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企中國市場戰略的盲點:「80後」、「二線城市」以及日式思維-04

 for_you_forever 2012-07-06
日本產品品質好這一點,任何地方的中國人都是盡人皆知。由於中國人的消費意識比日本人更加合理、得失判斷更加精確,因此即使對日本這個國家有好惡,只要認同產品品質就會給予好評。但遺憾的是,即使評價很高,日本產品尚未普及到地方城市。因此很難說滿足80後消費需求的產品在數量上得到了滿足。

  2008年筆者訪問了山東省東營市,與百貨店的經營者有過一段交流。在那家店,某日本廠家的電視非常受歡迎,留有手印的展示品都很快缺貨。經營者愁眉苦臉地說:「有很多人都是等貨等了好幾個月,但是貨老也不到」。而在這位經營者身旁擺放著的是很多看似日本產品的中國產品。這就是現實。

  東營市在日本的知名度遠比同屬山東省的青島市等城市要低。不過,因20世紀60年代開採的勝利油田,該市變成了市民人均GDP超過上海和廣州的相當富裕的城市。之所以不受關注,是因為人口少,只有約180萬人。因此,未被歸為人口20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城市GDP排名也未進入前列。這是一個僅看大城市統計很難看到真面目的城市。

  實際上,中國有很多居民有購買力,但在統計上卻是盲點的城市(圖4)。同屬山東省的西霞口村就是其中一例。這個村在政府提高農村GDP的政策下發展得相當迅速。

圖4:有1000名富裕人口居住的西霞口村
在山東省西霞口村,大型獨棟樓房鱗次櫛比(左邊的照片)。這是在提高農村GDP的政策下發展起來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該省東營市是因開採油田富裕起來的城市(右邊的照片)


統計中未出現的城市

  訪問這個村子時,走過沒有鋪砌的道路之後,展現在筆者眼前的是根本想像不到這是農村的景象。這個村子大約有1000名村民,大多住在漂亮的獨門獨戶住房裏,6成擁有汽車。村民的平均年收入高達約25萬元。考慮到物價差異,這相當於日本4000萬年收入的生活水準。這個村子的商店裏也基本看不到日本產品。大多是便宜的中國品牌,歐美商品也只有少量。

  外資企業的中國市場戰略往往集中在上海、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這些城市同時也是全球企業爭奪的激戰區。有不少日本企業雖然率先進入中國市場,但佔有率在不斷下滑。在內陸的省會城市也是如此。在日用品行業等領域,有些歐美企業先於日本企業買下百貨店和超市的醒目貨櫃來擺放自家產品,就是從長計議、提高品牌力的做法。

  首先在東京等大城市推出商品然後向地方城市普及的行銷戰略在日本能夠成立。因為日本的消費者都崇尚東京。而同樣的戰略在中國就未必行得通。日本企業其實更應該仔細研究那些在統計中未出現的人口在數十萬~百數十萬的富裕城市和有數千個富人居住的西霞口村那樣的村莊,與大城市戰略同時並進,把80後納入視野。(特約撰稿人:原田曜平 博報堂 研究開發局 主任研究員)

附:「喜愛」日本文化的80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