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美食攻略——通海豆末糖

 昵称10352859 2012-07-05

云南美食攻略——通海豆末糖

一、豆末糖的发明

通海县名特产品,当数豆末糖。现在,豆末糖已经由家庭作坊手工生产发展成为糕点厂机械生产。并且走向省内外,走出国门,远销到东南亚各国。这一备受好评的产品,从它的形成到成品,都很偶然,是古人在行军途中得到启发后,经过几代人的加工改良而成的。


  相传,它首先出现在蒙古族征云南的大军中。在征战中,为便于行军打仗,每一个军士配备一个干粮袋,内装炒面与糖,白天带在身上出征,晚上枕在头下睡觉,时间一长,面与糖在不断颠簸与挤压中,搅拌在一起,凝结为一团。于是他们发现,把面和糖合在一起,不但携带方便,吃起来也比较简便,所以他们便自觉地把面和糖揉在一起,成为一种新型的干粮。蒙古族大军入云南后,他们同样喜欢用它作零食。在他们的驻地,这一做法简单的零食,逐渐为其他民族所效法,大家也乐意用它作为上山下海劳作完后充饥的干粮。就这样,在辗转相传中,人们不断加工改进,终于成了一种美食,被人们冠以“豆末糖”之名。

 

上图:通海豆末糖(图片来自:云南百科信息网 yn.


二、豆末糖技术发展
  起初,这一美食因无法改良包装,以致不能畅销。曾经有人用白铁皮箱子来包装,带到香港馈赠亲友,但几经周转,水陆兼程运到香港后,已经碎成一团面,走味失色了。现在,随着塑料薄膜的使用,才解决了它的包装难题。厂家可以用特别的塑料袋密封包装,延长了它的保质期,销量才猛增,名声也随之大振。据了解,全县年产量百余吨,其中个别厂家达30多吨,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纷纷探索它的来历。其中有从河西(原河西县,今并入通海县)饶四家传来的说法,但无可稽考,不足为据。这一产品是在偶然中发现的,经过各族人民几百年的实践,才具有“香甜酥脆”的特色,备受人们欢迎的美食,这就是它的来历。如果是从河西饶四家传来的话,最多只能说是在辗转相传中,这一家集众人之所长,并且摸索到一种独到的技艺,使它更加完善而已。


三、制作特色
  豆末糖用黄豆炒熟磨成面,又用饴糖(经过糖化加工的米糖)与之混合加工,经过几十道工序,扯成面中有糖,糖中有面,二者有机地合为一体,具有入口无渣、多吃不腻的特点,成为可以代表一个地方食品风味的名特产品。

上图:通海豆末糖(图片来自:云南百科信息网

豆末糖以优质黄豆为主料,加工精细,层次均匀,具有“香、甜、脆、人口无渣”的特点。


四、豆末糖不得不说的传奇人物

  玉溪市通海县,有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糖果--豆末糖。这种传说有700多年历史的通海特产在通海县城很多人家都会做,但是能把豆末糖做强做大做出品牌的寥寥无几,能把豆末糖销往省外,甚至销往国外的只有一人--普绩。

  2001年,普绩筹借了50万元,开始创办斯贝佳食品厂。

  2003年,通海生产豆末糖的大小厂家已发展到40余家,竞争激烈,不少厂家不惜打起价格战,很多豆末糖1盒的利润只有1分到5分钱的利润,一些厂家甚至开始使用廉价替代原料,生产出的豆末糖已经失去了传统的豆末香味,整个通海豆末糖行业一片混乱。

  2006年,“豆末世家”的销售权转给着名的“景泰蓝大王”、香港亿万富豪陈玉书,专门销售给国际市场,供不应求。批发价格为每盒12美元,业内人士称其“卖得比红塔山还贵”。

  2007年,普绩和香港繁荣集团程玉书老先生经过之前的合作已经成为了好朋友,陈玉书看准了这块市场,并决定投资4965万元与斯贝佳合作,筹建斯贝佳新工业园。普绩在乔迁仪式上激动得热泪满眶,“谢谢!谢谢!”她不停地用这个词表达自己的情绪,从2001年创办企业至今,从当初的小厂房到现在的工业园,从最初的10几个员工到现在的500名员工,豆末糖年产量将达10000吨,利润近1个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