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合作小组学习形式及发展特点研究

 林如老师图书馆 2012-07-03

课堂合作小组学习形式及发展特点研究

内容摘要:

当前小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已成学校素质教育一部分。作为一个省级课题,对其学习形式及发展特点进行试验,并不断探究其规律。本文从“一”而终,探讨了合作学习的一些规律性东西,内容具有事实精确、理论准确、实践准确的特点。全文精辟地围绕依“一”不舍阐述了许多富有前沿性、哲理性和实用性的教学观点。

关键词:课堂合作  小组学习  发展  研究

苏格拉底有句格言:“世界不是因为你而转动,但是,转动的世界有了你而更精彩。”他的学生柏拉图也有句格言:“生活是一面镜,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说得更动人心弦:“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名人的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思想,启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上看,疏而散;但从实质上看,仍是聚而密。我们不能一旦谈到小组合作学习,就让学生当“放羊羔”,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学习知识。

一个宗旨:为了一切孩子。

孔子说过“教而无类”的话,这就是精辟的教育理论。我们也天天提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落到实处,往往会“差一点”。尤其是语文方面,一方面传承古文化,一方面又要鼓励创新,这是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夙求和需要。所以,我们在实施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课题方案前,既对国内名校的方案进行过细心琢磨,又对课题内容细分出许多条款进行调查,还对本校的学生做过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我们得出“为了一切孩子”,这才是本课题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把一切孩子都列入语文教学的“池子”里,在教师的潜移默化的“泳前”导游下,让学生自由自在游弋在祖国语言文学的海洋中。

   “为了一切孩子”要做好三点:一是思想上要有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认识,做到不偏不激不舍不放,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语文的主人;二是教学上要科学观念,科学应对语文课堂上的一切“突发事件”;三是生活上要有“为人师表”的标榜力量,对待学生要承认差距,但不能歧视落后生,更不能“差生长差生短”地公开交谈,待落后生“要有热心、诚心、善心,耐心和细心,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而无类”。

一套方案:先学生民主后先生集中

魏书生很有一套教学教管经验,被誉为中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家”。他一年仅上半年课,但学生成绩名列同仁先,有的语文教师也学他的“半教”法,结果,画虎不成反成猫。当然,魏书生教语文用的不仅是“法”,更在乎学生的“意”。你想意,不按“意”索“心”,岂能去学按图索骥呢?“民主”是当前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一个重要环节。

    我们先用了一周的时间,调查摸底,再研究分析。学生们一听到教师要听取他们的意见,便欢呼雀跃,胜似过年。我们先开了一个班会,听班干部的意见;再开小组会,听小组意见;最后,全体同学集体发言。用了一星期“问民意”时间,看似浪费时间,实际上“得人心”了。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的第一套小组合作学习方案“问世”了。

首先,每四个同学一组,将班级同学按自主学习能力强中弱搭配。这是第一次,所以,同学们显然很活泼、很兴奋、很激动,有的同学刚听完教师宣读方案决定,就兴奋地跳起来,大喊“耶”“噢勒”“酷毕”

    其次,座位变改。一改过去,按高矮分坐的做法,成为如今的“面对面”“心连心”座位,这是同学们能够接受的核心原因。

再次,师生关系有了改变。过去的“师道尊严”表现在“严”字上,学生上课“只听”不言。如今“一言堂”成了“群英会”,同学们可以边“默读”边思考后发言,可以边“朗读”边提问,还可以一鸣惊人的演讲式朗读和发言,师生关系一变,语文课堂气氛就出现了“蓝天白云,红花绿草”般美丽动人的活跃。

一堂课的四种用途:听、说、读、写

叶圣陶的著名教学理论就是“教而不教”。这句话让人觉得很有奥义的话,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就很自然地体现了其魅力和活力。一堂课,由于形式上的创新,小组合作学习气氛大为改观。我们在每堂课前,把“一分钟演讲”作为一种课例,要求每小组派代表上台演讲,内容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还可以是校内和校外的各种社会新闻。

过去预习课文,都放在课外进行。而这种形式是“学生不开心,老师不放心”。如今,课内预习,课堂练习已经成了“自由的天空”,自由飞翔。例如,《我是苹果》(诗,傅天林),讲义这首诗,教师除介绍了一下诗意和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外,关于“韵脚”“意境”“象征”“拟人”“比喻”等知识,都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个解决,有的学生甚至可以写诗了,如班上的“小诗人”—张周,可以上台朗读自己创作的小诗了。、

我们每堂课都可以“听说读写”,但如果在过去,一般都是由老师“一言堂”,学生很少有主动权,几乎是被动接受。现在“听说读写”,听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但认认真真进课堂听听,就完全不一样。你看看,学生都四人一组,面对面谈着,交流一些课内知识和各自的看法,有的同学还在边说边写,记录着一些自己的观点和同学的建议。一堂语文课,就像一场对外记者招待会,全面锻炼着学生综合素质,在课堂上,学生不仅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自然,更学得有趣,学得有味,学得有效。正如一名学生在日记中写着,“老师要我们学《为三月谱曲》,这样的诗,过去我真不会欣赏,现在,老师让我们成立了小组合作学习,给了我信心,因为有同学帮助我。我越来越喜爱上语文课了。”

“一”字经教育信息:静、净、敬、竞、劲

陶行知教育学生讲究的就是一个“诚”字。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学校教育虽然保局了纯洁性,但不可能清静。语文教学改革,不仅给了老师松绑权,还给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可能。我们课堂合作小组学习兴趣浓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每堂课,只要是阅读和练习,都能体现一个“静”。用学生的话说,就叫“静思长智慧”。有时,张张小脸都在小手的撑扶中,眼睛却专注在书上。让人产生“思索者”的联想。这种场面,是小组合作后的产物。

     同学的交流多了,闲谈话题多了,但常有的“围骂”“围吵”却不见了。同学间说话更注重文明。语言更“干净”了。同学们学习的知识,能够用到交流中了。有的同学在周记中写着:“以前,没注意自己的语言,现在,几个同学一起讨论时,才发现语言文明是多么重要。”

     在家孝敬父母,在校敬重老师和尊敬同学。在社会上敬爱老人,这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后,同学们表现出又一景观。“敬” 作为一种文明礼貌,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认识,还是一个人的修养能力。几个人一小组,学习中长见识,讨论中长智慧。互敬互让,也就自然成了一道风景了。

         小学生天生一股力量,化一化,试一试,就成了“竞”的场面。因为我们虽然不排名,但学生每次测试完,学生自己比去。“人有比试的天性”(苏联涅可夫)。平时,读书写字等,学生都会比,看谁写的作文更好,看谁答题更受欢迎,看谁作业更整洁。“竞”出了风格,更“竞”出了实效。

    “疾风知劲草”,语文课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学生去求学求新求乐求趣。有一位学生,以前要他写作文,都懒得写。如今,不但喜欢写作,还向报刊投稿了。就像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一样,我们语文课创新教改模式,也一定会越来越新,越来越美。“劲”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鼓励,更是一种前进的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