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回家看看”入法,回不去的孝与不孝

 小天使_ag 2012-07-07

“常回家看看”入法,回不去的孝与不孝

一首《常回家看看》在春晚上唱响大江南北,也唱出了老人们的心声,然而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常回家看看”?近日,“常回家看看”精神慰藉条款写进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常回家看看入法”引起轩然大波,由道德倡导转变为法律强制,这是应该高兴还是悲哀。有人叫好也有人泼冷水,更有年轻人叫苦。空巢老人的精神世界要靠谁来填补?常回家看看,是不能,还是不想?


只是,孝顺是一个道德范畴的东西,而“常回家看看”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关于“常回家看看”的一切,其实都是关于孝心的讨论。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呢?[发表评论]

世界各国如何解决老年人问题

日本政府出资培训家庭护理员看护老人

1982 年,《老人保健法》出台,日本政府出资培训家庭护理员看护老人。如果子女照顾老人,可以享受减税或得到贷款,鼓励发展民间福利机构,推动老年保障社会化、多元化。同时在社会舆论上提倡三代同堂,提倡子女尽抚养老年人的义务。

韩国政府规定赡养老人将获得优先购房权

韩国建设交通部规定,赡养父母、岳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家庭将获得优先购房权,最高可在申购房屋时加上3分。韩国媒体认为,这项规定一方面缓解了孝顺子女的购房压力,另一方面也鼓励了赡养老人的良好风气,实在是一举两得。

新加坡三代家庭每月可获援助金

政府推出“三代同堂花红”,即如与年迈父母同住的纳税人所享有纳税的相应利益。因病重而严重残疾的人,如果家庭月收入不到700元,每月可获得180元援助金。分配政府组屋时,对三代同堂的家庭给予价格上的优惠和优先安排。

盼儿女常回家看看,空巢老人苦楚知多少?

所谓空巢,即“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空巢老人即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独自生活的老年人。生活不便、精神寂寞、病痛折磨……空巢老人冷暖往往只有自己知道。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已有老龄人口1.69亿,占总人口数的12%,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显示,有近一半的老人属于城乡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

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
独居空巢老人无人照料,生活不易

2004年3月,75岁的中科院院士、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的陈中伟教授,在上海独居的家中意外坠楼不幸去世。

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我国生活部分自理或者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约占老年人总数的1/3,其中不乏众多空巢老人。如果说,日常生活的不便自己尚且能够艰难克服,那么在遭遇突发状况甚至发生意外时,空巢老人常无招架之力,难免产生发生在陈教授这样独居空巢老人身上的悲剧。

悲凉心态:精神寂寞,郁郁寡欢

 “人老了还能有什么盼头呀,瞎过呗!”一句话道出了多少空巢老人的悲凉心态。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没有子女陪伴,都让空巢老人倍感失落,对生活失去希望。

父母若患身体上的疾病年轻人则非常重视,但是,从来想不到他们精神孤独寂寞。如果做儿女的能有机会去走访一下经常和父母接触的老人,他们之间常说心里话,是不是能更准确地了解到父母到底需要什么?

“无助”困境:疾病困扰,就医困难

“孩子们都忙,工作压力大。”70岁杨大娘没有一丝不满。“去年年初的时候,我身体一下子就不行了,浮肿喘不上来气儿,但我怕看病,更怕给孩子添麻烦,过节他们来,我瞒着没说。打电话问我,我就说挺好的。”杨大娘说。今年春节,儿女们回家一看,杨大娘的肚子肿得像皮球一样,立即把她送进了医院。

空巢老人面对病痛常面临三大“无助”困境:急病突发无人知晓、慢性疾病无人照料、医疗费用过高无法承担。疾病问题在农村空巢老人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孝道”滑坡令人忧思 家不是想回就能回

不少人赡养父母的观念停留在让父母吃好、住好等物化阶段,认为只要父母衣食无忧就不会苦闷。对父母要求回家探望或吃饭等要求不予重视,以“工作忙”搪塞、敷衍。另有一些子女淡漠甚至抛弃“孝道”,致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甚至丧失子女应有的尊重。老人精神慰藉遭忽视的背后,折射出“精神赡养”意识缺失和“孝道”滑坡。

可是,你可以说道德沦丧,你也可以说孝道滑坡,然而年轻人又觉得冤枉不已,他们说,常回家看看,非不想,而是不能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员流动的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独力难支。顶着巨大生存压力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绝大部分不是没有孝心,而是实在没有时间和能力“常回家看看”。

有心无力 不孝儿被判“常回家看看”

邵某:“儿子从小就没了父亲,我带着他一起改嫁,与李某结婚。我含辛茹苦将他养大成人,并帮他盖房、娶妻。我多次找儿子索要赡养费,他以种种理由为借口就是不给,无奈之下,我只好到法院起诉。”儿子称也想对父母好,可是夫妻俩都在外打工,一个月就赚那么点钱,要供儿子读书、造房子、娶媳妇,则要孝顺父母有心无力。

按照分家单的约定,法院判处儿子薛某付给母亲邵某养老金1万元及各类粮食若干,并要求薛某在给付赡养费的同时,还应定时探望母亲邵某。法官表示,儿子对母亲的赡养,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给付,还应当包括精神上的慰籍、扶助等赡养,薛某在给付赡养费的同时,还应定时探望母亲邵某。

“空巢”又“空情” 八旬老翁装病骗儿女回家

柳老汉为了让忙碌的儿女们能常回家看看自己,3年多来,他经常向儿女们说谎话称“不行了”,装大病不下20次,装小病更是不知多少回。看到儿女们对自己生病挺在意,装病装上了瘾,动不动就“故伎重演”。当儿女提着礼物前来探望父亲时,父亲一句话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什么都不缺,就希望你们能常回来陪陪我。”在了解了父亲的心事后,儿女们并没有因父亲“恶作剧”而气恼,反而深感愧疚,把父亲装病当成自己尽孝的良机。

心理咨询师表示,空巢老人不仅需要儿女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儿女们身心的关爱。现在的社会,有些“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并不成问题,但所有老人渴望的是子女和亲人精神上的抚慰,“空巢老人”最难忍受的是既“空巢”又“空情”。

回家好难:老家回不起,一次几千几!

网友:国庆,我带着儿子回去了一次。考虑到一票难求,我提前4天就请假了,好在本人工资低,所以扣款大概600不到(不知道怎么算的,反正你上班一天,请假一天,最后结算还要补公司钱),而且幸运的买到了硬卧308+5,没有被软卧。下了车,和爸爸妈妈会合,一起在快餐店吃饭68。接下来,就是一直花钱。

今年我们回了两次老家,花了已经上万,基本好几个月不吃不喝的工资就贡献出去了。明年,是我们成为房奴的第一年,我估计再没有多余的钱让我们回家了。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每一次我们回家,爸妈总是弄出一大桌子菜,给我们准备许多的水果、零食,还有衣服鞋子,热热闹闹十分温馨。但没有我们在家的日子的,他们会一直很安静,还有一些失落,他们节约而简单,说话不多发呆不少,他们的生活远没有我们在家时的丰富多彩。

远离父母,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主动选择,而是受形势所迫。当我们在外为生计奔波忙碌时,谁说我们内心没有对年迈父母的牵挂?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可家,却不是想回就能回,常回家看看成为一种奢望。

为了关爱空巢老人,帮助儿女实现关心父母的愿望,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与中国雅虎联合发起2012年大型公益活动“替你看看爹和娘”...[详细]

“走时双亲健康,归来荒芜苍凉”的悲哀

我们是不折不扣的“飘一代”,父母在老家,子女在外游荡。工作的繁忙,加上我们的疏忽,常使“回家看看”成为父母的奢侈品;更有些儿女“一去不回头”,让孤独老人常与孤独陪伴,天天愁云纠结而过早衰老,甚至过早萎靡死亡。

“走时双亲健康,归来荒芜苍凉”,让儿女留下一生一世的遗憾。路途迢迢,假期稀少,不是我们不想常回家看看,而是无法常回家看看……[详细]

替你看看爹和娘,尽孝必须从现在开始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这是夜阑人静时分一种椎心的痛悔。“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的时候,母亲已经走了,留存在心中的是永远不能弥补的遗憾。

愿意尽孝的人们,千万别“忘了时间的残酷”,别“忘了人生的短暂”,别“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别“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为圆广大网友的尽孝心愿,中国雅虎联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共同举办的“替你看看爹和娘”公益活动,替你给父母捎去你的孝心和祝福……[详细]

结语:常回家看看,孝心在处处是家

孝,在更多老人的心里,往往仅仅是一个抚摸、一个拥抱、一次凝视、一次倾谈、一个电话、一声问候,是他们明白即使在远方,你们也是在彼此心尖,孝与爱一样,不止要放在心里,还要说出来做出来。

对整个社会来说,解决人们所遇到的这些问题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比如说: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系统和医疗保险系统,再比如说,约束房价的飞涨,降低交通出行的成本……

如果你有足够多的实力,买个大房子,把父母接到一起住吧。有多的时间,少泡一次吧,多陪父母吃一次饭;如果,你还在外面为生计而奔波,那么找一个火车不拥挤工作不紧急的时候,回家一趟吧。不在身边时,多一次电话,多一点问候,孝心在,处处是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