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育城市之根 传承文化基因

 戈壁之家 2012-07-03

培育城市之根 传承文化基因

——关于嘉峪关城市地名的思考

(《嘉峪关日报》201273日第四版)

老地名记载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历史阶段的地貌、物产、事件和风俗信仰等信息,称得上城市历史活化石 同时,老地名也是一个城市的标签,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既反映了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又承载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新地名不断涌现,有些老地名则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直至被尘封,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

50多年前,嘉峪关还是一座古老的关口,嘉峪关下还是荒凉的古战场,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是这里的真实写照。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使这里成为一片繁忙的现代工业区,大量的产业工人和他们的家属,又使这里成为人们的生活聚集区,就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一座城市诞生了。

这座城市的第一座建筑是哪一个,老人们也许记得,年轻的一代就不一定知道了,因为那个时代的标志性建筑,像百货大楼、圈楼、五一俱乐部、独一处等等,如今都不存在了。

还有城市的老地名十四栋、八街房、九街房等等,如今也没有了。我在做一档城市变迁的历史节目时,很多老人都讲起当年的独一处,说那是嘉峪关最豪华的饭馆,独一处的饺子,那叫个香啊!今天,这些名字消失了,连档案馆里都找不到了。

我在一个老酒钢人的家里看到很多全家福,他告诉我这是在新华照相馆照的,过去的日子,每年过年他们一家人都要到新华照相馆照一张全家福,这是过年的一道程序。

对于嘉峪关来说,我是一个外来户,1985年前后,酒钢向全国招聘大中专毕业生,只要有一张文凭,就能在酒钢找到工作,那个时代,是嘉峪关历史上的一个大时代。成千上万的学子们从全国各地赶来嘉峪关,他们在嘉峪关落脚的第一个地方基本上都是天然居。现在这些学子们都过了不惑之年,但他们说起那段如火如荼的岁月,总少不了天然居,因为,这里有他们的苦与乐,有他们的青春记忆。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地名,是一代人的精神见证,这样的精神见证如果丢失了,那么,我们还有什么东西不能丢失。

像后来的友谊商店、东方红旅社也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富强建设等毫无特色而又千人一面的地名。

老地名的消失,使我们的城市得了健忘症。一个人得了健忘症,消失的是一部分个人史,而一个城市得了健忘症,消失的就是一代人的精神史,那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当时光流逝,几十年、上百年之后,我们的子孙在他们生活的城市竟然无法找到与他们的先辈相联系的实物与名称。

文化传统的继承,从根本上讲,是要保存和延续一个民族、一个城市、一方水土的DNA,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除了物质以外都需要精神生活,比如每个地方的人都为自己的方言感到自豪,都为自己城市的历史、当地的名人感到骄傲。在农业社会,修旧基本如旧,因为他们没有脱离原来的社会形态。但今天是工业社会,如果修得焕然一新,那么,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就被抹杀了。

保持城市的文化面貌和城市的现代化总是一个矛盾。我们的城市日新月异,建设者不甘心躺在化石上,怀有另起一页、书写时代的冲动。在有限的时空格局,新老地名之间面临着存亡之争。

嘉峪关虽然是一个新兴的现代化工业旅游城市,从这个城市诞生的第一天起,城市的每一个地名都维系着历史的记忆,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存留有建设者的血汗和泪水,我们不仅要在保留、继承传统地名文化,更要在城市建设中把城市的地名命名工作做得更透明、更科学,继承地名文化遗产,弘扬地名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我们的城市不断增添时代光彩。

我们应该高度认识城市地名的文化传承作用,把它当做城市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当做城市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的根。要彻底改变城市建设与地名管理体制脱节的现象,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保护地名文化不回避。

要认识到,地名文化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地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地名消失,新地名不断涌现,为了让宝贵的地名文化在我们这一代得到全面保护,应对城市地名进行全面普查,尽可能详尽地了解掌握地名资源的存量,摸清地名的历史和现状,理清保护范围,确立保护内容,系统认定、分类,为地名文化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仅要对地名进行全面普查,系统分类、认定,更要制定全面的、近期的、中期的、长期的保护工程。在做好普查的基础上,将地名文化根据本地实际,进行分类,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和方案,建立保护名录。在制定地名规划时,充分考虑老地名的保护,进一步加强地名文化保护规划,避免地名命名工作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和长官意志,提高地名的文化品位,增强地名的文化底蕴。做好地名规划,既要反映城镇规划意图、功能分区和建设特点,又要反映当地的历史、地理的人文特征,体现地名的整体性、系统性,饱含时代特征,更好地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作为城市地名管理部门在考虑为新建的道路街巷取名时,应尽量多地使用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老地名。以使世人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地名文化遗存得以延续传承,也使市民们对老地名的浓浓情结不致断裂。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老地名工作是实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地名文化资源开发的必要手段。

可喜的是近一两年来,我市的地名保护意识越来越浓厚,拆除的老建筑五一俱乐部原地重修,开发商中天置业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地名,奖金不菲;讨赖河嘉峪关市区段生态治理工程仍然沿用了老地名,龙王滩等地名得到了保留;讨赖河景区的新修建筑,也赋予了地方文化色彩的地名,比如夜光楼等等。

这应该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我们建设特色文化强市的有效途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