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高储蓄不是资本市场的肥肉

 文海睿得 2012-07-03

中国的高储蓄不是资本市场的肥肉

 

中国的高储蓄不是资本市场的肥肉

 

    一年一度在上海举办的“陆家嘴金融论坛”,已经成为国内财经界领袖人物就中国经济前景发表见解的一场盛典,本年度的论坛日前已经落幕,在中国经济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中国“一行三会”(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一把手分别就各自领域的热点问题发表了讲话,而对于民众来说,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无疑是一位最值得关注的热门人物,人们期望从他的谈话中捕捉到蛛丝马迹,来发掘股市中稍纵即逝的投资机会。

    郭树清的演讲,谈的自然是股市,而目前A股市场的一个重大问题是资金紧缺,使股市行情长期压抑在低水平,因此,引导长期资金入市已经成为郭树清和他的同事们近期的一项头等大事,借着这一次机会,郭树清再一次呼吁养老金入市,他提出的一个观点是,中国居民的养老储蓄要实现保值增值,没有资本市场是做不到的。这话倒过来说就是,中国老百姓哪怕是为了养老,也应该把存在银行里钱拿出来买股票。

    郭树清为此算了一笔账。他说,以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字进行分析,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万亿元,最终消费为22.5万亿元,资本形成为22.9万亿元,进出口为2.2万亿元,照此计算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2%,这在世界上差不多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就大国经济而言历史上不曾有过先例。他进一步认为,即使按照45%的储蓄率来核算,目前中国一年的总储蓄也能提供21.5万元亿元资金,因此中国不能说资金短缺。但我们的储蓄首先用于工业投资,占到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40%,但是早在2009年就有材料证明,24个工业行业中有21个已经产能过剩,成熟的制造业几乎找不出一个产能不足的行业。

    把郭树清的这些话串联起来理解,结论是很清楚的。老百姓将资金存到银行里,做的是亏本的生意,银行将存款放贷到工业部门,但工业部门由于已产能过剩而无法提供高利润,银行给储户的存款利息也就只有保持在低水平。因此,老百姓应该将钱投入到资本市场,通过炒股来让自己的个人财富快速增殖,而且能够解决养老问题。郭树清的这番话确实点到了中国民众最为关心的一个“穴道”。中国老百姓为什么那么喜欢储蓄,以至将本国的储蓄率抬到了世界上的最高水平,说穿了无非是因为老百姓对子女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问题心存忧虑,特别是养老,最近人社部提出的推迟退休年龄的动议虽然已经搁置,但其背后存在的社保资金短缺问题已经暴露无遗,国家无法给民众提供足够的养老,那么民众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多存一些钱以备不时之需。现在郭树清提出为了解决养老问题就要把储蓄引导到资本市场,似乎是给民众指出了一条阳关大道。但是他的话显然不能自圆其说,股市作为虚拟经济,只能以实体经济为依托,既然我国的工业行业大多已产能过剩,那么在经济结构尚未能成功转型的情况下,大量来自这些过剩行业的上市公司又怎么能够给民众提供可靠的投资回报?

    其实,中国的高储蓄率,正是因为资本市场等投资领域没有给民众提供可靠的投资回报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高储蓄率的长期存在,固然让银行承受了很重的利息支付负担,但也保证了国家经济运行的正常展开,我国的投资拉动经济模式之所以长期有效,正是高储蓄率创造了基本的物质条件,是老百姓从自己嘴里省下的一分一厘成全了国家的壮大。从这一点说,高储蓄率其实是中国难得的宝贵财富,一些西方国家就是因为缺少这个条件而在金融危机中越陷越深。

    但是,在我们国内,这个高储蓄率却遭受了太多的非议,总有人希望它能够分流出来为我所用,比如在扩大投资的“用武之地”已经越来越小的情况下,政府为了保证经济增长而提出了拉动内需的口号,于是就有人希望以不断的降息手段将老百姓的储蓄从银行中逼出来投入即时消费。现在证监会也希望储蓄资金能够分流到资本市场,而且打出的是解决养老问题这样一个动人的口号。这种从部门利益出发的政策动议,除了有利于官员们创造政绩,实在想不出它还有什么积极作用。

 

    (长江商报,2012年7月1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