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伪沟通——亲子交流之大忌

 閲蘭草堂 2012-07-02
   伪沟通——亲子交流之大忌

                                                         文/孙宏艳

父母往往觉得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口婆心,孩子也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总是唠唠叨叨的。因此沟通变得困难而障碍重重。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障碍,首先是父母认为对子女缺乏足够的尊重。很多父母认为自己都是为了孩子好,自己的话是有道理的,因此在与孩子沟通时也总是理直气壮,希望孩子听自己的话。所以,本来应该平等的沟通变成了生硬的命令式。这种不尊重孩子的做法,难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因此沟通出现障碍。如果父母能把孩子当做独立的生命,从爱子女的角度出发,尊重孩子的想法,这就为有效沟通架起桥梁。

马语者和他的驯马奇迹

莫恩·罗伯特从小生活马场,他很懂得训马,被誉为“马语者”。一般人驯马至少要花上一个月的时间,而他创造性地采用自己的方法,即使再野性的马,到了他手里,也只要一个星期的时间。因此很多人都特别佩服他,认为他是一个神奇的人,能通马性,还专门从遥远的地方跑到莫恩居住的地方向他学习驯马。

莫恩说他的驯马方法并没什么神奇,只是注意与马进行交流而已。他说传统的驯马方式太粗暴了,使马的感情受到了伤害,他认为人应该尝试着与马进行沟通,与马成为亲密的伙伴,而不是靠暴打将马驯服。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想法,他在62岁时决定到自然环境中找野马做实验,英国广播公司全程跟踪拍摄。只见他骑着自己的马,跟踪了一匹野马一天一夜。在这段时间里,他不去打扰野马,只是静静地跟着。直到那匹野马自己放松警惕,慢慢停下来,愿意让他靠近时,他才走到跟前去。这时,莫恩不时地抚摩它,安慰它,给它适应的过程,然后才把马鞍放在它背上,最终驯服了这匹桀骜不驯的野马。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桀骜不驯的野马,也一样可以被驯服。但是,驯服的过程不是粗暴和强制,而是温柔地靠近它,用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等待。不是莫恩通马性。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虽然说孩子和野马不能类比,但是教育的道理却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父母要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首先要“通”就是对孩子要有充分的了解。只有了解孩子,才能用孩子喜欢的方式与他们进行沟通,才能达到沟通和教育的效果。

尊重是沟通的前提

说起尊重,有的家长觉得太虚了,似乎并不是沟通的有效方法。但实际上,尊重不仅仅是父母教育子女、与子女有效沟通的理念,它还是实实在在的方法。要尊重孩子,父母要特别注意从下面入手:

多让孩子选择自己的生活  早餐喝牛奶还是豆浆,吃面包还是米粥,都可以听听孩子的意见,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意见,让他们选择自己的生活。但是很多父母经常给孩子的是命令。“你必须喝牛奶”、“你必须穿棉衣”……进而变成“你必须考前5名”、“你必须考100分”、“你必上课外数学班”。这些不尊重孩子的表达方式渐渐让孩子失去了父母交流的兴趣和期待,不再问父母敞开心扉。

抓大放小,不在细节上多干涉  很多父母与孩子出现交流障碍是从小事开始的,比如:经常埋怨孩子起床太慢、睡觉时被子盖住了下巴、吃饭时米粒掉到了书上、牛奶倒得太满溢出了杯子……父母过多的干涉变成了唠叨,让孩子极其不耐烦,更有被控制的感觉。这也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

在孩子诉说的时候认真倾听一些父母觉得自己应该每天多问该子问题,因此常常对孩子“狂轰滥炸”:今天开心吗?今天在学校表现好吗?今天老师表扬你了吗?你去哪儿了?都去干什么了?父母过多的询问同样会让孩子觉得不耐烦,他们会觉得这是父母在控制自己。因此,有的孩子会敷衍父母:“没什么”、“还行”、“一般”,而这些回答已经表明孩子不满意了。其实,父母要做的是倾听,当孩子想表达自己意愿的时候,父母应停下手里事情,移开对着电视机或网络的视线,耐心倾听孩子的话,并认真予以回答。

接纳孩子出现的失败  孩子的成长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正如我们要去某风景区游览,路途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会走错路,有时会遇到交通堵塞,有时会遇到刮风下雨……这些都是正常的。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可能会失败,可能会没有准备好,可能会走弯路。父母要接纳孩子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也是尊重生命本质、尊重孩子成长发展规律。

避免伪沟通

请看下面这组调查数字:50%的学生认为父母“不太了解自己”;60%的高中生认为与家长沟通存在障碍;42%的父母非常愿意与自己交流;31%的学生与父母“每天交流”;43%的孩子认为父母“耐心倾听”自己。

这些数字矛盾吗?事实上,这是上海市五十四中学高二女生陈冲在上海市8个区12所中学进行的一项有趣调查。她的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12份,内容是关于高中生与父母的沟通状况。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那些似乎有些予盾的数字呢?一方面是孩子们认为自己与父母难以沟通,一方面孩子们又反映说父母说父母非常愿意和自己交流、甚至每天交流。这些看起来自相予盾的数字其实并不予盾,它反映了当前未成年青少年与父母交流出现的“伪沟通”问题。

所谓“伪沟能”,就是从形式上看,父母与子女表面上看起来交流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这种沟通是浅层次的,没有触动到孩子的心灵和心想深处;从沟通内容上看,父母与子女的交流以学习成绩、学业表现为主,忽略了孩子内心的多种需求。这样的沟通大多质量、效果较差,几乎属于无效沟通,因此被称为“伪沟通”。正如敏锐的高中生陈冲所说:双方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交流艺术,且沟通时间少,渠道单一,单纯关于学习,忽视全面发展。

陈冲的周查发现伪沟通的主要特征是“孩子想说的与父母想听的不合拍”。高中生们在回答开放性题目“最想和父母沟通的容内”时,93%的受访者填答的内容都与“关注自我”有关。其中,“个人兴趣”的选择比例最高,达到了21%,他们也希望跟父母经常交流自己感兴趣的文体明星,或金融、投资、历史奇闻、健康保健等知识。随后才是“未来人生规划”(16%)、“学习、高考”(13%)等话题。

但现实中,56%的高中生跟父母交流最多的是与学习和学校相关的事情,25%的人经常与家长聊生活琐事,只有不足20%的人会交流“未来职业规划”和“家庭结构”等与学习关系甚远的内容。这种内容上的错位,直接造成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障碍。

也正因为这种沟难通上的错位,使表面上看来父母很爱与孩子交流,也表现为经常沟通,但是效果却差强人意,孩子有了烦恼依然无处倾诉。

上海进才北校初三(5)班学生李蕃就遇到了类似的情况。她自己和父母交流机会不多,偶尔说上几句,也常常话不投机。“每次回家后,一家人除了吃饭时在一起,大部分时间各忙各的,我吃完饭就进书房学习去了。”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时,周杰伦出新专辑的消息让李蕃兴奋不已,父母却在一旁冷冷地说:“这跟你有关系吗?没关系还是去看书吧。”做完作业,李蕃上网去自己喜爱的文学论坛“灌水”,还没半小时,父母就责问道:“多长时间了?这些时间可以做多少道题啊?”诸如此类的碰撞频频发生。一次作文课,老师布置了《我和爸爸妈妈》的命题作文,李蕃在文中道出了和父母沟通困难的事实,父母得知后反倒很吃惊,问她:“我们和你沟通并不少啊?”

看到这篇文章的父母们,你们是否也都说过类似的话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