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释老子的文章(10篇)

 昵称7614349 2012-07-04

不允许这样修改!

(0/118)2011-10-27 12:56

玄关一窍的重要性

(0/170)2011-10-01 11:55

解释《老子》第七十八章

(0/100)2011-10-01 11:38

解释《老子》第四章

(0/58)2011-10-01 11:19

什么是“玄之又玄”?

(0/122)2011-09-21 11:57

《老子》第四十三章

(0/73)2008-11-21 10:12

《老子》第四十章

(0/67)2008-11-21 10:10

《老子》第四十八章

(0/69)2008-11-21 10:08

何为“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0/209)2008-10-16 08:07

何为“上善若水“

(0/113)2008-10-14 09:10
 

不允许这样修改!

 

文学大师郭沫若就十分重视文字标点,他曾多次强调过:“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好像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古时候有一个秀才出门赶上大雨,就躲在财主家的门洞里。大雨下个不停,快天黑了,秀才急啦,就写个字条,问问财主留他住宿不?写到:“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叫家奴递上去了。秀才的原意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可是他没点上标点符号。财主看到字条,马上回复他:“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还是那几个字,点上标点意义全变了!

现在有人篡改老子的文章:在电视里讲、在课堂上为大学生们讲!讲什么呢?讲老子的第一章节。第一章节的原文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为了解释符合他个人的意思,就把“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改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样就修改了老子文章的原意!

在一个大学课堂上,公然把老子的文章,用“逗”号分开,在他眼里,老子是个“屁”,老子不会用标点符号!?老子不如您这个大学教授?!这种修改法真是害人又害己,害人不浅!

 

我的解释:“道”是指炁脉,炁脉是能通畅的,但是,不是经常通的。“名”当“炁”字讲,不是一般的炁,是明亮的炁,就是《皇帝内经》中讲的神明之炁。“炁”是能用天目“看”得见的、是经常运动的,但并非是常有的。“无名”当无形讲:人体内,炁体炁常人是看不见的,但是,每一个炁它却包含您的全部信息,是万物繁衍下一代所必需的,万物生长从“无”开始,所以说“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这是说有形,一旦形状出现,是什么物体、物质以定格,如:怀孕,怀的是男是女以定,不可更改;植物是高粱、玉米还是花生,已经成形,以成定论,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者”经常保持不淫欲者,炁体炁非常足,这种炁是神明之炁,炁足,则能顶开天目穴,您就可以用天目穴看到那无穷变化的奥妙、极为有意思的事物;“恒有欲者,以观其缴(jiao有界限)”,经常有房事的人,他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生与死同出在“欲”上,不同的做法,得到两种不同的结果,这种结果就出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上。“玄之又玄”是指天目穴,天目穴这扇门如果打开可以看到无穷的“奥妙”,您说玄不玄?谁能说不玄呢?人人都有的天目,有的人能利用天目,有很多人不能利用、不会利用、打不开天目。打开天目就得炁足,炁足就得做到恒无欲;恒欲者炁不足,炁不足就不能打开这扇门,您也就无法用天目看那些奇妙的事情了。也就无法保持长生了。

现在人们把“玄学”说成是老子“创造”“发明”的;玄学是指“无须有”的一门科学,在这里老子指的是天目穴。玄学不玄,所以玄,是人们不理解所致。

 

一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老子的文章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允许的。但是,决不允许修改老子的文章!改变它原来的意思!让后人如何看待我们?理解我们?老子是千古名人,我们可决不能做千古的罪人啊!我劝您不要这样修改啊!!

 

玄关一窍的重要性

南斯拉夫电影《桥》,为了阻止德军前进需要炸毁一座桥梁,炸桥梁也有技术问题,要找出桥梁的关键部位,需要桥梁设计师的帮助。

人的生命也有它的要害部位,玄关一窍就是生命的要害处。

中国人为了寻求长生在历史的长河中求索几千年,也没有找到长生方法。古代修炼者已经查明人体重要部位:历史记载了且没能明言,如老子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in母的)。玄牝之门(是指肛门),是谓天地之根。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o yue 是指风箱)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谷神”是指肛门的炁机,也是直肠炁机,大肠炁机;“天、地”是指上焦和下焦。老子是说您的上下焦之间像风匣那样来回运动吗?上下焦之间能像风匣那样来回运动,这个动力就是人体的炁动力,炁动力就是小时候幼儿时期大脑前囟,俗称唿搭搭,它一动一动的,这就是人体的炁动力外在表现。上下焦之间能够像风瞎匣那样运动身体健康,无任何毛病!

这和炁功界的“玄关一窍不开就别想练成炁功”说的是一个理。这是因为肛门和直肠以及大肠能吸收很多很多的炁如:股骨头的炁;从大脑下来的中央水管的炁、脑垂体的炁等等,肛门和直肠是人的关键部位,决人生死的部位!

玄关一窍不开,不单是练炁功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健康、长寿的大问题,是与人的健康有直接关系的大问题,是否能治好疑难病症的大问题。西医对多种治不了的疾病称之为“不治之症”。但是,玄关窍一开,就不会成为不治之症。

 

我在中国生命科学传统医学论坛上说:“我能治好某某晚期胃癌”。这就吓得一些网友、版主、医生说:“这不可能!胡说八道、骗子”,大帽子满天飞。连问一下:您的设想?治疗方案等等不问,就决定不许我发言了!

玄关一窍是决定人生死的关窍!

玄关一窍乃是炁功界的术语,它是这样的重要,看来炁功的理论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研究人体生命科学不能抛开炁功。对炁功理论不应全部否定,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有的人在我的电脑里按木马,探询破坏我的电脑窃取我的材料,其实,我电脑里的都是上网的和由网上下载的资料,没有保密的东西。真正保密的都在我的大脑里,就请您们别操那分心了。

治什么病都需要打开玄关一窍!

99%的病都需要打开玄关一窍!

恬淡虚无,真炁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玄:黑色的,没有光泽的;深奥、玄妙。符合这种地方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肛门!肛门是很多个“玄关一窍”的其中一个,还有多个玄关一窍!

 

 

解释《老子》第七十八章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信坚强。万物草木之生色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弱柔微细,生之徒也。是以兵强而不胜,木强则恒,弱柔微细居上”。

 

我的解释:

人活着身体是很柔软的,死啦身体就硬啦;万物也是一样的,如树:活着的时候躯干是柔软的,死了就是很坚硬;因此老子说坚硬者,就是死的,柔弱微细的是活的;强兵看是强大,往往是失败者,而柔弱微细者,往往是胜利者。老子用此比喻炁是很柔弱,它却能把坚硬的东西化掉!

又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意思是说:水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而攻其坚硬者莫过于水,水滴石穿吗,水是有体积的,这里的水是指炁,“无”就是炁的意思。谁都知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理。这里老子更进一步的说明了炁是无间不摧的。

看老子的这几篇文章,能够理解炁是多么重要!炁功是多么合理啊!炁功还有很多人不理解不认识是多么可惜啊!

 

书上的解释供读者参考:

〔章旨〕:

此章依据甲、乙本编次。通行本此作戒强理第七、六。本章承前三十六章、四十三章和启后第八十章,讲“弱柔胜刚强”之说,表现了老子贵柔戒刚的思想。

本章分三层:第一层是摆事实。从人类和草木的生存现象中,说明初生的时候都是弱柔状态,面死亡的时候都是坚硬的状态。第而层是讲道理,老子从万物由生到死变化过程所观察到物理之规律或活动之常情:“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第三层为绪论。老子断言:坚强者死之徒,弱柔微细者生之徒,”这结论包含着坚强的物体已失去生机,弱柔的物体则充田理生机。他虽然不可能认识到必然取得胜利的是新鲜事物,但是这条光辉原则,却为咱是处于劣势的新生力量,最终战胜暂时貌视强大的旧势力,提供了有利的思想武器。

 

〔译文〕: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他死后身体最终伸直僵硬。万物草木生长的时候形质是集韧脆弱的,它死后就变得干硬枯萎。所以说:坚硬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微细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既不会取胜,树木长到强壮就会被砍伐。凡是强大的就处于下降的地位,凡是弱柔微细的反而处于上升的地位。

 

 

解释《老子》第四章

〔原文〕:

道冲,而用之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兌,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我的解释:

“道冲”:是炁向头上冲;

“而用之弗盈也”:如果您要用炁调整身体,炁是用不完的,而且炁是越用越多;

“渊呵!”:炁是源源不断的出现,而且很多很多;

“似万物之宗”:炁是有生命的,能生育“万物”;

“锉其兌,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因为炁能穿透一切物质,“水滴石穿”吗,能解决身体中的各个毛病,身体出现“光”,同时把身体中的病浊炁,排出体外;

“湛呵”:清爽,神志湛然,表明身体特别的好;

“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这种奇妙感觉好像存在我身上,我不知道是谁的,指“炁”,“炁”是从何地方来,到何地方去,好像似在帝之先吧!

老子在这里讲了炁的动态,就是向头上“冲”;如果您用炁调整身体炁脉,炁是用不完的,而且,炁是越来越多,多的您用也用不完;炁是有生命的,能生育万物;接着讲到炁的作用:“锉其兌,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种炁能把身体调整好,排出体内的浊炁和病灶处,最后使身体放出光来。接着老子又谈了这种“炁”的来源,无法追索炁的的来源,可能在帝之先吧?

 

书上的解释,供读者参考:

〔章旨〕

这一章是对“道”的描述和赞颂。承接第一章内容“无形”,老子称颂“道”虽然虚不见形,但不是空无所有,从横的角度谈。“道”而是无限博大,用之不尽;再从纵的角度谈,“道”又是无限深远,无以追朔其来历,它好象是自然万物的祖宗,又好像是天帝(上帝)的祖先。从此说来,不是上帝(天帝)造物,而“道”生上帝(天帝),继生万物。“道”的作用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

 

〔译文〕

大“道” 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磨它的纷据,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像实际存在。我不知道他是谁的后代,是乎是天地的祖先。

 

什么是玄之又玄

 

内容简介:有人说老子是《玄学》的创始人,这是他们不了解老子,没有理解老子文章的原义,误解老子了。就拿《老子》第一章来说,老子是有所指的、是于炁功有关的、于人体有关的、于养生有关的。

 

关键词:道与经络       名与炁    玄之又玄

 

概论:有的人把老子说成是《玄学》的创始人,老子是那样的人吗?!老子是练道有成就者,也是论道者。

老子是个修道的人,他练到很高的程度,能用天目穴“看到”常人看不到的很多东西;练“道”中悟到的东西用精炼言语把它记录下来,以便传给后来能够看得明白并有一定悟性的练功者。老子的文章用语简捷、精炼、语意含蓄,文约义丰,博大精深,常人是看不明白的,也解释不了的。

 

老子是练炁功的人,这一点以下章节足以证明:

⑴、《老子》第四十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老子是个修道的人,并对修练抱有不同态度的人加以评论。

⑵、《老子》第四十八章:“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这是告诫人们,练“道”的道理:要从身体里往外泄,泄到“无”的程度,就可以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出现特异功能,“无为而无不为”了。“将欲取天下也”,要想保证身体无病者,就得练道;或者有病者,练“道”也可以治好病,这样的人是“不足以取天下矣”,但可以延长生命,却不能长生。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是“治未病”的先主!

⑶、“道”是什么意思? “道”就是今天讲的炁脉。老子为了不让那些不练炁功的人看明白他的文章写的是什么意思,将炁脉写成“道”,这就出现老子的《道德经》。我认为解释《道德经》首先要知道老子是干什么的:老子是养生家,练功家,长寿者,解释老子文章出发点首选思路是炁功,炁功也是唯一的选择。老子活到200多岁。从这里就足以说明老子是个练炁功的人、懂得养生的人。

 

《老子》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解释:“道”是指炁脉,炁脉是能通畅的,但是,不是经常通的。“名”当“炁”字讲,不是一般的炁,是明亮的炁,就是《皇帝内经》中讲的神明之炁。“炁”是能用天目“看”得见的、是经常运动的,但并非是常有的。“无名”当无形讲:人体内,炁体炁常人是看不见的,但是,每一个炁它却包含您的全部信息,是万物繁衍下一代所必需的,万物生长从“无”开始,所以说“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这是说有形,一旦形状出现,是什么物体、物质以定格,如:怀孕,怀的是男是女以定,不可更改;植物是高粱、玉米还是花生,已经成形,以成定论,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者”经常保持不淫欲者,炁非常足,这种炁是神明之炁,炁足,则能顶开天目穴,您就可以用天目穴看到那无穷变化的奥妙、极为有意思的事物;“恒有欲者,以观其缴”,经常有房事的人,他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生与死同出在“欲”上,不同的做法,得到两种不同的结果,这种结果就出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上。“玄之又玄”是指天目穴,天目穴这扇门如果打开可以看到无穷的“奥妙”,您说玄不玄?谁能说不玄!?人人都有的天目,有的人能利用天目,有很多人不能利用、不会利用、打不开天目。打开天目就得炁足,炁足就得做到恒无欲;恒欲者炁不足,炁不足就不能打开这扇门,您也就无法用天目看那些奇妙的事情了。也就无法保持长生了。

        现在人们把“玄学”说成是老子“创造”“发明”的;玄学是指“无须有”东西的一门科学,在这里老子指的是天目穴。玄学不玄,所以玄,是人们不理解所致。

 

原来书上的译文:(作为读者参考)

“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诉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形无名是天地的始端,有形有名是万物的根源。所以经常没有欲望,一边观察无形(无名)的微妙要经常有所意衷的观察有形(有名)的端倪。“无名”、“有名”都来于“道”,构成“道”的两种不同的形态和境界,指的是同一个真理,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老子》第四十三章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我的解释: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是指炁,炁是最柔软的,是常人看不见的,可是她确能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里行走。“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炁是看不见的,人们认为没有炁,她却能在人们认为无缝隙的东西里走,这种做法是有益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不在多说了,无为的好处,天下很少有之。老子在这里指出天下致柔的炁,就像今天说的原子和分子一样在无有间隙里行走一样。

 

书上的解释供读者参考:

〔章旨〕

这一章承接前一章后半内容,阐述柔能胜刚、若能胜强以及无为的好处。老子一贯主张“守柔”、“无为”。柔弱是“无为”刚强属有为;最坚强的东西阻档不了最柔弱的东西,“坚强”不如“柔弱”,“有为”不如“无为”。所以有人举列说:水和空气,至柔之物,然而偏能穿石运物,化石腐金,这是至柔驰骋至坚而尽人皆知的事。另说:日月之光本无质也,而能透乎菩屋。无有人于间者,此类是也。因此本章总结出:“无为之有益”。老子申述“天下希能及之矣”,说:明守柔才是长胜之道的以在第八十章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坚强者莫之能先。”这是对前四十一章的“弱也者,道之用也”。的具体说明。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天下极坚硬的东西里穿行无阻。空虚无形之物,能够进入没有缝隙的东西中。我因此而知道无为的好处。不用空谈的教化,守柔无为的好处,普天下很少事物能够赶得上它。

 

《老子》第四十章

原文:

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我的解释: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几句话意思是:作为一种修炼,有的人认识到了,有的人认识不到,还有的人半信半疑。老子在这里是说那些不懂修炼的人是愚蠢的,认为修炼是一种胡闹,真是“不笑不足以为道”啊

老子告诉说:“明道如费”:告诉您们真正明道的就是往外泄;“进道如退”:您要想修道,就得从经络中往外泄,泄完了,您就变得一身轻,也年轻了;“夷道如类”:说的明白点,就好像是错的;“上德如谷”:要讲真正的德,就是往外泄,好像不对似的;“大白如辱”:讲明白了,好像是侮辱人似的;“广德如不足”:真正得道者,从身体里泄出很多,而后就像是缺少什么;“建德如偷”:真正建德,就像小偷怕人看见;“质真如渝”:身体就像是玉,精明透剔;“大方无隅”:大大方方,无有憋脚之处,是指身体,无有半点遐斯;“大器晚成”:这种成功需要很多年;“大音希声”:虽然年岁已高,可是声音还是洪亮的;“天象无刑”:年岁可与天同寿;“道褒无名”:要是说道的好坏,道是无名的,您说去吧;“夫唯道,善始且善成”:我就是要练道,最后达到成功的目的。

老子在这里讲了:一个明道的人,就是往外泄,泄就是从身体里往外排浊病炁、毒炁等;“德”是什么?就是精液,练道的目的就是炼精液和经络,因为经络里经常有一些浊物和毒炁堵塞,所以要泄出去。老子“善始且善成”最后达到目的。 

 

书上的解释供读者参考:

〔章旨〕

通行本此章作《同异章》第四十一。

本章分三层:首先论述对唔道的三种不同态度,将“士”分为上、中、下三等,说明“道”隐徽深奥的特性不易为一般人所领会。特的特性异常、本质未现。价值不同凡响。

接着引用十二句古语格言,说明上述“士”不通态度的由来。是由“道”的高深莫测;只好引成语、打比喻、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思,自然与社会诸领域的多种事物的本质与现象中,论证予质的普遍性,充满辩证法。从上士看,道是明道,从下士看道若味,写出道不可捉摸、高深。末尾呼应开头“道”,并阐明“道”的重要轼能与威力作结。

 

〔译文〕

最高的上士听了道,勤奋的实行。中士听了道,半信半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就不够格称为道。因此古语说: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直的道好像偏斜,高尚的德好像低谷,洁白好像污黑,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则健的德好像疲弱,诚实的德好像背弃,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迟迟才能完成,最高的乐声听不到,最大的形象看不见。“道” 盛大而无形。只有“道”,才能善始并且善终。

 

《老子》第四十八章

原文: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有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有不足以取天下矣。

 

我的解释:

这段话意思是说:天天学习,天天长知识,日积月累,知识越积越多,将来成为对国家对多人民有用的人才。老子用对比法来说明修道的方法:就是天天从身体里往出排,排之又排,最后达到没有东西排啦,就是我说的:“炁化,炁化,再炁化”的程度,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了,有了特异功能,可以作常人做不到的事情。现在修炼方法,无论从社会还是炁功界都是以补为准,远离修道之法

       

书上的解释供读者参考:

〔译文〕

追求政治礼乐之学就会一天比一天增多情欲和巧伪,推行无为而治之道就会一天比一天减少情欲和巧伪;减少又减少,一直到无为的境地。如能顺任自然不妄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办不成的了。要想治理天下要靠无谓之道,至于人为生事政令繁多、烦扰民众,那就不够格治理天下。

 

〔章旨〕

    本章与四十七章联系很密切。开首两句十分重要,是对为学的贬抑和对“为道”的褒扬。“为学”是求外的经验知识,经验和知识愈累积愈增多。“为道”是透过直观体悟以把握事物未分化的状态或内索自身虚静的心境,这种功夫做的越深,私欲妄见的活动愈减损。在这里“为学”的“学”是指“政教礼乐之学”(河上公注)老子认为“政教礼乐之学”实足以产生机智巧变,戕伤自然的真补。老子要人走“为道”路子,减损私欲妄见,返归纯真补质(“以至于无为”――“为”便是指私欲妄见的活动。“无为”便是去除私欲妄见的活动而返归真补)。为政的目的在于使人民“自化”而各安其业,老子认为用“无为”的方式,当可达到这种“无不为”的效果。(基本上采陈鼓应之说)

何为“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解释《老子》第五章和第六章

    (一)、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虚而不淈,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天地之间如果像地震、刮大风、海啸等自然灾害,万物就要遭殃。“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是指高贵有权利的人、知识渊博的人、管理百姓的人,就像今天的上至总统,下到县官,他要是品行恶劣,百姓就倒霉;“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这是指人的上焦和下焦之间就像风匣一样来回运动,老子问你是不是这样?,如果上下焦之间不这样运动,人就要得病了,就要死去!“虚而不淈,动而愈出”,上下焦之间的运动,是永远的,永不停止的,动的大时都要出了身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说多了没有用,还是守中的好,这个“中”是“中脉”(何为中脉,请看我的人体经络),中脉传输精炁到头顶。
《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i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系帛緜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谷神”即指胃经升脉的炁机,这个炁机是肛门和直肠的炁机。“<B>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是指肛门、直肠是上下焦之间的根;系帛緜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精炁就像绵绵的、细细的、看不见的、连绵不绝的、永远应也用不完。
    (三)、这俩篇文章是连贯的,都讲了肛门和直肠功能的重要性:从哪里可以看出呢?老子的第五章前一部分用比喻、用对比的方法写出:说天地不仁万物遭殃、圣人不仁百姓遭殃。老子用这样重要的事情来比喻肛门和直肠功能的重要性。但是,老子没有说肛门和直肠只是问了“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古人把人的上焦和下焦比喻天和地(请看皇帝内经比比皆是),老子问您上下焦之间是否象风匣那样运动,如果不运动就要死亡;然后老子说了这种运动的形态,就犹无穷的、虚无的,永远不停的运动,有时象要出了身体似的;说多了没有用,这种功能的实现,就是守中,中,就是中脉,接着第五章讲到:“谷神不死”:这里的“谷神”是指胃经升脉的炁机,“是谓玄牝”:玄牝是指肛门和直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直肠和肛门是上焦和下焦的“根”,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我写的《人体黑洞》一文)文章中主要讲肛门和直肠有吸收作用,吸收了下肢骨的炁、膀胱的炁、中央水管的炁等,这个炁就是肠子蠕动的动力,是胃肠消化的动力;“系帛緜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老子非常激动、非常感慨的说:这种无法看到的东西,他却是存在,象棉絮那样轻柔,永不停止!永远用不完!为什么?因为您每天都要吃饭;这里随然没有讲到生殖器,但是,应该保括在内。其原因生殖器是人的生命源泉!再说,只要“谷神”运动正常,生殖器也受益了

老子的文章就得从炁功角度来看,只有炁功修炼到一定程度,才能理解老子文章的原意,我把书上的写出来,供网友参考


    第五章〔章旨本章是承上章对“道冲”作进一步论述。此处由“天道”推论“人道”,由“自然”推论“社会”,核心思想是阅述清净无为的好处
本章用具体比喻说明如何认识自然和正确对待自然,论述天地本属自然,社会要顺乎自然,保持虚静,比喻鲜明生动

    第五章〔译文】天地不存在人爱之心,它将万物看做草扎的狗;圣人也不存在仁爱之心,它将百姓看做他把百姓看做草扎的狗。天地之间,不正象风箱一样吗?其中空虚而不穷尽,愈鼓动风就越多出生。增广见识会加速困穷,不知保持内心的清净
第六章〔章旨〕
本章上承第四章内容,继续描述和颂扬“道”的意义和功能。用“谷神”形容“道”,他能生天地养万物,从时间而言,它历久不衰,天长地久。从空间而言,它无处不在,穷无尽。论述“道”是宇宙的根本

第六章〔译文】生养天地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何为”上善若水”

《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对于老子这段文章的理解,各有不同的理解和应用,而理解是错误,应用更是错误:错误主要在“上善若水”的引用上,这个问题展现在报纸上、电视里、书上、杂志上等等,这些媒体都引用过“上善若水”。这些引用者根本不知道老子这篇文章的原意是什么?!这是对老子的大不敬!

    老子的文章,“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一般人很难看懂。又经过2000多年的“复经斗转星移,岁月淹流,文字语义变化层叠,加之汉字一字多义现象比比皆是,后人的解释难免有误”。现代众多学者将“上善若水”误认为“崇高的善人(圣人)就好象是水”,“此谬误袭以成弊”,遂使老子这篇文章原本井然的理论处于乱解释,乱应用,即便是现代的教授、博士、专家也未曾摆脱此种谬误。这是学术上至今未予澄清的一大误解。“穷本溯源”,导致这一学术性概念误区的原因是对“上善若水”以及整篇文章内容都误解了。
 
    我从炁功角度解释一下老子文章的原意是什么,为什么从炁功角度这是因为老子是练炁功的人、而且有一定成就的人、是个天目开的人,所以他才能悟到很多东西。我的解释是即文章原意是:“上”指头,“善”是好,意思是说头部要好需要水,这个“水”就是我说的养水,与普通水不一样,头部需要养水;“水善”就是好的养水,好的养水有用处,是对人有利的;“利万物而有静”是说水对万物都有用,换句话说,万物生长都需要水;“居众人之所恶(wu)”,这句话说的是人,而且是指所有的人,人所恶的是什么?是尿液!中医和西医对人体尿液叙述的很少,在网上有很多关于尿液成分的叙述,但是,都没有讲到膀胱中的尿液可以炁化:在《皇帝内经》中说:“膀胱炁化可出”,可出到哪儿?膀胱经(看我的经络-膀胱经)上到头部大脑里,大脑需要养水,全身都需要养水,头上有了养水之后,再也不得脑血栓、结石等病;“故几于道矣”,别人认为是不好的东西(指尿液),老子却认为是修道的地方,这就是说老子修的是膀胱,这与道家讲的“按顶设炉”是一样的;这样修炼的结果养水上到头上去了,进入大脑里,全身都得到养水,天下大安。这是养水“居善地”结果,“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头上有了膀胱之养水,心地善良、宽广,大脑好了,这样做事情就明理,说的话是实话,讲信誉,与人交好仁、好善;治理政治也是好的、做事情能力很强,一动就想做好事,时时做好事,老子为人不争强好胜,所以老子无忧无虑。老子寿命很长,司马迁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今天我把老子的“上善若水”解释清楚了,以作后人之鉴。老子可以瞑目了!“上善若水”原意我讲清楚了!
下面我把书上的解释摘录下来,拱网友参考。
书上的:〔章旨〕
   本章承上一章歌颂“圣人”谦退不争的品格。具体用水性来比喻上德有道者,即“圣人”的人格。水具有柔和的特点,甘愿处在卑下地方,能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始终如一的永远付出……老子认为最完善的性格就应具有水的特性,通过对水的描述来表达对“道”的歌颂。
书上的〔译文〕:
    崇高的善人(圣人)就好象是水。水具有种种美德,它滋润万物有利于他们生成、而又不和万物相争保持平静,处在人人都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水性接近于“道”理。善人居处如水一样顺乎自然,善于选择结方,心胸如水一样静默深远、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如水一样润泽万物、善于效法上天说话如水一样堵止开流、善于遵信用、从政如水一样净化污秽、善于理政治国、处事如水一样随物成形、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如水一样凅篮随时、善于随顺天时。因为他七善具备成为上善与万无争,所以没有怨咎。

《道德经·15章》的诠释 
    
        我认为老子的大智大慧,源于修炼,能写出《道德经》这部修炼养生的开山之作足见其功夫之高。人脑于大自然相通,是宇宙的缩影,本来就储存有宇宙的奥秘。老子正是通过练功,达到超常入静,于是脑海深处的智力资源被开发了出来,从而产生了千古奇书《道德经》。这是恍恍惚惚(功态)中得来的,所以记录下来也让人觉得恍恍惚惚。读《道德经》的窍门是,而要的明白,必须要切身修炼。《道德经·十五章》所描述的过程与真气运行法修炼过程完全吻合。正如老子所说: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强为之容。

   
豫焉,若冬之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涣兮,若冰之将释。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久?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可蔽而新成。

    
以上短短98个字,既描写了修炼真气运行法时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行为,又描述了练功到一定程度,经络疏通,气血流畅,全身关节感到流动疏脱,内呼吸旺盛,皮肤毛窍随呼吸而动的生理活动情况;也指出了练功有成后,由衰返壮,蔽而新成的道理。下面给出详细的解释。

   
1)古之善为道者,微秒玄通,深不可识。

     
古时有学识的人,善于研究人体生命、自然界变化和人与自然相关的规律,把这个规律叫做道。这一章具体谈养生的道理。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识细致、深远而通达的,深刻到一般人所不能认识。

   
2)夫唯不可识,强为之容。

     
正因为不是一般人所能认识,为了使这个道理发扬光大,所以勉强加以描述。为什么说勉强加以形容呢?《老子》开始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见这个自然法则的道,和身体的生理变化,限于当时的条件,是不容易说清楚的。并且还说:言语道断、心行路绝,感到越想说得清楚,越不象本来面目;越是一意追求,越无路可通。张三丰说:道从虚无生一气,静极生动才是自然变化的规律。

   
3)豫焉,若冬之涉川。

     
人们对这个微妙玄通的道理,没有充分的认识,所以事前要谨慎啊,要象冬天赤脚过河那样小心谨慎地接触;虽然非常向往,又怕出毛病,踌躇不前,不敢毅然一试。

   
4)犹兮,若畏四邻。

   
要从事实践,就必须选择一个清静适宜的环境,避免他人的干扰。因此择地要反复考虑,要象提防领国的围攻那样谨慎。

   
5)俨兮,其若客。

     
坐功的时候,必须端正身心排除杂念,所以表现得恭谨严肃,象面对着宾客那样认真,注意着调息的方法。

   
6)敦兮,其若扑。

     
进一步到了忘我的程度,对全身失去分别的感觉,似无意识活动敦厚地象未经雕刻的素材。

   
7 旷兮,其若谷。

     
坐到无物无我的境界,但觉得有那么一种空旷而界远的样子,象是一个深山幽谷。

   
8)涣兮,若冰之将释。

     
坐功到一定的程度,经络疏通气血流畅,全身关节尤其两肩和两膝部位感到流动疏脱,象春冰将融那样松利舒适。

   
9)混兮,其若浊。

     
在内呼吸旺盛时,皮肤毛窍都随呼吸而呼吸,全身里外无处不随呼吸活动,包容一切,象长江大河的混浊。并且这些活动都是一致的,就象泥沙在江河里翻滚着,既是清楚的细小个体,但又没办法分开。

   
10)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谁能在这种内呼吸旺盛的情况下,静止以待,内呼吸越加旺盛,各组织细胞气机通透良好,那种全身活动的现象慢慢的都感觉不到了,就好象浊流澄清了一样。

   
11)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谁能在极度安静的情况下,持久地坐下去,丹田里的真气就会慢慢地充集增长活动起来,这就是静极生动。

   
12)保此道者不欲盈。

   
保持这个养生之道的人,他不会自满的。谦受益,满招损。

   
13)夫唯不盈,故可蔽而新成。

    
正因为他不自满,才能持之以恒,努力钻研,是丹田力量不断增长,贯通督脉,后天返先天,由衰返壮,使衰退了的身体恢复健康。若得不老,还精补脑正是蔽而新成的生理机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