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敬畏之心不可或缺

 雨如烟精品书馆 2012-07-01

图片

 
 
 

敬畏之心不可或缺

 
   近日从媒体看到两则新闻:一则是,北大学子成立猫协,专门照料流浪猫,350多只校园流浪猫却能以此为家,得到学子们的精心照料。在北大师生眼里,它们不是野猫,而是“流浪的天使”。另一则是,石嘴山市女孩张洋患白血病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并纷纷伸出援手,石嘴山市政府为张洋送来10万元慰问金,使这个曾一度绝望的19岁女孩看到生的希望。两则新闻的背景不同,对象不同,但表达的主题是共同的,无论是对待小动物还是自己的同胞,他们都有一颗敬畏的心。
  敬畏的本义是敬重与畏惧,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法国人阿尔贝特?史怀泽,被爱因斯坦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他认为,敬畏生命,生命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的大事。在茫茫的宇宙和无尽的时间长河中,由于生命的极其有限性和不可重复性,这将使得我们把生命看成最重要和最宝贵的东西。敬畏生命并不仅仅是我们——人类的生命,对一切生命包括既有的和逝去的生命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
  《圣经》有云:“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始。”在我看来:“敬畏生命,是智慧的开始。”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敬畏生命,不仅要刻在心里,更要付诸在行动中。笔者看过弘一法师的传记,其中有这样的描写: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每当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尊重逝者作为敬畏生命的一种特殊方式而成为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我看过《袁崇焕传》,1630年,一代抗清儒将袁崇焕被崇祯帝冤杀,其帐下谋士佘氏舍家忘死偷葬袁帅首级。从此,300多年来,佘家世代为袁大将军守墓。连一名美联社记者采访后都感慨无比:“我们美国立国也就二百多年,你们佘家却为一个人守墓三百多年,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佘家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女士说:“不为别的,就为忠义两字。”我觉得,“忠义”二字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其中就包含着对生命的敬畏。“清明时节雨纷纷,丧葬之人欲断魂”。清明节是我国的法定节日,每逢清明前后,人们以各种方式寄托追思与缅怀,在平静与肃穆中思考过去、现在与将来。我觉得,让每个逝者,无论其生前贫穷还是富有,显贵还是卑微,都有一片葬身之地,这应该是敬畏生命、尊重逝者的题中应有之意。因为在“生老病死”的生命进程中,殡葬不仅关乎个人的幸福与尊严,也检验着社会的文明程度。殡葬礼仪只有凸显文化内涵,简而有礼,朴中有仪,才能表现敬畏生命,追思逝者;才能起到传承人生文化,教育后人的作用。最近媒体披露的几则关于殡葬的新闻却让我感慨不已、忧心忡忡。在哈尔滨出现的28.8万元天价墓地,郑州出现抢购活人墓的怪事,西安半小时的悼念活动就要收费6000多元。
  去年有媒体报道:在上世纪90年代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奖学术特等奖”,并成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业领域带头人的潘锦堂去世已经5年了,仍长眠于骨灰盒里。潘锦堂在广州奋斗的女儿说墓地太贵了,到现在还是买不起。时至今天,一年过去了,这位老科学家是否入土为安,我不知道,只知道10年来殡葬行业价格至少涨了10倍。因为墓地太贵,堂堂一位受人尊敬的科学家离世5年了都不能入土为安,那要是换了普通百姓、低保户,岂不是真的要“死无葬身之地”?看来,敬畏生命就要理性选择方式,回归丧葬本义。人为什么而活着?人活着又需要做些什么?平时,或许我们不那么敏感,懒得去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然而,当生命的尽头来临的时候,当你或你的亲人走向死亡的时候,我们每个人不得不去追问关于生命的更多问题,为美丽的生命之花绽放做些什么?其实,许多答案都深藏在我们自己心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