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宝藏 102

 书楼寻踪馆 2012-07-06

 

国家宝藏 102

蜷体玉龙

       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一支典型的用玉文化,距今6000年到5500年,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辽宁省西部和内蒙古东部一带。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牛河梁。这里曾发现了祭祀、积石冢和女神庙等一系列重要遗址,积石冢中心是巫师和首领的墓葬,一般平民则在其周围。大多数红山文化的玉器都出自于这些中心墓之中。玉器主要有玉龙、玉龟、玉鸟、玉勾云形器和玉马蹄形器等。这些玉器大多是巫师们生前用来祭祀和沟通神灵的法器。红山文化的玉器主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崇拜。这次来渝展览的红山文化玉器是由内蒙古翁牛特旗博物馆收藏的玉龙。 

蟠曲欲飞——蜷体玉龙

这件玉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玉龙为墨绿色,体卷曲似C形。龙首吻部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龙眼突起呈棱形,颈部长鬃上扬,与弯曲的体形一起,呈飞升的动感。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光洁亮丽,工艺精湛。

玉龙背部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首尾恰在同一水平线,,显然孔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考虑到玉龙体形硕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

蜷体玉龙高26.5厘米,最宽26厘米。距今约6000——5000年。
 

鱼鸟纹彩陶壶  

 

国家宝藏之六——鱼鸟纹彩陶壶 - zy7312 - zy7312

 

发生在远古的鱼鸟之战——鱼鸟纹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  高21、口径2.1厘米

  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

  在那辽远神秘的时空,人类是飘摇于自然界的生灵,顽强地争取生命自主的权利,世代繁衍。与他们相伴的,是洞开一线的璀璨文明……

  距今7000年左右,黄河上、中游一带是彩陶繁盛的地区。这一地区图腾艺术较为发达,彩陶花纹也以仿生性的自然形纹样最具特色,是当时人们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图腾意识的表现。鱼与鸟这两种动物图像就双双出现在陶器之上,著名的有河南临汝出土的鹳鱼石斧缸上的鱼鸟图,鸟有长喙,高脚,短尾,通体白羽,是鹳鸟的形象。鸟嘴叼着一条大鱼,鸟眼圆睁有神。在鹳鸟的前方,画着一把立置的长斧,斧柄上绘着X状标号。考古学家对这幅图画有一个饶有趣味的释读:缸内所盛成年人骨可能是个部落酋长的遗骸。在陶缸上画一只白鹳衔一尾鱼,绝不单是为了好看,也不是为了给酋长在天国玩赏。这两种动物应该都是氏族图腾,白鹳是死者本人所属氏族的图腾,也是所属部落联盟中许多有相同名号的兄弟氏族的图腾,鲢鱼则是敌对联盟中支配氏族的图腾。这位酋长生前必定是英武善战的,他高举那作为权力标志的大石斧,率领白鹳氏族和本联盟的人,同鲢鱼氏族进行殊死战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他去世之后,为纪念他的功勋,专门给他烧制了一个最大最好的陶缸,并且打破不在陶缸上作画的惯例,用画笔把他的业绩记录在上面。当时的画师极尽渲染之能事,把画幅设计得尽可能的大,选用了最强的对比颜色。他把白鹳画得雄壮有力,气势高昂,用来歌颂本族人民的胜利,把鲢鱼画得奄奄一息,俯首就擒,用来形容敌方的惨败。为了强调这场战斗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作用,他加强了最能代表其身份和权威的大石斧,从而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幅具有历史意义的图画。                       

国家宝藏之六——鱼鸟纹彩陶壶 - zy7312 - zy7312
 
国家宝藏之六——鱼鸟纹彩陶壶 - zy7312 - zy7312

  鱼鸟纹彩陶壶局部线图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这件彩陶壶上面画一只水鸟啄住一条鱼的尾巴,鱼形体较大,形象较奇特,身有大片鳞甲,鱼头两侧有突出的鳍状物尾小分叉,此鱼形象与中原龙山文化彩绘陶器上的蟠龙纹大致相似。二者似乎势均力敌,只是水鸟表现为主动,鱼表现出一种被动的模样。这不是“鱼鸟之战”的历史重演么?可以说“水鸟衔鱼”图极为形象地注解了远古时代鱼鸟相战的复杂关系,隐寓着鸟图腾氏族与鱼图腾氏族的争斗。渭河流域的“鱼”氏族与豫西地区的“鸟”氏族曾东西对峙,双方相互交战,但一时间又难分高下。或许“鸟”部落已在交战中占了上风,它已深入“鱼”集团腹地并发起进攻,由于“鱼”部落此时实力尚存,完全有力量抵御入侵者,“水鸟衔鱼”才描绘成鱼鸟相战、难分伯仲的画面。

  当自然生存的危机被岁月一点点冲刷而过,人类对自然的变化有了更多的判断和预防的经验,物质又变得富足,争夺和战争就会周而复始。鸟图腾氏族与鱼图腾氏族的人类稀疏地活了下来,他们之间发生了战争。于是,这种水鸟衔鱼的图画,被留在了陶器之上。观察这个彩陶壶,我们似乎能感觉到远古人类的战争气息。


鎏金镶玉镶琉璃银带钩
  

 

国家宝藏之七——鎏金镶玉镶琉璃银带钩 - zy7312 - zy7312

 

国家宝藏之七——鎏金镶玉镶琉璃银带钩 - zy7312 - zy7312

       

 腰缠万贯____鎏金镶玉镶琉璃银带钩

战国·魏(公元475年——221年)

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

在古代时衣服没有纽扣,需要在腰间束带加以绑系。除用丝带外,也可用革带,革带常用兽皮,因为较硬,需用带钩来连接,相当于今天的皮带扣,常与环同时使用。带钩有金、银、铜、铁、玉等材质,一般由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组成。钩首用于勾连,钩钮则起固定作用。

此件带钩由白银制成,通体鎏金。钩身铸浮雕式的兽首和长尾鸟。兽首分列钩前后两端,长尾鸟居钩左右两侧,盘曲逶迤。钩身正面嵌饰白玉玦3枚,玉玦中心各镶一粒半圆形琉璃珠,钩身前端镶白玉琢成雁首形钩首,从侧面看犹如一只曲颈高歌的鸿燕。以鎏金、镶嵌、凿刻等多种工艺,将不同材质、不同色泽的材料巧妙的结合。纹饰繁复,玲珑剔透,包金镶玉,雍容华贵,是战国带钩之极品,在当时就应价值不菲,第在腰间,真可谓是“腰缠万贯”了。
 
国家宝藏之七——鎏金镶玉镶琉璃银带钩 - zy7312 - zy7312

 

国家宝藏之七——鎏金镶玉镶琉璃银带钩 - zy7312 - zy7312
 
国家宝藏之七——鎏金镶玉镶琉璃银带钩 - zy7312 - zy73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