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能否改造“小气的”富人

 昵称535749 2012-07-04

2012年07月04日

Alice G. Walton

用谷歌搜一下“富人心理”你就会发现有无数篇文章都宣称什么“富有即冷漠”、“富人即异类”或是“有钱即小气”之类的说法。事实上,《纽约》杂志本周刊出的一篇研究报告,深刻揭示出了经济地位与诸如缺乏同情心、丝毫不关心他人、谎话连篇甚至是野蛮驾驶之类的负面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文章得出一个挺有说服力的结论,即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往往不那么通情达理,而这个结论也引出了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究竟是物质上的富有令人变得刻薄、冷漠和不近人情还是说只有先具备这些性格特征才能有机会步步高升?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是,这些有钱人,至少在他们的私生活中,能不能被培养出一些积极的心理特性?也就是说,能不能通过学习来变得通情达理?

有人恐怕会猜测这种联系其实是双向的:某些性格品质会使人变得富有,而有钱了之后,财富本身又会对这些人的性格产生某些负面的影响。这种现象很难解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财富和性格的这种关系是违背了人们的传统观念的,人们一直认为,有钱人就应该更加地仁慈、更多地付出也要更具有同情心,毕竟他们过的是衣食无忧的日子。就算他们这样的生活是靠双手辛苦打拼出来的,那他们也算是幸运儿,因此这些人应该心存感激且善待普众。遗憾的是,从许多表现这类主题的文学作品中能看出,我们其实是一厢情愿。

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某些心理偏差在作祟。比如说有人认为“自我服务归因偏差”会使得有钱人较少地能意识到运气成分在他们升迁之路上发挥的作用,因此他们会把升职归结为自己工作(仅仅是自己的工作)的结果。另一方面,“基本归因误差”会令他们倾向于认为物质上的不宽裕(也就是穷)并非运气不好,而是因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种现象也部分解释了为何物质财富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同等水平爱心善举的增加。

回到那个“鸡和蛋”的问题,有钱人所具备的那些负面的心理特质很有可能是与生俱来的,至少也是在不断爬升的过程中被强化了,而事实上,这些特质也的确能令他们谋到高位。毕竟,你要在这个过程中奋力地杀出一条血路。

比弗利山“自我控制中心”的利夫·卡里姆(Reef Karim)博士认为,“为了获得物质财富和实现功成名就,人们就开始学着如何操纵他人,就会以预期目标为基础,把精力集中于金钱和人际关系上。我应该做什么?我从这段人际关系中能得到什么?”卡里姆博士的患者名单就像个名人录,包括了明星、政客以及皇室成员,他为这些人处理从上瘾到财富带来的心理副作用等各种问,“这些问题会侵蚀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的确是问题的关键:这样的性格会带来商业上的成功,而财富却又会毁了生活的其他方面。“唯利是图的性格一旦扎根,就没那么容易被根除,”卡里姆博士说,“而且你所有的朋友都会看到这一点。大公司的CEO们都有着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性格,这一点昭然若揭,因为这也正是他们在商界所向披靡的原因。但这种性格一旦形成就无法摆脱,会导致他们很难与别人正常地相处。”

许多有关财富与心理研究所忽视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无论一个人有钱与否,他过往的经历与目前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经常会谈论什么依附理论,比如你是怎样长大的,是被忽视还是被溺爱,家庭内部是否会有很多争吵等等,但还必须考虑你的家庭对于财富的看法,这会影响到你现在的态度。在成长过程中你是不是要什么有什么?钱是不是一直都不缺?你是否会被金钱所控制?如果是,你就会发展出以金钱为中心的世界观。无论从社会意义上还是心理上,这都会对个人造成很大的困扰。

好消息是,有证据表明同情心是可以学习和培养起来的,特别是通过诸如冥想和正念这样的方法。卡里姆博士发现,这种体验式疗法要比谈话疗法的效果更好(除非在谈话中你能突然开窍,这并非没有可能)。他曾经通过正念和其他方式来培养一些富豪的慈悲心怀,同时有意识地消解他们心中原有的一心求财的心态。

“人们以为有钱人都会有一种内在的动力做一些慈善事业,而事实上这样的人却很少。这实际上是一种金钱所导致的心灵麻痹,金钱让人心理不健全,说到底还是人性的原因。金钱不等于幸福这句话虽是老生常谈但却不无道理。越是和别人更多地相处,越是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我们就会越幸福。”

 

双语阅读Rich People Are Mean, But Does It Pay To Be Nice?

 

译  唐昕昕
相关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