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动物营养复习
2012-07-04 | 阅:  转:  |  分享 
  
动物营养学

★第一章

1.饲料概略养分分析包括几大成分?

答:①水分与干物质②粗灰分(CrudeAsh,CA)③粗蛋白质(CrudeProtein,CP)④粗脂肪(EtherExtract,EE)⑤粗纤维(CrudeFiber,CF)⑥无氮浸出物(nitrogenfreeextract,NFE)

2.简述述概略养分分析体系的优缺点。

答:优点:分析方法简单,不需要昂贵的仪器,分析成本低。缺点:(1)CP不能区别真蛋白质和NPN。(2)CF中各成分的营养价值差别大,纤维素与半纤维素较易消化,木质素不能被消化。测定值偏低。(3)EE是真脂肪、色素及脂溶性物质的混合物。(4)NFE是计算值,偏高。(5)不能分析特定养分。

物理性口腔牙齿磨碎、增加表面积

消化道肌肉收缩和消化液混合

化学性消化道酶大分子变为小分子

微生物瘤胃酶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

大肠酶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

吸收方式:(1)被动吸收——被动转运,由高浓度梯度低浓度,主要养分如短链脂肪酸、水溶性维生素、各种离子等;(2)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进行、耗能,主要养分单糖、AA等;(3)胞饮吸收——细胞直接吞噬某些大分子物质和离子,特别对幼龄动物(免疫球蛋白的吸收)。

3.比较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消化方式的异同。

答:1、非反刍动物:分为单胃杂食类、草食类和肉食类,除单胃草食类外,单胃杂食类动物的消化特点主是以酶的消化为主,微生物消化较弱。2、反刍动物:牛、羊的消化是以前胃(瘤胃、网胃、瓣胃)微生物消化为主,主要在瘤胃内进行。皱胃和小肠中进行化学性消化。在盲肠和大肠进行的第二次微生物消化,可显著提高消化率,这也是反刍动物能大量利用粗饲料的营养学基础。

4.蛋鸡每天采食120g饲粮,饲粮含CP18%,Ca3.5%,每天随粪排出CP4.32g、Ca1.95g,随粪排出内源CP1.5g,内源Ca0.90g,问该饲粮的CP、Ca表观与真消化率是多少?









5.简述影响饲料消化率的因素。

答:(一)动物因素:1.种类2.品种3.年龄4.体质(二)饲料因素:1.种类2.化学成分3.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三)饲养管理技术:⒈适当合理的加工处理可提高饲料消化率。2.延长饲料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可提高消化率。3.随饲养水平提高,饲料流通速度加快,消化率下降.4.饲料搭配技术与养分平衡状况也影响饲料消化率。⒌饲喂技术6.畜舍环境

★第三章

1.水分的基本营养生理功能。

答;1.构成体组织2.参与养分代谢(水是一种理想的溶剂;水是化学反应的介质)3.调节体温4.其他功能:(1)润滑作用(2)稀释毒物(3)产品的组成部分

2.水的来源和流失分别包括哪几种方式?

答:●水的来源:1、饮水——水的主要来源2、饲料水——饲喂青绿饲料,可保证其来源3.代谢水——三大有机物在动物体内氧化分解或合成过程中所产生的水。●水的排泄:1.粪和尿的排泄2.肺脏和皮肤的蒸发3.经动物产品排出如:蛋、奶等



3.影响动物需水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1.动物种类:大量排粪需水多反刍>哺乳>鸟类2.生产性能3.气温气温高于3℃,动物需水量明显增加,低于10℃,则相反。4.饲料或日粮组成:含N物质越高,需水量越高;粗纤维含量越高,需水量越高;盐,特别是Na+、cl-、K+:含量越高,需水量越高。5.饲料的调制类型粉料>干颗粒>膨化料

4.为什么动物缺水的危害比缺乏饲料的危害大?

答:(1)失水1-2%干渴,食欲减退,生产下降;(2)失水8%严重干渴,食欲丧失,抗病力下降;(3)失水10%生理失常,代谢紊乱;4)失水20%死亡;(5)动物可以失去全部体内的脂肪,蛋白质的一半,体重的一半,动物都能生存;(6)只饮水,可存活三个月;(7)不饮水,摄取其它养分,可存活七天。

★第四章

1、概念:EAA、NEAA、理想蛋白、氨基酸平衡。

答:●必需氨基酸(EAA):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与速度不能满足需要,必须由饲料供给的氨基酸。●NEAA:可不由饲粮提供,动物体内的合成完全可以满足需要的氨基酸,并不是指动物在生长和维持生命的过程中不需要这些氨基酸。●理想蛋白:AA间平衡最佳、利用效率最高的蛋白质。理想蛋白中各种氨基酸(包括NEAA)具有等限制性,不可能通过添加或替代任何剂量的任何氨基酸使蛋白质的品质得到改善。●AA平衡理论:体内蛋白质合成时,要求所有的必需氨基酸都存在,并保持一定的相互比例。该比例是根据动物的需要来确定。若某种饲粮(料)的EAA的相互比例与动物的需要相比最接近,说明,该饲粮(料)的氨基酸是平衡的,反之,则为不平衡。

2、简述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

答:1.机体和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除水外,含量最多的养分,占干物质的50%。2.机体更新、修补的必需养分。动物体蛋白质每天约0.25-0.3%更新,约6-12月全部更新。3.是体内功能物质的主要成分:(1)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运输氧(2)肌肉蛋白质:肌肉收缩(3)酶、激素:代谢调节(4)免疫球蛋白:抵抗疾病(5)运输蛋白(载体):脂蛋白、钙结合蛋白等(6)核蛋白: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4.提供能量、转化为糖和脂肪:蛋白质转化为糖、脂肪、能量的情况一般发生于:饲料营养不足,能氮比过低;CP含量或摄入过多;饲料的AA组成不平衡

3、以尿素为例简述NPN的合理利用措施。

答:(1)延缓NPN的分解速度:选用分解速度慢的NPN,如双缩脲等。采用包被技术,减缓尿素等分解。使用脲酶抑制剂等抑制脲酶活性。(2)增加微生物的合成能力:提供充足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提供足够的矿物元素。N:S=15:1,即100g尿素加3gS。(3)正确的使用技术:1)用量:不超过总氮的20-30%。不超过饲粮干物质的1%。不超过精料补充料的2-3%。每100kg体重20-30g。2)适应期:2-4周。3)喂法:将尿素均匀的拌入到精粗饲料中混喂。用糖蜜将尿素稀释或用精料拌尿素后再与粗料拌匀。1吨青贮料中加入4公斤尿素和2公斤硫酸铵。严禁将尿素单独饲喂或溶于水中饮用,并在喂后3—4小时后饮水。

4、什么叫限制性氨基酸?猪、禽饲料最常见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各是什么?

答:限制性氨基酸:与动物需要量相比,饲料(粮)中含量不足的EAA。由于他们的不足,限制了动物对其他氨基酸的利用,导致蛋白质利用率下降。满足需要程度最低的为第一LAA,依次为第二、三、四……等LAA。



5、简述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

答:(1)动物种类和年龄(消化酶发育的时间效应)(2)日粮蛋白质种类与水平(底物诱导效应)(3)日粮矿物元素水平(酶激活剂)(4)日粮粗纤维水平(缩短消化时间)(5)抗营养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剂)(6)饲料加工(热损害)(7)饲养管理(补饲、饲喂次数、饲喂量)(8)影响吸收的其他因素(AA平衡、肠粘膜状态)

★第五章

1、挥发性脂肪酸主要包括哪些?

答:主要有乙酸、丙酸、丁酸,少量有甲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和己酸。

2、比较猪和牛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的异同。

答:猪●单胃动物对(CH2O)n的消化起始于口腔(猪),尤其是淀粉的消化。●消化道前端(从口腔到回肠末端)主要是营养性(CH2O)n消化的场所。后端(回肠末端以后)主要是微生物消化结构性(CH2O)n的场所。●胃对(CH2O)n的消化量很有限,主要是为后期消化作准备。●十二指肠是(CH2O)n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吸收以直接吸收为主,代谢以葡萄糖代谢为主,挥发性脂肪酸代谢为辅。牛●反刍动物消化C·H2O与单胃动物不同,表现在:消化方式、消化部位和消化产物。(1)饲料C·H2O→葡萄糖→丙酮酸→挥发性脂肪酸,单糖很少;(2)瘤胃是消化C·H2O的主要场所,消化量占总C·H2O进食量的50-55%。

3、简述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功能

答:1.供能和贮能2.构成体组织3.作为前体物质4.形成产品

4、简述反刍和非反刍动物对纤维的营养生理作用。

答:优点:(1)产生饱感(2)刺激胃肠道发育,维持胃肠道正常功能(3)提供能量(4)解毒作用(5)改善胴体品质(6)降低饲料成本。缺点:(1)适口性差,质地硬粗,减低动物的采食量。(2)消化率低(猪为3-25%),且影响其它养分的消化,与能量、蛋白的消化呈显著负相关。(3)影响生产成绩,实质是影响能量的利用率。

★第六章

1.简述脂类的营养生理功能。

答:1.供能贮能作用;2.作为机体的组成成分;3.为动物提供必需脂肪酸;4.作为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5.其他作用:(1)脂类的保温、防护作用;(2)脂类是代谢水的重要来源;(3)磷脂的乳化特性(4)胆固醇的生理作用;(是甲壳类动物必需的营养素)(5)饲料中添加可减少机器磨损、降低粉尘、提高适口性、改善外观

2.简述EFA的概念、种类及其功能。

答:●概念:凡是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供给,或在体内通过特定的前体物形成,对机体健康和正常生理机能有重要保护作用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EFA,essentialfattyacids)。●种类:亚油酸、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生物学作用:①参与磷脂合成,并以磷脂形式作为细胞生物膜的组成成分。②EFA是类二十烷合成的前体物。③EFA能维持皮肤和其他组织对水分的不通透性④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

3.简述反刍动物、单胃动物对脂类的消化吸收的特点。

答:●单胃:1.消化的主要部位是十二指肠,空肠2.参与脂类消化的酶主要是胰脂肪酶、肠脂肪酶和胆汁。3.消化产物是甘油一酯、脂肪酸、胆酸、胆固醇等,组成水溶性的易吸收的乳糜微粒。4.主要吸收部位是回肠,并以异化扩散方式吸收。5.胃内为酸性环境,对脂肪的消化不利,在胃内起初步的乳化作用。●反刍:1.瘤胃是反刍动物脂类物质的主要消化部位,在瘤胃中脂类物质得到明显的改组,瘤胃对脂类的消化有四个特点:(1)大部分不饱和FA氢化变成饱和FA,使EFA含量减少;(2)部分不饱和FA发生异构化反应,生成支链脂肪酸;(3)中性FA、磷脂、甘油变成VFA;(4)微生物合成的奇数碳和支链FA数量增加。

4.何谓脂类的额外能量效应?简述其可能的机制。

答:●额外能量效应:饲粮添加一定水平的油脂替代等能值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高饲粮代谢能,使消化过程中能量消耗减少,热增耗降低,使饲粮的净能增加的效应称为脂肪的额外能量效应或脂肪的增效作用。(当植物油和动物脂肪同时添加时效果更加明显)●可能机制:1、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之间的协同作用;2、适当延长食糜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有助于营养物质的更充分吸收;3、脂肪的抗饥饿作用使动物用于活动的维持需要减少,用于生产的净能增加;4、脂肪酸可直接沉积在体脂肪内,减少由饲粮碳水化合物合成体脂的能耗;5、添加脂肪提高日粮适口性,因此有更高的能量进食量,动物的生产性能得到提高。

5.如何在动物饲粮中添加油脂?

答:注意:1.采食量问题:动物为能而食。添加油脂可提高日粮能量,采食量可能降低,应防止其他养分不足。能量提高,其他养分浓度应相应提高。2.对产品品质的影响。3.注意油脂对加工设备的影响:一般添加油脂应有喷油设备,动物油的加热设备。油脂大于2-3%时,饲料制粒难,且外观发青,不好看。添加油脂较高时,可将一部分油脂在制粒后喷添、使用保护油脂或其他形式保护油脂。4.注意防止油脂的氧化。

★第七章

1、简述矿物元素的基本功能

答:1.构成体组织:5/6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Ca、P是骨和牙齿的主要成分,Mg、F、Si也参与骨骼、牙齿的构成。2.是调节酶活性的必要因子:(作为酶的成分或激活剂)Zn、Mn、Cu、Se3.?调节细胞代谢:Ca、K、Na等与细胞兴奋性有关4.??调节激素分泌及其功能:矿物元素(如:碘)可直接作为激素的组成部分。

2、各种常量和微量矿物元素的典型缺乏症。

答:常量元素●Ca、P典型缺乏症:为骨骼病变,幼龄动物为佝偻病,成年动物为骨软病或骨质松疏症。P缺乏时,出现异嗜癖;Ca、P缺乏时,血检查可见血清Ca、P水平低.●Mg典型缺乏症:反刍动物需Mg高于单胃动物,放牧时易出现缺乏症,叫“牧草痉挛”,表现为生长受阻,过度兴奋,痉挛,肌肉抽搐,呼吸弱,心跳快,死亡。●Na、K、Cl典型缺乏:Na易缺乏,K不易缺乏。缺乏时为一般症状,缺NaCl出现异嗜癖,啄羽。长期缺乏出现神经肌肉(心肌)病变。●S典型缺乏症:不易缺乏,只在反刍动物大量利用NPN时可能不足,缺乏出现消瘦,毛蹄生长不良,纤维利用率下降,采食量下降,NPN利用率下降。日粮N:S大于10:1(奶牛12:1),可能出现缺乏。

微量元素







3、试述钙、磷的主要营养作用

答:Ca构成骨与牙齿,调节神经的兴奋性,维持膜的完整性,激活多种酶的活性,调节激素分泌和自身营养调节。P构成骨与牙齿,参与核酸代谢与能量代谢,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维持膜的完整性,参与蛋白质代谢。

4、影响钙、磷吸收的因素及其来源。

答:●来源:植物饲料含Ca少,而P多,但P有一半左右为植酸磷,饲料总P利用率一般较低,猪20-60%,鸡30%,反刍动物可较好利用植酸P。Ca、P的补充料骨粉(Ca31%,P14%),磷酸氢钙(Ca23.2%,P18.6%),磷酸钙、CaCO3,石粉等。●影响因素:(1)肠中的酸度(2)饲料中钙、磷的比例(3)维生素D的供给(4)日粮中草酸、植酸的含量。

★第八章

1、维生素分哪两类,每一类又包括哪些维生素。

答:●脂溶性维生素:A、D、E、K●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C和B族):C(抗坏血酸)、B1(硫胺素)、B2(核黄素)、B3(烟酸)、B4(胆碱)、B5(泛酸)、B6(吡多醇)、B7(生物素)、B11(叶酸)、B12(钴胺素)

2、各种维生素缺乏的典型症状。

答:●维生素A缺乏症:1、对弱光的敏感度降低----夜盲症2、上皮细胞发生鳞状角质化,引起腹泻、结石、炎症、干眼病。3、鸡和其它动物可发生胎儿吸收、畸形、死胎、产蛋率下降、睾丸退化等症状。4、骨的生长发育(水牛的夜盲症;狗耳聋;牛、羊、猪运动不协调、步态蹒跚)5、免疫器官和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粘膜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受损;动物的抗原抗体的应答下降,粘膜免疫系统机能减弱,病原体易于入侵等。6、生长受阻,活力下降。●维生素D缺乏症:1、佝偻病—生长动物2、骨软症、骨质疏松症—成年动物3、产蛋禽----产蛋量和孵化率,使蛋壳薄而脆。●维生素E缺乏症:1、肌肉损伤---犊牛、羔羊、猪、兔、禽(表现:肌肉营养不良---白肌病,骨骼肌变形,后躯运动障碍;严重时,不能站立)2、血管和神经系统病变(雏鸡:渗出性素质病、脑软化)3、肝坏死:禽。4、繁殖障碍---睾丸退化、胚胎退化和死亡。5、免疫及其他---免疫力下降、体脂变黄等。●维生素K缺乏症:凝血时间延长、体内出血、死亡

3、简述维生素的营养特点。

答:不参与机体构成;不是能源物质;需要量少;主要以辅酶形式广泛参与体内代谢;缺乏时产生缺乏症——危害很大;过量——中毒症;

4、给维生素下一个你认为最恰当的定义,并比较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的特点。;

答:●维生素是维持动物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维生素既不是动物体能量的来源,也不是构成动物组织器官的物质,但它是动物新陈代谢的必需参加者。●水溶:1、溶于水----吸收、运输、代谢、沉积;2、作用方式-----主要作为辅酶3、除维生素B12外,水溶性维生素几乎不在体内贮存,容易产生缺乏症;4、主要经尿排出(包括代谢产物);毒性相对较小。●脂溶:1、分子中仅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2.溶于脂溶性物质——吸收、运输、代谢沉积;3.容易在体内积累;4.排泄——胆汁;5.容易产生中毒。

5、简述维生素的需要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一、遗?传某些禽畜由於遗传性之关系,对维生素有特别的需要。一位有经验的营养学专家,必须对不同品种的禽畜提供不同程度的维生素需求量。二、饲料中热能含量?禽畜取食量是为了满足能量的需要,含有高热能的饲料配方中,必须比低热能的配方含有较多之维生素。例如:含高量脂肪的配方中就要多加些胆素等有脂肪亲与性的因子;含有高量醣类的配方,就需要多加些维生素B。三、环境因素?1.温度:温度高转变胡萝卜素为维生素A之效率较差,并且所有维生素之稳定性(尤其B1,泛酸……等)会降低,同时维生素C之合成也遭受破坏。2.禽畜舍:养在水泥地上或笼子里的禽畜,由於取食地上微生物机会的减少,体内由微生物合成部份维生素B群之量也少。四、不同饲料中维生素的有效度在酵母中的菸硷酸与纯的维生素一样有效,但在谷物中的菸硷酸则与其他物质像蛋白质,纤维素等结合,无法被禽畜的消化酵素分解。

(5)免疫力(6)促进动物生长,缺乏时生长受阻,活力下降

★第九章

1、饲料添加剂、抗生素的概念。

答:●饲料添加剂(feedadditives)是指添加到饲粮中能保护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调节肌体代谢、增进动物健康,从而改善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提高动物生产水平、改进动物产品品质的物质的总称。●抗生素(antibiotics,曾称抗菌素):微生物(细菌、放射菌、真菌等)的发酵产物,对特异微生物的生长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2、简述抗生素添加剂的应用效果及作用机制。

答:

3、简述酶制剂的应用效果及应用方式。

答:

4、简述益生素的概念及应用效果。

答:

5、简述饲料添加酸化剂的作用

答:

★第十章

1、蛋白质、糖类、脂肪有哪些关系?

答:蛋白质可在动物体内转变成碳水化合物。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除亮氨酸外均可转变成糖。首先经脱氨基作用生成a-酮酸,然后沿糖的异生作用生成糖。

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均可在动物体内转变成脂肪。生酮氨基酸可转变成脂肪,生糖氨基酸首先转变成糖,然后转变成脂肪。

碳水化合物可转变成脂肪,碳水化合物代谢中间产物磷酸二羟丙酮可还原生成磷酸甘油,而乙酰辅酶A可缩合长链脂酰辅酶A,然后,磷酸甘油与脂酰辅酶A经脂化即可生成脂肪。

脂肪可转变成碳水化合物,组成脂肪的甘油,可通过磷酸二羟丙酮转变成碳水化合物,但脂肪酸不能转化。

碳水化合物可转变成蛋白质,糖可生成a-酮酸,然后通过氨基移换作用或氨基化作用转变成非必需氨基酸。

脂肪转变成蛋白质,脂肪中的甘油可转变成丙酮酸和其他一些酮酸,通过氨基移换作用或氨基化作用转变成非必需氨基酸。

2、论述能量与三大有机养分的相互关系。

答:饲粮中的能量和蛋白质应保持适宜的比例,比例不当会影响营养物质利用效率并导致营养障碍。

充分供给能量,就可减少蛋白质作为供给能量的分解代谢,有利于改善机体的氮平衡,增加氮的储留量。

倘若蛋白质供给量不足,未能满足机体最低生理需要量,单纯提高能量供给将会使改善氮平衡的效果受到限制;

相反,倘若能量供给不足,未能达到机体最低需要量,仅提高蛋白质的供给量,不仅造成浪费,而且也不能有效改善机体氮平衡。

由此可知,只有在蛋白质满足机体最低需要量的前提下,增加能量才能有效的发挥节约蛋白质的作用。

同时,也只有在能量超过机体最低需要量时,增加蛋白质供给方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所以,日粮中的能量和蛋白质必须保持适当比例。否则,不仅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甚至会发生营养障碍。

饲粮氨基酸种类和水平对能量利用率有影响,当饲粮中苏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缺乏,会引起能量代谢水平下降,而当氨基酸过量时,也会使代谢能降低。

饲粮中粗纤维含量高会影响有机物质消化率,降低饲粮消化能值。反刍动物饲量CF水平适宜,有机物质消化率提高,反之瘤胃功能异常。

正常条件下,脂肪作为能源的利用效率高于其它有机物,当饲粮中添加脂肪可增加动物的有效能摄入量,提高饲料和能量转化效率。

★第十一章

1、体内消化实验对指示剂的要求及常用的外源、内源指示剂是什么?

答:对指示剂的要求:①不能被动物消化吸收②在饲料中、粪便中能均匀分布③有很高的回收率④对动物没有毒副作用。●外源指示剂————饲料本身不含,人为加入饲料中的指示物质,一般多用Cr2O3;●内源指示剂————饲料本身含有,不能被动物消化吸收但可以测定的成分,多用酸性不容灰分(AIAacidinsolubleash)[2mol或4molHCl不溶]

2.消化实验主要有哪些实验方法,试述各方法的优缺点。

答:●体内消化试验,1、全收粪法:优点:试验操作方便、测定较准确;缺点:排泄物污染严重;采食量、排粪量难以准确记录;粪中养分含量受环境影响大;工作量大。2、指示剂法:优点:在于减少收集全部粪便带来的麻烦,省时省力,尤其是在收集全部粪便较困难时。缺点:指示剂回收率对消化率影响较大,并且很难找到回收率很理想的指示物质:分析困难,较难获得重复性高的测定数据;与全收粪法最后的缺点相同。●体外消化试验,优点:操作方便,环境条件、处理方法和时间易控制,更容易标准化。缺点:与动物的生理系列化过程有一定的差异。●尼龙袋法。优点:①工作量小,成本低,一次可以做大批量的饲料②可以对饲料营养价值进行排队,取得饲料相对营养价值。缺点:①孔径大小不好确定。②将饲料限制在尼龙袋内,无法充分混合,微生物也不能进入。

∴测试结果一般无法与饲料真消化率相匹配

3.饲养实验的优缺点?

答:●优点:(1)客观、反映综合效应(2)条件接近生产,便于推广应用(3)可作为验证实验●缺点:(1)不准确,不能获得具体代谢参数(2)周期长,成本高

★第十二章

1.名词:采食量、随意采食量、实际采食量

答:●采食量通常是指动物在24h内采食饲料的重量。有随意采食量和实际采食量之分。●随意采食量(VoluntaryFeedIntake,VFI)指单个动物或动物群体在自由接触饲料的条件下,一定时间内采食饲料的重量。VFI是动物在自然条件下采食行为的反映,是动物的本能。●实际采食量:指在实际生产中,正常健康的动物在一定时间内,实际采食饲料的总量。

2.影响动物采食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动物因素(1、遗传因素2、生理阶段3、健康状况4、疲劳程度5、感觉系统6、学习、训练)

二、饲粮因素(1、物理性状2、适口性3、能量浓度4、饲粮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5、脂肪6、中性洗涤纤维7、矿物元素、维生素8、饲料添加剂)

三、饲喂技术(1、饮水:⑴水是影响采食量的重要因素。饮水得到保证,采食量才能达到最大;⑵饮水的清洁卫生。2、饲料形态:⑴对单胃动物,颗粒料可提高其采食量;⑵对反刍动物,粗饲料磨碎或制粒,可增加采食量。⑶鱼类摄食要求饲粮颗粒必须与鱼体大小相适应。饲料的形态可采用干料(粉料、颗粒料)和湿料。3、饲喂方式和时间:⑴自由采食,即让动物能够自由接触饲料和采食。该方式主要用于生长育肥前期和泌乳期。⑵限制饲养目的是控制动物的生长速度,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产品品质;此方式常用于动物的后备期、产蛋期、妊娠期和育肥后期;⑶饲喂时间。4、饲喂的连续性:从全局的观点来决定动物各阶段的采食量和饲养方式。

四、环境因素(1、温度、湿度、通风及有毒有害气体:⑴动物处于最佳生长温度,其生产性能最好。⑵动物处于比较差的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过大,或温度过低,都会影响采食量,而且,湿度加大温度的影响。⑶通风状况不好,或产生氨气、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对小动物的影响特别大。2、应激状态:⑴温、湿度应激⑵饲养密度饲养密度过大,采食量下降。⑶剧烈运动后的应激,包括长途运输、追赶、称重都对动物造成应激反应,从而影响采食量。)

3.动物采食量在生产中有何意义?

答:1.采食量是影响动物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⑴影响动物的生产水平和饲料转化率;⑵采食量过低,不能满足最低生长需要,使生产效率急剧下降,即维持的营养需要占营养物质需要的比例过大;⑶如果动物采食过高,则会引起:动物产品质量下降,脂肪沉积过多,单位成本的商品效益下降。体组成发生改变,主要增重是脂肪,降低饲料的转化率。会引起泌乳动物停止泌乳,怀孕母畜死胎增多,产蛋鸡产蛋率下降。

2.采食量是配制动物饲料的基础

3.采食量是合理利用饲料资源的依据

4.采食量是合理组织生产的依据

4、试述如何提高饲粮的适口性。

答:















献花(0)
+1
(本文系静默坊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