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暴雨的拷问

 红瓦屋图书馆 2012-06-30
大暴雨的拷问
金寒梅
  金寒梅

  申城刚入梅,一场暴雨,“淹”声四起:松江车墩镇、金山山阳镇、浦东惠南镇、闵行莘松路等区域积水为患,南汇新城成了泽国,马路上积水最深达40厘米……

  耐人寻味的是,大暴雨中,积水严重、频频告急的地方,大多是一些开发建设集中、城市化速度较快的地方。有关专家指出,这暴露了城市化背后的“软肋”。

  首先,开发过程中河道被擅自填堵,打乱了水系。近20年来,本市在大兴土木的建设中,以河道为主的水面积在河道填埋中持续减少,“人不给水留道”,暴雨降临,水泄不通,必然会淹没道路与房屋。

  其次,城镇排水系统不适应发展要求。值得深思的是,城市化过程中,市郊一些地方地上“市容市貌”花团锦簇,地下基础设施却相形见绌。据了解,由于改造地下排水系统成本高,且属于隐形的“地下工程”,于是有人暗渡陈仓,应改造的地方迟迟不改。

  再次,一些市郊道路和居民区规划不合理。市郊城镇积水处往往地势较为低洼,周围既没有河道,又没有配套足够的排水能力。一旦出现暴雨,水流汇集,往往短时间便成为一片泽国。甚至河道内水位已退,这些地方的积水也一时难退。

  值得深思的是,引发一些城镇涝灾严重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快速城市化浪潮背后的“人祸”。道路、房产建设热度不减,个别建筑商利欲熏心,大量填堵河道,只填不开,违背“先开后填、以水还水”的承诺,而且随意将黄沙、水泥、泥浆等建筑垃圾违法排入下水道,而有关部门监管不力。

  面对大暴雨的拷问,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应该有所反思——

  当前,不少城镇排涝系统的建设标准还非常低,合理确定城镇防汛排涝标准,加大投入,增强城镇的“排泄”功能应该是当务之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