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中医学术为根基打造医院品牌——访东莞市中医院院长郑志文

 良伴 2012-07-04

以中医学术为根基打造医院品牌——访东莞市中医院院长郑志文
http://www.100md.com 2005年4月15日 中国中医药报
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于1995年被评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广东省示范中医医院”。这所位于全国闻名的富庶之乡——广东省东莞市的中医院的发展特点和经验,是记者采访该医院郑志文院长的中心话题。

    东莞市仅有市中医院和一所镇级中医院,基本没有中医院之间的竞争。但是东莞市中医院面临着与其他地区中医院同样的问题,就是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弱势。自2001年郑院长接任以来,该院的年业务收入从8200万元猛增至1.49亿元,三年的递增速度达22%,累计增加了70%~80%!

    郑院长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了医院发展的特点和经验。

    找机会、赶强势,降低生存难度

    为什么中医院在整体医疗市场的竞争中,相对没有综合性医院那么强?郑院长认为,中医院在检查、治疗、手术等方面的收费远比综合医院少得多;而在药费所占业务收入方面,当地政府又规定中医院不能超过总数的50%,综合医院不能超过总数的45%,中医院仅能比综合医院增加5%的药费比例。如何降低中医院的生存难度?由于东莞市不是大城市,三级甲等医院少,而东莞市中医院恰恰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当地医疗市场长期需要的、技术属尖端前沿的高水平专病项目方面大力进行发展,其中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引进项目是三个关键要点。

    郑院长说:“一是引进高级专科人才。这几年,我们引进的人才有儿科主任、麻醉科主任、急诊科主任、外科主任、博士和留学生。他们都是带着项目来医院的。例如,一位外科主任带着腹腔镜项目来,就把我们医院的这项工作开展起来了;一位骨科主任是搞微创的,来后就把医院的手外科工作带动起来了;南方儿童患过敏性哮喘比较多,聘来的儿科主任是专搞小儿哮喘治疗项目的。二是培养人才,即派医院的一些高年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带着明确的项目去学习、进修一年半载,回来后就要能够开展至少是一个专病项目。他们分别到广州、上海、北京、天津等一些全国著名的大医院进修。三是整个引进专科项目。例如,2000年,河南省郑州市的一家医院,是一个全国高血压监测中心,全国有很多高血压病人在那里治疗,我们引进了他们的高血压项目。这个项目有一个中医辨证分型的诊断系统。我们派医生去那家医院进修学习,并把仪器买过来。就是说,把整套的设备和知识都买过来了。我们医院就成了那个全国高血压监测中心的分中心。这个高血压项目设在我院的第二门诊部,几乎把整个门诊部都养活了!现在有1000多个高血压病人长期来复诊治疗。”

    该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专科专病门诊为主要窗口,因此特别重视中心门诊部老专家及名老中医的设置,而且其诊室设置大部分是以专科专病为主。另外,凡是从学校刚毕业来到医院的医生,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必须到门诊接受进修培训以确定专科发展方向。现在,该院在糖尿病、肝炎、高血压三种专病和消化专科方面,已稳定地占领了该地区医疗市场的相当份额,有效地降低了医院的生存难度。

    打造“拳头”科室,发挥名老中医作用

    要想长期、稳定、彻底地解决生存问题,必须加快“脚步”,使医院迅速发展。该院在发展中,始终保持和发扬中医院特色,注重打造中医院品牌。

    郑院长认为,促进医院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打造“拳头产品”,即重点专科,同时,中医院打造自己的品牌务必要基于自身的特点。

    郑院长举例说:“我院有三个重点专科是‘拳头产品’,一个是骨伤科。医院现有406张病床,其中204张是骨伤科的,分为4个病区,每个病区50张病床左右。我院骨伤科的综合实力居全市第一,骨伤科之所以发展得那么好,那是因为中医骨伤科本身就有优势,尤其是我院的唐氏正骨原来就有些名气。医院的叶副院长是省名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他亲自率领这个专科。现在,骨伤科有正主任医师两名、副主任医师11名,分科也很细。在这个重点专科的带动下,医院这几年的发展非常迅速。另一个是脾胃科。全国中医临床专家、广东省名老中医何炎燊是医院脾胃中心的学科带头人,他的学术水平相当高,80多岁了,不但查房还看门诊。他学术水平高深,主要体现在脾胃研究方面。所以,我们就把内二科病区设定为以脾胃为中心的重点专科。现在,这个专科已有正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7名。病区经常要加床,因为慕名而来的病人太多。为了发展这个重点专科,医院以何老的学术思想作为课题方向,在国家‘十五’攻关项目里立项研究。他的学术思想使医院在很多方面扩大了影响。而且,应用他的一些处方、辨证论治方法研制成的中成药,也明显促进了医院制剂的发展。再一个是脑血管病科,即中风防治中心。把东莞市的中风防治中心设在中医院是因为专家们评估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效果比较好。我院的检查、诊断与综合医院的水平一样,但在治疗手段上多了一个中医方法,如中药的针剂、汤药,还有针灸。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中风治疗就成了医院的一大特色,特别体现在完整的康复治疗系统上。我们的中风防治中心设在内一病区,有50张病床,门诊还有几个专家诊室,每年收治的中风病人大约两百多例,东莞市的大部分的中风病人都愿意来这里看病。在这三个‘拳头’科室的带动下,其他科室也在快速地发展。例如,我们医院的制剂室就一个典型,发展幅度很大。我们的院内制剂品种现已达200多个,其中中成药占75%,配方主要是何老的处方和骨伤科用药的处方,疗效显著,病人欢迎。因此促进了医院制剂室的发展。建设这个制剂室,我们自筹了100多万元,政府投资了80万元,完全按照GMP要求建设,建成了一个中成药的GMP车间。在全市的医院制剂室里,也是最好、最大的。这个制剂室2004年7月份正式投入运行,到去年年底的产值已达到300万元,预计今年产值可达到500万元左右。”

    紧抓“传帮带”,全面促进学术传承

    东莞市中医院在当地已成功地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但是,郑院长作为医院管理者,同样感到了现代社会对中医学术传承的猛烈冲击。如何使医院的中医特色保持下去,郑院长总是有一种危机意识,他说:“我们医院年轻一辈的医生,特别是这几年的毕业生,中医意识有些淡薄了。很多中医学院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在诊治病人时,经常是急着用西医方法治疗。这样下去,我们中医医院不是很快就会失去品牌特色和发展根基了吗?所以,我院老中医紧抓对年轻医生的‘传帮带’,力促中医学术的传承。现在,医院要求在门诊的五六名主任中医师,每个星期都要带年轻医生到病区去查一两次病房。这些主任中医师查房,完全是查中医的内容,给学生讲怎么辨证论治。关于西医方面对病人的诊断、治疗,每个病区都由主任把关。这种纯中医查房,特别是要求一些西医院校毕业的医师参加,因为他们对中医接触得比较少,必须学会系统辨证分型、准确分辨舌象、脉象,熟悉治则方药。老中医一个上午可查5~10个病人,全过程就是给年轻医师讲中医诊治。医院的学术活动也比较活跃,每个月请外面的专家教授讲一两次课;每个星期有一次院内各科主任的讲课。我们医院就是这样,从病房到门诊,都在向年轻医师灌输这些中医辨证论治思想。而年轻医师在这样的环境下,也逐渐培养出了对中医学术的学习和研究兴趣。还有,我们非常鼓励医师们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医院常用的中药制剂、处方以及治疗方法等进行科研,并鼓励他们撰写文章。这样,不但调动了他们学习、研究中医药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各种文章的发表以及各级科研奖项的获取,使医院的中医整体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得到了社会和学术界的认可。另外,经济的杠杆作用,对于促进中医药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奖金分配方案里,也很强调中医治疗率的问题,对于用医院制剂高的,奖金计算上给予体现。”
本篇文章来自<A href='http://www.100md.com'>百拇医药网</a> 原文链接:http://www.100md.com/html/DirDu/2005/04/15/55/18/38.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