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是什么?

 - 唯美似夏花丶 2012-07-05
家是什么?

    无论如何简陋、卑微,它不仅仅是个地理概念。它还是一种理念——心灵的栖息地

    作者:维尔林?克林肯伯格

    2012年5月

    $Alt

    迈克?普莱默

                                                     “家”这个概念是何时植根于人类意识之中的呢?我们对于家的认知是天生的吗?我们是否与穴居、筑巢的动物本属同类,还是我们原本就属于流浪一族?对于我们这个族类来说,在早期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家可能不过是一小堆篝火,火光映照着几张熟悉的面孔,周边也许是白蚁构筑的古老城池。但无论我们给出怎样的定义——以及它怎样进入了我们的意识——它总归是我们的头脑构建空间的一种方式。家就是家,其它任何东西都不能担承此誉——家。世界就是这样建成的。                

        这并不是说你在别的地方无法体味到“身处家中”的感觉。但是,在身处家中和感觉像到了家里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心理差别。如果你在提维群岛或班加罗尔或温哥华(如果你不是本地人)感觉像是到了家里,那只不过是说,你初到一地时感觉它与自家竟是如此不同,但熟识之后那种感觉便渐渐淡去了。有些人,一生中多次搬家,总能不断地找到家的感觉。有些人离家之后便再也找不回那种感觉。当然,还有一些人,一生固守家园,从未远离。在美国,我们不知道对这类人该做怎样的品评。    

    

        思乡的孩子们能清晰辨识自家与他家之间的界限,因为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那种差异造成的苦楚,如同心理层间的跨越。我了解这种感受,因为我是他们中的一员。我在爱荷华州的1个小城里长大,无论我走到哪里,几乎都能感受到深厚的亲情。但是,当我离家,因纵情狂欢而在朋友家借宿时,每条街道、每幢房子却会令我感到如同置身异国他乡。然而,当我第二天早晨回到家中,却也并未欣喜异常。家,依然如故。这就对了——家,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已如此熟悉,已然习以为常。只有在你离开它的时候,才会注意到身边的环境如此不同。    

    

        对人类来说,家的理念几乎完全取代了栖息地的概念。人们能够轻易认定,绿鹃的巢就是她的栖息地,而她的栖息地就是她真正的家。鸟巢是年复一年用来养育后代的临时居所,它的用途就是为了养育雏鸟。但我们有足够的适应能力——能够居住在众多的地方——那个“栖息地”在应用于人类时,几乎总是含有喻意。“我的家即是我的栖息地”其实是个真假合一的表述。    

    

        然而,我们心理上的栖息地,却是由家所具有的那种磁场效能形成的,由此,它将我们周边的一切凝为一体。也许你还记得某个瞬间,当你出差归来,站到你称为家的那栋房子前,突然会发现,在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房子中,它看上去与其它房屋并无区别。刹那间,你眼中的自家与陌生人看它是没什么不同。但那种幻境倏忽而逝,你拥有的房子又成了自己的家。我想,那其实是家的基本含义之一——你以陌生人的眼光看待它时的那种感觉,转瞬即逝。    

    

        还不仅限于此。当我父亲去世时,我和兄弟姐妹们回到他曾寡居的住所。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他的离去。而是感觉到,某种东西飘离了这栋房子里的每件物品。如此,它们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物品。因为曾经维系着它们,使其凝聚为一种东西——家——的心灵和精神已经追随着那个人远去。    

【本译文仅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非商业转载请注明译者、出处,并保留文章在译言的完整链接】
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