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农业气象学名词解释
2012-07-04 | 阅:  转:  |  分享 
  
农业气象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70题:

1.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4.辐射:物体以发射电磁波或粒子的形成向外放射能量的方式。由辐射所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有时把辐射能也简称为辐射。

5.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是决定地面太阳辐射通量密度的重要因素。在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在日出日落时为0,正午时达最大值。

6.太阳方位角: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与当地子午线的交角。以正南为0,从正南顺时钟向变化为正,逆时针向变化为负,如正东方为-90°,正西方为90°。

7.可照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之间的时间。

8.光照时间:可照时间与因大气散射作用而产生的曙暮光照射的时间之和。

9.太阳常数:当地球距太阳为日地平均距离时,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能通量密度。其值为1367瓦?米-2。

10.大气质量数: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通过的路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的比值。

11.直接辐射: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

12.温度(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气温)与最低温度(气温)之差。

13.温度(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之差。

14.日平均温度:为一日中四次观测温度值之平均。即T平均=(T02+T08+T14+T20)÷4。

15.候平均温度:为五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16.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

17.活动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18.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

19.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20.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21.辐射逆温:晴朗小风的夜间,地面因强烈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从而形成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逆温。

22.活动面(作用面):凡是辐射能、热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从而能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或湿度状况的物质面。

23.容积热容量:单位容积的物质,升温1℃,所需要的热量。

24.农耕期:通常把日平均温度稳定在0℃以上所持续的时期,称为农耕期。

25.逆温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发生逆温现象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26.三基点温度:是指生物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上限温度和最适温度。

27.饱和水汽压(E):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水汽压。

28.相对湿度(U):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29.饱和差(d):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

30.露点温度(td):在气压和水汽含量不变时,降低温度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31.降水量: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水层厚度。

32.干燥度:为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内降水量之比。

33.农田蒸散:为植物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的综合过程。

35.降水距平:是指某地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之差。

36.降水变率=降水距平/多年平均降水量×100%

37.辐射雾:夜间由于地面和近地气层辐射冷却,致使空气温度降低至露点以下所形成的雾。

38.低气压:又称气旋,是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闭合气压系统。

39.高气压:又称反气旋,是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闭合气压系统。

40.地转风:当地转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达到平衡时,空气沿等压线作直线运动所形成的风。

41.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改变的风,其中1月和7月风向变换需在120°以上。

42.海陆风:在沿海地区,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白天由海洋吹向陆地,夜间风由陆地吹向海洋,这样一种昼夜风向转变的现象。

43.山谷风:在山区,白天风从谷地吹向山坡,夜间由山坡吹向山谷这样一种以日为周期的地方性风。

44.焚风:气流越山后在山的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的干而热的风。

45.标准大气压:温度为0℃,在纬度45°的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力,其值为1013.2hPa。

46.天气:一定地区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的综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

47.天气过程:各种天气系统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

48.气团:大范围内水平方向上各种物理属性比较均匀,铅直方向上变化比较一致的大块空气。

49.暖锋:由暖气团推动冷气团并向冷气团一方移动的锋。

50.冷锋:由冷气团推动暖气团并向暖气团一方移动的锋。

51.静止锋:当冷暖气团相遇时,势均力敌,或由于地形的阻滞作用,移动缓慢或在原地来回摆动的锋。

52.气旋:又称低压,是一个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内气流反时针自外向内辐合。

53.反气旋:又称高压,是一个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内气流顺时针自内向外辐散。

54.霜冻:在作物生长季节里,由于土壤表面、植物表面以及近地表气层的温度降低到0℃以下,引起作物遭受的冻害。

55.平流霜冻:由于寒潮或较强冷空气入侵而出现的霜冻。

56.寒露风:我国南方双季晚稻抽穗开花时所遇到的低温冷害天气。

57.寒潮:是指势力强大的冷高压南下,使所到之处产生剧烈降温、冻害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国家气象局对寒潮的一般定量标准:一次冷空气入侵,使该地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同时最低温度在5℃以下。

58.干旱:是指在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的条件下,作物需水量与土壤供水量在相当长时间内失去平衡,使作物生长发育受到危害,造成产量下降的灾害性天气。

59.干热风:是指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大气干旱。

60.梅雨:平均每年6月上旬至7月中旬,我国宜昌以东的江淮地区,出现的阴雨连绵天气,此时正值江淮梅子成熟,故称这时期的降水为梅雨。

61.气候:是指一地多年时期内的大气统计状况。大气统计状况是用气候要素(温度、降水、风等)的平均值或统计量来表示。

62.气候相似:是德国学者马依尔为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出的学说,即将植物从一地区移植到另一地区,需要严格遵守地区之间的气候相似。

63.天文四季:是根据地球环绕太阳公转的位置而划分的四季。如农历以“四立”为四季之始,“两分两至”为四季之中。阳历以“两分两至”为四季之始,春分~夏至为春季,夏至~秋分为夏季,秋分~冬至为秋季,冬至~春分为冬季。

64.气候四季:又称温度四季。是以候平均温度为划分指标,候均温低于10℃为冬季,高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之间为春季或秋季。

65.气候异常:是指某些气候要素偏离气候常年平均而出现的极端值。如某年的某时段内降水量超出多年同期内平均降水量,出现降水量异常,而发生水涝灾害。

66."农业气候相似”原则:是指将作物(或牲畜)从一地区引进到另一地区,必须考虑满足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气候条件相似。

67.小气候:在局部地区内,由于下垫面性质和状况的不同而引起近地气层与土壤上层小范围的特殊气候。

68.农田小气候:是以农作物为下垫面的小气候。它是农田贴地气层、土壤耕作层同作物群体之间物理与生物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69.坡地小气候:由于坡向坡度的不同,坡地上的可照时间和太阳辐射强度差别很大,因而获得太阳辐射总量也不同所形成的小气候。

70.非独立小气候:既受到本身下垫面影响又受到周围下垫面条件影响的小气候。

献花(0)
+1
(本文系静默坊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