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拜山”习俗

 翁氏奇门易道 2012-07-02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


“路上行人”几翻新,“清明时节”依旧“雨纷纷”,人生多无奈,所以发达“杏花村”。在大自然面前,人是多么渺小,谁敢轻言“人定胜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客家人清明节“拜山”,不但图个好“风水”,更是亲人相聚,缅怀先人的难得机会,毕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难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呢。

一.清明节来由传说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二十四“节气”的本意应是用于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来由有诸种传说,一是“寒食”的来由,据说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为了纪念“割肉侍君”臣子介子推而制定的节日。

    介子推受屈后死不受封,临死前留给晋文公的一封血诗,倒值得后人三思: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清明扫墓,由来已久,大盛行于唐代。《梦梁录》记载:在古代,清明节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 祭祖、上坟、扫墓,表示对先人的敬意和孝思。中国祭祀祖先的历史,早在上古时代就有帝王、诸侯祭祀宗庙的仪式,到春秋时代孔子的墓祭,这些都属于贵族所特有的。到了秦汉以后,贵族制度末落,才有一般民众到祖先坟墓去祭祀的习俗。

    清明插柳的风俗,一是来自晋文公纪念“割肉侍君”介子推的传说。另外,据说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十四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珠三角一带在清明时节有将柳支插在门头和窗台上的习俗,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驱鬼辟邪的功用。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二.清明节与风水

  “风水”一词,出自晋人郭璞《葬经》:“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因此推测,风水源自“葬之经”,而清明节在民间主要是上坟、扫墓、祭祖活动,所以,如同“阳宅”风水在春节时热闹,“阴宅” 风水则在清明节特别“旺”。

客家人对“风水”可谓妇幼皆知,特别对逝者的葬“山”更是费尽“心机”(客家人称阳宅为“屋”,阴宅为“山”),为求得风水宝地真是踏遍青山。粤西客家人有在生前定下死后葬地的做法,并有二次葬山习俗,即死后葬于一处临时山坟,过几年,等待肌肉仙化后,再用“金罐”(一种陶瓷制品)将“金”(骨头)按人结构次序叠装起来,埋葬到更好的风水宝地。以后还要间中“偷金”看一下,骨头是金黄的则是好山,否则又要找风水宝地迁移。另外,葬山、迁山、“偷金”都要选择好日子。

据说将风水术带入客家地区的人主要是杨筠松。杨筠松属唐末避乱南迁的客家先民。他由长安来到赣南以后,便在这里居住下来,寻龙追脉,从事风水术的实践活动,并授徒传术,使风水术在赣南播延开来。此后,客家人再有迁到粤东、粤北、粤西一带,明清时期梅州已经成为客家人的第二块根据地。

    由于现在政府禁止“土葬”,强制推行“火葬”,加上现代青年较为“科学”的思想,山场风水渐渐淡薄,特别是城市人,更偏向当今港台流行的阳宅风水学说。

三.客家人清明节“拜山” 习俗

    客家人称扫墓祭祖为“拜山”,一般习惯于在清明节期间,也有在春分或重阳节进行。由于要找到风水好的山场才下葬,所以山坟离住家都较远,有些是早出晚归翻山越岭的,一天下来才拜一两个“山”。

清明节期间,拜山队伍也是一道风景。特别在拜“老太公”山(指过世三代前的祖坟)时,拜山队伍可谓浩浩荡荡,前头抬着“烧猪”,跟着是舞狮队或“笛嗒佬”(吹呐队),随后是拿着各自祭品的后辈们。

拜山仪式。首先将山坟周围的杂草铲光,并在坟墓的尖顶上更换新的泥帽盖。随后摆上供品,供品隆重点的有烧猪,一般有熟的鸡、猪肉,米饭团或其他主食,还倒上一杯酒,三杯茶,并点上蜡烛香,同时在山坟头插上一支白纸条旗,在山坟压上两圈方形黄白纸。完后,是人们祭拜,一边喃喃低语求祖先保佑,一边膜拜。最后是鸣炮,仪式就算结束。仪式完成之后就可以吃用一些主食供品。

拜祭具体细节千差万别,主要视“领班”的水平而定。另外,拜山回来后还要到祠堂的灵位拜祭。
顺此提及一下,客家人对过世者的“送终”习俗。人们一般将过世者停放在大厅上一两天,一方面供亲友们吊唁,另一方面是做法事(客家人称其为“喃呒”)。做法事的人,穿着好似道士一样服装,在大厅和门口以及送葬将要通过的地段上唱唱跳跳的,目的是超度死者,荫福后人。据说是属于道教“茅山术”之类,笔者未加细考。另外还有请吹呐队一起进行的(笔者纳闷,红、白事以及春节贺年都是这般“笛嗒佬”队伍,吉凶何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