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演讲时,如何使用事例

 巴掌_2014 2012-07-05

又到了“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时间,黎老师提出“我眼中的文科”这个话题后,要求一向很少发言的杨翼展同学讲几句。杨翼展沉默了一会儿,说:

  现在,校园里流传这样一句话:“学文科,爬山坡,爬上山坡掉山窝。意思是说,学文科没出息。我却要说:对于钟爱文科的同学而言,如果能立大志,用大力,紧盯目标,心无旁骛,最终会大有收获的!你们看,著名学者林纾、钱锺书等,沉下心来大力钻研,关起门来忘我写作,一生与‘文’共舞,不也开创了无数理论、出版了大量著作吗?”

  杨翼展刚说完,同桌就冲他打了一个胜利的手势,说:“公鸡中的‘战斗机’,噢耶!”呵呵,的确不错!杨翼展抓住身边的“流行语”,抛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清晰流畅;特别是,证明观点时列举名人事例,典型而有说服力。不过,他对事例的处理,只是简单地“摆出”而已,似乎还缺点啥!

  缺点啥呢?哦,对了,缺少对事例意义的点破、说明、评价或分析,也就是缺少事例与主要观点之间的“挂钩”。杨翼展在列举事例之后,添加几句“捅破窗户纸”的话,效果会更好。比如:“你们看,著名学者林纾、钱锺书等……不也是出版了大量著作吗?他们这些成功的榜样,正好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命运靠自己把握,学文科大有前途!”通过对事例的内涵加以提炼与概括,隐藏的意义会“浮出水面”,让事例与主要观点紧紧地连起来,更有说服力。

  那么,关于“议例”有哪些方法呢?

  1.正反对比

  这是把两个相反的事例作比较,从而突出所要论证的观点。也就是说,如果是正面举例,就从反面分析事例;如果是反面举例,就从正面分析事例。例如:“古往今来,那些卓越的人总是把谦虚作为座右铭。科学巨匠牛顿在科学研究中取得巨大成就,他却说:‘我不过是一个海边玩耍的孩子,对于展现在面前的真理的海洋全然没有发现。’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如此谦虚,有些中学生却认为什么都会了,岂不幼稚可笑?”上段话,先从正面举例——伟大的科学家十分“谦虚”,然后联系材料、针对现实,作出反面议论——“自满”的中学生实在幼稚,一前一后,使谦虚的重要性得到凸现。

  2.因果探寻

  这是透过现象找原因。《说勤》中的一段话:“勤出成果。马克思辛勤劳动40年写成《资本论》;歌德花了48年搜集大量资料写了《浮士德》;陈景润通宵达旦看书学习,演算研究,终于攀上数学高峰。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因为他们刻苦,因为他们勤奋。”其中,最后一句话从马克思、歌德、陈景润等人的成功出发,指出成功的原因——刻苦勤奋,正好与主要观点“勤出成果”相印证。这样,事例的证明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当然,与事例所表述的相关原因,可能有多个,这就需要我们筛选出和主要观点一致的部分,否则,“议”在别处,反而添乱。上面的例子,我们还可以看出马克思等人的成功原因有“锲而不舍”,但是,这个原因与主题“刻苦勤奋”不统一,如果从这方面来加以点示,那就明显“驴唇不对马嘴”了。

  3.假设推导

  这是根据事例顺势作出假想,从假想的角度深入分析,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显示演讲者观点的正确性。有人在题为“广告:小心成了污染源”的演讲中说:“某些广告总是过分夸大商品的功效,误导消费者,造成人们思想上的误区。有这样一则营养广告:一个得满分的学生握着拳头作出蛮有力的样子,说:‘妈妈每天给我服用×××,所以身体很棒,学习总得100分。’试问,果真这样,还要学校干什么?还要老师干什么?国民素质的提高看来不需要学校和老师了。”演讲者顺着事例推导出可笑的结论——国民素质的提高不需要学校和老师,也就反过来证明了商品功效以及广告内容的虚假,这就使论述有了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在演讲中,我们采取以上方法对事例进行分析、评议,既可以一招一式地单独运用,也可以综合运用。另外,“议例”的语言可以长,也可以短,一两句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是抚顺民主小学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