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新闻故事化
2012-07-03 | 阅:  转:  |  分享 
  
论电视新闻故事化



一、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和现状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把新闻同严肃、刻板联系到了一起,在人们脑海中似乎只有那样的新闻才具有可信性。听新闻不是听故事,看新闻不是找乐子,而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正在颠覆传统的新闻叙述模式。把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的“新闻故事化”潮流正在风靡媒体。所谓电视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语)。一般来说,我们所关注的“电视新闻故事化”是指一种“讲故事”式的电视新闻叙述方法。

电视新闻故事化引用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使得平淡的新闻报道变得丰满而立体,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报道的魅力。屏幕上的视像只是用一种类似于我们感知世界、解释世界的方式来再现现实世界的,它只是“真实”世界里部分事物的一种映像,一种“主观”映像,它是一种被电视节目制作者以一定的方式程式化了的、符号化了的人、物和事件。①比如对空难的报道:以往只有干巴巴的死难人数、原因调查等“硬新闻”,但电视新闻故事化就可以抓取空难中惊心动魄的镜头,将一起庞杂的突发事件分解成若干动人心弦的新闻故事。可见,电视新闻故事化更易引起观众的兴趣,拉近观众与新闻事件的距离,可以把平凡的题材变成深刻的话题,也通过极具人情味的镜头语言增强了电视新闻的观赏性。

电视新闻故事化倾向也体现在电视新闻的前期采集和后期剪辑上。记者在寻找新闻线索时会更注重重要性、贴近性、趣味性等新闻要素,偏向于挖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和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社会故事,也注重挖掘新闻背后人性化、源头化的问题。后期剪辑也会更多地考虑如何引起观众的兴趣,如何将事实原貌更好体现在荧幕上。整个新闻生产流程自然会相应提高质量,更注重新闻要素的完备。此外,与电视新闻娱乐化不同,故事化新闻在吸引观众眼球的同时也注重挖掘新闻背后人性化、源头化的问题,因而在娱乐化的基础上提升了新闻的内涵、拓展了新闻的影响力。



二、电视新闻故事化情节的构建



㈠悬念的设置



悬念是指受众对某事、某物、某人未来发展存在状态的一种期待、探究的心理,这种心理一旦被激发,就可以吸引和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因此,营造悬念就是要激发受众的这种心理状态。②“悬念”,也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悬念”的运用,能引起读者或观众在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然而,在新闻报道中也常常会产生一些“悬念”,比如在一些法制新闻中,悬念运用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观众的收视欲望,从案件发生、案情发展以及逐步侦破,往往“悬念”迭起、扣人心弦,新闻报道只要不影响案件的侦破,就可以利用“悬念”,挖掘“悬念”,为新闻报道服务。比如在近期播出的一期《讲述》节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件:一个孕妇在厕所早产,新生儿落入下水管道中,幸运的是婴儿被卡在管道一个转弯处,面对时间和生命的考验,消防队员如何拯救一个危在旦夕的生命……就这个事件本身而言,属于一个突发性事件,其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在节目中采取了全程采访拍摄,使“如何解救”这个悬念随着摄像机镜头逐步发展、解开。其中穿插了对群众、当事人(早产妇女)、和消防队员的采访,群众对事件来说是一个旁观者,用来叙述事件的经过,便于观众了解情况;当事人哭诉这个突发事件对自己内心造成的影响,反映出自己的急切心情,能够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渲染紧张的气氛;消防队员则可以从解救的技术层面更直接地介绍解救方案;三个采访紧密结合、相辅相承,深化了主题,渲染了悬念。

新闻报道中新闻“悬念”的出现,对观众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但是,我认为,新闻报道在利用新闻“悬念”时,必须严格遵守新闻规律,其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悬念”必须是事物的客观存在,而决不是人为的杜撰。如果离开了这一点,那就不是新闻报道,而是文艺创作了。[FS:PAGE]



㈡视角的运用——零焦点、内焦点和外焦点叙事

按照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的三分法,叙述视角可以分为零度焦点叙事、内焦点叙事和外焦点叙事。③零度焦点叙事又称全知视角。在这种叙事中,叙述这的视角不固定,处在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位置,对于所叙述事件本身乃至叙述对象的心理活动都能够了如指掌;内焦点叙事又称限制视角,通常是事件中的某一人物。叙述者是事件的参与者或是目击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可以就某个人物展开心理活动,但都只代表其个人观点,可以起到帮助观众了解事件的作用;外焦点叙事又称纯客观视角,是指叙述者只客观记录事情的表象,不去追溯事件的源头、背景,也不涉及任何人的心理活动。

零度视角中叙述者可以给受众全面的信息,因而在叙述的过程中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就容易受到观众的置疑。同时,由于信息面面俱到,会大大缩小观众想象的空间。在内焦点视角中,叙述者是事件中的某一参与者,虽给人感觉比较真实可信,但是只是局限于本身所看、所想而不能全面地了解事件。在外焦点视角中,叙述者就只能通过事件外在的现象和特征叙述,所以类似于客观报道。

在一些法制新闻报道中,如果采用零度视角叙事,将事件的原由、经过和结果乃至社会影响完全平铺直叙地呈现给受众,除了会淡化受众的好奇心之外,更重要的是不能发挥电视媒体的拟态传真优势,观众失去了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以拟态化的方式参与案件侦破始末的“地下感”和现场感。

在某期《第七日》栏目中,介绍了消灭蟑螂的有关知识,就是用内焦点视角叙述了蟑螂的生活习性以及人类如何针对蟑螂的习性采取了哪些正确的和不当的灭蟑措施。此节目清新活泼,作者以蟑螂的视角介绍灭蟑知识,角度新颖,趣味性自然强,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可见,视角的选择是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关键,不同的视角叙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报道效果。多变的视角有助于再现事件本身的复杂性,使故事变得更加生动、丰富。

将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的主角,通过人物对现场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观察和感知讲故事,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受众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近感,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形成认同感。

可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叙事视角,既是电视新闻故事化的一个技术性难题,也是讲好新闻故事、提高节目收视率,进而在众多栏目中脱颖而出的市场策略。



㈢评论的艺术



新闻评论主要靠逻辑的力量说服受众。如果在评论的论述中适当穿插一些具体的形象,或者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就可以把说理的逻辑性和形象性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道理和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从而使评论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使受众更容易理解评论的内容和思想。

形象说理是说理论述的一种重要方式。具体形象的东西总是比抽象的道理更易于为人们所理解。新闻中的形象可以是具体而典型的,也可以是比较概括的;可以是完整的形象,也可以是某一形象的局部;可以用形象化的笔法描绘客观事物,也可以塑造某种类型的形象来说理。至于具体的运用,可以用形象作为引发议论的由头;可以把形象作为论据;也可以夹叙夹议,把议论和形象融为一体。这些都要根据评论内容和论述的需要而定。

运用比喻是形象说理常用的方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可以使人们由近及远,由实见虚,由感性到理性,通过鲜明而熟悉的事物理解评论的思想内容。这种说理的方法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把深刻的思想讲得通俗易懂,增强评论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电视节目主持人是电视新闻故事特有的嵌入体,他(她)以亲切的问候语,在冰冷的节目中建构起虚拟的人际交往情境,故事的展开由此具有了日常生活的语境。故事化是一个很浅的概念,但是做起来很难。电视新闻故事化对主持人的要求不同于其他电视节目,没有《新闻联播》主持人的正式、严肃;没有《快乐大本营》的活泼、搞笑,而他们所拥有的就是那分亲和力,“亲和力”并不就是笑眯眯的表情或者是虚声虚气的说话,由此让观众感觉很不舒服。“亲和力”是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能让受众感到亲切和放松的一种气质与魅力。事实上,只要让观众觉得舒服放松,并在此情绪下收看了节目,这样的主持人就是具有亲和力的主持人。举《百姓故事》的主持人董倩,在她给观众讲每一个“故事”之前,总是能够用一句有意思的话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比如在《我需要造血干细胞》一期节目中,一开始董倩便说道“都说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是山西的一名白血病患者竟然把造血干细胞的捐赠者告上了法庭,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她的亲和力,体现在她说的话语当中,她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讲故事”的人,不加任何华丽的辞藻,以她淳朴的风格,吸引着众多“听故事”的人们。[FS:PAGE]



三、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剪辑技巧



㈠细节元素——通过剪辑技巧刻画生活细节



⒈白描法这是指用最经济的简括、精练的蒙太奇句子,抓住形象的主要特征来进行描写的手法。④比如在《东方时空》:百姓故事——穿越硝烟中为了反映在1947年,解放军战士宋云亮和农村女孩胡玉华确定恋爱关系后的感情升温,其中有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在胡玉华的书桌前摆放着厚厚的一叠书信,书信的纸已经发黄,可见年代久远,但是却丝毫没有破损,说明这些书信对女主人的重要程度。白描手法的生命首先在于真实。鲁迅说过,白描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

⒉模拟法用模拟动作,或运用实物、模拟来形象地再现历史。还是举《东方时空》:百姓故事——穿越硝烟为例,为了反映当时战争年月景况,片中运用了很多早期战争影片的画面,说明当时战争给爱情带来的不稳定性,烘托出了他们爱情的伟大。

⒊对比法把各个现象加以对比处理来反映主题。比如在近期播出的《东方时空》:百姓故事——我需要造血干细胞中白血病患者得知找到了与自己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时的喜悦与了解到关键时刻捐献者突然反悔,对活下去的希望渺茫。前后运用了2个近景镜头:一个是患者找到了生的希望时脸上露出的喜悦,一个是在昏暗的光线下患者独自坐在病床上发呆,这两个镜头的前后对比突出了患者心情的落差。



㈡对话元素——通过同期声的运用构成新闻故事主体



对话往往是构成故事的主要元素,故事类电视新闻当然也离不开讲述。在这里,对同期声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借助同期声可以增加新闻的真实感,打动观众,并引导观众直观、准确地把握好主题思想。《百姓故事》是一档以真感人的电视新闻,它直接走近百姓身边,着力发掘讲故事的人,而不是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在片中隐去记者提问的部分。使被采访者在讲述过程中尽量保持故事的完整性。比如在《东方时空》:百姓故事——穿越硝烟中大量的镜头是被采访者在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观众的心情也随着讲述者的情绪跌宕起伏:感受她在那个封建思想严重的年代初次去相亲时的激动;感受她收到男友书信时的喜悦……通过同期声,更容易让人真实的感受到这种细腻的感情。它将解说词所达不到的这种感染力和震撼力全部展现了出来,一下抓住了观众的心。

2.同期声的正确运用可以埋下伏笔,给观众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既然是“讲故事”就要有悬念。在《东方时空》:百姓故事——我需要造血干细胞中故事一开始:窗外的云,郝素敏站在窗前(郝素敏)本来我们家都已经因为这个病花钱这么多了,你还这样,又让我们花这么多钱,你这不是帮我们,你这是害我们,如果没有你的话,我们有可能会早就好了,就因为你的帮忙,结果叫我们越陷越深……这段同期声的运用,就让观众产生了“她所说的那个人怎么帮她了?”这样的想法,从而更想了解事件的发生、发展。

3.优美的现场同期声,还可以使故事类电视新闻整体结构自然、和谐、流畅。在《东方时空》:百姓故事——谁是活雷锋中在采访农民高威时,就收录了村庄的鸡鸣狗叫声,小孩嬉戏声……这些农村特有的音响效果,更突出了高威的诚恳和淳朴。



四、电视新闻故事化不等同于“娱乐化”



㈠电视新闻故事化和“新闻娱乐化”相互影响



提到新闻的故事化就不能不先提到新闻的娱乐化。娱乐化是对严肃刻板的宣传说教方式的一种矫正,但同时它又给新闻报道带来了浅俗化的趋向,新闻故事化正是对娱乐化的矫枉过正所进行的又一次修订,可见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观众不仅需要以往政治色彩浓厚的信息,也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除此之外,人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从新闻中获取休闲娱乐的享受。[FS:PAGE]

国内新闻界传统的宣传说教模式难以满足这种新的受众需求。因此,以受众为中心、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新型市场化媒体开始调整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它们在内容上偏重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这就是新闻娱乐化倾向的发端,但它在将新闻娱乐功能发扬光大的同时又使新闻报道滋生了另一种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哗众取宠效果的不良风气。受众也开始对低俗化的新闻报道感到厌倦。新闻的故事化强调报道的细节化和情节性,更注重挖掘新闻的社会价值。

比如在报道某些灾难或重大事故新闻时就要从新闻事件本身出发,以真实的镜头和统计数据来客观、严肃报道新闻事件。曾有某地方台在报道国内某次地震时就以《我被地震撞了下腰》为题目,把灾难事件娱乐化,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反感。所以电视新闻故事化一定要注重“度”的把握,克服低俗化倾向,电视新闻娱乐化也要从注意挖掘新闻事件的深度涵义,抵制片面追求趣味性而忽视社会基本的道德准则。



㈡电视新闻故事化也存在隐患



⒈新闻流于浅薄的危险

2002年的莫斯科人质危机事件中,不少报纸几乎都充斥着大量侧重于事件过程和细节描述的“新闻故事”:“莫斯科上演‘倩女幽魂’女人质手机传情荡气回肠”、“‘女肉弹’几乎全被歼灭她们更残酷、更富进攻性”、“我离死亡只有3米”等等,读者在看得惊心动魄、痛快淋漓的同时却容易忽略国际恐怖事件背后蕴藏的社会政治危机,沦为系列故事的新闻报道对事件本质的揭示容易停留在某一阶段而难以深入。新闻故事追求曲折情节的特点还容易引发人为安排、主观介入较多等不良后果。受众在接受频繁的感官刺激之后也会产生观看麻木或是厌倦的情绪。

⒉屏蔽或曲解重大事件

并不是任何新闻事件都适合包装成曲折动人的新闻故事,而受故事化倾向影响的新闻报道在选择新闻素材时会偏好那些具备故事元素的事件,因此一些故事情节性不强,但是对社会影响重大的事件就有被屏蔽的危险。

2001年12月,武汉森林野生动物园老总怒砸奔驰车事件接连数天上了江城各大都市报的头版,从“车主不满售后服务老牛拉奔驰‘游街’”到“奔驰车真的砸了”,这一事件倍受各报青睐,也的确吸引了许多观众的眼球。先不论车主是否有借此炒作其公司的嫌疑,各媒体对这一极端事件近乎狂热的追踪报道实际上是相中了它所包含的离奇故事情节,报道真正给汽车消费者带来了多大实惠还是个疑问。而更让人担忧的是,同时发生在武汉的“全球最大冰毒案在汉侦破”等影响百姓生活的重大社会事件却少人问津,媒体在新闻故事化倾向影响下所进行的“厚此薄彼”的关注对社会议题进行了不恰当的引导。

⒊追求情节而损害真实性

新闻故事化必然要追求情节的波澜起伏,但并非所有的事件都像小说那样有着一波三折的情节,新闻尽管借鉴了故事化的表现手法,却绝不能像小说一样进行虚构。但不幸的是,这种为了追求情节而伤害新闻真实性的做法正在出现。

因此,对新闻故事化必须强调:任何故事都是真实的,不是虚构的,记者只是运用讲故事的手法来表现真实事件。



----责任编辑:邵英





献花(0)
+1
(本文系何问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