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的热心传播者——记市政协副主席祝瑜英

 老山头的图书馆 2012-06-30


         / 章凭

瑜英这个名字在衢州家喻户晓。最初是作为从事文化工作的纯官员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现在虽仍为官员,但身份则更复杂了:市政协副主席、市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市诗词学会会长、市政协诗书画之友社社长、政协艺术团、古琴社负责人等等,除政协副主席一职表明她政府官员的身份外,其余与皇粮奉禄无关的一连串闲职,恰恰折射出了她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热心与激情。她像一团火,在点亮人们心中文化的火种;她像一阵雨,浇灌着精神文明的花圃……

    诗词学会老树新枝  
  
      祝瑜英任教的时候,是当地教育界有名的才女,从政后,对文教、艺术的热情丝毫不减。在县(市)分管教文卫体计生工作时,开会作报告常常即兴赋诗作对,是圈内人人皆知的才华横溢的官员。1992年,她出任衢州市政协副主席,参加了由傅春龄任会长的市诗词学会。她卓越的组织能力和多姿多彩的才情,深得老同志的厚爱。年事已高、对她的才干和热情赏识有加的老会长多次与她交流沟通,希望她薪火传承,接过他身上的担子,掌管诗词学会。其时,市诗词学会在老会长的经营下,团结了一批学有所长的老诗人,他们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热心诗词交流和合作,多年坚持,成果斐然,年年都有《衢州诗词》专辑问世。这样的事业确实需要一个热心且有号召力的引领人。2002年,祝瑜英参加省诗联学会年会回来后,向市政府领导和宣传部请示举办三衢诗会之事,获准后,在筹备省三衢诗会过程中,正式参与诗词学会的领导工作。    
     2003年市政府和省诗词学会举办的三衢诗会真是盛况空前,来自北京、南京、香港及本省、市、县的120多位诗坛名宿,吟诗填词700余首,撰联50余副,短短三日的诗会诞生了一部名为《衢州咏》的诗集,在衢州文化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几天的诗会,既是文化的盛宴,也是精神文明的盛典,祝瑜英深受感染,诗兴大发,作诗赋颂:欲会诗俦梦作东,彩云千叠意千重。年年水落花红。是岁家乡歌胜处,新雏老凤聚幽桐。高山流水乐淙淙。(《浣溪沙·圆梦》),并在会上当场吟唱,表达了诗人作为东道主以诗会友欢聚家乡的喜悦之情。会后,系上诗会情结的祝瑜英趁热打铁,着手支持基层,健全诗词学会,她深入各县(市、区)游说,促进各县(市、区)诗词学会建立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几次将全市诗词爱好者集中起来,请全国诗词学会名家讲课,提高诗词爱好者对古诗词的欣赏和写作能力,诗词学会的力量不断壮大。目前,市县二级诗词学会会员近二百名,各级诗会活动频繁,时有佳作问世,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诗教活动如荷花初种  
  
  长期从事和分管文化、教育工作,祝瑜英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她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根基,根基壮实,才能吸收其他文化素养,嫁接其他先进文化的枝桠,从而结出现代文化的果实。要使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只有从强本固基着手。现在人们对自己的根文化认识混乱,文化自信不足,精神产品少而质量不高,近几年,我国经济国际贸易都是顺差,唯有文化产业是逆差,据2005年统计,图书报刊进口是出口的4倍,音象电子产品进口是出口的14倍,以至我国儿童成长在民族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的社会环境中。她深感民族文化安全问题的真切存在并为此担忧。她说,孩子们的玩具和学习用品都是外国的或是仿外国的,由于长时间熏染的结果,多数孩子爱吃洋饭、穿洋衣、过洋节、听洋歌、看洋片,这样的社会化过程,叫孩子们怎么安放他们的中国心?他们的爱国爱乡之路将十分曲折坎坷。不少孩子出国后,对本国文化的一问三不知,不但使外国人从内心里看不起,就是自己也会深感自卑和无所适从,成了一个缺少文化认同感、没有精神家园的边缘人。这种状况的人是非常痛苦的,他会是一个灵魂漂泊的文化流浪者。    
  古经典诗文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上一辈身在异国、心系故乡的华人多爱以诗词表达爱国恋家的情怀,看君已是无家客,犹是逢人说故乡说的就是这种心态。可见爱国恋乡之情与童年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常成正比。三岁到老,小时候接受的教育会深刻地影响人的一生。她认为靠现用教材中的传统素养远远不够,应在地本、校本教材中加大经典古诗文的教学份量。尤其幼儿园、小学,应抢抓儿童机械记忆、模仿记忆强的时机,下民族文化的。在这种认识的催化下,祝瑜英开始了她的种荷花运动,她四处游说,希望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的环境,尤其是在幼儿园、中小学要强化经典诗文诵读工作,将做人的道理和民族文化的种子植入孩子心田,不以说教而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浸润方式,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养成方法传播教育。    
  2005年,祝瑜英与安居及手牵手幼儿园曾一飞园长(两家幼儿园为同一个园长)谈起这个愿望,俩人一拍即合,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从此变成了现实:让一字不识的幼儿背诵指定的古诗文。    
   为统一认识,幼儿园组织一个全体老师、家长参加的六百人大会。祝瑜英给他们作了三个小时的交流。活动得到多数家长的支持。    
   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对此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    
   从小小班到大班,每天早上和下午指定朗读和背诵古诗文的时间,孩子们摇头晃脑,稚气的声音此起彼伏。小小班背诗词《弟子规》《三字经》,中班大班背《道德经》、《论语》等。祝瑜英要求学校不仅教读背诗文,还要营造三种环境:(1)视觉环境;(2)听觉环境;(3)心理环境。让孩子们浸泡在中华文化的韵味中。她约法三章,一不要求考试(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二不要求考核(不增加老师工作压力);三不额外收费(不增加家长负担)。只要求每天早晨和下午各15分钟诵读古诗文经典,日日坚持,持之以恒;教学时,学生要一字一字地用手指点着朗读。虽然没有严格的戒律和约束,但在良好的诗文教学氛围里,孩子们对古诗文的热情像圣火一样地被点燃,他们你追我赶,相互竞赛,往往家长和老师还没来得及记住的篇章段落,孩子们却早已倒背如流。一年下来,在完成其他教学计划的同时,大班200多个学生将5000字的《道德经》背得滚瓜乱熟,而一个字一个字点着朗诵的教学方式,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之中认识了许多文字,一些孩子甚至能为家长读《钱江晚报》。经典诗文教育活动不但开发了孩子们的智力,增加了孩子们的信心,更使他们充满成功和光荣的感觉。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孩子们不但要熟练地背诵古诗词,而且要读了算数,践行课本倡导的内容,如读《弟子规》,就要让他们懂得回家要孝敬老人,尊敬长辈,尊重同学和邻家兄弟姐妹等等。这样的古诗文教育活动,比所有空洞的说教都有作用,对于培养孩子们爱已爱人、知书识礼、顾全大局等等优良美德有着潜移默化的良好作用。原先观望的家长们看到这一喜人景象,由衷地感谢,说:没想到诗文教读活动效果这么好,孩子们越读越感兴趣,越背越快了。中华诗词学会和省诗词学会的专家考察这两个幼儿园后都赞不绝口。此外,她和诗会的诗友们一起扶持、培养了二个浙江省诗教基地,即巨化四小和常山阁底小学(全省只有六所小学诗教基地)。    
   为什么对经典诗文传播如此热心?祝瑜英说,一、这些经典经千年流传不绝,必有其存在的奥妙。从道德教育方面看,它们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符合孩子生理心理成长发育的规律,如孔子的孝道,从爱自己、爱亲人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再到立身行道以身许国,即爱人民爱国家,可谓三贴近(贴近儿童生理、心理和生活),它们针对性强,培养的是独生子女爱憎分明的情感和日常为人处事的道理,以矫正和补充目前这方面教育的缺乏;二、这些经典诗文文句押韵、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便于记忆,容易推广,而且经典诗文中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德、精神、韵律之审美价值,正是养成中华民族特有气质的好素材。祝瑜英把这样的活动称为种荷花运动。她说,有人认为现在社会风气不好,世风日下,更有甚者,对儿童的教育缺乏信心,认为传播和推广传统优良道德也是徒劳无益,起不了大作用,但她不予苟同,她认为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只要大家立足于当前,脚踏实地地去干它十年二十年,那么就能培养下一代成为具有和谐的性情、完善的人格、独立的心态、创新开拓精神的大写的中国人。这就好比种藕,种下去的是藕,长出来的必定是荷花,周边的污泥烂物都将是它成长的最好养料。   

  为了这个种荷花运动,祝瑜英现在主要做两件事。一是送书;二是宣传发动,包括作报告。她认为,弘扬两子文化关键在行动,各相关人士都应从我做起,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她在《乐教和经典诗文教育推广日记》中,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她每天的工作日程:     
   200692:为安居、手牵手幼儿园600多名家长作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和谐发展的报告;   
   822:向江山教育局领导、妇联主席宣传国学教育,请他们支持推广此工作;(不久,江山市妇联与教育局联合举办了诗词诵读大赛,各幼儿园、小学踊跃参加——编者注)    
   20074:买了十套《儿童中国文化导读》,已送×××××等。   

    ……    
   送书就是送《三字经》、《弟子规》、《老子》、《论语》、《大学》共五本古典书籍。为了不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她四处奔波,与印刷公司商量,叫他们保本印刷,支持古诗文教育活动。在她的鼓动下,政协委员中的企业家谢招修、吴水英、戚文萍,律师卢礼成等都慷慨解囊,赞助印书费用……目前,她免费发送的书籍已达28000册,动员学校、单位自行印发145万册,凡是机关大院有兴趣的干部、凡是有心开展此工作的教师、凡是有缘的社会人士直至偏远的湖南镇小学、灰坪小学……她都热心地送上一批书,并嘱其热心推广。记者在采访期间,得到她赠送的20100本古诗词,当听说记者转赠的古典诗词得到圈子里文化人的热爱时,她脸上的笑容像花儿一样绽放,心满意足的神情不经意地写在眉目间。    
  每次送书都是一次传统文化的宣传,而宣传的手段又是那么丰富,她像播种机一样,走到哪就将荷花”“到哪。将古典诗词的迷人魅力像种子一样地撒播出去。为让更多的人都来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彩,来享受祖国文学的载道养德,演讲便成了她诗教活动的延伸和生发。只要有人需要,只要有单位邀请,无论是城里几百人的大会,还是山乡几十人的小会,她有求必应,毫不推辞。她总是细心地备课,激情地演讲。她的演讲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对象,从不同角度切入,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旁征博引,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有时以理论为主,有时以事例为主;有时娓娓而谈,有时慷慨激昂;有时严肃庄重,有时趣味横生。语调抑扬顿挫,始终充满激情,听者无不愉悦,无不受教。目前,通过各种渠道已有近5000人聆听了她关于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和谐发展的演讲。    
 123,天气严寒,祝瑜英应邀给市中级人民法院上廉政教育指导课,依然从古典诗词、传统文化入手,但结合的是法院的实际,现实性和针对性更强,从下午一点半开讲,到四点半结束,三个小时,中间没有一人离开。法院副院长何成林评论说:祝主席对古典文化的研究非常透彻,从治国平天下的高度,揭示了在全球化的今天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修身养性的角度,讲了俭以养德,不贪不占,廉洁从政的必要性,这些对干警很有启发和教育意义。

   民乐与古琴双翼齐飞    

   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热衷于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的祝瑜英,在政协这个人才辈出的舞台上找到了用武之地。    
   衢州是个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发挥政协特殊优势为文化名城建设服务,成了政协主要领导郑樟林同志关注的问题。2005年,分管这项工作的祝瑜英开始深入探索这个问题。一次,她到仲尼中学调研,看到从湖南大学毕业的一音乐教师,正在教学生吹奏乐器。祝瑜英上前与他们攀谈起来。她问:作为音乐爱好者,你最希望有关方面为你们提供什么?他回答:最好有民乐方面的组织,以便切磋交流。事后,祝瑜英与同样爱好音乐的政协常委钱来标和原人大常委汤志瑜谈起此事,萌发了组建民乐队的想法。钱来标是衢州有名的道情艺术说唱家,汤志瑜又是原来剧团的打击乐手,平时他们常常在一起切磋技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200512月,由钱来标担任队长,以热心于拉二胡的退休琴师张亮为副队长的政协民乐队终于成立,民乐队一下子集中了20多个骨干。没有固定场地,祝瑜英跑到西区管委会,向他们借了位于衣锦坊的一处房子作训练场,(后因队伍壮大,又移师位于杨家巷的政协委员谢招修的待用房中)。基本乐器由成员自带,大的乐器如大鼓、大贝司、大提琴、杨琴和其他乐队用具及演出服装等等,祝瑜英亲自发动,争取领导和有关部门支持。第一场演出,连上述设施和服装等化费共筹资近10万元,为民乐队的成立和生存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    
   民乐队对外是政协的艺术团,他们由现任市(县、区)政协委员和老委员中的文艺骨干、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参加政协的人民团体中的文艺骨干以及本市有影响的文艺界政协之友组成,为了锻炼这支乐队,促进我市民乐队伍的发展壮大,祝瑜英投入大量精力和心血,尤其是为了2007年的新年音乐会,她从定曲目、招集队伍、筹集费用、准备乐器到排练时的督排,全程介入,亲力亲为。最后一个月,经常加班泡在训练场。由于成员来自各个不同的行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单位的骨干和带徒的教师,因此集中排练困难很多。每当遇到这个问题,她就一个个打电话催促,直到对方到场。到最后半来个月,祝瑜英将日程表一一排出,人手发放一份,并张贴在墙上。几月几日何种曲目,谁负责谁操作在什么地方站什么位置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日程表扉页上人生几何,同仁同歌;振兴国乐,天地人和几个大字和和而不同等条幅,无形当中振奋了精神,增加了动力,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衢州市政协2007移动之韵,和谐之音新年音乐会隆重开幕。市主要领导除了外出开会的其余全部出席,来自各部门、各民主党派的代表、衢州学院艺术系的师生和市区各中小学校的音乐老师、音乐爱好者600多人济济一堂,鸦雀无声。舞台布置古朴典雅,华丽中不乏厚重,与民族管弦乐曲风格谐调,相得益彰。乐队成员配合默契,上台以后共演奏了15个曲目,当中没有离开过舞台,直到晚会结束。这是衢州有史以来首次大型民族管弦乐晚会,曲目格调高雅,音韵之和谐,引起很大的轰动。音乐爱好者们伸出大拇指,纷纷称颂政协艺术团会集了全市民乐高手,为大家提供了一次难得的音乐盛宴。衢州电视台全程录制了晚会,春节期间,在电视台多次播出,其中正月初三播出就达2次。    
  这次演出,也获得了其他意想不到的效果,原先各自为政的民乐界的关系更加融洽了,队员们学艺的积极性更加高涨,要求加入乐队的音乐爱好者一批接一批,其中有退休老师、个私老板、个体工商户和赋闲在家的市民,现在艺术团的基本成员已近30人。    2007年,艺术团在参加浙江省婺剧促进会婺剧曲目器乐方面的比赛时喜捧全省金奖。省民族器乐协会会长卢竹音先生专门给祝瑜英发来短信祝贺。颁奖时,省政协领导十分高兴,赞叹不已.如今这支以民乐器乐为主的艺术团,不仅活跃在政协组织的各项活动中,而且还深入基层,结合时事,参加计划生育、十七大精神、新农村建设等宣传和演出,成为传统文化宣传的一支生力军和轻骑兵,深受群众的欢迎。    
  古琴是国家第一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从春秋一直流传几千年。它是真正的中华传统民族乐器,钟子期和俞伯牙就是借助古琴艺术成就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美丽传说。它与其他乐器不同,声音素雅而不华丽,低柔却不乏高妙。热爱传统文化的祝瑜英在偶然的一个机会了解了古琴的历史,尤其是古琴史上我市先贤毛敏仲、祝公望留下的光辉业绩,更激励了她,她认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后代不仅要挖掘、整理历代先贤的典籍,更应该弘扬古先贤的精神,使他们的创造得以继承、发展。从此,被古琴文化蕴含的深刻意韵和独特而古老的魅力所折服,她深深地迷上了这门传统而古老的艺术。她将古琴艺术一宣传,几个志同道合的琴友便开始了古琴艺术的学习和探索。她不耻下问,先是拜衢江区文化馆沈华龙老师为师,并多次赴杭拜师衢州籍名师徐晓英,向杭州西湖琴社名师徐君跃高足袁功盛学习琴艺,一边学习,一边结识了许多志趣相投的学友,两年来,身边聚集起了20多个同道。为了宣传和扩大古琴文化的影响,吸引同道壮大队伍,200710月,三衢琴社成立。成立那天,省民族学会会长卢竹音、中国琴会常务理事、古琴专家委员会委员、霞影琴馆馆主徐晓英、徐君跃作为顾问到会祝贺,市音乐学会会长和政协领导参加了成立仪式。那天,邀请了省内名家和社友当场操琴,一时间,优美高妙的古琴曲让在场听众如痴如醉。当天下午还为60余名古琴爱好者举办了名家讲座,有力地宣传了古琴文化。    
   作为一种乐器,古琴更多地是弹给自己和知音听的,它是慎独、守志精神的象征物,它虽然动听,却非音乐性,而是文学性的。因此,琴社社员都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他们不时雅集,论文操琴,相互切磋互相交流,每当这时,高雅的曲子便优柔地在社员心中宁静地流泄,一时,时空倒转,今昔交融,天地间只有永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