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氏族谱

 江边日月 2012-07-08

      .

据清康熙吏部右侍郎张廷玉在康熙61年撰写的<<江氏支谱序>>中记载:江氏之先祖始于伯益,伯益黄帝18 世孙也,生三子皆封国,其三子玄仲封江国于济阳,后为江氏始.

从有文字记载的济阳江氏算起,至今已有2600多年,大致经历了远祖.始祖和近祖三个阶段.大约在3000多年以前,是江氏的远祖阶段.<<济阳江氏金鳌派宗谱>>记载:“吾江氏系出颛帝玄孙伯益子玄仲,受封于江,今信阳东南有安阳故城,即其地也.

江姓,唐人林窑,说嬴姓,颛顼的玄孙伯益之子.这里所说颛顼,为上古帝王的姓名,号称高阳氏.为黄帝后裔古代部族首领,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 <<辞海>>颛顼条上注释有:颛顼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掌管民事.我国历史上曾有以颛顼命名有颛顼历,为古六历之一,用四分法,以一回归年为365.25,以立春为一年节气的计算起点.该历制订于周朝末年,秦统一后为第一个颁行的全国历法.可见颛顼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一个有贡献和影响的部族首领.为黄帝之人,昌宽之子,元孙即玄孙.颛顼的玄孙,伯益.时传是我国东南部的首领.在舜时曾任虞官,后又佐禹治水,有功于民,禹要让位给他,他确隐居在箕山之中.箕山在河南登封县东南,是尧巢之父许由隐居的地方.伯益的后代大约于商朝或西周的初期,受封建立江国.自玄仲而下,传至第47代世贞已是春秋时代.

据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正阳县文物专家的大量挖掘考查的资料认定,古江国的国都,在今河南正阳县东南涂店附近.该遗址在正阳县城西北四十公里左右,南距淮河一公里.江国的疆域,按现时的地名,东达息县的西部,北至吕河,西及确山县境,南至淮河.总面积约为900余平方公里.人口大约一万左右.

春秋时期,江国介于楚..齐国的势力之间.经常受到这些诸大国的操纵.加之淮水时常泛滥,淹没江国的中心地带.所以,江国一直没能强盛起来. 公元前624,楚国率兵围江,江的盟国出兵解围.鲁文公4 (公元前623)楚国再次出兵,终于灭掉江国.江国亡后,国人流落各地.为不忘故国,民逐以国为姓,改为江姓.举族迁居济阳,(今河南兰考东北),成为济阳江氏之始.从此天下才有江姓.因其始祖伯益为羸姓,故称江氏宗姓源于羸姓.

大约在公元前2000__1600年前,是江氏家族的始祖段.江氏宗姓发源于河南正阳.早期在河南生息繁衍.亡国后的江氏子孙,先自正阳向北逃到淮阳,后又自淮阳向北继续迁至陈留的围县.今河南的兰考县.在此发展,成为名门巨族.故江氏以济阳,淮南为郡号.

<<元和姓篡>>的记载,东汉光武帝12(公元36),江氏第71世出了一个江革(公元36__至约100).据史书介绍:江革,东汉齐国临淄人,字次翁.以事母至孝,乡里称为江巨孝.江革所生三子同朝为官,以其巨孝的家声和显赫的地位羸得族人敬重,被后来历代<<济阳江氏宗谱>>尊为一世始祖,而江革以前的70 代则称作为江氏远祖.

东汉时期有江德,其先居陈留南县,汉分东留为济阳.因居考城为著姓.江德的十世孙江庭,西严明时期,任谯郡太守.其子湛,官待中,史部尚书.湛生子惩,惩生子江.为南朝齐待中,不的曾孙即南朝陈尚书令江总.江总有三子,...溢在南朝陈任太子中庶,其子在唐初为泸州江令,溥历任南朝陈太子舍人.唐弘农丞,催在唐明任随州司马.另据<<今古姓氏书辨证>>记载,江国亡后,还有一部分子孙逃到齐.今山东临淄一带.

以江革为济阳江氏始祖,到了第16,出了一位文学史上著名人物__南朝大文学家江淹(公元444__505).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今河南兰考东),历任南朝宋..梁三代官职.宋武帝时官御史中丞,齐明帝初年(494)出任宣城太守(今安徽宣城市),在郡4年还,梁天监初年(505)迁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江谱因此定其为陈留派.

江淹少时贫穷好学,早年即以文章著名,世称江郎.江淹诗多拟古之作,赋以<<恨赋>>.<<别赋>>有名.原有集,后失散,后人辑有<<江文通集>>,为明翻宋本,10.<<南史.江淹传>>记载:传说江淹善诗,夜梦一男子,自称郭璞,对淹说:吾有五彩笔,在卿处多年.以见还,淹即从怀中取出五彩笔授之,以后作诗逐无佳句,时人谓之才尽.晚年因诗文无佳句,所谓江郎才尽,被收作成语,比喻人的文思减退,才华被榨干,在我国的文学史上留下一笔典故.

江淹第五世孙江韶,约生于公元570,<<金鳌江氏宗谱>>记载:此人器局不凡,识量超迈,饱读诗书,习性好静,因宣城市居嚣杂,乃遍游皖南名山.当其游黄山白岳,见旌西金鳌山,岚峦回合,山水清明,环绕双溪,别成一境,有蓬勃不可遏之气,逐卜居焉.以其姓名改地为江村.是为江族迁族之始.于是,江韶便成为济阳江氏金鳌派始祖.其时为公元600__630 左右.即在隋唐初之间.自江韶定居旌德以后,千百年来,江氏子孙世世代代繁衍生自息在这片土地上,勤奋耕读,苦心经营,终于使金鳌山下出现了一个“同村居者以万计的现象,明代<<一统志>>上也有“黄崖山下,江氏世居之的记载.

 隋末是为江族迁族之始.后来历经1000余年, 或遭遇严重洪涝虫瘟,或因战火洗劫,背乡离井,流落四方.由于交通地理等原因,大多数难民从芜湖走水路顺江而下,至南京扬州一带以及江右上饶等地落脚者居多,即是在战乱平息以后也未能重返祖籍。

唐初,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迁闽,开辟漳州郡,随行军的有60余姓在福建落籍.其中有河南的江姓.这是江姓最早入闽者.由于金兵攻占汴京.中原人数次大规模南流.江氏有一支从汴京迁到杭.今浙江杭州一带.另有一支由江南率领迁至江西的都昌.传至江桦,名八郎.生有三子,万里,万载,万顷.江万里为宋度宗的左丞相.因抗元兵殉国.其弟及子孙由江西迁福建宁化石壁村.其后言江八郎迁往永定高头开基.分东山,北山,南山三大房.江肇元迁平和葛布大溪村开基,明清之际,有江氏族人跟随郑成功入台,在台湾定居,后有江氏子孙移居海外.清初,有江文,江榜二弟,自湖北麻城返回今河南正阳县涂店以西淮河湾定居,繁衍发展,人丁兴旺.由此分出三支派,一支定居正阳县子路乡老坟山,一支定居正阳县兰青乡江店,一支定居江湾的大小江庄.

从济阳江氏起源至今,如从颛帝为第一代始祖算起,到现在已经历了130多代,以公元前近2000年为前70,公元后2000多年为后60.公元前70世世系不祥,大致经历了颛帝__伯益__()(47世春秋)__江玄(60)__江革(70,东汉,约公元50年间)__江韶(20世隋末迁居旌德),以上20世无辈份.数千年来,随着社会动荡变迁,江氏分支的迁移繁衍,江氏家族日益发展,其辈行也发生了很在变化,从旌德迁往外地的江氏后裔,大部分仍沿袭祖先留下的辈行,但也有不少单立了辈行. 自江革以后,族中迁居各地的人渐多,形成了同祖多宗派格局,每派自成一支,其起始人即成为江氏各支宗的近祖.

在中国的历史上,江姓人才辈出,河南人最多.南朝齐时,济阳考城江人,有才学,好文章.敢于弹劾权贵.以廉洁见称.南朝陈时称为文学家.考城人江总,历任南朝梁..及随三朝时,官至沿书令.西汉时有经济学士江翁.宋朝时,今浙江人江参,擅长山水画,存世作品有<<千里江山图>> .清朝黎源今安徽人江水,精研音韵,兼通历算地理.清江苏元和人江声,精于训诂,著有<<尚书集注音疏>>,其孙江沅著有<<说文释例>>.<<说文解字音韵表>>.清朝江苏甘泉人江落,博综群经,精于训诂,著述颇丰,清朝还有诗人江提,是音韵学家.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学者专家根据有关资料考证,江姓在中国最常用的100个汉族姓氏中,居于第79.           江字的释意:水流降下汇成河,移丘凿崖天工匠.循道不息浪淘尽,扶送小溪到汪洋.

以上文章所叙,仅供江氏家族子孙阅读参考.

 

 

 

 

 

 

 

 

 

江 氏 三 修谱 序

古有宗子法,所以上治祖祢下联支庶,人治之大者也.后世若汉辑宗统会唐辑世家源流,宋欧苏各定谱式,体例固殊焉,总不离于古者.近是今岁余馆黎氏宗祠,江君价甫出其所修谱牒相属为序,余按江氏宗谱,一修于乾隆庚戌,再修于咸丰已未,调查不厌其祥,记载悉轨于正.阅一过欢观止矣.复修何为哉,价甫曰:人心好动,每易轻去其乡,欲使涣者,萃睽者合如纲.在纲有条不学,非修谱莫属.吾江氏家至咸丰再修,迄今又数十年,当时人烟虽盛,与萃聚桥梁寺及茶园寺两地.今者迁徒,靡定若本县之大江南北,邻县之宜邑松滋,莫不有江氏子孙焉.甚至湘皖诸省徒去者亦不乏其人.再越数年考察,莫由一本之亲,几何不视若路人哉.余因是取前谱续修之,以稽核质之父老,以采访任诸子弟,服制谨严,则依旧规矩,出入则因特派别,务须条贯书法仿诸班式,视其有关法戒者,而严加笔削焉.此吾之所以完全责任,必求一言以为之序也.余因是有感焉,江氏自季迁此数百年于兹矣.而当时所称为豪贵者,其宗庙赫濯岂特百倍于此哉,然数世之后,欲求其芳菲,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邱墟陇田矣.而况于谱牒.江氏在兹土虽无簪缨世承而积厚流光,代有才人宗谱时,修昭穆不学春秋,祭祀百代不衰,贤哉江氏皆盛族也.以视彼之喧赫一时转瞬即消灭者,岂不有霄壤之别哉.价甫 以衰老之年而能稽核收访,过观厥成,天之报施诚不爽也,语言三十年不修谱,君子优之为价 者可以免矣,故乐为之序.

 

 

 

乾隆庚戌年创修谱牒序

七世永存履庵撰

礼曰:亲亲之道莫大于尊祖敬宗.收族是家有谱所以联宗支序,昭穆使一姓之中知水源木本,不失尊卑亲疏之伦也.谱之所系大矣哉.余江氏原籍江右,大明万历年间,文珠由武举任湖南澧洲守备,后从征戎有功,诏封昭武将军.公昆仲有四,文宣公系万历时翰林,以侍郎宦游粤东,遂入籍广州.文珍公居洋津,后裔莫考.文忠公于万历初年贸迁于楚.珠公致仕因故国遭流寇之难,至天后二年,公始落籍桥梁寺,文忠公居茶园寺.独惜旧谱无存,公于前未祥所自出,公于后未示以支派致后世子孙,不惟先源莫溯,而且后序多紊.自公而下四世,(尧文儒)系嫡堂昆仲宗(文儒)之子.水旁单派,而宗尧之子独加泽字,名泽洪.七世永字为派,而宗(尧儒)二公后裔又系单派.世尚未远地亦匪遥而一脉流传.派已有异,无惑乎地阻分疏者之,无从查考也.公等房分四支彼

文宣公之徒广州,文珍公居洋津,可勿论矣.文忠公先居茶园寺,今支属在八眼泉.虽支派颇异尚世系可考.余等伤先谱之无传恐后派之多紊.因与堂兄永绪江烘等编议修谱牒,遍索家藏遗编传徵断碣残碑疑,以存疑仍不失信,以存信复立后派二十字,以昭兹来许俾后世子孙穹本溯源展阅之.下历代高曾如一堂聚处,散居宗族恍见面相亲,昭穆以序尊卑以明,一姓之中何患喜不相庆忧不相恤,致如路人相视,而无蔼然秩然之风也哉.是为序.

 

 

 

 咸丰庚申年继修谱牒序

家有乘犹国有史也,国无史累朝之治乱无自而明,家无乘一姓尊卑莫由而辨谱,其下不修乎哉,余江氏家乘.

先君履庵公于乾隆庚戌岁,支分派则已创修以前矣,但历眸既久,子胜之生齿曰:繁族类之迁徙靡定,使莫为之后,前所修谱之功,几度语云三十年不修谱,君子优之,诚非无谓而然也,自先考亡后,踵其事奈势多龈龃龉取屡议而未果.今年春后与堂弟起绒起位侄孙维琏等谋,悉同声相应愿以首领采访,目任不数月而毕集,因以笔墨嘱予:以宗支攸关矣,谱劣无能而义不容辞为之,发凡起例定以不易之,则复约以家法定为祠规.俾族姓子弟知所循持,不至荡检窬闲阅.一岁而编次始克告成,枣梨一就户洽一帙,披览所及尊卑亲疏之伦瞭如指掌,不犹视史者,因端竟委,洞悉活乱央废之,由得失明而法戒不爽也哉,于今剖阙既竣,因悉巅末以志其梗概云尔.

 

 

 

 

 

 

 

 

 

 

 

 

 

道光八年茶园寺造修祖堂碑记

       七 世 永 存 谨 述

礼曰: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又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则修宗庙以荐丞当修谱,以联疏远始之者,诚室庭之急务也.予目幼有志,无奈数奇力不从心.乾隆庚申与堂兄永绪复旦等聊,将谱牒草率粗修,而祖庙记事终属缺,然每于念及未尝不抚躬自恨,匆越数十载诸兄云亡予,于年近于耄,回急将其心告劝族众堂侄光照振常等悉,既然将劝通族公捐资费鸠之庄材,不数月而告竣,昭穆奉列神主维新对越之下,以孝以享尝之,克荐不即孝思所由,展欲由是而子姓,即疏春秋祀事,骏奔在庙仰体祖德,父慈子孝兄友弟克施有政,未必不于家徵其效也,予不禁以暮断而相靡深期后嗣之勿替云尔.

 

 

 

 

 

 

 

 

 

 

 

 

道光八年桥梁寺建修宗祠碑记

八世起广朝宗氏叙

自文珠公始基桥梁寺,迄今数百载矣.族曰就繁其居斯地及茶园寺皆公后也.于今谱牒具存而祖庙未修典缺.然于心不无阢限.因与族内诸父昆弟谋悉,欣然乐从鸠工尼材,不数月而告竣.夫建祠奉祖有力者,皆然要惟是嗣春秋,隆将享奉行故事云尔哉.所期后世子孙入斯祠肃然如见光祖容,必敬必戒思典则于不忘及退而教,家训子孙勤耕苦读为先,人光如是则以往丞尝自明德维馨,列祖在天之灵必享其仪而降之福矣,则斯祠之荐乃不为虚设,斯足为世世子劝目书之勒石.

 

 

 

 

 

 

 

 

 

 

 

 

 

 

 

 

民国十九年桥梁寺重修祖祠序

十 世 维 智谨 叙

祖祠乃敬宗尊祖收族之基,斯祠自道光戊子年先君起广公倡始创修祀,事孔明阅百有余岁矣.近来栋梁虫蠹垣墙崩析,势将有倾覆之虞.予等春秋祭祀目睹心伤,此时若不整理,先人创修之功绩湮去.岁秋祭邀请族众计议澈底重建.广公后裔德美德成等慨然以领修,自任踊跃从事,绰有曾祖之遗风.予与德宽德澄赞助其间,即日与工伐木,冬月初竖柱上梁,本年八月工程告竣.美等自冬徂夏不避寒暑,于祖祠甚有勋焉.规模宏敞,三龛奉列昭穆有所凭依,中间亭阁升降拜跪之地前.重设立学校为后人振启智慧.栋宇辉煌,气象维新.共费金肆仟余串整.夫创于前者必赖继之于后斯,不敢谓善继志善述事,所斯后世子孙春秋尝斋.戒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神保是乡长发其详耳,是予等之至意也,夫是为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