二十日開一次聽巡撫官定委布按二司管糧官分投親臨監督仍差撥官軍用心防護省諭各夷不許身帶弓箭器械止將馬匹并土產物貨赴役處委官驗放入境開巿本處亦不許將有違禁物貨之人與彼交易巿畢即日打發出境不許通事并交易人等專一與夷欺侮出入貪多馬價及偷盜貨物亦不許撥置夷人指以貨物為由符同詐騙取財分用敢有擅放夷人入境及縱容官軍人等無貨者任意入巿有貨者在內過宿窺取小利透漏邊情者許審問明白俱發兩廣煙瘴地面充軍遇赦並不原宥或本處通事俱不許有所求索或因而受害就彼查處其鎮守總兵等官尤專心體察并一應勢豪之家俱不許私將貨物假充家人伴當時常在巿出名買賣俾所司畏勢縱容無法關防如有聽彼處巡按御史緝訪拏問具招發遣罪不輕貸敢有容情一體治罪不許故違今將聖旨事宜備出榜文示仰一體欽遵施行

  代子河橋 【 遼陽城北三里東南山歲造船隻僉派水手三十名委指揮一員管理常川擺渡至九月初搭蓋浮梁】 太平橋 【遼陽城鎮遠門外】昇平橋【 遼陽城西門外】昇仙橋 【 遼陽城平夷門外】 安定橋 【 遼陽城安定門外】 梁水橋 【 遼陽城東北三里】稠柳河木橋【遼陽城北六十里】三汊河浮橋【海州城西七十里太子河羊腸河珠子河三水合流入海歲用葦纜大船三十隻為梁便民往來冬季冰堅仍打蘆葦搭造浮梁以濟不通專委指揮或千百戶一員把截譏察非常】沙河橋【海州城西門外】八里河橋 【 海州城南八里】 夾河橋 【 海州城西南二十里】 橫頭橋 【 海州城西南七十里】 楊家橋【海州城西南七十里】 重清橋【蓋州城南門外】 新安河橋 【 蓋州城南九十里】 堝頭河橋 【 蓋州城南二十五里】 熊岳河橋【蓋州城南六十里】 張果老橋 【蓋州城南四十里】 仙人橋 【蓋州城南九十里】 沙河橋 【 復州城南八里】 真武橋 【復州城東門外】北清渡橋 【復州城西南四十里空洞天成居人利涉】 新橋 【 廣寧靖遠門南】 通濟橋 【廣寧城中鼓樓南】 鄰泮橋 【廣寧儒學泮宮西】經濟橋 【廣寧城南】 大惠橋 【 廣寧城永安門外】 迎秀橋 【 廣寧城拱鎮門外】 會流橋 【經濟橋南長春大惠二流至此合為一】長春橋【廣寧城拱鎮門內】 拱辰橋 【 廣寧城教場南】 觀瀾橋 【 廣寧城泰安門外】 秀水橋 【廣寧城迎恩門外】 東會橋 【廣寧新城宣化門外】羊腸河橋【 廣寧東三十五里】 平遠橋 【 廣寧城湖溝鋪東三里】 廣濟橋 【城東盤山驛東十五里】 四塔橋 【廣寧城南九十里】 十三山橋【 廣寧城南九十里】 火燒橋【 廣寧城東二十五里】 通遠橋 【義州城南門外山川壇南】 閱武橋 【義州城門外參將胡忠建】 淩河橋 【義州城北門外胡忠建】 石橋 【 錦州城東七十里】 淩河橋【 義【 義:錦】 州城東五十里】龍王廟橋 【 右屯衞東三里】 干河上得橋 【右屯衞北五里】 枯淩河橋 【 右屯衞東一里】 板橋 【前屯城西北四十里】火燒橋 【前屯城西三十里】 高橋 【 寧遠東二十五里】渾河木橋 【瀋陽城南十里由東梁范河二水會流而西船隻擺渡如代子河】 沙河木橋 【瀋陽城南四十里】 蒲河木橋【 城北三十五里】 柴河橋【鐵嶺城北三里】 遼海橋 【 鐵嶺城南十五里】 周勝橋 【 鐵嶺城北十里】汎河橋 【 汎河所南一里】 小橋 【 汎河所南一里】清河橋【懿路所南關】 泥溝鋪橋 【 懿路所南三十里】 清河橋 【開原城南門外】 馬鬃河橋 【 開原城西三十里】 亮子河橋 【開原城西五十里】三山橋 【開原城南三十五里】 慶雲橋 【在開原城西門外】 太平橋 【 開原城南門外】 安遠橋 【 開原城北門外】和陽橋 【開原城東門外】

  ○海道

  遼東古青州之域自周以下遼東屬燕青州屬齊疆域難分海道無異至於漢伐朝鮮遣楊僕從齊泛渤海荀彘出遼東而隋唐東征亦分師航海豈非循習其舊哉國初置遼東即發兵數萬戍遼命鎮海侯吳禎總舟師萬人由登萊轉運歲以為常至永樂四年平江伯陳暄猶督運至遼其後設有屯田糧運始廢止令山東歲運布花以給軍士皆由登州發運至金州旅順止卸當時倭寇偶犯而總兵劉江遂有望海堝之捷其患亦絕歲運至弘治十八年船壇暫止山東乃征以輕齎灌輸歲豐用充不暇購求嘉靖七年巡按王重賢先為即墨知縣言有司苦于布花折色乃請通海道復舊制金州劉訓導明言家世登州自海運不通生理蕭條然則在山東亦自有利害矣三十七年遼東荒歉乃欲求通先是邊備劉九榮查議曰海運之廢已非一年若以打造船隻裝運布花為名則價值苦征求之難造作惜人工之費萬無可通之時為今之計暫疏海禁隨民間有力者各置船隻從先年故道自相貿易登金兩岸設法稽查其歲運布花仍從原議征收折色照舊從關起解巡按周斯盛奏曰國家建置之初以之隸山東者止以海道耳自旅順口以望登萊煙火可即泛舟而往一日可至以山東之人適山東之地通舟楫自有之道因天地自然之利更何所顧忌也巡撫侯汝諒奏請一開天津海道一通山東糴買與總督王忬科道先後所言同山東當事者雖多設事變而戶部猶執前議舟通數月逮前巡撫路可由設言島人一聞調船必棄業嘯聚急請停止部遂據以卻諸議而不虞其為越吟也夫遼東既以山海為關亦宜以海防為津先年通運之時寧無稽查之法且倭國與閩浙相對去遼本遠先固未嘗以望海一咽而遂推虀於後也十七年巡撫孫禬差都指揮閔忠齎咨赴催然為馮驩責債得致無幾近積欠至七十餘萬即是則海禁之意不在所言之害而恐通後吾執左券以責備耳矣其運船本南京龍江關承造正德初以湖廣災傷暫議停止今並編列金州旅順口達金州水關岸水程海島於左方使後得料遠近考廢興備成法焉

  右金州旅順關口南達登州新河水關岸經五百五十里水程適中海島名曰羊堝有石碣上鐫南岸達北岸共五百五十里兩日內風力順可到先一日辰時自登州新河發航至晚抵旅順泊岸次日辰時自旅順發航至晚北抵三汊河泊岸蓋自旅順口起抵海中羊堝黃城二島約三百里自黃城南抵欽島鼉磯島約三十里欽鼉島抵井島約七十里井島抵沙門等島一百三十里沙門島抵新河水關僅二十里總括其數亦五百五十里各島相接如驛遞而島之住戶俱屬納水利銀兩于金州

  薛子曰夫遼山谿包絡訏衍巨麗而醫閭雄峙青海限帶巋然為東北壯觀故雖號用武之邦而文物郁郁景象腆縟覽者謂方諸南州云偉人代作遭時遘機樹為勳庸崇為概節煥為文章表表可紀豈非靈元精英之所毓發也哉國家文教浸淫海內人材稱為全盛而遼乃風氣愿僿儒效闊疏未足以昭瓌奇之鍾也扶輿清淑之氣祕滯蓄結意必有所徯焉吁士生茲土與尸風化者盍圖所以當其盛云

  全遼志卷一

●全遼志卷二

 

  賦役志

  邊防志

  兵政志

  馬政志

  ◆賦役志 【 歲運附】

  國家賦役之制以田以丁江淮以南賦於田者厚而丁則十年次待河濟以北役於丁者多而田則什不稅一此其大較也若遼之制則乂不侔矣率田歸屯種收其耔粒而各軍餘丁又每歲出緡以給公上之用即間有科田起稅如河濟之例然總全鎮會之屯種之田十而八九矣若丁則三等九則雖黃髮齠稚無或貸焉是民之困於徵求視中州特最況又有幫軍買馬歲時借債之勞費乎余故併戶口田賦徭役志之覽者合而觀焉可以知邊萌之苦而撙節愛養之政不容一日之緩矣

  戶口

  田賦

  徭役

  歲運

  ○戶口

  遼東都司定遼中等二十五衞安樂自在二州招集永寧監戶九萬六千四百四十一口三十八萬一千四百九十六

  定遼中衞

  額戶二千五百口八千九百三十六

  寄籍戶四十四口二百五十八

  新發軍戶三十五口七十

  定遼左衞

  額戶二千五百九十口八千一百一十五

  寄籍戶二百八十口五百六

  新發軍戶三十口七十二

  定遼右衞

  額戶二千一百三十口八千七百一十五

  寄籍戶一十八口一百八十

  新發軍戶三十五口七十五

  定遼前衞

  額戶二千四百五口六千五十二

  寄籍戶五十八口三百一十二

  新發軍戶九口一十九

  定遼後衞

  額戶二千四百一口八千一百一十三

  寄籍戶八十口四百四十一

  新發軍戶五十五口一百二十

  東寧衞

  額戶三千四百九十四口一萬九千三百五十二

  寄籍戶五十七口三百一十五

  新發軍戶八十五口一百七十

  遼陽招集

  戶六千六百四十口二萬二千二百六十一

  海州衞

  額戶三千三百七十三口一萬五千八百二十八

  寄籍戶一百二十口五百一十三

  新發軍戶四十六口一百七

  海州招集

  戶一千五百二十口五千六百三十口

  蓋州衞

  額戶四千一百二十六口三萬五千三百四十

  寄籍戶一百三十口一千三百一

  新發軍戶一百三十六口二百八十

  復州衞

  額戶一千七百七十二口一萬二千四百七十二

  寄籍戶一百五十二口四百八十二

  新發軍戶一十八口三十六

  金州衞

  額戶五千四百五十二口三萬二千一百一十十五

  寄籍戶一百一十口四百九十六

  新發軍戶二十二口四十八

  廣寧衞

  額戶三千九十六口五千九十六

  寄籍戶二十二口一百二十二

  新發軍戶三十五口七十

  廣寧中衞

  額戶三千八百九十二口一萬一千八百

  寄籍戶二十五口二百七十

  新發軍戶一十六口三十五

  廣寧左衞

  額戶九千七百二十口四萬一千五十一

  寄籍戶一百二十九口三百四十

  新發軍戶七口一十五

  廣寧右衞

  額戶一千一十五口三千九百三十三

  寄籍戶四十一口二百二

  新發軍戶四口一十

  廣寧招集

  戶二千三百四十七口六千九百九十六

  義州衞

  額戶六千三十九口七千二百三十

  寄籍戶二百一十口七百四十七

  新發軍戶五十二口一百一十四

  廣寧後屯衞

  額戶三千四十口四千五百二十

  寄籍戶五十九口二百八十五

  新發軍戶五口一十三

  廣寧中屯衞

  額戶四千二百六口一萬四千六百二

  寄籍戶二百三十一口五百八十

  新發軍戶一口四

  廣寧左屯衞

  額戶二千八百七十口七千四百一十二

  寄籍戶二百七十口四百九十

  新發軍戶一十一口二十七

  廣寧右屯衞

  額戶三千口八千一百二十六

  寄籍戶一十一口三十七

  新發軍戶一十二口二十四

  廣寧前屯衞

  額戶三百五十二口二千九百六十七

  寄籍戶九十三口二百七十五

  新發軍戶五口一十二

  寧遠衞

  額戶一千五百二十口二千七百五十七

  寄籍戶九十五口二百八十八

  新發軍戶二十八口五十七

  瀋陽中衞

  額戶一千七百一十三口四千九百六十四

  寄籍戶二十三口二百九

  新發軍戶五十三口一百二十七

  瀋陽招集

  戶二千四百七十八口九千八百六十四

  撫順招集

  戶一千二百三十口四千八百九十六

  鐵嶺衞

  額戶二千三百三十五口七千三百四

  寄籍戶四十五口七十九

  新發軍戶一百三口二百二十六

  鐵嶺招集

  戶一千八百九十七口七千五百

  三萬衞

  額戶六百五十口七千四百八十七

  寄籍戶四十二口一百二十

  新發軍戶二百三十三口六百七十

  遼海衞

  額戶四百五十八口八千四百五十五

  寄籍戶四十五口九十一

  新發軍戶一百五十三口三百一十

  開原招集

  戶一千一百口六千八百

  安樂州

  額戶二百六十一口五百五十

  寄籍戶三十一口七十三

  新發民戶一百七口二百五

  自在州

  額戶三百三口一千三百三

  寄籍戶一百七十八口二百六十七

  新發民戶四十口一百三十七

  都司經歷司

  寄籍戶一百六十一口七百二

  永寧監

  額戶四百六十口九千九百二十

  ○田賦

  遼東都司定遼中等二十五衞永寧監額田三萬八千四百一十五頃三畝額糧三十七萬七千七百八十九石七斗額草三百五十三萬二千六百六十一束額鹽三百七十二萬七千一百七十七斤額鐵四十二萬一百五十斤額貢五味子三百斤人參五百斤魚課銀六百二十九兩葦炭銀六百兩鹽課銀無定數課程銀無定數銅錢五十二萬二千一百六十文金復蓋海草豆價銀一萬一千八十兩五分清河等堡開墾荒田科糧准作年例銀四百三十一兩九錢四分馬價銀一萬四千七十兩定遼中衞野貓湖書院官田三頃佃戶歲租粟七十二石柴三十車

  定遼中衞

  額田一千一百五十九頃三畝

  額糧一萬五千二百七十一石七斗

  額草一十二萬五千一百三十九束

  額鹽二十萬三千四百七十斤

  額鐵三萬一千四百一十二斤

  額貢五味子六十斤

  定遼左衞

  額田九百三十七頃五十六畝

  額糧一萬四千四百七十三石五斗

  額草一十二萬三千五百二十束

  額鹽二十三萬五千二百六十四斤

  額鐵二萬五千二百九十九斤

  額貢五味子六十斤

  定遼右衞

  額田七百七十八頃九十七畝

  額糧一萬一千八百二十二石三斗

  額草一十萬六千三百九十束

  額鹽一十九萬七百五十五斤

  額鐵二萬四千九百一十五斤

  額貢五味字六十斤

  定遼前衞

  額田八百九十三頃六十畝

  額糧一萬二千五百九十三石五斗

  額草九萬一千七百九十束

  額鹽一十六萬八千三百二十一斤

  額鐵二萬一千一十二斤

  額貢五味子六十斤

  定遼後衞

  額田一千二百三十九頃四十七頃

  額糧一萬五千九百九十六石四斗

  額草一十一萬四千六百一十一束

  額鹽二十七萬三千四百一十五斤

  額鐵二萬二千九十一斤

  額貢五味子六十斤

  東寧衞

  額田七百六十三頃三十八畝

  額糧七千七百七十九石三斗九升

  額草四萬五千六百二十束

  額鹽一十七萬一千六百七十九斤

  額鐵一萬七千六百一十九斤

  額貢人參五百斤

  海州衞

  額田二千四百二十九頃八十三畝

  額糧三萬六百五十一石八斗

  額草一十六萬二千七百束

  額鹽一十三萬六千七百八斤

  額鐵一萬四千九百一十斤

  蓋州衞

  額田二千八百三十二頃三十畝

  額糧三萬一千七百六十四石五斗

  額草一萬四千五百二十束

  額鹽二十二萬五千七百二十七斤

  額鐵一萬四千四百九十六斤

  復州衞

  額田三千一百一十頃三十四畝

  額糧二萬二千五百三石二斗

  額草一萬一千束

  額鹽一十九萬七千一百一十三斤

  額鐵一萬三千五百一十三斤

  金州衞

  額田五千九百九十六頃七十畝

  額糧三萬六千二百三十五石

  額草三萬六千五百六十四束

  額鹽二十萬九千八百三十一斤

  額鐵一萬二千四百四十斤

  廣寧衞

  額田七百一十六頃四十一畝

  額糧七千六百六十八石六斗

  額草二萬八千四百一十八束

  額鹽八萬五千八百三十九斤

  額鐵一萬六千四百六十一斤

  廣寧中衞

  額田一千二百七十七頃八十二畝

  額糧一萬二百五十八石四斗

  額草一十萬三千三十一束

  額鹽九萬五千三百七十七斤

  額鐵一萬五千三百二十一斤

  廣寧左衞

  額田一千六百二頃一十二畝

  額糧二萬五百九十石九斗

  額草一十六萬九千四十四束

  額鹽一十三萬三百四十六斤

  額鐵一萬四千九百一十二斤

  廣寧右衞

  額田一千四百三十頃六十九畝

  額糧一萬七千五百三十七石五斗

  額草一十四萬四千一百一十九束

  額鹽一十二萬三千九百九十斤

  額鐵一萬三千三百八十一斤

  義州衞

  額田六百六十一頃五十四畝

  額糧九千五百五十三石二斗

  額草二十萬二千四十束

  額鹽一十七萬一千六百九十九斤

  額鐵一萬五千斤

  廣寧後屯衞

  額田三百二十二頃八十五畝

  額糧一萬五百五十七石八斗

  額草六萬七千六百束

  額鹽九萬五千三百七十七斤

  額鐵一萬五千三百八十三斤

  廣寧中屯衞

  額田一千一百九十三頃四十畝

  額糧一萬七千三百六石一斗

  額草八萬七千九百六十束

  額鹽六萬六千七百六十四斤

  額鐵一萬四千五斤

  廣寧左屯衞

  額田九百五十一頃九十二畝

  額糧一萬三千九百七十一石三斗

  額草七萬四千一百六十束

  額鹽一十二萬八百一十一斤

  額鐵一萬三百二斤

  廣寧右屯衞

  額田八百六十二頃六十四畝

  額糧一萬七百三十四石一斗

  額草一十三萬三千一百八十束

  額鹽八萬九千一十九斤

  額鐵一萬二千四百四十斤

  廣寧前屯衞

  額田六百七十頃四十八畝

  額糧一萬八十四石一斗

  額草一十四萬束

  額鹽五萬八百六十八斤

  額鐵一萬二千六百斤

  寧遠衞

  額田一千二十頃二十畝

  額糧一萬七千九十九石三斗

  額草四十六萬六千九百六十束

  額鹽二十萬二百九十二斤

  額鐵九千九百八十斤

  瀋陽中衞

  額田一千三百九頃四十四畝

  額糧一萬七千六百六十六石一斗

  額草一十七萬九千一百束

  額鹽一十二萬七千七十七斤

  額鐵一萬六千斤

  鐵嶺衞

  額田三百六十六頃九十三畝

  額糧五千九百八十一石

  額草四十三萬六千七百七十束

  額鹽一十萬二千一斤

  額鐵六千九百六十八斤

  三萬衞

  額田三百四十八頃八十四畝

  額糧五千五百五十石

  額草二十一萬四千九百二十五束

  額鹽一十三萬二千七百一十七斤

  額鐵二十萬四百一十二斤

  遼海衞

  額田二百七十四頃四十畝

  額糧四千一百四十石

  額草二十五萬二千四百束

  額鹽一十二萬二千七百一十七斤

  額鐵一萬九千二百七十八斤

  永寧監

  額田三千七百六十二頃一十七畝

  新田一千四百九十九頃

  魚課

  海州銀五十二兩     蓋州銀一百七十一兩

  復州銀二十八兩     金州銀三百二十二兩

  右屯銀二十兩      寧遠銀三十六兩

  前屯銀寧遠參將委官催收其數隨時增減

  葦炭

  海州銀二百兩      蓋州銀四百兩

  鹽課

  海州銀無定數每年春夏二季都司差人取四百兩解送薊鎮軍門餘俱解赴廣庫

  廣寧銀無定數辦於城南杜家屯葉家圈委官經歷輪流收解廣庫

  義州銀無定數廣寧委官經歷在場收稅

  金復海蓋草豆價銀一萬一千八十兩五分

  清河等堡開墾荒田科糧准作年例銀四百三十一兩九錢四分

  稅務

  遼陽銀無定數      廣寧銀三百二十二兩

  蓋州銀無定數      復州銀八錢四分

  金州銀四十八兩     義州銀三十三兩三錢

  寧遠銀一百兩

  馬巿抽分

  兒馬一匹銀五錢     馬駒一匹銀三錢

  騸馬一匹銀六錢     小馬一匹銀二錢

  騍馬一匹銀四錢     大牛一隻銀二錢

  小牛一隻銀一錢     中牛一隻銀一錢五分

  牛犢一隻銀五分     騾一頭銀三錢

  綿羊一隻銀二分     山羊一隻銀一分

  貂皮一張銀二分     豹皮一張銀一錢

  熊虎皮一張銀三分    鹿皮一張銀二分

  麅皮一張銀五厘     狐貉皮一張銀一分

  參一斤銀五分      松子一斗銀三分

  蜜十斤銀一分      蠟一斤銀一分

  木耳十斤銀一分     木菇十五斤銀一分

  馬尾一斤銀一分     驢一頭銀一錢

  緞一疋銀一錢      襖子一件銀五分

  鍋一口銀三分      鏵子一件銀五厘

  絹一疋銀一分      水獺皮一張銀二分

  按馬巿開原撫順廣寧三城俱有其巿稅俱同但巿期無定額故稅銀無定數各因其買賣多寡而為抽分數目開原二巿銀兩附入循環收貯衞庫遇有動用呈請支銷撫順銀兩備禦官撫夷公用廣寧銀兩委官具數收庫聽明動支

  薛子曰按東遼財賦歲籍其土之所入咸以自利而又內帑有給諸路有運鹽政有濟一值凶荒則天子下減租之詔議賑貸之宜所以惠之者如此其至故往時家給人足都鄙廩庾皆滿貨賄羨斥每歲終輦至京師物價為之減半今入境物力蕭索倉庫空竭雖歲比凶荒抑亦有以致之者聞之鄉耉老云正德間逆瑾貪剝黃皂事興【黃皂戎服逆瑾藉以上供索之】大括民間數載夤是奇靡成俗加以豪右將領日肆侵奪如之何不窮且病也不然攘臂稱亂甘與雲中叛卒為伍何也夫遼號東陲密邇北虜幸邊鄙無釁中外恬安倘復繹騷如列鎮吾不知其所以處之矣司邊計者所宜加之意云

  ○徭役

  遼東都司定遼中等二十五衞安樂自在二州招集永寧監均徭銀歲三等審編增損不一先年約計一萬八千二百三十二兩今一萬三千五百三十一兩九錢六分修邊夫三萬八百八十六名修倉夫七百五十名局造一千九百四十五名窰造一千二百七十二名納糧五千四百八十四名銀官三千七百九十八名斗級四百一十七名獄卒三百二十八名鼓手二百九十三名水手一百一十二名司兵五百三十六名

  定遼中衞

  均徭銀衞所先五百九十六兩八錢今六百一十兩寄籍五十八兩二錢

  修邊夫一千二十一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名       窰造七十名

  納糧一百九十名     跟官二百一十二名

  斗級一十九名      獄卒一十五名

  定遼左衞

  均徭銀衞所先五百二十三兩六錢今三百一兩三錢寄籍二十一兩四錢

  修邊夫六百三十二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三十九名      窰造六十名

  納糧四名        跟官二百五名

  斗級一十四名      獄卒一十二名

  司兵二十名

  定遼右衞

  均徭銀衞所先四百五十二兩二錢今二百四十六兩三錢寄籍七十兩

  修邊夫六百四十八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四十二名      窰造四十名

  納糧四名        跟官二百五名

  斗級一十四名      獄卒一十二名

  司兵二十名

  定遼前衞

  均徭銀衞所先五百八兩六錢今一百二十八兩寄籍六十四兩

  修邊夫七百一十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八名      窰造四十名

  納糧一百五十名     跟官九十五名

  斗級一十二名      獄卒一十八名

  定遼後衞

  均徭銀衞所先四百一十四兩六錢今四百九兩四錢寄籍七十二兩

  修邊夫七百六十七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八名      窰造四十名

  納糧一百五十名     跟官九十五名

  斗級一十二名      獄卒一十八名

  司兵六十名

  東寧衞

  均徭銀衞所先一百五十四兩二錢今六百三十九兩二錢寄籍六十七兩

  修邊夫二千七百四十二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名       窰造一百二名

  納糧七十七名      跟官一百四十五名

  斗級一十二名      獄卒一十五名

  定遼中等六衞朋出夫匠

  太子河水手四十名    鼓手四十名

  刷字匠二十三名     刊字匠三十名

  表匠九名        稅課司巡攔三十名

  醫學採藥夫六名

  定遼中等六衞認納柴炭銀兩夫共一千五百九十四名納柴七萬三百五十箇外折柴銀一百一十七兩二錢二分納炭一萬四千九百包外折炭銀一百四十八兩五錢

  按前項所納柴炭并外折銀兩俱係屯種軍于出辦今皆准免誠為得體但此輩遇冬收操乃國家定例轉而不操甚為不可且舊志開載冬操夏種於沿邊城堡共一萬二千四百有奇矧值邊烽不息屯政官團練守城以張聲勢猶愈營房孺子即其先經關領盔甲意蓋可知故志之以備參考

  遼陽招集

  均徭銀一百一十兩    修邊夫六百名

  海州衞

  均徭銀衞所先八百四兩二錢今八百五十六兩七錢寄籍五十八兩

  修邊夫一千四百七十二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一百名       窰造八十三名

  納糧五百五十名     跟官一百六十五名

  斗級二十七名      獄卒二十名

  鼓手十六名       水手四十五名

  司兵五十名

  海州招集

  均徭銀三十二兩     修邊夫五十一名

  蓋州衞

  均徭銀衞所先九百三兩三錢今六百六十七兩八錢五分寄籍五十兩三錢

  修邊夫四千七百二十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名       窰造六十名

  納糧七百三十七名    跟官一百六十二名

  斗級三十四名      獄卒一十名

  鼓手二十八名      司兵三十六名

  復州衞

  均徭銀衞所先九百一兩八錢今四百九十七兩七錢寄籍五十一兩一錢

  修邊夫五千四百三十一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名       窰造二十四名

  納糧三百七十六名    跟官二百三十九名

  斗級二十名       獄卒二十名

  鼓手一十五名      刻字匠一名

  司兵一十八名

  金州衞

  均徭銀衞所先二千二十三兩六錢今五百六十七兩七錢寄籍一百四十六兩八錢

  修邊夫五千四百三十一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名       窰造六十五名

  納糧六百九十一名    跟官二百三十九名

  斗級一十八名      獄卒一十二名

  鼓手二十名       司兵三十六名

  廣寧衞

  均徭銀衞所先四百三十一兩五錢四分今三百三十一兩五錢寄籍一十二兩五錢

  修邊夫一百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一百二十名     窰造一十二名

  納糧三名        跟官一百四十一名

  斗級一十五名      獄卒八名

  鼓手五名        司兵五十名

  廣寧中衞

  均徭銀衞所先四百三十二兩一錢今三百二十五兩寄籍一十四兩一錢

  修邊夫二百六十七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六十名       窰造一十八名

  納糧四十二名      跟官一百二十七名

  斗級一十五名      獄卒八名

  鼓手五名

  廣寧左衞

  均徭銀衞所先四百四十八兩五錢今三百兩一錢寄籍四十二兩二錢

  修邊夫二百六十七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六十名       窰造二十五名

  納糧七十一名      跟官一百八十九名

  斗級一十四名      獄卒一十六名

  鼓手五名

  廣寧右衞

  均徭銀衞所先五百八十一兩今二百八十一兩一錢寄籍三十兩五錢

  修邊夫二百九十二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六十名       窰造一十七名

  納糧九十八名      跟官一百四十一名

  斗級一十名       獄卒八名

  鼓手五名

  廣寧招集

  均徭銀先四百兩     修邊夫四百七十名

  義州衞

  均徭銀衞所先六百九十一兩今四百二十兩九錢寄籍一百六十二兩二錢

  修邊夫二百五十五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七十四名      窰造七十名

  納糧二百二十四名    跟官一百五十九名

  斗級一十八名      獄卒一十三名

  鼓手一十名       司兵一十五名

  廣寧後屯衞

  均徭銀衞所先二百一十九兩六錢八分今一百五十一兩三錢寄籍九十三兩

  修邊夫二百二十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五名      窰造二十六名

  納糧八十三名      跟官六十二名

  斗級八名        獄卒一十三名

  鼓手一十名

  廣寧中屯衞

  均徭銀衞所先七百三十五兩今四百二十六兩六錢寄籍八十兩

  修邊夫二百五十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九名      窰造七十一名

  納糧二百名       跟官七十八名

  斗級一十五名      獄卒一十名

  鼓手一十二名      司兵五名

  廣寧左屯衞

  均徭銀衞所先九百九十九兩五錢今二百四十兩寄籍七十兩

  修邊夫二百五十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一百二十名     窰造三十八名

  納糧二百二十名     跟官一百二名

  斗級一十六名      獄卒一十二名

  鼓手一十二名      司兵一十名

  廣寧右屯衞

  均徭銀衞所先三百二十二兩五分今三百一十二兩四錢寄籍四兩七錢

  修邊夫三百六十七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一百二十名     窰造三十五名

  納糧五十三名      跟官一百七十一名

  斗級一十名       獄卒一十六名

  鼓手一十二名      司兵七十二名

  廣寧前屯衞

  均徭銀衞所先六百九兩二錢今四百七十二兩寄籍二十二兩二錢

  修邊夫五百一十八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名       窰造六十八名

  納糧三百三十八名    跟官二百二名

  斗級二十二名      獄卒八名

  鼓手二十二名      司兵四十五名

  寧遠衞

  均徭銀衞所先四百三十九兩五錢今四百三十一兩寄籍八十三兩六錢

  修邊夫二百五十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八十名       窰造三十八名

  納糧二百三十三名    跟官七十八名

  斗級二十六名      獄卒八名

  鼓手一十二名      司兵一十名

  瀋陽中衞

  均徭銀衞所先八百四十一兩六錢今五百一十五兩一錢一分寄籍三十五兩八錢

  修邊夫一千九百八十二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六十九名      窰造一百五名

  納糧二百五十七名    跟官一百六十三名

  斗級二十五名      獄卒一十二名

  鼓手一十二名      水手一十五名

  司兵四十五名

  瀋陽招集

  均徭銀七十二兩     修邊夫一百五十名

  撫順招集

  均徭銀四十兩      修邊夫九十三名

  鐵嶺衞

  均徭銀衞所先三百八十七兩六錢九分今三百五十二兩八錢寄籍一十六兩五錢

  修邊夫一百一十九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五十一名      窰造六十八名

  納糧二百三十一名    跟官一百一十九名

  斗級二十一名      獄卒一十三名

  鼓手二十二名      水手一十二名

  司兵三十三名

  鐵嶺招集

  均徭銀七十五兩三錢   修邊夫一百六十名

  三萬衞

  均徭銀衞所先三百二十六兩四錢今三百九十一兩寄籍一十二兩

  修邊夫二百一十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六十名       窰造四十八名

  納糧三百二十一名    跟官四十八名

  斗級八名        獄卒一十名

  鼓手一十二名      司兵五名

  遼海衞

  均徭銀衞所先三百六十兩二錢今五百二十兩寄籍一十二兩一錢

  修邊夫三百三十一名   修倉夫三十名

  局造六十名       窰造五十三名

  納糧一百八十一名    跟官五十五名

  斗級一十名       獄卒一十五名

  鼓手一十二名      司兵五名

  開原招集

  均徭銀四十四兩五錢   修邊夫一百一十名

  安樂州

  均徭銀先七兩三錢今一十四兩五錢

  自在州

  均徭銀先三百一十八兩三錢今二百三十一兩八錢

  都司經歷司

  均徭銀先一百六十五兩今二百四十一兩

  永寧監

  均徭銀五百九兩七錢   門軍六名

  城夫一十二名      跟官二百名

  斗級二名        看倉一名

  獄卒六名        鼓手六名

  鋪兵一名

  薛子曰古者役民歲不過三日蓋佚之也後世政繁役重至有銀差力差之說然籍其丁貲等其富貧夫民亦甘之遼人荷戈執殳從事邊陲而復勤動不息營辦多方主者且以其意而為上下豪猾之徒歲比逋負而貧者捐瘠而不得免至於遞馬不足復索操騎以備送迎嗟夫遼所恃者士馬爾人竭馬???雖與之處平定之際尚不可況將攖有事之日乎是不可不為之所也

  ○歲運

  京運年例銀一十九萬八千八十八兩五錢二分八厘二毫五絲兩淮開中鹽九萬四千九十引一百三十斤

  山東開中鹽六萬二千五百引

  山東布政司徵解本色鈔一百八十七萬三千五百錠本色布三十三萬三千八百九疋本色花一十三萬九千五百八十斤折鈔布花等項銀一十三萬三千三百九十二兩二錢一分三厘二毫八絲一忽

  山東運司鹽折布等項銀一萬六千三百八十四兩三錢二分一厘

  永平府徵解戶口鹽銀一千一十三兩一錢

  地畝花絨三百四十六斤

  ◆邊防志 【 墩臺 路臺 路河 永利閘】

  傳稱秦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屬之遼東延袤萬餘里論者鄙其不務德業而事形勢其旨微矣然後世塹山堙谷之役終歲無輟尚慮不完由此言之彼亦一時之雄圖也何可少哉何可少哉今在遼東者莫可辨其蹤跡矣勝國時華夷合一蕩無扞蔽國初畢恭守遼東始踐山因河編木為垣久之乃易以版築而墩臺城堡稍稍添置此其能亦無下於蒙將軍者與高平一帶逼臨境外額設路河以防突至之寇近年挑濬深廣頗足恃賴而復創建路臺以便趨避行旅在途可無菑害矣故併載之以廣邊備云

  墩臺

  路臺

  路河

  永利閘

  ○墩臺

  全鎮沿邊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九萬五千三百六十九員名】

  寧前參將地方 【 官軍一萬一千四百八十二員名】

  前屯城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四千六百六十八員名】

  本城 【 官軍一千一百九員名】  中前所 【 官軍五百二十四員名】  中後所 【 官軍五百二十五員名】

  邊臺 【 一百四座瞭守官軍五百二十員名】

  鐵場堡 【 官軍二百四員名堡西吾名口可屯兵堡北土衚衕可按伏吾名口空通賊道路寧遠前屯城中前所兵馬可為策應】

  五名口臺  接界臺   鎮夷臺   北石門臺

  寺兒山臺  椴木衝臺  濫泥溝臺  石嘴空臺

  永安堡 【 官軍一百五十一員名堡北瓮圈山可屯兵堡東背陰障可按伏濫泥溝空通賊道路寧遠前屯城中前所兵馬可為策應】

  石狹口臺  小孤山臺  古路溝臺  大孤山臺

  鎮營河口臺 西小川臺  團山臺   刀背山臺

  亂石嘴臺

  背陰障堡 【 嘉靖二十五年巡撫於敖題設官軍二百五十一員名堡東南高昇礮可屯兵三山營可按伏寧遠前屯城中前所兵馬可為策應】

  總管臺   梨樹灣臺  松嶺臺   管家衝臺

  尖山臺   野豬障臺  將軍石臺  樓自山臺

  三山營堡 【官軍一百七十九員名堡北大古路口可屯兵堡西平山溝可按伏長嶺空小古路口黃土嶺空通賊道路寧遠前屯城兵馬可為策應】

  長嶺臺   大古路口臺 平山臺   雙山臺

  松山臺   石嘴臺   小古路口臺 芍藥溝臺

  釣魚臺   石嘴空臺  雙溝臺   黃土嶺臺

  灣頭牆臺  半邊山墩  半邊山臺

  平川營堡 【 官軍一百八十二員名堡北石河口可屯兵堡南灣豆溝可按伏古路口空長寧空鎮北臺通賊道路寧遠前屯城兵馬可為策應】

  石河口臺  牽馬嶺臺  長寧臺   栗子臺

  松樹臺   鎮虜臺   鎮北臺   長嶺臺

  鎮夷臺   安邊臺   古路口臺  野馬川臺

  瑞昌堡 【 官軍一百五十五員名堡北蛤蜊河可屯兵堡東毛刺衝可按伏獅子口通賊道路寧遠前屯城兵馬可為策應】

  排柵莊臺  青草坡臺  野麻坡臺  蛤蜊河臺

  大團山臺  杏樹溝臺  寨兒山臺  毛刺關臺

  鎮東臺   三道溝臺  獅子口臺  白石嶺臺

  高臺堡 【 官軍一百八十一員名堡西燒荒口可屯兵堡北黑土臺可按伏黃伯河空大家嶺空通賊道路寧遠前屯城兵馬可為策應】

  平夷臺   甘泉臺   大家嶺臺  偏崖兒臺

  小莊臺   黃伯河臺  關門臺   黑土臺

  三道溝堡【官軍二百一十三員名堡北長嶺兒可屯兵堡西石山兒可按伏架子山空黃土崗青石崖空通賊道路寧遠前屯城中後所兵馬可為策應】

  架子山臺  黃土崗臺  石山臺   黃花臺

  安家山臺  牽馬嶺臺  長嶺臺   鎮安臺

  青石崖臺

  新興營堡【官軍一百七十五員名堡西劉彥彰可屯兵堡南古莊窠可按伏六州河口空湯池山空寺兒山空通賊道路寧遠前屯城中後所兵馬可為策應】

  平坡臺   古莊窠臺  慶春山臺  小夾臺

  六州河口臺 湯池山臺  鷹窩山臺  古路口臺

  塔兒峪臺  碾盤山臺  鎮北臺

  錦川營堡 【 官軍一百七十五員名堡南黃土堆可屯兵堡西老鸛衝可按伏小河口空古路空通賊道路寧遠前屯城中後所兵馬可為策應】

  大牛心山臺 鎮口臺   雙山兒臺  雙樹臺

  平湖臺   小河口臺  老鸛衝臺  焦石嶺臺

  背陰莊臺  廟兒山臺  觀音山臺  葦子溝臺

  腹裏接火臺 【 二十七座瞭守官軍一百二十四員名】

  障塞【鐵場堡吾名口臺起至錦川營小河口臺止共二萬五千二百丈土牆九千五百二十丈石牆九千二百五十丈木柞河口二千八百七十丈山險無牆三千五百六十丈】

  寧遠城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六千八百一十四員名】

  本城 【 官軍一千三百五十七員名】  中左所 【 官軍一千二百三十五員名】 中右所 【 官軍五百二十五員名】

  邊臺 【 一百五十五座瞭守官軍七百七十五員名】

  黑莊窠堡 【官軍三百二十一員名堡南石夾河口可屯兵堡東夾山兒可按伏永清臺古路口臺黃土臺通賊道路寧遠城中右所兵馬可為策應】

  西古路口臺 河灣臺   杏樹臺   孤松墩

  夾山臺   黃土臺   鎮靜臺   中古路臺

  廟兒山臺  永清臺   南柳河臺  鎮邊臺

  北柳河臺

  仙靈寺堡 【 官軍二百二十六員名堡東土嶺可屯兵堡東煙臺可按伏柳河臺鎮北臺通賊道路寧遠城中右所兵馬可為策應】

  鎮北臺   寺兒山墩  泉水臺   河口臺

  小腰臺   石嘴臺   小門臺   大團山墩

  新立臺   長嶺臺   高架空   安遠臺

  小團山堡 【 官軍二百六十六員名堡西吳簡山可屯兵堡西北老虎衝可按伏河口臺灰菜溝通賊道路寧遠城中右所兵馬可為策應】

  中架空   新架空   小架空   安寧空

  雙古路空  小團山墩  鎮虜空   河口空

  擒胡空   纓珠山空  纓珠山墩  龍灣空

  古路口臺  灰菜溝空  琉璃寺臺  安塞空

  興水縣堡 【 官軍二百九十九員名堡北煙籠山可屯兵堡東王保兒山可按伏定西臺石嘴臺鎮虜臺通賊道路寧遠城兵馬可為策應】

  安邊臺   安寧臺   鎮邊臺   後山墩

  鎮夷臺   大礮臺   鎮羌臺   河身臺

  鎮興臺   寧遠河臺  定興臺   門臺

  石嘴臺   新立臺   孤山墩   新架臺

  轉頭山臺  定西臺   望川墩   孤山臺

  白塔峪堡 【 官軍二百七十六員名堡西架礮山可屯兵堡東陡嶺兒可按伏石嘴臺南平山臺新架臺通賊道路寧遠城兵馬可為策應】

  南平山臺  新架臺   水關臺   鎮寧臺

  雙古路口臺 鎮北空   安寧臺   鎮北墩

  河身臺   石嘴臺   小腰臺   大礮臺

  尖山臺   牛心山墩  舊河口臺  新河口臺

  平山臺   新安臺   焦山臺

  寨兒山堡 【 官軍二百四十一員名堡東鷹窠山可屯兵堡西橫嶺可按伏西石門臺平山臺通賊道路寧遠城兵馬可為策應】

  接架臺   陡嶺臺   新架臺   雙嶺臺

  孤松臺   高峰臺   小礮臺   西石門臺

  鎮邊臺   中石門臺  東石門臺  平山臺

  水關臺

  灰山堡 【 官軍一百九十八員名堡西灰窰兒可屯兵堡東長嶺兒可按伏雙山臺古路臺通賊道路寧遠城兵馬可為策應】

  石嘴臺   長嶺墩   長嶺臺   尖山臺

  古路口臺  枯樹臺   威寧臺   雙山墩

  鎮虜臺

  松山寺堡 【 官軍二百七十一員名堡東廟兒山可屯兵堡南全家峪可按伏麻溝墩新安臺通賊道路寧遠城中左所兵馬可為策應】

  何勝臺   古路口臺  鎮遠臺   寧靜臺

  中架臺   平胡臺   寺兒山墩  河口臺

  平山臺   鎮夷臺   荊條山墩  麻溝臺

  麻溝墩   新安墩

  沙河兒堡 【 官軍二百六十四員名本堡新添原係通賊要路松山寺長嶺山二堡兵馬可策應】

  泉水山臺  新架臺   孤山口臺  鎮衝空

  河身臺   靖夷臺   孤山空   得勝空

  孤山墩   鎮邊臺   長山空

  長嶺山堡 【 官軍二百三十四員名堡西偏臺子可屯兵堡南尖山兒可按伏丫角山臺鎮衝臺通賊道路寧遠城中左所兵馬可為策應】

  鎮遠臺   丫角山臺  安靜臺   河口臺

  平山臺   安息空   長嶺墩   安德臺

  偏嶺臺   尖山臺

  椴木衝堡 【 官軍二百五十一員名堡南石鼓兒河可屯兵堡東殺虎溝可按伏虹螺山古路口亂井空通賊道路寧遠城中左所兵馬可為策應】

  安定臺   鷹窩山臺  安寧臺   靜寧臺

  安邊臺   椴木衝空  亂井臺   古路口臺

  石嘴臺   椴木衝墩  仙人臺   鎮胡臺

  虹螺空   虹螺墩   雙窰臺   土門臺

  鎮夷臺   小虹螺山臺

  腹裏接火臺 【 二十六座瞭守官軍七十五員名】

  障塞【黑莊窠西古路口臺起至椴木衝堡小虹螺山臺止共二萬九千四百二十一丈土牆一萬一千二百三十丈石牆八千九百六十五丈木柞河口三千四百二十丈險山無牆五千八百六丈】

  錦義參將地方 【 官軍一萬二千三百五十六員名】

  錦州城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五千九百五十六員名】

  本城 【 官軍二千七百五十四員名】 松山所 【 官軍四百一十三員名】 大淩河所 【 官軍四百一十三員名】

  邊臺 【 九十四座瞭守官軍四百七十員名】

  大興堡 【 官軍三百五十一員名堡北新莊子可屯兵堡西喇必山溝可按伏定安墩虹螺縣鎮平空通賊道路錦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安靜臺   小虹螺山臺 定安墩   定邊墩

  三道溝   半邊山臺  半邊山墩  半邊山新臺

  鎮安墩   威遠墩   姚家山臺  姚家山空

  永安臺   威鎮墩   鎮寧墩   鎮平空

  陡嶺兒臺  鎮夷山墩  虹螺縣臺

  大福堡 【 官軍三百五十一員名堡東錦昌堡可屯兵新門兒可按伏永安空湯河兒駱駝嶺北空通賊道路錦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虹螺縣新臺 永安南空  黑鷹山臺  永安空

  臥佛寺南空 臥佛寺臺  駱駝嶺南空 駱駝嶺墩

  駱駝嶺北空 鎮虜山空  鎮虜山墩  塔兒山空

  塔兒山墩  湯河兒墩  鎮北山南空 鎮北山空

  鎮北山北空 孤山墩

  大鎮堡 【 官軍三百五十員名堡西沙河堡可屯兵巡檢司可按伏鎮靜臺沙河空鎮邊山墩通賊道路錦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長山南空  長山空   長山北空  鎮南臺

  鎮靜臺   駝兒山臺  青石臺   鎮邊山墩

  沙河空   古城臺   雲頭山南空 雲頭山墩

  雲頭山北空 龍潭南空  龍潭空   龍潭北空

  鎮安山臺  小河口南空

  大勝堡 【 官軍三百五十員名堡南蔡家堡可屯兵分水嶺可按伏安平臺新築臺安寧墩通賊道路錦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小河口北空 鎮安山南空 鎮安山空  鎮安山北空

  亂石山南空 新石臺   亂石山北空 安夷臺

  安平臺   安靜臺   長永臺   長勝臺

  長安臺   長寧臺   長靜臺   安寧臺

  鎮夷臺   平靜臺   梯子山南空 梯子山墩

  梯子山北空 新築臺

  大茂堡 【 官軍三百五十一員名堡南流水堡可屯兵葦子溝可按伏唐帽山新臺石山兒韭菜山南空通賊道路錦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韭菜山南空 韭菜山新臺 韭菜山北空 永寧空

  定夷臺   唐帽山南空 唐帽山新臺 唐帽山墩

  唐帽山北空 松嶺墩   松嶺新臺  鎮夷新臺

  鎮夷空   鎮夷墩   石山兒臺  寨子山臺

  碌■〈石由〉山界

  腹裏接火臺 【 三十九座瞭守官軍一百三十三員名】

  障塞【大興堡西接寧遠椴木衝界起至義州大定堡界止石牆八千八百六十丈土牆一萬二千六百三十丈六尺共二萬一千五百三十六丈水口四處共二十一丈五尺原坍塌今已修完】

  義州城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六千四百員名】

  本城 【 官軍二千九百六十三員名】

  邊臺 【 一百五座瞭守官軍五百二十五員名】

  大定堡 【 官軍三百五十 員名堡東劉溫屯可屯兵十方寺可按伏陡嶺墩長安臺石刺墩通賊道路義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新臺    松山新臺  松山臺   石河空

  于杲營   石刺墩   分巡臺   分巡營

  陡嶺空   戎華營   陡嶺墩   長安臺

  便觀臺   尖山空   石安空   碌■〈石由〉山空

  碌■〈石由〉山界

  大安堡 【 官軍三百五十八員名堡北半邊山可屯兵龍腰兒可按伏鎖家衝平寇營通賊道路義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寨兒墩   寨兒新臺  安遠空   分新臺

  寨兒空   安靜臺   安寧空   大捷空

  平安空   平寇營   平山空   平山新臺

  永安空   鎖家衝   三山空   張能營

  大康堡 【 官軍三百六十四員名堡北風口可屯兵蔡家堡可按伏王志營堵衝營祝青新臺通賊道路義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清陽臺   寺兒墩   寺兒新臺  王志營

  雙山空   高玉營   堵衝營   三山墩

  祝青營   祝青新臺  寺兒空   淩河西岸臺

  大平堡 【 官軍三百六十三員名堡南萬佛堂可屯兵狗河寨可按伏黑鷹山黃泥溝通賊道路義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墓山墩   墓山新臺  墓山空   墓山營

  黃泥溝   平靖臺   灰場空   靖邊臺

  平胡臺   顧安營   古城空   得勝臺

  舊碓嘴   茶牙山新臺 茶牙空   茶牙墩

  陳貴營   揚旻營

  大寧堡 【 官軍三百五十三員名堡南正義堡可屯兵金家溝可按伏達達嶺分水嶺通賊道路義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黑鷹山墩  黑鷹山新臺 靜胡臺   分水嶺

  清水臺   清水墩   石門空   尖山墩臺

  達達嶺   鎮夷臺   營城墩

  大靖堡 【 官軍五百二十二員名本堡原係通賊要路大寧大清二堡兵馬可為策應】

  尖山空   石河臺   姚華營   尖山門

  尖山新臺  中路墩   大安臺   大鎮臺

  大威臺   老軍臺   隘口新臺  鎮寧臺

  鎮北墩

  大清堡 【 官軍五百一十九員名堡南姚家屯可屯兵細河臺可按伏白信臺中路空通賊道路義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鎮安臺   隘口小臺  胡林空   廣平墩

  廣平腰臺  靖安空   靖安臺   中路空

  平虜臺   白信臺   清河空   蒲灣臺

  謝得營   白土場   白土溝   駱駝空

  駱駝墩   李海營

  腹裏接火臺 【 三十八座瞭守官軍一百八十二員名】

  障塞【義州迤西大定堡西接錦州所轄大茂堡界起至廣寧所轄鎮夷堡界止石牆一萬一百三十三丈土牆一萬七千五百六十六丈五尺共二萬七千六百九十九丈五尺】

  廣寧地方 【 官軍一萬四千四百七十四員名】

  廣寧城 【 官軍一萬四百八十四員名】

  鎮靜等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四千一十員名】

  邊臺 【 七十九座瞭守官軍三百九十五員名】

  鎮夷堡 【 官軍五百一員名堡南可屯兵堡東南盤嶺可按伏夏韓口寺兒山小新臺通賊道路廣寧城兵馬可為策應】

  接界臺   鎮口墩臺  鎮虜墩臺  新關門臺

  乾河口臺  沙河營臺  夏韓口臺  夏韓口新臺

  小附馬營臺 大附馬營臺 新寺兒山臺 舊寺兒山臺

  境外青堆兒臺

  鎮邊堡 【 官軍五百一員名堡東可屯兵本堡可按伏堡東北三岔兒臺喜峯口臺古路口臺通賊道路廣寧城兵馬可為策應】

  接界臺   下孛羅林臺 上孛羅林臺 三岔兒臺

  喜峯口臺  韓家嶺臺  鳳頭山臺  尖兒山臺

  虎頭山臺  魏家嶺臺  東新臺   馬安山臺

  古路口臺  紅山兒臺

  鎮靜堡【官軍原額四百九十九員名嘉靖四十年撫按奏設守備官一員駐劄本堡管轄六堡兵馬准招軍五百名總六堡官軍共四千一十員名堡南可屯兵堡南團山堡可按伏石洞口臺白土廠東小臺缸窰空通賊道路廣寧城兵馬可為策應】

  西長嶺兒臺 王來住衝大臺 石洞口臺 石洞口東空臺

  石刺山臺  石刺山新臺  兔鶻山臺 兔鶻山新臺

  大寨兒山臺 小寨兒山臺  石灰窰臺 白土廠

  鎮遠關大臺 白土廠東小臺 缸窰空臺 缸窰東空臺

  境外晾馬山臺

  鎮安堡 【 官軍四百九十六員名堡東南可屯兵堡西正安堡可按伏鎮北臺岐山西新臺通賊道路廣寧城兵馬可為策應】

  古城空西新臺 古城空臺 古城東空臺 雙臺西小臺

  雙臺西新臺  鎮北臺  雙臺大臺  雙臺前臺

  雙臺東空臺  寺兒山臺 岐山西新臺 岐山大臺

  鎮遠堡 【 官軍五百一員名堡南可屯兵堡西東安堡可按伏小黑山西新臺通賊道路廣寧城兵馬可為策應】

  歪頭山臺    棊盤山臺    小黑山大臺

  小黑山西新臺  小黑山西空臺  小黑山南空

  大黑山北空臺  大黑山東空臺  境外鎮湖臺

  棊盤山東空臺

  鎮寧堡 【 官軍五百一員名堡南可屯兵堡西蛇山可按伏大黑山南空通賊道路廣寧城兵馬可為策應】

  大黑山大臺   大黑山東空臺  大黑山南空

  大黑山南小臺  野豬湖北小臺  野豬湖大臺

  野豬湖中小臺  野豬湖北空臺  野豬湖南空

  莽獐湖北空臺  莽獐湖南空臺  莽獐湖大臺

  莽獐湖南小臺

  腹裏接火臺 【 三十七座瞭守官軍一百一十五員名】

  障塞【鎮夷堡西自義州大清堡界起東至鎮邊堡界止計路五十里俱土牆高一丈二尺河口三處闊二丈鎮夷堡至鎮靜堡界止計路四十八里石牆二十三里八十四步土牆二十四里二百二十六步高一丈二尺鎮靜堡至鎮安堡東界止計路四十五里石牆七里一百一十一步土牆三十七里一百五十步高一丈二尺鎮安堡東至鎮遠堡界止計路四十二里俱土牆鎮遠堡東至鎮寧堡界止計路四十三里石牆五里一十四步土牆三十七里一十四步】

  鎮武堡遊擊地方

  鎮武等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五千九員名】

  邊臺 【 五十三座瞭守官軍一百二十員名】

  鎮武堡【原額官軍五百八十三員名嘉靖四十二年撫按題准添設遊擊一員調撥各城堡官軍二千五百名分駐五堡鎮武堡九百九十六員名盤山驛三百名西興堡四百名西平堡四百名西寧堡四百名俱屬管轄本堡南翟官屯可屯兵堡西腰站可按伏邢百戶南空通賊道路廣寧城兵馬可為策應】

  邢百戶北空臺  邢百戶小臺   邢百戶大臺

  禦虜五臺    邢百戶南空臺  蓮子湖大臺

  蓮子湖西小臺  邢百戶南中臺  陡砍湖臺

  禦虜四臺    蓮子湖西空臺  禦虜三臺

  禦虜二臺    蓮子湖東空臺  禦虜一臺

  西興堡 【 官軍四百一十八員名堡南地勢平漫臨境堡南清泉鋪可按伏死魚湖空通賊道路海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蓮子湖臺  雙溝臺   傅家莊墩臺 對灣臺

  大莊窠臺  安寧臺   長湖臺   勇勝臺

  死魚湖臺  月湖臺   死河口臺  西空臺

  朱四堡墩臺 土臺    河南新臺  河北新臺

  西平堡【原額官軍六百七員名嘉靖三十八年撫按題准添設備禦官一員調撥海州城軍士四百名共一千七員名堡南地勢平漫臨境堡東南高墩鋪可按伏小河口空通賊道路海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殺虎溝臺  石橋臺   中湖臺   平湖臺

  劉官山臺  柳河臺   小柳河臺  浮橋灣臺

  平山臺   大河口臺  堡後臺   新柳河口臺

  大河口新臺

  西寧堡 【 官軍三百八十一員名堡東布花堡可屯兵堡西河灣空可按伏高墩鋪通賊道路海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高墩臺   清虜臺   袁家莊臺  河灣臺

  王家莊臺  珠子河臺  燕子窩臺  鎮虜臺

  西寧臺

  障塞 【 自鎮武堡西界起至西寧堡東界止共土牆一萬七千七百五十二丈五尺計路一百五里】

  海州參將地方

  海州等處城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四千一百二十九員名】

  本城 【 官軍三千二十五員名】

  邊臺 【 三十一座瞭守官軍一百五十五員名】

  東昌堡 【 官軍四百二十八員名堡東趙皮灣可屯兵堡東趙皮灣屯可按伏本堡近邊一帶並無通賊道路】

  沙河口臺  攬柴口臺  馬頭空臺  樣牆頭臺

  古樓臺   大老鸛嘴臺 小老鸛嘴臺 大月河臺

  小月河臺  流沙溝臺  楊橋煙墩  三汊河臺

  東勝堡 【 官軍四百七十六員名本堡地勢平漫臨境堡南古城屯可按伏一堵牆墩通賊道路海州城兵馬可為策應】

  一堵牆臺  青平空臺  一堵牆空墩 一堵牆西空墩

  靜遠空墩  王其莊窩臺 新開河口空臺

  新開河墩  長勇空臺  大其溝空臺 青河空臺

  到洋溝空臺 勇寧空臺  南沙窩臺  攬船空臺

  攬船西空臺 沙河口空臺 沙河口墩  沙河河東空臺

  腹裏接火臺 【 一十七座瞭守官軍五十員名】

  障塞 【 自西寧堡起至東勝堡止土牆一道高一丈二尺共七千一百三十丈】

  遼陽城副總兵地方 【 官軍一萬七千四百五十八員名】

  本城 【 官軍四千六百二十員名】

  迤西

  長安堡等處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一千六百三十六員名】

  邊臺 【 五十一座瞭守官軍二百五員名】

  長靜堡 【 官軍三百員名堡東地勢平漫臨境桂雄堡可按伏黑泥溝長鴉泊通賊道路遼陽城兵馬可為策應】

  長鴉泊小墩   鐵池泊大臺   黑泥溝小墩

  鐵池泊小墩   月河小墩    夾河小墩

  節高臺     桂雄堡臺    夏家堡臺

  長寧堡 【 官軍三百員名堡東地勢平漫臨境平佃堡可按伏清泥湖宮豬泊菱角泊通賊道路遼陽城兵馬可為策應】

  舊白羊小墩   鴨子泊大臺   爛柴湖小墩

  宮豬泊小墩   蟹兒泊小墩   塔馬寨大臺

  通江泊小墩   舊清泥小墩   新清泥小墩

  喜鵲窩小墩   馬蹄泊小墩   老鴉莊臺

  李七堡臺

  長定堡 【 官軍四百一十一員名於得勝營及安寧靜三堡分撥】

  孫家莊小墩   北水口小墩   火兒灣大臺

  南水口小臺   小打鷹泊小墩  劉剛口小墩

  大打鷹泊小墩  新打鷹泊小墩  舊馬泊小墩

  新馬泊小墩   船城大臺    沙溝兒小墩

  菱角泊小墩   平泊小墩

  長安堡【原額官軍四百二十員名本堡原係提調四堡嘉靖四十年撫按會題准改備禦議添兵馬五百名堡東地勢平漫臨境李首中屯可按伏菱角泊孫家莊通賊道路遼陽城馬兵可為策應】

  虎北大臺    虎北南空小墩  團灣兒小墩

  團灣兒南空墩  大蟲泊小墩   河北岸小墩

  大蟲泊南空墩  河南岸小墩   黃泥窪大臺

  黃泥窪南空墩  于家橋臺    沙堝兒小墩

  沙堝兒南空墩  菱角泊小墩   菱角泊南空

  長勇堡等處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一千九百五十八員名】

  邊臺 【 四十二座瞭守官軍二百一十員名】

  長勝堡 【 官軍四百九十五員名堡東地勢平漫臨境沙河堡屯可按伏界首水口通賊道路遼陽城兵馬可為策應】

  北界小墩    胡家堝小墩   陳家小墩

  楊家灣小墩   郝家小墩    宋家堝小墩

  馬家堝小墩   黑林小墩    北古城大墩

  南古城大墩   南界小墩    堡南新空墩

  刺榆堝新空小墩

  長勇堡【原額官軍六百三十四員名本堡原係提調三堡嘉靖四十年撫按會題准改備禦議加添兵馬五百名堡東地勢平漫臨境武靖營可按伏沙堝舊空沙河北空通賊道路遼陽城兵馬可為策應】

  馬鞍山北空   馬鞍山舊空   馬鞍山南空

  沙堝舊空    沙河北空    龍灣南空

  月河中空    胡家堝小墩   高架子大墩

  界首大墩    沙堝北空    沙堝南空

  蘇家堝南空

  長營堡 【 官軍六百一十九員名堡南有毛得山可屯兵堡東毛得山屯可按伏沙嶺南小墩沙嶺南空小墩通賊道路遼陽城兵馬可為策應】

  馬鞍山大墩   沙嶺南中空墩  沙嶺南中空小墩

  沙嶺北中空墩  靜寧南空墩   靜寧大墩

  靜寧南空大墩  靜寧南空小墩  靜寧南中空墩

  沙嶺北空墩   沙嶺北空小墩  沙嶺北小墩

  沙嶺大墩    馬鞍山北空墩  馬鞍山北小墩

  馬鞍山北空小墩

  武靖營堡

  奉集堡 【 以上二堡俱係腹裏無邊墩】

  腹裏接火臺 【 七座瞭守官軍三十員名】

  障塞 【 自東勝堡界起至瀋陽靖遠堡界止土牆一道計一百七十里嘉靖三十六七等年大水坍塌嘉靖四十四年巡按御史李輔題請修築】

  迤東

  撫順所城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一千六百七十一員名】

  邊臺 【 二十二座瞭守官軍一百一十員名】

  本城 【 官軍一千一百八員名】

  新河口臺  舊河口臺  土臺墩   王剛臺

  項清臺   凹兒墩   雙古路墩  核桃山墩

  單古路墩  婁弓兒墩  趙保兒墩  羊升臺

  會安堡 【 官軍四百五十三員名山勢平漫臨境王瘸子屯可按伏古路臺原有中空小墩通賊道路撫順城兵馬可為策應】

  平安臺   舊營墩   板山墩   古路墩

  新添墩   長山墩   蟒山墩   新安墩

  河口墩   小河口墩

  障塞 【 北自懿路三岔兒堡界起南至遼陽東州堡界止土牆一道六千四百九十九丈】

  清河堡等處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四千二百八十七員名】

  邊臺 【 六十六座瞭守官軍三百三十員名】

  東州堡 【 官軍六百三十四員名奉集堡可屯兵白隆山可按伏五味子衝塔兒山空通賊道路撫順城馬根單二堡兵馬可為策應】

  鹻場空臺  靖安空墩  靖安小空墩 靜遠墩

  舊營墩   鎮東空墩  靜遠空墩  孤山墩

  孤山北墩  老虎山墩  靖邊墩   五味子衝

  撫順墩   靖邊臺   塔兒山墩  長嶺墩

  渾河口墩

  馬根單堡 【 官軍五百一十三員名奉集堡可屯兵靜寧小空靜寧墩通賊道路東州清河二堡兵馬可為策應】

  靜寧墩   靖安墩   靜寧空墩  靜寧小空墩

  九嶺墩   木柞口墩  靖寧空

  散羊峪堡 【 官軍三百一十五員名此堡并一堵牆堡孤山堡險山堡江沿臺堡皆嘉靖二十五年巡按御史張鐸奏設】

  嘛呼衝臺  板場峪臺  靜鎮墩   靜鎮空墩

  清河堡【官軍原額六百三十七員名本堡原係提調嘉靖三十九年撫按會題准改守備管轄七堡加添兵馬五百名共一千四十二員名堡南山勢臨境白家佃可按伏威寧營可屯兵鴉鶻關口代子河通賊道路鹻場馬根單二堡兵馬可為策應】

  松樹口墩  鴉鶻關墩  東安墩   靖安墩

  靖虜墩   靖虜空墩  向化嶺墩  靖夷墩

  靖鎮墩   江見背臺  佟家峪臺小鴉鶻關山臺

  青山路臺  丁家峪臺  佛僧嶺臺  水紅峪臺

  一堵牆堡 【 官軍五百六員名】

  小夾河墩  傅二墩   夾河山城墩 代子河臺

  盤嶺墩

  鹻場堡 【 官軍三百七十六員名堡上山勢臨境舍人寨可按伏代子河通賊道路清河靉陽二堡兵馬可為策應】

  南河峪墩  小嶺墩   小峪墩   金保墩臺

  鹻場墩   廈生河墩  石牆墩   新尾子峪墩

  舊尾子峪墩 安寧空墩

  孤山堡 【 軍官四百一員名】

  矮嶺臺   隨行墩   埋塔峪臺  孤山臺

  乾岔兒臺  大張臺   小南河臺

  腹裏接火臺 【 一十五座瞭守官軍七十五員名】

  障塞【自東州起至馬根單南界止劈山邊牆一道八千四百九十二丈一尺木柞五空虎牢一空共一百八十七丈自馬根單起至孤山南界止木柞牆五千四百四十七丈內外虎牢十五空共二干一百一十丈板築牆八百丈】

  迤北

  瀋陽衞城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二千一百三員名】

  本城 【 官軍九百一十七員名】

  邊臺 【 三十一座瞭守官軍一百五十五員名】

  靜遠堡 【 官軍三百四十一員名堡東地勢平漫臨境陳寧堡可按伏沿邊原無通賊道路】

  遠寧小墩  遠虜小墩  遠腹小臺  遠安小臺

  靜長小臺  靜久小臺  靜遠小臺  靜江小臺

  遠得大臺  遠威小臺  遠夷小臺  殷孫兒臺

  鮑家臺   鈕三宮臺

  平虜堡 【 官軍二百七十員名本堡地勢平漫臨境上蒲河屯可按伏林靜大臺空通賊道路瀋陽城兵馬可為策應】

  靜寧大臺  林外小臺  林遠小臺  林靜小臺

  靜立小臺

  上榆林堡 【 官軍三百九十九員名新立倒塔兒空堡可屯兵上羅榆樹臺空通賊道路瀋陽城兵馬可為策應】

  上上臺   上羅臺   上永臺   上安臺

  上寧臺   榆樹臺   榆林臺   榆黑臺

  榆茂臺   榆盛臺   林內臺   林外臺

  腹裏接火臺 【 五座瞭守官軍二十員名】

  障塞 【 瀋陽迤西自靜遠堡接遼陽長營堡界起北至上榆林接十方寺界止土牆一道長九千七百五十二丈】

  蒲河所城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一千二百八十三員名】

  本城 【 官軍七百七十二員名】

  邊臺 【 一十四座瞭守官軍七十員名】

  十方寺堡 【 官軍三百一員名堡南灰岡新立馬空堡可屯兵死魚湖臺月牙湖臺通賊道路蒲河城兵馬可為策應】

  死魚湖臺  刺魚堝小臺 中空小臺  水口小臺

  鎮虜小臺  看花小臺  來龍臺   晾馬山小臺

  十方寺大墩 靜邊小臺  龍灣小臺  月牙湖小臺

  永寧臺   平安墩

  腹裏接火臺 【 八座瞭守官軍四十員名】

  障塞 【 蒲河迤西南自瀋陽上榆林堡界起至懿路丁字泊堡界止土牆一道長五千四百丈】

  開原參將地方 【 官軍一萬七千七百五十員名】

  懿路城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二千五百六員名】

  本城 【 官軍一千六百七十四員名】

  邊臺 【 二十一座瞭守官軍一百五員名】

  丁字泊堡 【 官軍三百三十三員名】

  猪兒山北空 猪兒山墩  猪兒山南空 石家泊北空

  石家泊空  清河口北空 清河口墩  乾溝兒臺

  櫻桃灣空  櫻桃灣中空 沙堆兒空  下塔兒墩

  下塔兒南空

  三岔兒堡 【 官軍三百七十四員名朴七屯可屯兵本堡可按伏黃泥窪通賊道路懿路城兵馬可為策應】

  小河口臺  水門山臺  水門山墩  板山墩

  黃泥窪臺  捨剌山南空 捨剌山北空 鎮安墩

  腹裏接火臺 【 五座瞭守官軍二十員名】

  障塞 【 迤西土牆三十五里迤東三岔兒堡劈山及土牆順長三十一里】

  汛河城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二千五十四員名】

  本城 【 原額官軍一千二百二十三員名新召募軍士二百六十一名共一千四百八十四員名】

  邊臺 【 一十六座瞭守官軍八十員名】

  宋家泊堡 【 官軍二百七十八員名堡南陳鎮撫屯可屯兵平湖口空北水口通賊道路汎河城兵馬可為策應】

  南界臺   平湖口臺  雙夾舟臺  沙河墩

  蔣官湖口臺 南空臺   中空臺   堡後臺

  晃台兒臺  汛河口臺  鐵嶺河口臺 紅泊墩

  宋家泊墩

  白家衝堡 【 官軍二百一十二員名】

  尖山墩   古嶺墩   古嶺南臺

  腹裏接火臺 【 無】

  障塞【迤西宋家泊堡南自懿路丁字泊堡界起北至鐵嶺曾遲堡界止土牆一道順長二十五里迤東北自鐵嶺平定堡界起南至懿路三岔兒堡界止劈山牆一道順長六里】

  鐵嶺城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三千一百四十六員名】

  本城 【 官軍一千五百七十五員名】

  邊臺 【 三十五座瞭守官軍一百六十五員名】

  曾遲堡 【 官軍一百九十二員名堡東南姜華屯可屯兵辜家屯可按伏灣湖口墩通賊道路鐵嶺城兵馬可為策應】

  遼海南岸墩 堡後北空  堡後墩   喜鵲窩北空

  喜鵲窩南空 湖口空   喜鵲窩墩

  平定堡 【 官軍一百四十五員名】

  鎮遠南空墩

  撫安堡 【 官軍二百三十員名堡東石門可屯兵堡南小豹子山可按伏龍潭口北水口汎河口空南水口通賊道路鐵嶺城兵馬可為策應】

  汎河臺   老虎川臺  架礮山墩  山羊山空

  龍潭山空  龍潭口空  鎮平山南空 鎮平山墩

  康安山墩  鎮夷空   蒿子峪空  架礮山南空

  界首山墩  石柱臺

  鎮西堡 【 官軍四百六十四員名】

  鎮遠墩   平頂北山空 平頂山墩  靜虜墩

  平頂山南空 古城北中空 古城北空  古城墩

  古城南空  暗瞭北中空 暗瞭北空

  彭家灣堡 【 官軍三百六員名】

  暗瞭墩   河口臺

  腹裏接火臺 【 二十二座瞭守官軍六十九員名】

  障塞 【 迤西南自汎河宋家泊界起北至開原慶雲堡界止土牆一道四十六里迤東撫按【按:安】堡北自中固柴河堡界起南至汎河白家衝界止劈山土牆一道順長六里】

  中固城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一千五百六十二員名】

  本城 【 官軍八百七十四員名】

  邊臺 【 二十九座瞭守官軍一百四十五員名】

  定遠堡 【 官軍二百八十三員名堡東南李宗海屯可屯兵高麗屯可按伏謝海臺唐腰臺通賊道路中固城兵馬可為策應】

  逍遙臺   平安墩   鄧保臺   謝道臺

  葉玉臺   新添臺   唐腰臺   鎮虜臺

  定遠墩   王尊臺   張釗臺   保安臺

  柴河堡 【 官軍二百員名關門衝可屯兵馬家寨可按伏司貴臺黑鷹窩臺通賊道路中固城兵馬可為策應】

  王伏臺   司貴臺   大山嘴臺  河口臺

  三峯山臺  鎮夷臺   鎮靜臺   水鹻臺

  磨石山臺  陸聰臺   柴河臺   榆林衝臺

  吳剛衝臺  碓臼衝臺  黑鷹窩臺  界首山臺

  鎮虜臺

  腹裏接火臺 【 二十一座瞭守官軍六十員名】

  障塞【迤西南自鐵嶺平定堡界起北至開原慶雲堡界止土牆一道順長三十里迤東柴河堡北自開原南至鐵嶺撫安堡界止劈山牆順長三十里】

  開原城堡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八千四百八十二員名】

  本城 【 官軍四千八百八十九員名】

  邊臺 【 一百一十五座瞭守官軍五百七十五員名】

  慶雲堡 【 官軍三百員名堡南灣子屯可屯兵姑姑屯可按伏平北臺南空通賊道路開原城兵馬可為策應】

  謝海臺   新添臺   新安關   黑林墩

  郭生臺   孫孝兒臺  柳樹兒臺  平北臺

  新安墩   朱五兒臺

  古城堡 【 官軍三百員名堡西南歸能屯可屯兵梁才屯可按伏陡溝兒北空通賊道路開原城兵馬可為策應】

  陳同臺   西慶雲臺  王六兒臺  魏得名臺

  亮子河臺  新添臺   陡溝兒臺

  永寧堡 【 官軍二百二十四員名】

  潘牛兒臺  段來住臺  西金山臺  王廷四臺

  鎮夷堡 【 官軍二百六十員名堡西姜黑屯可屯兵皇甫城可按伏雙架臺西空通賊道路開原城兵馬可為策應】

  汝花一臺  陳寬臺   漢州臺   陳能臺

  雙架子臺  于老兒臺  中路臺   王化保臺

  新架子臺  灣子臺   鎮虜臺   徐四兒臺

  清陽堡 【 官軍三百三十一員名高名屯可屯兵羅二官屯可按伏董頭臺空通賊道路開原城兵馬可為策應】

  白塔墩   白塔空臺  關門兒臺  胡二臺

  黑嘴兒臺  易九頂臺  偏坡臺   董黃頭臺

  三岔兒臺  華興臺   陳官仝臺  大窪臺

  鎮北臺

  鎮北堡 【 官軍三百八十員名靖邊堡屯可屯兵馬巿屯可按伏灰窰臺東空通賊道路開原城兵馬可為策應】

  灰窰兒臺  黑堀堝臺  光山臺   尖山兒臺

  薛那孩臺  那木川臺  木革郎臺  吳佑興臺

  宣榮臺   鎮北關   孤山兒臺  丁板河臺

  爛泥溝臺  安遠墩   南護門臺  毛真臺

  北護門臺  鄒文斌臺

  威遠堡 【 官軍三百六十員名雷七屯可屯兵屈換屯可按伏那木川石峯山臺南空通賊道路開原城兵馬可為策應】

  葉海青臺  新添臺   平頂臺   威遠臺

  那木川臺  平靜臺   夏旺臺   北空心臺

  高架子臺  韓春臺   黑山臺   李力兒臺

  新架子臺  石頭臺   南空心臺  朱敬臺

  范千兒臺  談三保臺  石峯山臺  平虜臺

  靖安堡 【 官軍三百六十員名楊木答兀屯可屯兵黃泥岡可按伏于麻劄臺北空通賊道路開原城兵馬可為策應】

  何北川臺  何奇臺   高興檢臺  老虎巖臺

  新架子臺  于麻劄臺  馬里保臺  扣河大臺

  廣順關   夾河臺   護門臺   賈秀臺

  金忠臺   張海臺   空心臺   康家山臺

  滕旺臺   周鼓手臺  殷毛兒臺  初改興臺

  艾計成臺

  松山堡 【 官軍二百九十員名瞭高山屯可屯兵孟家屯可按伏譚場臺北空張立綱臺南空松山墩北空通賊道路開原城兵馬可為應策】

  新架子臺  長嶺臺   譚場臺   司能臺

  李毛頭臺  東安臺   張立綱臺  礦山臺

  石門臺   松山墩

  腹裏接火臺 【 七十座瞭守官軍二百一十二員名】

  障塞【迤西自中固城定遠堡界起歷慶雲古城永寧三堡土牆一道共六十里迤北鎮夷堡土牆清陽鎮北二堡劈山為牆共一百一十六里迤東自威遠靖安松山三堡至中固城柴河堡界止劈山為牆順長九十五里】

  險山參將地方

  險山等處墩臺障塞操守 【 官軍七千二十六員名】

  邊臺 【 七十四座瞭守官軍三百七十員名】

  洒馬吉堡 【 官軍一百八十五員名】

  乃木嶺墩  乃木空墩  洒馬吉墩  石洞墩

  大峪口墩  東護城墩  石嘴墩   八度河墩

  陡嶺墩

  靉陽堡 【 官軍一千四十四員名本堡山勢窄狹臨境湯頭峪可按伏湖口白山靉陽峪通賊道路新安險山二堡兵馬可為策應】

  乃木空   解獨墩   草河墩   山西墩

  新盤嶺墩  山西空   山東空   河口墩

  門八會墩  你木墩   山東空墩  大孤山墩

  長嶺墩   新水墩

  新安堡 【 官軍五百二十六員名堡上山勢臨境石嶺兒梁家峪可按伏鎮虜臺古城臺界空通賊道路靉陽鳳凰二堡兵馬可為策應】

  架礮山臺  逃夫峪臺  石嶺臺   石嘴臺

  石河臺   松嶺臺   長佃子臺  黃嶺臺

  土門臺   果林葬臺  雙嶺臺   孤山臺

  古城臺   鎮虜臺   鎮北臺   二道嶺臺

  舊逃夫峪臺

  險山堡 【 嘉靖四十二年撫按會題設立參將駐鎮本堡新募並原伍官軍三千七十四員名】

  險山臺   鎖果植臺  松嶺臺   孤山臺

  散羊峪臺  枕頭嶺臺  泥河臺   威靜臺

  威遠臺   鎮北臺   光遠臺   葡萄峪臺

  山城峪臺  長嶺臺   假鎖果植臺 煙衝嶺臺

  舊鎖果植臺

  寧東堡 【 嘉靖四十三年撫按奏設官軍五百員名本堡可屯兵設伏有警險山江沿湯站兵馬可為策應】

  王綱戶頂臺 湯頭孛羅臺 黎支峪臺  山場峪臺

  寺兒峪頂臺

  江沿臺堡 【 官軍三百八十三員名本堡可屯兵設伏有警湯站寧東兵馬可為策應】

  邦山臺   土口兒臺  古河臺   銅匠峪臺

  松嶺臺   腰嶺臺   乾灘子臺  石場峪臺

  歪頭山臺  嶺子峪臺  核桃峪臺  瓦子嶺臺

  湯站堡 【 官軍三百六員名賊從寧東入犯險山兵馬可為策應江沿寧東二堡兵馬可為截殺】

  鳳凰城堡 【 官軍一百一十三員名】

  鎮東堡 【 官軍四十員名】

  鎮夷堡 【 官軍七十四員名】

  草河堡 【 官軍四十四員名】

  青台峪堡 【 官軍四十員名】

  甜水站堡 【 官軍八十一員名】

  腹裏接火臺 【 四十九座瞭守官軍二百四十五員名】

  障塞 【 自孤山南界至江沿臺西界止木柞牆共六千八百一十七丈虎牢柞四十一空共五千四百七十三丈石垛牆八空共八百五丈】

  此遼東沿邊城堡墩臺障塞兵馬也夫遼南望青徐北引松漠東控海西女直諸夷朝鮮百濟新羅諸國西連平薊為神州襟吭枕山抱海風氣勁悍士馬甲於天下若乃山谿之險天造地設崇形勢據險隘察遠近辨勞逸識者恆汲汲焉兵法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物理不可不察也故今編次于沿邊要害獨詳焉即是考之不必聚米借箸利害得失較然矣

  沿海城堡墩架

  金復守備地方

  金州等處城堡墩架操守 【 官軍一千六百四十六員名】

  墩架 【 九十五座瞭守官軍三百六員名】

  本城 【 官軍五百八十六員名】

  北廟臺   陳家島臺  兔兒島臺  紅巖子架

  黑風樓架  善山臺   和尚島臺  石門架

  大黑山臺  望城岡架

  旅順口 【 官軍一百八十二員名】

  鐵山臺   黃井山臺  爪牙山臺  磐石洞臺

  西山頂臺  山頭臺   沙州臺   中眼臺

  左眼臺   右眼臺   長沙空臺  南門臺

  石門臺   八里莊架  廟兒山架  蕎麥山架

  堝塔山架  羊頭凹臺  野雞島臺  馬練山臺

  伯母山臺

  木場驛

  黃羊川臺  平島臺   沙河口臺  青泥凹臺

  羅家口臺  木場山架  虎狼山架  泉水山架

  雙廟山臺  營城山臺  獨山架   狗兒峪架

  鞍山臺   牛心山架臺

  望海堝堡

  海青島臺  盧家口臺  豹子山臺  馬雄島臺

  塔兒山臺  空心臺   小黑山臺  孛蘭臺

  老鸛嘴臺  舊老鸛嘴臺 紅山兒臺  青山兒臺

  曲旗屯架  花心架   丁字凹架  清水河架

  吳家嶺架  何旗屯架

  紅嘴堡 【 原廢嘉靖三十三年新復官軍一百三十五員名】

  舊石山兒臺 紅嘴臺   韓家灘臺  峰堠嶺臺

  謊煙臺

  歸服堡 【 原廢嘉靖三十三年新復官軍一百三十員名】

  榆樹莊科臺 楊家套臺  歡喜臺   平陽臺

  窟竉臺   湧道臺   松子臺   濫石臺

  虎頭臺

  黃骨島堡 【 官軍二百一十四員名】

  七寶臺   中心臺   總管臺   望海臺

  出海臺   背陰臺   青石臺   九轉臺

  皂隸臺   龍灣臺   虎頭臺   褡褳臺

  接火臺   樣臺

  石河驛

  平島臺   孛羅店臺  石頭寨臺

  鹽場堡

  缸窰臺

  復州城堡墩架

  墩架 【 二十九座瞭守官軍一百四十五員名】

  本城 【 原操達舍五十二員名近調取廣寧操備】

  龍王山臺  八家鋪臺  老鴉島臺  駱駝山臺

  石家島臺  青海口臺  榆林山臺  長生島大山臺

  大孤山臺  沙河鋪臺  沙河山臺  中島西南嘴臺

  松山臺   流星島臺  墳門島西臺

  欒古驛

  古城鋪臺  沙河鋪臺  欒古山臺

  羊官堡

  流星島臺  松山臺   北青海口臺 石家島臺

  駱駝山臺  老鴉島臺  野豬山臺  橫頭山臺

  胖頭山臺  大黃山臺  大孤山臺

  蓋州衞城堡墩架

  墩架 【 八座瞭守官軍餘丁四十員名】

  本城 【 軍士無】

  梁房口臺  狼山臺   伴仙山臺  團瓢山臺

  深井臺   兔兒島臺  歸州臺   葦子套臺

  熊岳堡

  五十寨堡

  伏兵堡

  右屯衞 【 官軍三百一員名此廣寧衞也以皆沿海墩架故盡于此】

  墩架 【 四座瞭守官軍二十員名】

  淩河口臺  青墩木架  白馬溝臺  船家埠臺

  腹裏接火臺 【 五座瞭守官軍餘丁二十五員名】

  障塞 【 以上四衞係腹裏地方俱無邊牆】

  此遼東沿海關隘墩架也蓋自劉江望海堝之捷而倭寇不敢北侵自山東海運廢而墩空日益廢弛於是旅順諸堡視無復用識者有隱憂焉自嘉靖三十三年巡撫江東題增人馬三千改備禦為守備專一防倭嘉靖四十年以來撫按議行凡城堡墩架銳意修築思患預防頗為得策是以沿海一帶甲兵鱗集城堡牙制墩

  架星列非特可以備倭夷而北虜侵軼亦可無患矣茲故志之非為侈美前人所以重望嗣後者時加修葺云

  ○路臺【嘉靖二十八年巡撫蔣應奎自山海直抵開原每五里設臺一座歷任巡撫吉澄王之誥於險要處增設加密每臺上蓋更樓一座黃旗一面器械俱全臺下有圈設軍夫五名常川瞭望以便趨避】

  前屯衞地方

  宮家臺   丘家臺   李家山臺  鎮遠鋪臺

  咠家臺   樓家嶺臺  中前頭臺  火燒橋臺

  松嶺臺   趙家墳臺  麻池溝臺  陡坡臺

  王剛臺   印山臺   田家墳臺  石河臺

  張家臺   大煙臺   范家臺   西雙墩臺

  亂岡臺   東雙墩臺  東坡頭臺

  寧遠衞地方

  界首臺   營盤山臺  東嶺臺   史家山臺

  曹家山臺  龐家山臺  金家山臺  楊家山臺

  土煙臺   乾溝臺   鹽場河臺  架礮山臺

  李家墳臺  七里坡臺  四里河臺  青墩臺

  吳英嶺臺  乾柴嶺臺  長嶺臺   五里河臺

  古墳堆臺  薛嶺臺   皂隸山臺  徐家山臺

  臭柳河臺  賴家橋臺  蔡家山臺  朱家窪臺

  青石嘴臺  東界臺

  錦州城地方

  七里河西臺 七里河東臺 杏山西臺  觀察山臺

  劉習臺   夏榮臺   黃土嶺臺  姚鐵屯臺

  張達子莊臺 石門臺   熊林莊臺  淩河東臺

  趙成莊臺  何指揮莊臺 紫荊山臺  邵木莊臺

  韭花山臺

  義州衞地方

  石家堡臺  戚家臺   王謙臺   松林臺

  泥河臺   娘娘廟臺  忤頭山臺  黃真臺

  廣寧城地方

  興安堡臺  遭王鋪臺  窩堝鋪臺  土煙臺

  榆林鋪臺  新鋪臺   潘釗鋪臺  宋家屯臺

  鵝食屯臺  佃戶屯臺  四塔鋪臺  壯鎮鋪臺

  二十里鋪臺 于家莊臺  十里鋪臺  接官廳臺

  青雲臺   單英臺   十里鋪臺  井家臺

  二十里鋪臺 火燒橋臺  東空臺   潮溝鋪臺

  雙樹臺   雙樹東空臺 茨榆堝臺  三里橋臺

  右屯衞地方

  黑林莊臺  張禮堡臺  沙堝鋪臺  七里小灘臺

  榆林鋪臺  遭王臺   石橋臺   山西臺

  山頂臺   站北臺   山後臺   土臺

  鎮武堡地方

  老鴉莊臺  腰站臺   接興臺   倒橋臺

  西頭臺   楊遇春臺  火興臺   東頭臺

  龍灣臺   清泉鋪臺  平洋橋臺  高橋鋪臺

  轉灣臺   高墩鋪臺  七里溝舊臺 三里橋臺

  太平山臺  七里溝臺  三岔河北岸臺河灣煙墩臺

  河灣鋪臺  河墩舊鋪臺 橫濠臺   湖背臺

  海州衞地方

  土河鋪北空臺土河鋪南空臺三里橋臺  西雙屯臺

  景旗屯臺  上壩臺   一壩臺   牛莊東空臺

  牛莊西空臺 五里墩臺  響水溝臺  張家灣臺

  遼陽城地方

  五棵樹臺  中橋臺   大閭山臺  小閭山臺

  高橋臺   甘橋臺   湯池臺   向家窪臺

  白廟兒臺  八棵樹臺  孤樹臺   土煙臺

  三道壩臺  高五堡臺  北團山空臺 虎皮營

  板橋鋪臺  哈莊臺

  瀋陽衞地方

  殷孫兒臺  鮑家臺   鈕三官臺

  蒲河地方

  古城臺   黃隆孫臺  北煙臺   北界臺

  王延壽小臺

  懿路地方

  泥溝臺   甘溝臺   正家墩   寒坡嶺墩

  北新墩

  汎河地方

  李倫臺   舊服臺   孫家廟臺  甘溝臺

  南腰臺

  鐵嶺衞地方

  老虎衝   姚家窪臺  五里墩   陸家墩南空

  陸家墩北空

  中固地方

  青水溝臺  沙河臺   冷飯臺   城南大路臺

  開原城地方

  四里莊臺  葉華清臺  南窪臺   團山兒臺

  險山堡地方

  路臺無

  金州衞地方

  路臺無

  復州衞地方

  古城鋪   欒石臺   麻河鋪   沙河鋪臺

  龍王山臺  八家鋪臺

  蓋州衞地方

  迷鎮山臺  孛羅山臺  觀稼山臺  青涼山臺

  青泉山臺  五十寨山臺 黑塔山臺

  ○路河

  自廣寧東制勝堡起至海州東昌堡凡一百七十里先年海運於東昌堡南十八里布花堡由路河通運至廣寧今制勝堡東下卸軍民商販亦便且盤山東三站每霖雨河水泛溢常阻軍馬策應正統間遼東都督巫凱奏築沿河堤岸為長廣道河水通行自海運罷河道多淤塞嘉靖四年巡撫張連奏請濬治委管屯都司韓承恩起調定遼海蓋等衞夫丁挑挖旋復淤塞四十一年兵部侍郎葛縉以邊牆一時難於迄工奏准修路河通舟楫搤虜不得入犯四十二年巡撫王之誥委閑住總兵羅文豸動支奏請銀兩起調定遼廣寧海州等衞軍夫挑挖河深一丈闊二丈三越月工完按路河先年止通舟楫今專制虜必河水深流不竭始稱地險考廣寧一帶路河水自境外羊腸河經鎮武堡高橋鋪由鐮刀湖入海沙嶺一帶路河自三汊西潮河亦流高橋鋪入鐮刀湖二水合流惟沙嶺居中地形高多沙河易淤議者欲相地形稽先年長廣道備築泊岸更設閘幾處時其收洩庶河道不淤河水不涸邊防既固水利且興霖雨有泊岸緩急便於軍馬否則挑挖雖勤無補障塞徒重勞民力虛糜錢穀已爾此設險樹防者宜詳察焉

  ○永利閘

  瀋陽城西北平虜堡南河一道弘治十七年建永利閘一座于河東南在今永利閘臺邊長川臺軍閘水以搤虜騎不得渡河犯腹裏瀋陽等處閘高一丈五尺闊二丈五尺閘東南到瀋陽城三十里去本堡三里離邊一十三里先是虜寇時常入犯建前閘閘成河水積聚深盈有警瀋陽人馬或自望平臺策應或自小黑林臺策應或自閘邊臺策應水阻其前兵躡其後合城堡為援多得奇功考河源自懿路三岔兒堡東經流蒲河城南凡八十里為邵家河水深闊順長歷三十里西為望平臺河水淺窄虜輒自此衝突腹裏議者遂建閘其間取去城堡近便易於瞭守將河水閘住不令通行閘下水既深盈從閘板口下順西流歷鎮遠堡至遠夷臺水口出境入遼河閘之北止平虜堡倒塔兒王指揮四五屯各有臺圈堪以保障其腹裏居民春夏秋三時賴閘阻搤及冬收斂入城共保萬全年久閘壞虜入犯如走平地往歲嘗猝至瀋陽城西搶掠無所禦地方官民每欲修復以工費浩大因循而止嘉靖四十四年夏四月巡按李輔按其地詢察機宜以瀋陽此閘係要害不可廢亟行分守右參議張邦土查議興修屬瀋陽備禦官郭承恩經歷陳宰督完新石閘一座基址仍舊經畫綜理多昉南閘河之制視昔則堅久矣閘口向西高闊如舊閘河身橫過五丈二尺兩岸各砌馬頭一座入河身二丈順長三丈五尺中為閘門一丈二尺物料用大石九百塊每塊長六尺厚一尺五寸闊二尺每塊用鐵銀錠二箇共用一千四百四十箇每箇鐵重七斤石灰六百石用油和抿縫閘板用松木枋十塊通計用銀一百二十兩有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