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俗文化】禁忌风俗一:禁忌是一种社会心理的

 永生道人 2012-07-06
 
【民俗文化】禁忌风俗一:禁忌是一种社会心理的
(2011-01-23 13:05:25)
标签:

转载

分类: 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民俗文化】禁忌风俗一:禁忌是一种社会心理的民俗信仰,

 

村学究

 

禁忌是一种社会心理层面上的民俗信仰,也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认知心态。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认为,禁忌代表了两种不同方面的意义,“首先是崇高的、神圣的,其次,则是神秘的、危险的、禁止的。”既然是崇的、神圣的,当然是凛然不可侵犯的;既然是神秘的,当然要敬之畏之;既然是危险的,当然要远而避之。然而,任何一种认知心态最终会在人们的实践行为上体现出来;而任何一种社会心理最终也会化为人们的实践行为,禁忌风俗就是如此。从社会文化的发展史看,礼仪与禁忌风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礼仪是禁忌风俗在行为上的一种历史沉淀,其原因在于礼仪的产生与发展和禁忌风俗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对于初民时代的原始礼仪来讲,礼仪原本就是图腾和禁忌的行为化。所以说禁忌风俗,尤其是带着社会趋同性的禁忌风俗必然会通过特定的仪式表现出来,礼仪是禁忌风俗的行为表露。我们现在所了解的许多礼仪,有相当多的部份是从禁忌风俗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人类生存进化的需要,人们常常会在衣食住行及生产活动上产生各种禁忌。由于人类在认知上存在着仲种障碍,常常导致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带来偏差,从而滋生出许多现象禁忌,在认知求解与百思不得其解的矛盾心态下,在荒谬与合理的交互影响下,人们对许多现象只有侧身膜拜、虔心礼敬,他们内心认同那种神秘的力量。由于社会文化的延续性和贯性以及人们崇古性的护持,许多禁忌也就从社会心理层面转化为行为层面的礼俗规范,从而形成许多特定的礼仪。正如弗洛伊德所说:随着文化形态的改变,禁忌形成为一种有它自己基础的力量,同时,也慢慢地远离了魔鬼迷信而独立。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习惯、传统而最后则变成了法律。

礼仪成为禁忌风俗的历史沉淀还可以认为表现在下面二个方面,即生存禁忌和现象禁忌在行为上的历史沉淀。礼仪是人类生存禁忌在行为上的历史沉淀,人的本质在于他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总是在特定的地理历史环境、社会文化背景、风俗信仰观念的混合体中成长、活动。人又是高度进化了的动物,出于生存的需要,懂得保护自我的重要及其手段,但在面对复杂的生存背景时,往往又受其神秘性的影响而把许多生存条件定格为生存禁忌,进而形成特定的禁忌礼仪,久而久之,这些禁忌礼仪通过社会文化的遗传机制,而承传下来。在礼仪类型中,关于衣食住行及生产活动上的禁忌礼仪,是最常见的一个方面。由于这些禁忌礼仪中蕴含着理性和实用性,因此往往使得世世代代的人们都信奉它。礼仪是人类现象禁忌在行为上的历史沉淀,不管是古代还是在现代,人们不可能对自然与社会中所发生的一切现象都做到了如指掌。受制于特定的生产力水平与思维水平,人们常会把一切疑惑不解的现象,把凶吉祸福的根源,归因于一种冥想中的特殊力量,从而加以信奉、尊崇、畏惧之,并且往往通过种种禁忌以形为的方式来约束众人。例如,人的衣食住行无不仰赖于农桑、狩猎、渔业、林牧等,为使生产得以正常进行,保证足够的物质生产资料,遂有了形形色色的针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生产禁忌礼仪;为了更好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得整个社会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正常运行,就产生了许多社会禁忌礼仪。为了了解动物与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了解动物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又产生丁许多动物禁忌礼仪。这些礼仪同样通过社会文化的沿袭而世代相传下来。可见,任何一种禁忌都与人类某种强烈的意愿活动有关,他们一代一代传留下来。如此延续到一定时代,被整个社会“组织化”和“定型化”,成为一种共同接受的礼仪形式,对它的任何触犯都会导致令人无法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所以禁忌礼仪都表现为一种深层结构的习惯势力,成为人类自身的一种无形锁链。

百无禁忌的社会,是没有规则、规范的社会,是一个充满变数、毫无安全感的社会。人们只有有所禁忌才有敬畏感,才会对自已在社会中的行为有所以约束和规范,才能和谐地、相对安全地生活与生产。有鉴于此,村学究将从过往的生活及故纸堆中梳爬些许相关资料,与对此有兴趣者共享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