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活一口气

 五星出东方123 2012-07-05
人活一口气
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气者,形之主,神之母。形以气充,神依气立。中医学著作,虽浩瀚如海,然无一书不言及气,亦无一章离开气。历代医家,极为重视气,认为“人活一口气”。为何气对人的身体和健康如此重要呢?

中医认为人的血肉之躯,只是个生命活动的场所,道家称之为“臭皮囊”。形体全靠气的充盈,才有生机。由于气的充盈,才产生了神这个人体的外在表现。充足的气是养形存神的必要条件,气是形体的主宰,神的基础。也就是说,人体生命靠精神和肉体的协调统一,才有机能活动,气是精神和肉体的共同基础和使这两种要素协调统一的媒介体。日本学者丹波元坚说“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借血肉以成其形,一气周流于其中以成其神,形神俱备,乃谓全体”,说明了气是维系形神之间和谐统一的纽带。

气这形神之间的纽带,是一身之主,是人之根本。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充溢于全身,周流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如能顺畅无阻,则机体康健。各种干扰气机运行和谐的因素,如内在五志(喜、怒、忧、思、悲、恐)之伤、外在的自然环境气侯变化(风、寒、暑、湿、燥)失常,就会产生形和神的疾病。《黄帝内经》说“百病皆生于气”。

调气是治疗形神疾病的关键。历代医家认为“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欲求其本,则只一气字,足以尽矣”。“人身之气,偏盛偏衰则生疾病,又借药物一气之偏,以调吾人盛衰,而使归于和平,则无病矣”。“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气机不转,则“一苛难除”。无论是通过针灸、推拿或导引等手段,还是是运用中药补或泻等方法,都是为了调节气机,恢复脏腑功能,这就是中医治病的关键所在。

中医主张“上工治未病”,“治未病”也跟调气关系密切。《黄帝内经 素问 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就是说,上工治未病, 重视保养人的精气神,使人阴阳调和、气血平衡。同时,中医预防疾病,也是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讲求顺应自然,《黄帝内经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也说明了顺应四时之气以养身对防病的重要性,“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不仅治病靠调气,养生也要调气。传统的养生观也就是养形和养神,两者都是通过养气来实现的。人体必需有了充足的气,才会有正常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健康。所以,导引养生的方法都是为了保养真气,而导引吐纳之法就是为了保持九窍通畅,使真气得以流通无碍,从而达到气运而神和,内外调畅,升降无碍,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这一切都说明了人身内外之气的调和对健康是何等重要。

 气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概念。随着近代的西学东渐,传统文化受到唾弃,而由中国传统文化引申而来的中医气的概念,也受到质疑。推崇西方科学思维的人认为,中医所说的气,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用解剖实证的方法验证;而且以科学自居的西医,对于以气模型为主的中医学,认为用现行的科学方法尚不能解释,于是总以科学的眼光来挑剔、非难中医。近代,中医几乎遭到灭顶的噩运,但由于本身顽强的生命力,才大难不死。中医虽还能继续为百姓的健康出力,但很多已丢失传统文化或没有得到传统文化承传机会的新一代,一提到中医的气,少不了都会问,“气与人体何干”?

这样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只要看清当代的医疗主导思想便能明白。在西方医学主导的今天,西医的疾病思维也成为了很多医生和病人的惯性思维,也难怪不少人认为中医不科学,因为这与西方医学背后的指导思想有着密切关系。支配着西医疾病模型的正是拆零思维和科学还原论。科学还原论的思潮主导着以往两百年来的科学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以科学还原论为指导思想的西方医学,尤其是当今统治着西方医学的生物医学模型,随着科学还原论的巨大影响力,也就成为了科学的方法,甚至获得教条的地位,并把任何它不能解释的都清除出去,甚至把敢于向生物医学疾病模型提出疑问或另有创见的人打为异端。 
 
以科学自居的西医,真的是能治百病吗?科学是能把病治好, 还是科学在处理复杂性的问题时,更见捉襟见肘? 现代科学最擅长把事物划分成许多细小部分,即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所说的“拆零”,却忽略了各部分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也假设了事物周围的情况是不变的。条块分割、日益精细的局面反而模糊了人们对事物的总体性的、全局性的认识。

 当代不少科学家也察觉到了这种观点的片面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到局部不顾及全局,他们认识到简单化不能完整地、准确地反映复杂的客观对象。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分子水平上了解生命现象,但不少生物学家发现,我们对生物的层次了解得越细、越深入,反倒会失去对生物全貌的了解,从而对生命本质的理解更渺茫了。正如欣赏一幅油画,离得太近观察,只能看到局部,看到不同颜色的油彩堆砌,不能发现油画美之所在,不能领会其艺术的真谛。于是,不少生命科学家以其研究主题的复杂性,冲破还原论的束缚,复杂性科学酝酿而生。例如混沌学的出现,人们不再依赖牛顿的宇宙观—隐喻世界如钟表的规律一样而可预测。《视读混沌学》说,“现在,有了混沌理论。科学家们就可以从无视自己的无知中脱离出来”。任何恢复机械论世界观地位的企图也失败,这种企图都与实验的证明大相径庭。 难怪力学家莱菲尔要“以力学家全球集团的名义”说,“我们集体一致请求原谅,因为我们把接受教育的人们引向谬误,传播了关于满足牛顿运动规律的系统遵从确定论的思想。然而,1960年以后才发现,情况并不是这样。”钱学森说,“现在西医也慢慢感觉到它的一套东西也有不足的地方”。西医的不足之处也就是以机械唯物论的观点来看中医的气,无法理解中医人活一口气的观点,所以它无法从整体上来认识人。
“上工治未病”的概念出自《黄帝内经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不仅是指疾病未发生之时要去预防生病,还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痊后防复”,即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复发和后遗。

中医的气相当于软要素、软结构、软环境、软力量,即现在所说的软科学一类的东西,以往认为,软结构只是硬结构的附属,其功能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且中医的气在解剖中找不到实体,所以不少现代科学的追随者认为气与人体无关。

钱学森指出, 在科学界,对待中医的态度有一种就是认为它不科学,全是些讲不清的东西。虽然公开这样讲的人不多,但不屑一顾者却大有人在。一些科学家常常以本学科的规范为标准,把不符合这些规范的其他学科说成伪科学,在捍卫科学的旗号下扼杀科学创新。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从混沌到有序》的前言中说到, 在当代西方文明中得到最高发展技巧之一就是拆零,即把问题分解成尽可能小的一些部分。我们非常擅长此技,以致我们竟时常忘记把这些细部重新装到一起。  用恩格斯的话说,所谓还原的观点不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以为分得越细就当然地知道整体了, 因为我知道所有的细节嘛,那整体我就知道了。但恩格斯也明确地指出,如果老是这样下去,那就没有辩证法了,那就没有整体观了,那就没有事物是联系起来的、不断变化的、发展的观点了。恩格斯在讲到这个问题时,一方面肯定了形而上学的近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必要的, 但也批判了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是不全面的。
 
今天统治着西方医学的疾病模型,是生物医学模型。这种模型已成为一种文化上的至上命令,即它现在已获得教条的地位。它认为疾病的一切行为现象,都必须用物理的化学的原理来解释,这是还原论的办法。它认为任何不能作如此解释的,都必须从疾病范畴中清除出去,这是排外广义办法。它把敢于向生物医学疾病模型的终极真理提出疑问,并主张建立更为有用的模型的人视为异端。到了本世纪科学发展到分子生物学,生物学要研究分子。实际上分子还不够,还要研究分子的结构,DNA这些分子的结构。这种道路也带来一个问题,你好像知道得越多,从生物到细胞,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然后对细胞核又不满意,从细胞核又到基因,基因还不行,还得到去氧核糖核酸,这还不行,还得到去氧核糖核酸的结构,越弄越往里钻。如此发展的结果是,书是写了不少,知识一大堆,但到底生命是怎么回事,还没有搞清楚。钻得越细了,知道得好像也很多了,但是好像整个的研究失去了,找不到了。在这种情况下,本世纪50年代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奥地利生物学家L·Von Bertalanffy 首先提出,还原论这条道路走下去不行了,他提出要用系统的观点,要把生命看作一个体系来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