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副刊新闻人物的采访与写作

 竹风清影 2012-07-04

 

浅谈副刊新闻人物的采访与写作

 

东台日报社 周洪悦

 

在新闻媒体越来越关注民生的今天,作为报纸的一部分——副刊,更加注重把触角伸向普通群众,更加关注基层民众的喜怒哀乐。《东台日报》自2004年在周末副刊版推出《普通人的故事》以来,这一专为普通百姓量身定做的栏目,已经让小人物在报纸版面上唱起了主角,他们不平凡的经历、在各自岗位上的不懈追求和业绩,已在副刊版高扬起主旋律,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那么,什么样的普通人能成为副刊的新闻人物?对这些人物又该如何采访和写作?采写他们与正常新闻版上的新闻人物有何异同?对此,本人结合几年来的采写实践,谈几点粗浅体会,以求教于大家。

选择新闻人物,前提在于判别价值

要采写普通人的故事,首先要在众多的普通人中选择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来报道。什么样的普通人才能成为新闻人物?面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以及活跃在各个领域的最基层的普通人,我们的目光该投向哪里?普通的新闻人物,他们有别于名人或公众人物,他们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不是各个领域的突出代表,但他们在生活中有自己坚持的事业,有美好的追求,有朴实而善良的心灵。尽管他们的故事很平凡,但仔细寻觅他们生活和奋斗的足迹,却能从平凡之中捕捉到照耀人们心灵、令人为之动容的闪光点。

及时发现和准确把握这些值得报道的普通人,根本的途径就在于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在实际工作中,多留心体察那些看似平凡普通,却又难能可贵的典型人物和独特的故事。

一次,我到某镇政府采访,无意间听到工作人员说起镇上的一家照相馆为每一位顾客保存底片的事,只要顾客需要,随时都可到照相馆冲印取片。这项特别的服务一下吸引了我,经深入了解,这家照相馆的韩师傅已经50多岁,从事照相经营业务一辈子,30多年来他诚信经营,并为顾客建立了照片档案资料,赢得了顾客的广泛认可与尊敬,当地方圆几十里的村民只要拍照,都会舍近求远找上门来。结果形成该镇及周边乡镇的多家照相馆因经营日渐清淡而相继停业或关闭,唯有韩师傅开的照相馆始终门庭若市,火热经营。韩师傅这个人物虽然普通,但他的故事却让人长时间留在脑海里;为顾客建立照片档案资料只是一件小事,但30多年的坚持,却为他换来了顾客的信任。这样的看似普通实质并不普通的新闻人物,被我以《锁定笑容》见诸报端,不少读者都打来电话说,报纸上就要多刊登这类人物的故事。

对于《普通人的故事》栏目来说,“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选准了采写的对象,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在与基层联系采访中,我了解到一位镇报道员,不但擅写诗歌,还吹得一手好笛子。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女儿成为省民乐团的一员,还先后利用业余时间辅导了10多位学生考入省内外的中、高等艺术院校。而他自己在笛子艺术上也小有成就,由他主笔创作的笛子独奏曲《茉莉花开》、《故乡行》被收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考级系列教材《竹笛》一书。一个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工作的人,却在自己的爱好上成就了一番事业,他的故事很独特,通过他可以让那些有着不同追求的普通人看到未来和希望,坚持自己的理想,走向成功之路。基于这样的思考,宣传报道这一普通人物,也就顺理成章了。

采访新闻人物,关键在于找准角度

能很快地与受访者接近,在轻松的谈话氛围里完成采访,是一件让记者和受访者都非常愉快的事。对于普通新闻人物,我通常是多与他们攀谈,以聊天的方式采访。这是因为,采访前无法找到与他们相关的哪怕是只言片段的资料,一般都不会拟定采访提纲或设计过多的问题,只能在采访时多注意倾听他们说些什么,同时与事前掌握的他们的粗略情况加以结合,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挖掘出新闻的真正主题。

我曾采访报道过一位制作葫芦画的爱好者。采访前只打算重点写他的这一特别爱好,可到他家一看,那些大小不一、画面各异的葫芦画竟有数百之多,面对这些琳琅满目的艺术作品,我对他花大量业余时间制作葫芦画的目的不禁产生了的兴趣。经进一步深入采访,原来他自幼就爱好刻刻画画,总想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点事情。后来他开始创作葫芦画,其作品主要以我国古代吉祥物葫芦为载体,经煮、洗、涂、绘、刻、穿等多道工序,纯手工制作而成。作品内容则以中国传统的文化为主,生肖、脸谱、罗汉、观音、山水人物以及吉祥文字和吉祥图案等,无不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民俗气息,既可观赏,又有收藏价值。前些年,他带着自己的葫芦画先后参加了中国首届民俗吉祥艺术节、第六届中国艺术节、第二届中国家庭文化艺术节和第十四届澳门艺术节等活动。在这些成就面前,我再也不能小看他的葫芦画,于是民间艺人让平凡的小葫芦传承文明,使它走遍祖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便成为这次普通人的故事采访的最佳角度与切入点。此搞一见报,就有不少同行拿出以前报道过的此类文章作比较,觉得我的稿子角度好,有新意。

实践中我还体会到,对普通新闻人物的采访,不能仅仅停留在人物故事的表面,而要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透过普通人物活动的基本情况,去捕捉他们的思想境界、行为动机。

一次在采访市区地名变更时,偶遇一位地名路牌收藏者,他是老县城人,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刚开始跟他接触,谈及收集地名路牌的事,他只说是特殊的兴趣爱好而已,我无法深入地了解更多。后来打听到,他9年间已经收集珍藏城市改造遗留下的地名路牌200多块,并逐一归档,记录在册,其收藏的目的并不在于路牌本身,而是在关注老东台城的变迁。因此,我再一次找到他,与他攀谈老县城的热闹街市,听他讲述一个个地名的由来和历史,这位在时代的变迁中对老县城情结丝毫未改的老人,终于对我打开了话匣子。随着城市改造的逐步拓展,老人想出以收藏老路牌的办法来留住台城往昔的历史,把每块路牌原先所处的方位,实地一一核准,逐块做出详细记录。多年的收集和核对,终使他成为老台城的“活地图”。在收藏地名路牌的过程中,他开始探寻城市路名命名的普遍规律,并从中总结出城市地名的多种取名方式。通过深入挖掘,我终于从现象中看到了本质,老人对路牌的收集保留虽属个人爱好,却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用他的话说,老地名不应该频繁更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地名应该得以延续,这样才能在城市发展中充分显现城市文化的一面。《老台城的“活地图”》刊登后,引起市民政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城市地名更新中,认真借鉴了这位热心老人的建议。

写好新闻人物,功夫在于准确立意

典型人物的表现,多侧重于人物的成就及事迹的描写。而普通新闻人物的写作,则需要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这种写作方式形象生动,展现出的人物是丰满鲜活的,是立体的,让读者产生一种亲近感。

普通人的故事是老百姓生活的缩影,他们的故事是生活更深层次的现实,所以刻画人物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普通人物性格越鲜明,对读者就越能产生深刻的印象。这就要求我们用感觉化、视觉化的文字,更多地发掘普通人物身上那些能够启迪读者生活意义的内在的、闪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在普通新闻人物的写作中,还应该从人物细节着手,于平实中见真情,多角度去刻画表现人物的特点,切忌站在一定高度,只注意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境界,把人物表现得空洞、抽象。在运用各种手段来描写人物时,能否捕捉到精彩的,能够足以表现出人物精神风貌的细节是至关重要的。我在采写农民摄影师用自己的手艺和诚信,30多年为顾客建立照片档案资料时,以“锁定笑容”为题,并把摄影上这个细节动作贯穿于全文:开头部分中,我“走进他摄影工作室的陈设大厅,一张张人物肖像照片笑容可掬,让人置身其间,顿感一种欢乐的氛围。”;结尾部分是他“30多年来真实地记录下人们生活的变化,锁定了时代变迁的一个个瞬间,保留了人们的一张张笑脸。从中,他体验着摄影的快乐和生活的真谛。”“锁定笑容”把农民摄影师的工作以及他一生的追求都融入其中,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也鲜明生动起来,农民摄影师在读者心里留下了有声有色的鲜活印象。

以平民化视觉,表现老百姓的生活,这让“普通人的故事”更加深入人心。广大读者在阅读了之后,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倍感亲切,从而产生了归属感和认同感本人通过采写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也更加拉进了与读者在思想和感情上的距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