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淡淡谜史,浓浓谜情——马来西亚谜坛今昔谈(转摘)

 醉谜斋 2012-07-04

淡淡谜史,浓浓谜情

——马来西亚谜坛今昔谈

邓凤鸣 王得道

 

○马来西亚的早期灯谜
  以汉语为依托的灯谜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马来西亚的灯谜文化,起步较晚,是随着近代华人大批“下南洋”后而逐渐产生的,谜情中折射出马国华族的浓浓乡情和对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记忆。
  早期的马来西亚灯谜活动,以猜射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马来西亚谜坛已呈现一些生机勃勃的景象,尤以槟城为最。已故槟城老谜家周成器和潮州才子杨永谦博士,曾作过一番调查,证明槟州境内的高渊是马来西亚灯谜活动的发源地。事缘1927年12月25至26日,大马谜家张见初中医师,在一位热爱中华文化的陈进三牧师热心撮合之下,在高渊福音堂悬挂超过300题的灯谜,吸引了各地的灯谜爱好者前来射猜,一时在文人雅士之间传为佳话。接着,在1928和1929年,农历新年、双十节及圣诞节期间,张医师连续展开数场灯谜活动,掀起一股小小灯谜热潮,成绩令人鼓舞。
  二战以前,在槟城的“大观园”(即光大现址),每逢传统节日也有灯谜活动。当时名家荟萃,谜风蔚然,佳作纷呈;在新马谜坛响当当的谜家、谜人就有谢云声、陈傲冰、张声照、杜联登、邱蔚青、孙崧樵、林庶利、许沱生、周成器、倪启绅、吴无为、吴寄里等十多位。
  可惜稍后马来西亚遭逢胶价惨跌,市场经济不景;不久日军南侵,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灯谜活动也随之进入低潮。一直到日本投降之后,沉寂多年的大马谜台,又传来阵阵久违的报猜声。当时活跃于谜坛的名家有杨永谦、杨海松、张润泉、周国基等人;加上一些报刊,如《成报》、《月灯报》、《新力报》,也开始刊出灯谜让读者射猜,无形中为马来西亚谜坛注入一股兴奋剂,促进了其恢复和发展。
  自五十年代起,槟城华人的艺术协会、树胶公会、商联公会、潮安同乡会馆、潮州会馆、槟州华人大会堂、槟江谜苑,以及雪兰莪中华大会堂等,都积极努力地推广灯谜,举办展猜活动等。尤其是七十年代初期,槟城艺术协会诗词组假树胶公会主办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诗人雅集,会中穿插一场盛大的灯谜会猜,由谜家杨海松主持,获得大家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盛况空前,在马来西亚谜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

○新时期的马来西亚灯谜
  近二十年来,马来西亚的灯谜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全马各地的华人会馆乡团、商业机构、大专院校以及中小学校,每逢元宵节及中秋节,多有灯谜猜射活动。其中以吉隆坡天后宫、隆雪陈氏书院、巴生福建会馆、槟州华人大会堂、槟江谜苑,以及全国华人文化节的灯谜盛会,吸引了最多的人潮,也大大促进了马国灯谜的发展。
  杨海松先生是迄今马来西亚最著名的谜家,几十年来为马国灯谜做出了突出贡献。1992年农历新年期间,槟州大会堂联合艺术协会,在“壬申年春节元宵灯谜会”上特推出为杨海松谜家出版的《杨海松灯谜集》一书,受到灯谜爱好者们的欢迎。这本谜书起到了启迪后学、指点迷津的作用,丰富了马来西亚灯谜知识的宝库,在大马谜坛绽放异彩。杨海松还于1997年荣获第四届“沈志谦文虎奖”,2001年被中国谜刊评为“20世纪百佳谜人”,为马来西亚谜坛争了光。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吉隆坡乐圣岭天后宫每年元宵节、中秋节都举办灯谜展猜活动,历届灯谜主持人有李雄之、林水壕、陈福成、蔡茂华、卢瑞和、邓凤鸣等。2006年9月,在吉隆坡太子世贸中心举行的马来西亚华人工商总会展销会上,《南洋商报》举办了灯谜展猜活动,谜家李雄之现场主持,在灯谜推广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在由新加坡裕廊初级学院、《联合早报》及新加坡灯谜协会联合主办的首届国际学生灯谜观摩赛中,马来西亚有三支学校队伍报名参加;而到了2006年的第二届,报名参加的队伍就剧增至九支,令人振奋。这九支队伍是:槟城钟灵中学、槟华女子国民型中学、吉隆坡循人中学、江加埔莱国中、巴生兴华中学、沙威国中、古来太子城国中、昔拿督孟德拉国中、昔华中学。这九支队伍在初赛中表现中规中矩,尽管和进入最后决赛的队伍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但能有机会参加此项国际大赛,和海外的灯谜选手进行切磋与交流,已经是极大的收获。这两次活动也反映出灯谜在马来西亚中小学中还是有一定基础的。 
  目前,马来西亚谜人分布在马来西亚半岛各地。比较活跃的谜人,北马的有张润泉、游大兴、陈玉刚、蔡少华、倪光晋、许临桂、黄振福、李瀚周、钟俊源、张文泰、杨伟添及黄冰芯等十余位;中南马则有林水壕、李雄之、陈福成、蔡茂华、李若冰、黄昌文、卢瑞和、简锡添、林有量、邝东华、叶秀群、魏国强、尤荣顺、童义桀、林振耀、林志扬、彭天生、蔡凌希以及邓凤鸣等十多名。槟城、高渊、吉隆坡等地还成立过灯谜组织。每逢佳节良辰,谜人们在谜会上相逢,彼此商灯射虎、切磋谜艺、交流心得,其乐融融。来自高渊的张润泉,曾在培德校友会上主持过中秋灯谜大赛。由于大马和邻国新加坡一衣带水,中南马的一些谜人,也会在春节或中秋期间,前往新加坡弯弓射虎,参与猜谜活动等。其中卢瑞和谜友,为了提升自己的灯谜水平,曾于2004年专程到新加坡参加郑百川老师的制谜课程。2003至2004年间,卢瑞和还在马来西亚《中国报》主持灯谜栏目,每天发布一道谜题,第二天公布谜底,并详解其扣合法门。由于所设灯谜通俗易懂,得到广大读者的拥护与支持,为马来西亚谜坛栽培了不少灯谜后学者。
  新世纪以来,在中国大陆、台湾等地,谜人纷纷把灯谜搬上了互联网。马来西亚的灯谜,也开始少量地出现在互联网的中文论坛、学生论坛及新浪博客等网站上。
  马来西亚的谜事虽然已有较大发展,但比起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新加坡、泰国等地来,还有较大差距。

○马来西亚的灯谜展猜纪录
  马来西亚人很重视“纪录”,特别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前首相马哈迪执政以来。虽然吉尼斯世界纪录中不常见到马来西亚人的影子,但在马国国内,马来西亚人玩“纪录”的兴趣丝毫不亚于吉尼斯世界纪录。作为华人文化活动和马国多元文化组成部分的灯谜活动,近几年灯谜展猜也搞起了“纪录”。
  2004年,关丹华人社团联合会首开先例,在中秋同乐会中悬挂1088题灯谜,让所有灯谜爱好者尽情射猜。此项盛举,被写进受官方承认的马来西亚纪录大全,让大马友族同胞更深一层认识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一面。接着在2005年,关丹华人社团联合会在主办中秋同乐会时,再度以2005题中秋灯谜打破同样由该会创造的1088题的马来西亚纪录。
  2007年10月,第24届马来西亚全国华人文化节文化村活动在槟州首府乔治市中心的槟州大会堂开幕。是项活动不仅展示各种传统艺术的精髓,也特设5000盏灯谜供群众射猜,从而荣获新的大马灯谜展猜纪录,并在会上进行了见证及证书移交。出席此次活动开幕的有中国驻马大使程永华、行政议员邓章耀、华总总会长兼槟州华人大会堂主席丹斯里林玉唐、华总署理总会会长叶健超局绅,以及登嘉楼中华大会堂会长符芝万等人,足见活动受重视程度。群众参与踊跃,可谓盛况空前。
  通过中秋同乐会、文化节一类大型活动的推广,以及历年来缔造的马来西亚纪录大全,灯谜已逐渐吸引了马来西亚人的目光,也间接地培养了更多年轻一代的灯谜爱好者。预料不久的将来,马来西亚的灯谜艺术,就会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扎根、发展,并期望逐渐壮大。

○马来西亚灯谜的地理分布和群众基础
  马来西亚在地理上由马来西亚半岛(简称西马)、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沙捞越和沙巴(简称东马)两部分组成,灯谜活动主要存在于马来西亚半岛,其中又以西北海岸的槟城、西南海岸的雪兰莪州及首都吉隆坡、东部海岸的关丹等几个地区最为集中,这与马国的经济、文化格局及华人分布情况大致相符。尤其槟城,甚至被称为马来西亚的“灯谜之乡”。
  马来西亚现有人口2700多万,其中华人约占四分之一,是除中国、新加坡外华人比例最高的国家,也是除中国外华人总数最多的国家之一。马国华人大多都很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重视对后代的民族文化教育,这是灯谜艺术能在马国扎根、发展的基础。正如槟州华人大会堂署理主席、第24届全国华人文化节工委会主席拿督蓝武昌在文化节开幕式上致词时所说,大马华人文化源自中华文化,华裔之所以尽一切能力来维护母语教育,是希望永恒传承中华文化数千年的内涵与美德;希望通过此活动引导各民族对华族文化的认识,把华族文化的精华推介给友族,落实文化交流,进而促进谅解,塑造一个文化内涵丰富的多元社会。
  目前,在马来西亚约600万能口操华语的华裔中,95%曾不同程度地接受过华文教育,中文媒体的发展也相当蓬勃。中小学灯谜活动逐渐增多。一年一度的全国华人文化节等活动,以多元姿态丰富着华族文化内涵,多年来为中华文化展开了薪火相传之旅,与民众一齐发掘包括灯谜文化在内的马国文化精华,也让马国的文化领空绽放出异彩。

○马来西亚谜人与海外谜家的交流
  对外方面,过去马国谜友的交流主要限于一衣带水的新加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才开始和中国大陆、台湾的谜界有了联系。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及对周边国家经济的带动作用,东盟国家和中国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这在客观上也为灯谜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近年来中国大陆、香港、新加坡等地的谜家多次访马,传播灯谜文化,促进了马国灯谜文化的发展。
  1995年8、9月,《中华谜报》总第155期、160期相继发表了杨炎木的《老树更著花,谜坛存硕果——记杨海松先生与马来西亚灯谜》、杨海松的《马来西亚灯谜史略及活动概况》,开始引起中国谜界对马来西亚灯谜的关注。十多年来,访马举办灯谜讲座,或进行谜艺交流的谜家,有中国大陆的杨炎木、郑育斌、田鸿牛、伍耿怀、江更生、袁杰,香港的刘雁云,新加坡的郑泽生、黄叔麟、黄俊琪、陈惜生、黄玉兰、陈秀云、叶美玲等等。其中尤以黄叔麟谜师,对马国灯谜倾注了热诚的关注、鼓励与扶持。1996年12月,黄谜师邀请中国谜家杨炎木一起,从新加坡出发,驱车奔驰逾700公里,到槟城拜访杨海松谜家,并在当地主持谜会与灯谜讲座。1997年9月,他曾为了马国张润泉谜家的繁体“远”字猜杜甫诗《秋兴》中的“孤舟一系故园心”,而“一谜走千里”,从新加坡长途跋涉,前往高渊拜访张润泉先生,在新马谜坛传为佳话。2006年8月,黄谜师虽已年近古稀,仍抱病前来吉隆坡主持灯谜讲座,竭尽全力,提携后进。这种对马来西亚谜坛关怀备至的忘我精神,令我辈肃然起敬。
  2006年8月21日,趁着国际学生观摩赛的热潮,时任新加坡灯谜协会会长的陈惜生在比赛结束后,率领中国香港、大陆及新加坡谜家刘雁云、郑育斌、田鸿牛、伍耿怀、黄叔麟、黄俊琪一行七人,前来吉隆坡举办灯谜讲座和学术交流,与马来西亚谜人近距离接触。此行目的为推广灯谜、维护华教和中华文化,以及让包括其他族群在内的更多人对灯谜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当时中、港、新三地谜家代表也被邀请前来马国电台直播室,进行了一小时的现场讲谜直播,引发马国听众对灯谜的兴趣。
  近年来,马来西亚谜人也逐渐走出国外,和海外谜家互动交流,其中包括两次前往新加坡观摩国际学生灯谜赛、参加新加坡谜协主办的灯谜课程和联谊会等。马国谜人的灯谜创作和赏析,也开始出现在中国的《中华灯谜年鉴》、《中华谜艺》、《中华灯谜》、《全国灯谜信息》、《中国报刊谜汇》,新加坡的《谜岛众生》,台湾的《谜萃》,以及泰国的《京华中原联合日报》等灯谜书刊、报刊上,给海外谜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2005年的“双狮友好灯谜联谊会周年庆海内外灯谜竞猜”、2007年的“中国灯谜(函猜)百强”、2007年的上海陆家嘴“海内外金融灯谜创作大赛”等谜事活动,以及网络的灯谜竞猜活动中,马来西亚谜人也开始榜上有名,值得鼓舞和欣慰。

○马来西亚的灯谜创作和灯谜活动方式、特点
  灯谜虽系华族文化,但由于马来西亚地处东西方文明交汇地带,马来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西方文化在此融合,因而马国谜人的灯谜题材也较为广泛,涉及古今中外。同时,马国华人以中国潮汕、闽南籍居多,谜人的谜作也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那儿的风格,讲究炼句,会意、离合兼有。例如槟城杨海松的以“一鞭残照里”射马来西亚地名“马西” 、以“未若柳絮因风起”射唐诗句“惟解漫天作雪飞”、以“只在芦花浅水边”射华语影片二“船、一夜风流”,高渊张润泉的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射《西游记》人名二“清风、明月”,高渊陈玉刚的以“五年计划”射大马政党名“四六”(统计“五”、“年”的笔划),吉隆坡李雄之的以马来文词“nenek”射称谓“巫婆”(马来文也称巫文,“nenek”在巫文里是“婆婆”的意思),吉隆坡卢瑞和的以英文词“red”射热带水果名“红毛丹”(民间俗称西方人为“红毛”),吉隆坡简锡添的以“秋雨梧桐半凋零”射字“淋”,吉隆坡邓凤鸣的以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射古籍名《寰宇通志》,日得拉黄冰芯的以“深山夜放孔明灯”射马来西亚名人“林晃昇”(在马来西亚,深山必有林;“昇”通“升”),等等,都是可圈可点之作。
  由于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马来西亚谜人的整体谜作水平还有待提高,还要向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泰国等地的师友多加学习。
  马国灯谜展猜的方式,早期皆以悬挂谜条为主,猜谜者把答案写在小纸头上,然后依照谜题号码,投入对应号码的谜箱内。时间一到,灯谜主持人便依照编号、顺序揭晓谜底。倘若有超过一名猜谜者猜中同一道谜题,则以抽签方式决定优胜者。无人猜中的谜题,主持人就略为解析谜题及射猜法门,启发猜谜者的思路,引导他们找出正确的谜底。灯谜猜射活动中的谜题,既有马来西亚谜人的作品,更多的出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的灯谜资料。灯谜的题材,也日益丰富。


  近几年,随着电脑科技的发展,除了在现场悬挂谜题之外,也有灯谜主持人预先把百余题灯谜制成幻灯片;在谜会进行之际,就用电脑投影仪把猜谜者选中要猜的谜题放映出来。若猜中谜底,则要求猜谜者简单解释思路。如果解释得不够完整,主持人便加以补充,务使猜谜者及周围的灯谜爱好者,对灯谜的各种扣合法门,以及灯谜的艺术性、趣味性,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慢慢引领他们进入乐趣无穷的灯谜世界,使灯谜能在马来西亚发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参考资料: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南洋商报》、《中国报》、《新生活报》,中国《中华谜报》,互联网资料,等等。特别参考了谜家杨海松、杨炎木撰写的马来西亚谜史文章,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摘自《中华谜艺》总1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