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十六讲:佛为师(一)

 妙哉常也 2012-07-04

二十六讲 (一)为什么管佛叫师付?

让大伙利用这段时间练习练习,演炼演炼看看给我当徒弟的人,能不能担起这份担子,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个担子,什么样的担子?今天看起来我们这些人,四五百人好像是挺多的,实质不一定,将来让你领人的时候,你可能一千、还可能一万,还可能更多。你能不能承受了,这是一个问题。演炼练习的本身,就是让你将来要带人的一个过程。今天,我给你们讲什么,简单地讲一个问题,先讲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管佛叫声师付?

首先你叫的时候,你得具备一个胆量;敢不敢叫,实质上你们天天做功的时候,请师付,你们并没细心,没那么细心,只是告诉,让你怎么念就怎么念了。南无观世音师付,南无弥勒佛师付。叫师付,你们问问谁敢叫?谁敢叫哇!寺庙里很多修行人,很多和尚吧,他不敢叫。对不对?为什么不敢?小乘佛法的时候,只有尊敬佛、崇拜去叫、去讲去,是求佛保佑,都求着佛保佑你,他就不敢这么去叫。那么,我们为什么又敢叫呢?硬叫他师付呢?这其中有个奥妙是什么呢?就是佛认不认我们,我们不管那事,我就是赖也赖着你了,非得管你叫师付不可。为什么?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哪?为什么要赖住呢?非得叫他师付呢?他不认也不行,不认,我天天叫。我只要修,只要敬就叫。我就认你做师付了。你不认,我也不管你,我非要认你不可。体会一件什么事?体会一个大乘佛法,体会一个大乘佛法这就得具备一个胆量。你可别认为,你那个修功是个简单的事;是一件小事,他本身具备一个相当大的胆量。一起步就把佛称为师付。首先第一点的证实;就证实他是可以成为大乘佛法。我不管佛认不认我,我得先认你。我先认你,我崇敬你呀!崇敬,崇敬的本身我就要跟着你学。学的像不像;今天学的不像,我想将来一定能像!就奔着像使劲!对不对?应该不应该?我觉得应该。因为我没白活一回。就你们都在内,都没白活一回。毕竟管佛叫一回师付;都不白活。回过头一瞅自己走过的路,称佛做过师付。佛要不要我,我不知道,我就是认了,非认你不可,这是在修行自我里一个高明之处。第一个高明之处,不单纯简简单单地叫了一回师付;而且,“行”照师付所做去行。是不是?四重佛条都要。四重佛条都要我不单纯一个信满,信满不行;信满有信不满的时候。信不满可以有后补了。我不单纯说信满;信满都不行。信满我也要,行满我也要,行我也要。证我也要,解我更要。我一下子就要了四个。四个条件我都要了。搁哪要哇?在谁身上去要去?就上你自己身上要。对不对?就上你自己身上要信去、要行、要证、还要解。我今天的解也是你们将来的解。你们将来更应该解。解满也成佛,证满也成佛、行满也成佛、信满也成佛。任何一个满可以成佛,看看管佛叫师付对不对?对不对劲?只不过,过去的人胆量太小,没有那个胆他不敢那么叫,他也不敢那么想。俺们就胆大一回,叫了。有些人问我说:“你管佛叫师付,你不怕罪过吗?”我说我不怕罪过。我说:“佛绝不会跟我一样的;他要跟我一样,给我降罪的话,我向他学;他要给我降罪的话,那就不叫佛。”我就这么认为的;他就不叫,他也称不起、他也不是。哪个佛象寺庙那些老和尚,你一进屋一跟他说话,他横绷愣怔地,胡搅蛮缠地,哪有那样地?没有!我们也不向他们那样做。我们要做就真正向佛学习。真正向佛学的时候做众生的老师和楷模,那才是真正地学。向佛学习不对吗?管他叫老师对不对?叫师父对不对?对!你自己辨别一下理,辨别一下理性,看看我说的话对不对?那么说,虽然你管佛叫师付了,那么,你这一天里头我只是讲了一个“浅意默化”、“净化心灵”。话是这么说了,你没明白里头的含意。什么叫“浅意默化”“净化心灵”?浅意,是你表面一层行动,但是他里头又包含着内心深处地一点精华。那么,那点精华在哪?在“神”,那点精华在神那。

所以说,我又担出一个运神的问题。在神上就起到一个运神的问题。为什么神运在神那?今天早上我发个愿。我说:我愿普渡众生。我以发完这个愿了,我今天该干什么,干什么,稀里八涂地过去了一天,到晚上,我在佛前站立,一坐的时候,请完师付了,我也来那坐着了,你和你的内心平衡不平衡?再发那个愿的时候,那就叫回向了;前者叫愿,后者叫回向。什么叫回向?回向的本身就是看看你,这一天究竟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做的对不对、应不应该做、做的程度到什么地方?这个时候你衡量你自己,衡量的本身,一般地前边是愿,你看所有的经书,前边是愿文,后边的都是迥向文。为什么?迥向文的本身,人没研究那个“字”,文字没研究。怎么没研究文字呢?这个“迥”字他加个走之上,你看所有的回向文都加上个“走之”上,他不应该加上“走之”。他为什么加上“走之”?那无形之中就告诉你了,在你这个所做所为之中,看看你走了什么路,为的什么事?那么,当你晚上修功的时候,体会体会自己所做,这一点就清楚自己。

还有一些人问我一些问题:“神”“信”的本身与神有没有关系?究竟什么叫信满哪?“神”字满了信就满了,这只能说明一点,他有多少重含意。“信满”,怎么能叫做信满呢?那你说,你别唬我了,信满?你面对红尘事事,你信满了?没满。要满我就不来这讲课了;没满我才学、我还休呢。没满,为什么说不容易满呢?小乘佛法里头念念不忘,念了一辈子佛,念了最后尾时就忘了;就把那个佛忘了。妈呀,女儿呀,爹呀全想起来了,就那个佛忘了,他不念了。不能达到满。在你活着的时候,在你过往之中的里头,你不把这个红尘事事刨出去的时候,你根本达不到信,不能到满,不能说信满。“信”,信都是一个简单地信。分多少种信,有的人信给别人看,对不对?有的人是真心实意的信,有的人马马虎虎的信。那么说给他加个“正”字。加一个正字的时候,正信的含意,用一个名词他代表。正信的含意叫什么?给他加个字“无”,叫“无”什么?你添吧,添什么?实质首先一点,第一个就得达到“无疑”。有疑无信,无疑叫信;都不能说你叫正信。无疑叫信,不无疑怎么信哪?有疑还叫信吗?那不叫;无疑叫信。在无疑这个过程之中叫信的同时,只是一个方面,一个点的后面还有哪。说一个无疑,什么事你能没有疑呀,哪个人不疑?你说呢,哪个人都疑,谁也不成熟。有疑就不成熟,有疑就不正信。成熟不?谁成熟了?成熟多少?有疑能叫成熟吗?任何一件事物,你都没做你的主人的时候、你都没说了算的时候,你被别人左右的时候,你听了别人说的话的时候,都叫有疑,都是有疑;都不能说你成熟,都能说明你不成熟;都是被事事左右,被别人左右。是不是听别人的?咱打个比方说:你今天卖手套,人家说你,这手套你今天卖赔了,别人那边卖陆块钱花花地,你就卖伍块钱,你这不傻吗?你一听傻了,明天我也卖陆块。叫别人左右了,没做自己主人。你说你成熟没?可以说你没成熟。那么,请问在屋里的所有这些人,有几个人做第一件事的时候,不被人家所左右?你说说。可见,照比佛这个距离很遥远、太遥远。都没成熟。“正信无疑心”。“无疑心只能说明你的诚实度;看你的诚实度”究竟有多高。多高哪?凡是师父说了,师父怎么说就怎么做呗。都不算是真正的成熟,没带着自己的观点。什么观点?我,按照我思维状况,师父。你这件事我看,看看咱们再怎么办比这个更好一点。给师父出点主意,拿个点子,哪怕拿出一点点呢,都是成熟阶段。分辨这个成熟也不是那么太好分辨的。人们都不太了解,都觉得自己挺成熟,实际谁也没成熟。事事都问别人。你看我这怎么样?小时问爹妈,大了问朋友,甚至问问邻居,问问一些比较不错的姐姐妹妹。为什么问哪!自个不成熟。不知道错和对。你这一辈子,你不知错对,你活的窝囊不?你真活窝囊了。首先只能说一个无疑。光讲一个无疑,就一个无疑呀?正信叫无疑。无疑只是一个代表性,后边我点了这么些点,有的说无量。还不成熟呢?还无量?谈不上量,谈不上你那个量。首先得达到无疑,无疑叫正信;有疑就不叫正信那么,先说到一个无疑。后边再讲一个“无念”。

有疑就有念,无疑才无念。什么叫“念”,有几个人能说明白“念”?念是什么?念和“神”能结合上?能!他俩很连贯。怎么连贯呢?有念劳神,有念动心神,有个念头还跑神。你看念这个“神”不多吗?有念就动“神”就劳“神”。无念,怎么样才无念?要想无念,看破“念”才无念。看不破“念”,看不破就有;有念就劳神。首先得看破。看破什么?红尘事事——以往(网),看破它,不看破它不行。必须得看破。为什么要看破它?因为本身都是一重假,都是一重假呀!都不是真、都是假。它不成真假。说你一个“正信不疑”正信首先必须做到。要不然的话,你也当不了我的行弟。将来给你几个人的时候,你竟多疑,你竟奇怪的想法,你给人家全部领跑道了。那么通过这么长时间演炼的本身,我就看看你有多高的水平;就看看你能研究明白几个问题,能说出几句真实的话;你究竟能改变了多少?改变什么?改变红尘事事和以往(网)所做。“说”谁都会说,说的都能明白。但是“行”哪!这个行就不容易了。这行可艰难哪!行艰难,但是很多人都会说一句话;跟我学的倒不假,我也认账。“遇事见性”都会说都能说明白。对付别人的时候,遇事就见性;对付我的时候。遇事就见性。都说的挺明白。“遇事见性”,“见性运神”。见性就运神,运神就动火、运神就动念。这一动之间带来了无穷的念;他就带来了念,带来了更多的念。那么这个念管他叫做什么?在修行人的堆里头,管他叫做什么?

我说是无穷业力。是业力不?你看那些经书,他不一定给你分辨清,你必须分辨清,你必须分辨清他。念的本身是业力。人没造业、你的念造业了,你有那坏的想法,你造业了;你虽然没行动,但是你在思维之中过去了,有可能你那个神识起作用了,这可能办了一些事情。所以说在这办之中的时候,形成了一个无形的东西。无形的东西叫什么?“业力”。业力来了没?来了。人都说,生带不来死也带不去。我说错了。从表面上来看,物资你是带不去,但是你带了。带了什么?生你的同时你就带来了业力。你没带了什么?生你的同时你就带来了业力。你没带来业力吗?你没带来业力,你能挤在这个小屋里头?我恐怕弄个骄车接你,你都不一定来;你不光带着业力,带着什么业力?你还带着缘、带着份、带着程度、带着思维、带着你的精进力。你到这屋来,到这屋来的人,我想象之中都是缘大、带来了。尽管你带来一重知识,必定学过。要比没学的人还是懂得多一些。这就是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个业力,生带来了业力,那么你说精进呢?所有的“行为”、所有的“行”都能给你将来带来什么?带来了无限。带来了什么无限?无限的“业”与“果”。都能带来无限地业与果。那么,业与果之中给他加一个什么字?就是一个什么样的果,你给他加一个,咱们就往好听的地方上写。加个“善”他就有个“善”的果。加个“德”他就得个德的果;加一个什么样的字上,加一个什么样的程度,他就得一个什么果。可见,你这个行的主要。所以说,“行”能不能叫行满?你如果真正能达到行满的时候,我相信你“善”和“德”这个“果”得来的是什么。你自己最清楚了。不成佛你也不吃亏,还闹个福报呢。最起码你保证下回不落在这个代金浴沟里。这个道理最简单不过。值不值?对不对劲?你们自己分辨分辨。你看看我这个讲的。我认为比较清楚。“业”“德”“善”“果”。学不成佛,咱够不成佛、不能达到“行”满的话,还得变变相吧,咱有行了。有什么行?有“善”行、有德行、最起码再不行咱也对付一个菩萨吧。你说应该要行不?你说我说的对不对?应不应该要?可见要是得要,咱不达到满,没完全达到满,咱具备“德份”了,有善心、竟做善念、你竟做好事了,咱不成佛,咱也对付一个菩萨,这不也行吗。这个是个菩萨,前边那个信满呢,给他加点什么?加个“正信无疑”。正思维、正觉、正念,都给他加上正。在信的过程之中都给加上正,后边满不满咱不管,这又得一个小菩萨果。菩萨加菩萨加上四个菩萨,你看你是个什么?你说呢?你合计合计,出来没出来。谁做的?谁做,谁自己做谁能得到!保证能得到。得不到你找我。怎么找我呢,我就一个心眼,你真那么做了,你得不到的时候,你找我。我认可我不要我都给你,我把我十几年研究修为都给你。我都给你这叫什么?一种促进力,促使你精进。促使你精进,让你干什么?我希望你们都修成菩萨。都成佛!那我才高兴呢——高明。第一重概念里头,我讲了第一个概念。敢认佛做师父,敢认佛做师父,你看应不应该?实质是真应该。敢是对的,不敢是错的。敢是对的没有那么大的胆量、没有那么大的想法,不敢向佛学习;那永远你也是个罗汉果吧;罗汉你也够不上,信满你都不一定做到。人有疏忽呢?人有打盹的时候,老虎有打盹的时候,马有失前蹄,你就能完全满吗?你不能完全满。不完全满不要紧,咱就搁这顶上补点;这个顶上不满,咱再搁那个顶上补点,咱都给他补满,你看满不满。咱就给他补满了。可见,后几个也得要,光信满不行,加上行;加上你的行为满。那么说你能正信、能正行、能正觉、正思维的时候,你才能证实你自己是个什么?做这个果的时候叫证了。谁证哪,你说吧,谁证?首先自己先正自己,你自己证自己了,还不行哪,我告诉你这事挺难。我认你都不行,光我认你不行哪!这个“证”我给你添。“众生”你看看,众生得认你这个证,不认你这个证行吗?众生认你了,证没证?但你别害怕,只要做到了,众生认不认你,证不证你,那都是什么?那都是历史。历史是后人们的评价。你不用害怕他,那在后。“行”“信”在先、“证”在后。那么说人人都能达到善解法义,还有个解满呢,别扔了。我能解一句就一句,我就那么大水平。解容易满吗?解得的可容易满。我就明白这一个问题,那我就把他解出来了,给你们听了,你们听不听我都不管,反我给你讲了,我就那么大能力;我今天这么大能力,不等于我明天这么大能力,也不是我后天那么大能力。我积累呀。我今天这么大能力,我说了,明天我那么大能力,我又说了,后天我那么大能力,我又说了。那么积累起来这个“解满”,他就够成一个——“解满”。这个题目里头,今天倒一滴水、明天倒二滴水,后天倒三滴水;半年、一年我保证给他倒满;倒的叫他装不下,冒漾了。这一下可解满了。这个解满,那个说,行、信、证、解都是在第一个为什么管佛叫师付。称为大乘佛法。怎么敢称?那么我在讲第二个问题的时候……。(修行自我创始人:郭玉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