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和汤以及阳和汤衍生方在癌症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往赢 2012-07-06

五脏六腑宜通,表里营卫宜和。脏腑通则无积聚,表里营卫和则少痰湿。有形之癌症,在中医看来,大多是因为有痰湿和积聚。而究其根源,则可以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来解释,人体正气虚弱,新陈代谢功能失调,则外界之贼邪易侵入为患,久而久之,就会积聚成有形之肿瘤。肿瘤既成,寒热交错,痰核聚而不散,越来越大时,就足以影响正常器官,进而对人体构成致命的威胁。故治癌之要,在于消痰散结并驱之外出。笔者认为祛邪外出之最安全的方法在“微汗法”和“微尿法”。“微汗”未必一定要出汗,感觉毛孔开或微微似有汗出即已足矣。“微尿”也未必一定需要一日几十次的小便,尿量适度增加也已经足够了。人的体液过度疏泄并非好事,现代医学业已证明,脱水易带来无穷后患。强力发汗药或泻药虽可一时快利,但极易伤正,身体强壮之青壮年短期用之无妨,久病之癌症病人或年迈体衰之老人久用之则有害。

《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有言“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一切疾病,原都由“亢”而起,亢者,过也。周易乾卦中有“上九,亢龙有悔”之训,凡事有度,过之则损,物极必衰。应对亢害,须承制之乃可生化。张景岳有言:“阴阳五行之道,亢极则乖,而强弱相残矣。故凡有偏盛则必有偏衰,使强无所制,则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乖乱日甚。所以亢而过甚,则害乎所胜,而承其下者,必从而制之。”因此治病之要,在于启动人体承制之机,抑制过度之亢害。

肿瘤一病,为人体之正气虚弱,疏泄失常,痰湿过盛,久而久之,聚而为核,若要治之,则需从扶正祛邪,消痰散结,开腠理,驱邪弊入手。在现阶段,试图以“抗癌药”对付肿瘤,难有除根之效。因为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尚没有发明出真正能够高效长效抗癌的药物,他日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或可寻找出更好的药物来,但在目前,是非常不现实的。古人云“身中原有大药”,人体之新陈代谢过程和免疫系统即是人自身所具有的“大药”。患癌后,积极寻找身中的这一大药,或可得唯一之生机。

阳和汤出自清代医学世家王维德(字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是王氏治疗各种阴疽、失荣(即现代医学所说的淋巴癌之类)乳岩(即现代医学所说的乳腺癌)、骨槽风、鹤膝风之类的一张祖传秘方,王维德悯苍生之疾苦,行济世之大愿,将其家传的一系列的秘方奉献给大众,直至今日,无论是各中医院里的医生还是民间医生,秉承王维德的“全生派”的治疗思路的仍然大有人在。其所传的各种成药仍然在中医外科临床上广泛应用。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有“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阳和之气,生于仲春,仲春是是万物化生的季节。因此阳和汤之含义为去腐生新,欣欣向荣之意。

王氏阳和汤极简,由七味药组成:熟地(一两)、鹿角胶(三钱)、麻黄(五分)、肉桂(一钱,去皮,研粉)、姜炭(五分)、白芥子(二钱)、生甘草(一钱)。这是一首温补兼消痰散结、宣肺利水的处方,熟地、鹿角胶肾阴肾阳,生血,麻黄、白芥子消痰散结兼发汗解表、肉桂、姜炭温中散寒、引火归元,生甘草补气,调和诸药,同时发挥了重要的修补粘膜的作用(古代本草书籍中多言甘草为调和诸药的矫味剂和缓和剂,现代科学研究发现甘草有很强的抗溃疡的作用,笔者认为甘草未必真的缓和了其他药物的药性,但大多数药性较猛的中药对肠胃粘膜刺激都很大,在用这些药时配伍甘草,确有保护粘膜免受溃疡之苦的作用)。用药平和中正,解表药麻黄和姜炭和肉桂等热药用量极轻,清之一钱,若等于今之3.72,五分即一钱的一半,为今之1.86,一两约为今天的37.2。现多将一两换算成30g,为误。我认为将一两换算成40g,一钱换算成4g,五分换算成2g更合适。

王氏的阳和汤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是非常明确的,据王氏之后的历代医家的记载,用阳和汤治疗阴疽(即医书中所说的肿瘤皮色不变,漫肿无头,若肿瘤已经红肿化脓,破溃则为阳证,历代医家在用阳和汤中有戒曰“阳证口莫占唇”,言阳证用阳和汤很危险)等病效果是很理想的,故阳和汤有“阴疽之救命丹”之称,位列中医八大名方之一。据王维德自述,其用阳和汤配合小金丹和西黄丸治疗乳岩(今之乳腺癌)有百分之三四十的治愈率。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治愈率,今日各大肿瘤医院中西医手段全部用上恐怕也很难有如此之高的治愈率。

现代临床医家将阳和汤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均有显效,尤其对癌症出现骨转移效果更为突出。在昔日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的门人吕景山编著的《施今墨对药》中,有用熟地和麻黄配伍治疗痰核的药对,此药对的出处即是阳和汤。

关于阳和汤之配伍特点,历代医家均有论述。在笔者看来,阳和汤的主要功效是:益气(甘草)、补血(熟地、鹿角胶)、温阳(鹿角胶、肉桂、姜炭)、微汗(麻黄、姜炭、肉桂)、微尿(白芥子、肉桂、生甘草)、消痰散结(白芥子、麻黄)、抗溃疡(生甘草)。阳和汤中所用的熟地和鹿角胶均有明显的补血效果,癌症病人多出现气血亏虚的迹象。因为气血亏虚导致免疫力低下,各种消化和疏泄功能衰退,有一些表现为胃脘胀满,有一些表现为恶寒无汗,有一些表现为大小便艰涩难通或虽通而不爽快。所以王维德对这类病人首重补血。近代施今墨和关幼波等名医创“十纲辨证”,在传统的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了气血二纲,这是中医非常科学的进步之举,古所谓“久病必虚”,验之于今日之病人,则久病之病人多有贫血、营养不良等气血不足现象。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