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北京画院看蒋兆和首次面世作品

 两不斋 2012-07-05

到北京画院看蒋兆和首次面世作品

 

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联合主办,蒋兆和艺术研究会、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协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尽写苍生——蒋兆和绘画艺术发现展”将于2012628日上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开幕式,共展出蒋兆和先生的精品力作70余幅,展览将持续到711日。此次展览将最近新发现的素描、油画、图案等作品集中展出,同时展出1941年出版的《蒋兆和画集》和《流民图》画稿以及新梳理的相关文献资料,并且根据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图像资料将蒋兆和建国前的画室环境在展厅进行复原,配合其贯穿一生的重点肖像画创作与描写对象原型照片之间的对比陈列,清晰地梳理出蒋兆和一生不断变化的艺术道路,为观众还原一位更加真实的艺术大师。

自学成才的“国画大师”

这次展览的特色之一就是将青年时期蒋兆和在上海求生时所作的设计、图案作品、油画、素描等作品进行整理展出,全面呈现蒋兆和早年进行的艺术探索,特别是图案作品《慰》在1929年参加民国第一届全国美展,使他从此离开商业圈,跨入专业美术领域并引起广泛关注。由于战乱与动荡毁灭了蒋兆和的许多画作,幸存下来的早年作品更是为数不多,然而每一幅速写、每一幅肖像都如点滴露珠般依然散发着光芒。中国画史上的传统派画家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美术院校教育,而是由师徒传承而成长为一代大家。蒋兆和先生早年在上海时是设计师和油画家、雕塑家,后成为融汇中西的中国画家,他正是一位没有接受过任何美术院校训练而自学起家的艺术大师。这源于蒋兆和先生艺术的敏锐感觉和对创作规律的把握,此外更多的是他不断地在向日常生活观察,向现实社会学习。正是因为如此,蒋兆和的水墨人物画从创作之初便将关注焦点放在普通民众的身上。1936年蒋兆和从繁华的上海回到了相对封闭的重庆,拿起毛笔、背起画板走向民间街头。这一年正赶上四川发生了罕见的旱灾,蒋兆和的早期水墨人物画《朱门酒肉臭》就诞生在重庆的街头。同时期创作的水墨作品《施舍一个》、《街头小子》、《洗衣妇》等均为首次展出,这些源于生活的作品都真切的表达了蒋兆和“为民写真”的创作思想。

画室中的《流民图》

蒋兆和创作的《流民图》无疑是他水墨人物画的巅峰,更是中国美术史上不朽的长卷。这幅创作于1943年的作品引起日本当局强烈不满,仅在太庙展出半天就被扼杀的巨幅长卷背后隐藏着太多的故事和创作者的艰辛。蒋兆和自己早在一年前就开始搜集《流民图》的创作素材,北平艺专的师生们也大力支持这幅作品的创作,多位师生亲自担任模特,同时还将北平城里的各种流民请来做模特。在日伪统治下为了掩人耳目,蒋兆和总是逐一找模特写生,分段放大绘制,在两米多高的画板上只留一两个孤立的人物形象,使人无法了解画卷的全部。当时画室里的一面墙壁处堆满了为《流民图》创作的画稿。经历数十年岁月的沧桑变迁之后,这幅《流民图》仅存一半,连大部分画稿也在文革之初被毁。在这次展览中,我们将展出《流民图》残存的几幅画稿,并且根据四十年代蒋兆和在画室里的留影等图片资料,通过蒋兆和使用过的画板、画笔等实物展品将创作过程中的《流民图》呈现给观众,也使大家清晰地认识蒋兆和为之付出的心血。

妙手丹青老 功夫自有神

国画大师齐白石曾在1941出版的《蒋兆和画集》中题辞“妙手丹青老,功夫自有神。卖儿三尺画,压倒借山人”来形容蒋兆和的人物画作。蒋兆和很好的实践了徐悲鸿先生“改造中国画”的艺术主张,在贯穿一生的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创作中,但很好的借鉴、吸收了西方绘画中的某些元素,并强调采用真实地面对描绘对象进行写生创作,但是他的人物画更多的保留了传统中国画的精神本质。他将素描语言很好的幻化成中国画的虚实、笔墨和意境,更大程度上发挥了中国画笔墨气韵夺造化之功的内涵。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打破了外部形象的局限性,而是更加注重人物内在精神气质层面的塑造。此次展览将蒋兆和创作的人物肖像画作大范围的征集整理,作品时间跨度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一直延续至1981年的绝笔之作《蒋风之像》。并将重点作品刻画的人物原型照片进行对比陈列,真人照片与作品的对比展出更加强调出蒋兆和先生对写生人物的神态把握。从这些肖像画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梳理出蒋兆和艺术风格变化的线索,从中总结出中国画创作的规律和精神内涵,从而为今天的人物画创作和发展提供更具价值的参照意义。

 

 

附:前言  /王明明

 蒋兆和先生是中国绘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是20世纪绘画领域非常重要的个案。这次推出的很多作品都是首次出版、首次展示,包括其创作、肖像、画稿、素描、速写及油画、图案等,对蒋先生艺术的爱好者及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而丰富的视觉盛宴。

我曾有幸得到过蒋兆和先生的教诲,第一次向他请益是在1972年,当时我20岁,正处于艺术观形成的关键期。至今,我仍对蒋先生的音容笑貌记忆犹新,他性格内向,话语不多,但能感觉到他对后学的关注与热情。他常给我讲结构、讲造型、讲人物画的严谨性,也讲传统笔墨及传统精神于人物画的重要性,使我受益良多,对我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我认为对于蒋兆和先生的研究,不能仅仅着眼于一些表层,在他的融会中西、为民写真的背后,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挖掘与探究。

蒋兆和先生的成功让我一直在思考:他自学绘画,没有受到任何的哪家哪派的影响,也没什么左冲右突的过程,只短短时间就完成了从一个民间画师到艺术大家的角色转换,而且一转换就相当成熟,我们能否在其中找出中国画成才的特殊规律。

蒋兆和先生虽然借鉴、吸收了一些西洋素描的因素,但我认为他只是有限地吸收,从没有偏离过传统中国画的主脉。他的作品几乎保留了诸如线条、墨韵、取舍、虚实、意境等所有传统中国画的元素,与中国画传统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他通过对西方造型理念的借鉴,很快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方式,真实、充分地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确立自己的风格,进而完成了传统中国画的现代转型。我们应该进一步去研究他艺术风格形成的内外动因,发现其规律性,为现在的中国画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

研究蒋兆和先生人物肖像的训练过程会发现,他非常强调对真人的写生,但又摆脱了人物外部形象的束缚,注重和对象的情感交流;他吸收西画的某些经验,但更强调传统“六法”在人物刻画上的运用。因此,他的画总隐含着一股“打人”的力量,是真正意义上的“写真传神”。而我们现在的训练方式,一直是课堂多于课外,过于依赖照相机、过于注重对象外在形象,却忽视对观察、理解和记忆能力的训练,与对象没有情感上的交集,最后导致人物形象上的模特化、概念化。我认为这个问题不解决,人物画就遑论发展。         

蒋兆和先生的艺术是近现代人物画的宝贵遗产,现在很多人物画家都试图沿着他的精神继续往前走,那么,我们到底吃透了蒋先生精神的实质与意义没有?中国画的传统精神到了我们手里还被保留了多少?这些都是继承蒋兆和先生精神遗产所派生出来的、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先生已去世近30年了,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他的艺术,无疑会有更为广阔的视角与空间。对其艺术的进一步研究不仅对理清20世纪中国人物画发展脉络有很重要的意义,更为认识、解决当下人物画乃至中国画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思路与参照。

蒋兆和作品选登:

 

老鼠上烛台

 

自画像

 

萧淑芳像

 

萧淑庄像
  油画

 

《流民图》画稿

 

《流民图》画稿

 

战后余生

 

卖子图

 

老父操琴岂奈何

 

迷途的羔羊

 

卖花生

 

街头男孩

 

施舍一个

 

女孩滇林

 

哈杀黄像

 

天趣图

 

极苍夫妇像

 

《工地》画稿

 

东坡行吟图

 

竹林女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