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林为何至今未入世界遗产名录?

 指间飞歌 2012-07-01
桂林为何至今未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2-07-01 18:43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编单之蔷在博客上发文,对桂林为什么不是世界自然或文化遗产表示疑惑和遗憾。其实,对此问题,我也多年来就在疑问和思考了。

桂林号称“山水甲天下”,要说风景之美,应该是中国之最、中国的代表了。20元人民币还将漓江山水作为背景图案。当年南朝诗人颜延之咏道“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唐朝大诗人杜甫诗曰“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大诗人白居易诗曰“桂林无瘴气,柏署有清风”;大文豪韩愈写道“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诗人张固写道“孤峰不与众山俦,直上青云势未休”;宋朝诗人刘克庄写道“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赞誉其为“碧莲玉笋世界”;清朝文学家袁枚的诗描述曰“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描绘其为“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年轻人则必定会唱韩晓的歌“我想去桂林啊我想去桂林,可是我有时间的时候却没有钱,有钱的时候却没有了时间……”

“此景只合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处见?”桂林山水是世界喀斯特地形(即岩溶地形)最集中、最丰富、最多姿、最变幻、最美丽、最精彩、最神奇、最成熟、最广阔、最典型的地区,万千奇峰、怪石、异洞、碧流、云雾、田园,包括“百里画廊”大漓江、小漓江(金宝河),各有风格,或如大家闺秀或如小家碧玉,或宏大绚丽或小巧精致,或千姿百态或倒影如画,总之是风光秀丽,山水绝伦,全城是巨画、人在画中游,如梦如幻、如歌如醇、如诗如画,美不胜收,令人陶醉;而且气候适宜、四季分明,湿润明净、不冷不热,社会节奏平缓、悠闲散淡,大家安享美景、喜逢盛世,快乐和谐、人伦圆满,饮食可口、美味繁多、特产优异、极益身心,非常适合人们居住。

桂林不但自然风景绝伦,而且文化价值丰富。桂林的历史悠久,人文浓郁,民族多样,风情万种,如远古人类遗址“甑皮岩”,它曾经许多年一直是岭西南地区和广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中心,在秦朝开凿了著名水利工程“灵渠”,有古老的湘山寺、四贤祠、恭城孔庙,有明朝的靖江王城和王陵,有人类伟力开发大自然而造成的著名奇迹“龙脊梯田”及“泗水温泉”,有抗战时期的内陆三大“文化城”之一,有红军长征过湘江留下的血战纪念馆,在这片土地上诞生过历代状元、高官、文人、学者、大师、明星赵观文、曹邺、蒋冕、吕调阳、石涛、陈宏谋、陈继昌、王鹏运、况周颐、唐景崧、马君武、白鹏飞、梁漱溟、黄婉秋、郁均剑、莫慧兰等,还是当年国民党桂系军阀的主要根据地和两大抗战将领李宗仁(曾任中华民国代总统)、白崇禧的故里,(除了前文提到的还有)柳宗元、黄庭坚、范成大、张孝祥、曾几、蓟北处士、于成龙、何绍基、郭沫若等历代大量文士墨客、达官名流、才子奇人所留存的书法墨宝及摩崖石刻(如著名的伏波山、独秀峰),有以《刘三姐》为代表的桂剧、彩调剧、大鼓、文场、民歌、傩戏、零零落、渔鼓、弹词等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有世界瑶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千家峒”,有以桂林米粉及桂林四宝(腐乳、三花酒、辣椒酱、西瓜霜)、桂林四特产(沙田柚、罗汉果、银杏果、荔浦芋)为代表而美誉满天下的餐饮文化,有中国三大“西街”(外国人聚居地)之一的阳朔西街,有号称“东方迪斯尼”的乐满地主题乐园,有出版学术教育图书和外国文学名著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漓江出版社,等等。

桂林这个城市的“名片”还有:国家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两个五A级景区(漓江山水、乐满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10年第一届国际旅游博览会举办城市,并成为永久举办地址;城市环境质量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综合考评中连续5年名列第一;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内陆城市;在“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上列第15位;在“中国十大最有幸福感城市榜”上列第6位。

正因为桂林有如此无穷的资源、无穷的魅力,所以几年前风流潇洒、青春洋溢、最有亲和力的美国在任总统克林顿在访华时,就把它作为了第一站。

说了桂林这么多优点,可是为什么,它竟然至今还没有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呢?既不是自然遗产,更不是文化遗产——而它应该是自然和文化双料遗产才是,它绝对无愧于这个称号。漓江山水、以八角寨为代表的丹霞地貌、以七星岩芦笛岩冠岩丰鱼岩银子岩等为代表的岩溶地貌、龙脊梯田(可与云南哀牢山等地的梯田组合)、灵渠(可与华北郑国渠等古代水利工程组合)——如果细分起来,这里至少有5个景区可以申遗。目前中国已经有几十个城市、景区、名胜成了世界遗产,可是,桂林这个最能代表中国自然美景的地方、这个国家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却还不是,岂不是大笑话吗?

相反我倒是听说过一些有关桂林的负面消息:第一,据说整个大桂林(包括桂林市和下属十来个县),这么多著名的名胜、景区、公园、旅游项目、娱乐设施,可它一年的门票总收入(还是整个旅游总收入?),竟然远远赶不上北京一个“小小”的故宫(故宫其实可不小,只是与大桂林比起来还是小的),可见它虽然名声在外,经营却并不是太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影响与档次都还很欠缺啊!

第二,去年南方几个丹霞地貌景区联合申遗,终于成功,包括湖南莨山、福建武夷山、广东丹霞山、江西三清山等,可是,本来湖南莨山景区的背面是广西八角寨,八角寨才是这一片景区里风物最集中、最精华、最可观的所在,远远胜过莨山,而遗产名录上竟没有它,这是为什么?显然,它根本没有参加申遗。那么,是不屑,还是没钱,还是领导不重视,还是不想与湖南合作,还是忘记了,还是体制、效率跟不上?

第三,大导演张艺谋和广西当地人梅帅元,在漓江最精华段阳朔书童山搞什么“世界最大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本来这是破坏了自然环境的,而且这种刻意造作、理解肤浅的“作品”本身并没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但因为老谋子的名气太大,这个项目能挣钱、挣大钱,又没有什么政治风险,所以尽管批评声如潮,却仍坚持了下来,演出场场火爆,数钱数得手发软;且这股“实景演出风”还刮到了云南丽江、杭州西湖、山东泰山等全国许多地方。

第四,几年前,桂林方面要修一条高速公路前往贺州,连接梧州、广东,这条公路通过漓江景区,如不绕道或作特别处理,必定会破坏其风景的完整性。一些媒体记者去采访主管该公路工程建设的桂林市某交通部门负责人(还是个漂亮女子),可她竟强辞夺理,一再推卸和狡辩。后来,这条公路仍如期建造,并照原计划进行,也不管是否破坏了风景名胜区。(对此我曾撰文说过这件事,觉得咱们文人手头这杆笔太软弱无力了;并又举例安徽当涂某高速公路竟不愿改道而蛮横地从大诗人李白墓地上压过去。)

我过去曾在广西一所大学教过7年书(我戏称之为“七年之痒”),对广西和广西人、对桂林和桂林人,我多少还是有所了解的。

我总觉得,也许是桂林这个地方太好了吧,风景太美、物产太多、气候太宜人、东西太好吃,所以他们养成了一种不愿走动、不想外出的作风和习惯。世界上哪里有他们自己这儿好呢?于是,他们有了一种被一些人称为“盆景意识”、“近亲繁殖”、“地方主义”甚至“夜郎自大”,态度不冷不热、不好不坏、不温不火、不死不活,总以为自己好,于是看不起别人,外地人来了,他们会疏远、排挤你,反正是不重用你、不让你发挥作用和出成果。他们自己则不干事,缺乏热情,不思改变和进取,对名誉、成就、功劳、利益……都很看得开,只要工作能混过去、日子能过下去就行,然后只管享受和颐养,成天乐逍遥。我想,这大概也是一些本身条件不错的地方的特征,特别是内陆城市,比如昆明、贵阳、成都、长沙、武汉、西安、太原、南昌、合肥、兰州等,他们就是有这种优越感,同时也有了惰性和保守,身坐得稳、心闲得下,却走不出、也不愿走出。

我曾经所在的大学,教授们老是强调学生们要“走近XX湖”(这是我们校园里一个美丽的小湖泊),这样才有灵性、才气、积淀、内蕴,这自然没错;可是,光“走近”不“走出”,又怎么行?那你就没有眼光、气魄、创新、出路。我于是在校报上写了篇文章《走出XX湖》,教授们看了似乎很不高兴,“改革派”得罪“保守派”了。

这里讲了大众是这样的作风、社会是这样的基调,进而影响到诸政府部门、各单位领导和负责人也便有了这样的做派,他们“宁可少一事,不愿多一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两袖清风”,游哉悠哉,闲情逸致,冷淡拖沓,人浮于事,那么,体制能不落后、烦琐吗?效率能不僵化、缓慢吗?事情能办得成、办得好吗?

桂林人就像桂林山水,精致、完美;然而封闭、狭小。

政府部门不重视,普通民众没感觉,桂林怎么会申遗呢?申遗又怎么会成功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