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大名石和四大名玉

 安徽文武 2012-07-08
 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中,早期的人类活动,甚至文明的进步,无不与石头有关。石文化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传统文化的精彩一页。古人崇尚“君子比德于玉”,石文化是玉文化之祖,玉文化是石文化的升华。所以,我们回眸中国的文明和历史就有必要去了解石头,了解玉(石),研究石文化和玉文化。

 

 

一、四大历史名石

 

    奇峰名品在中国石文化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研究石文化就有必要去解读它们。历史上的名石很多,其中公认的“四大名石”为:

 

1、奇姿异质穷变化——灵璧石

 

   

 
 

   灵璧石,因产于安徽灵璧县而得名,是开发较早的一种观赏石。她以悠久的历史、绚丽的色彩、迷人的图案、嶙峋的肌肤、斑驳的纹理、委婉的孔洞、悦耳的金玉之声和奇特的造型而名传中外、誉满四海。石玩界公认的历史上第一部石谱宋代杜绾的《云林石谱》将灵璧石列在了卷首头条,明代王守谦作《灵璧石考》赞称灵璧石为石玩之最,清乾隆帝御笔亲题“天下第一石”。

   对灵璧石的界定,石玩界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据《灵璧志略》记载:“灵璧有七十峰,产有磬石、巧石、黑白石、透花石、菜玉石、五彩石等,山川灵秀,石皆如璧。”究竟什么是灵璧石呢?笔者认为所谓灵璧石,就是特指在灵璧县地域出产的、经过大自然锤炼而天然形成的各类别石头中具有观赏、收藏和应用价值,并对人和环境有益而无害的石质艺术品的总称。按大类别分灵璧石可分为为八类:磬石,纹石,彩灵璧石,白灵璧石,皖螺石,透花石,花山青玉和杂石等。灵璧石(磬石)是中厚层状灰岩(石灰岩),摩氏硬度4——7,石质微显脆性,锯切稍困难。它的矿物性质属于碳酸盐。它的矿物成分为:>95%的方解石,<3%的白云石和少量金属及微量元素。灵璧石有黑色泥晶结构,晶粒小于细晶岩类和粉晶岩类而达到微晶的尺度,这使得用它摩擦人体,使人感到舒服;也正因为具有微晶结构,所以敲击时能发出金属的声音。灵璧石鬼斧神工,因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地质结构,使其形表现出“瘦、透、漏、皱、丑”的特征,又有“金声玉振”的奇妙音声。

   “灵璧之石妙天下,奇姿异质穷变化”,灵璧石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天然的艺术品,为文房玩石、厅堂供石、园林立峰之首选。今灵璧县城张氏园亭遗址留有巨石,俗称“东坡石”,横卧石座,气势雄浑。开封、苏州、北京的故宫和北海都有不少古今灵璧佳石;上海藏家收藏的精品清供“锁云”一石高仅25厘米,却古意盎然,价越数百万。

 

2、五丁巧力夺天工——太湖石

                         

 
 

    太湖石因产于江苏、浙江太湖一带而得名,主要产于苏州洞庭东、西山,是中国开发较早的一种观赏石。在唐代搜玩太湖石已蔚然成风,牛、李二相虽政见不同而都痴迷于此,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题咏诗文数不胜数,可以说是奇石中文化积淀最为丰富的一种,有关太湖石的审美标准(瘦、漏、透、皱)被认为普遍适用于其他观赏石种。太湖石也一直被视为观赏石中的上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一文中就已提出“石有聚簇,太湖为甲”的观点。

    太湖石是一种石灰岩,水中、山中皆产,尤以产于水中者为贵,“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为波涛所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在山上者名旱石,枯而不润”(文震亨《长物志》),色泽较为单调,以白色、青色、灰色为主。质地坚脆,多见涡孔窍穴,石表少见褶皱纹脉,外型轮廓线跌宕起伏,构成一座座绝佳的抽象立体艺术品。太湖石峰一般取上大下小式立置。石体大多正反面有明显之别,正面发育较为完全,富于变化;反面则较为平坦。

太湖石以大中型为主,常作园林立峰或堆成假山,尤其明清时期受到达官显贵的疯狂追捧,佳品名峰在江南私家园林中随处可见。太湖石具有瘦、漏、透、皱之美,现存苏州留园的“冠云峰”,高达6.5米,为现存古代最高的太湖石,堪称“瘦”的代表;上海豫园的“玉玲珑”堪称“漏”代表;苏州清织造府原址(现苏州十中)的“瑞云峰”堪称“透”的代表;常熟人民公园的“沁雪峰”堪称“皱”的代表。

 

3、一拳突兀千金值——昆山石

   

 
 

    昆山石又称“昆石”、“玲珑石”,因产于江苏昆山市玉峰山(又称马鞍山)而得名,被誉为“昆山三宝”之首,与太湖石、雨花石并称为江南三大名石。因其出产极少,向来被视为观赏石中的尤物,南宋诗人陆游就有“一拳突兀千金值”之叹,过去坊间常见赝品以求善价者。

    昆山石是产于石英矿脉晶洞中的石英结晶体,形成于约1.8亿年前。通体雪白晶莹,窍孔遍布,玲珑剔透但坚脆易裂。石表可见大小不一的石英晶粒和脉纹,按其石英晶簇、脉纹形象特征可分为鸡骨、胡桃、雪花、杨梅、荔枝、海蛰等十几个品种,以鸡骨、胡桃为常见。形态独具伛、醉的特点,“伛”是指石身上部稍呈前倾俯状,“醉”是指石体有左右顾盼之势。最大的特点是透,“透”指石体孔洞遍身,万窍灵通。

昆石常作传统清供石,亦与菖蒲等植物搭配成盆景雅玩。一般大小仅为寸许,大者极为少见,现存昆山市亭林公园有两座一人多高的立峰为其代表,其系明代旧物,一名“春云出岫”,一名“秋水横波”,窈窕玲珑,窍孔遍布,具有瘦、漏、皱之态。昆石采集加工颇为复杂,大致要经过选坯、曝晒、冲洗、剔泥、雕琢、浸泡等工序,方可得到洁白如玉、玲珑嵌空的成品。早已停止大规模开采,今存的昆石名品大多是过去采集或历史遗物。

 

4小山突兀百千重——英德石

 

 
 

    英德石又称“英石”,因产于广东英德县而得名。在北宋时期英石就已被开发、藏玩了,北宋诗人黄庭坚离任象州太守,欲得一英石佳品“云溪石”,竟费万金载之以归,并有“醉梦江湖一叶中”之咏句。宋代杜绾《云林石谱》中亦有详叙。明代文震亨《长物志》记载英石在明代被广泛大量开采,时人视其为仅次于灵璧石的观赏石。清代朱彝尊、陈洪范等人都曾作诗赞美之。

    英德石属沉积岩中的石灰岩,主要产于广东北江中游的英德山间。该地岩溶地貌发育较好,山石较易溶蚀风化,形成嶙峋褶皱之状;兼之日照充分、雨水充沛、暴热暴冷,山石易于崩落山谷中,经酸性土壤腐蚀后,呈现嵌空玲珑之态。英石本色为白色,因为风化及富含杂质金属物等而呈现多种色泽,有黑色、青灰、灰黑、浅绿等色,常见黑色和青灰色,以黝黑如漆者为佳,石块体上常间杂有白色(方解石)条纹。石质坚而脆,佳者扣之亦有金属声。石质大多枯涩,以略带清润者为贵。英石轮廓变化大,常见洞孔石眼,玲珑婉转。石表褶皱深密,是奇石中“皱”表现最为突出的一种,有蔗渣、巢状、大皱、水波等形状,精巧多姿。正反面区别较明显,正面凹凸多变,背面平坦无奇。

英石常作传统清供石,除此之外,还被广泛用于制作山石盆景、假山等。岭南园林中的掇山、叠石多取于此。英石以中小型为多,少见高大之物。现存杭州花圃的“绉云峰”高达2.6米,腰狭处仅宽0.4米,“形同云立,纹比波摇”,是罕见的英石巨峰。

 

二、四大历史名玉(石)

 

    中华民族把崇玉、爱玉、敬玉的心界,逐渐升华到了一个神圣的境界,故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法,使玉石、玉器既成为一种用于欣赏和收藏的艺术品,又成为一种民族传承文化的载体。历史上的名玉很多,其中公认的“四大名玉(石)”为:

 

1、西域神品——和田玉(石)

             

 
 

    和田玉(石),也称“和阗玉”,因主要产于新疆和田地区而得名。新疆和田玉产地分布于莎车——塔什库尔干、和田——于阗、且末县绵延1300公里的昆仑山脉北坡,又因其产自“万山之祖”的昆仑山而又被称为“昆玉”。用和田玉制成的玉器,具有浓厚的中国气魄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微量透闪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形成白色、青绿色、墨色、黄色等不同色泽。多为单色玉,少有杂色。玉质为半透明,抛光后呈脂状光泽,硬度为摩氏6.5度至7度。和田玉根据产出情况可分为山料、山流水、子玉三种。和田玉的经济价值评定是靠其颜色与质地纯净度来决定,按颜色分为白玉、黄玉、青玉、墨玉、糖玉和碧玉等多种类型。白玉为和田玉中的优良品种,其上品为羊脂白玉,被世界公认为“软玉之王”,中国历朝历代都极推崇羊脂白玉。

    和田玉开发利用的历史大约已有6000年,据《中国和田玉》记载中国新疆与中原、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和商贸交流的第一媒介,既不是丝绸也不是瓷器,而是和田玉。更有专家提出,沟通中西文化的“丝绸之路”的前身,便是一条以输送和田玉为主的“玉石之路”。

 

2、中原异宝——独山玉(石)

 

 
 

   独山玉(石),又称“南阳玉”或“南玉”,因产于河南南阳市的独山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利用和雕琢独山玉。陕西神木石茆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玉斧,据专家考证用料就是独山玉。

   独山玉以色彩丰富、浓淡不一、分布不均为显著特征,在同一块玉石中常出现多种颜色并存的现象。独山玉质坚韧微密,细腻柔润,光泽透明,色泽斑驳陆离。按颜色可分为绿、白、黄、紫、红、黑、青、杂色等8种色系77个色彩类型,是玉雕的一等原料。

   独山玉主要用于雕琢较大的玉器摆件,元代的“渎山大玉海”就是独山玉雕成的,其中俏色玉雕更是获得好评,在国内外市场都很受欢迎。据史料载,独山玉的开采在汉代已有相当规模,至今独山还保存着1000多个古代采玉的矿坑,独山脚下“玉街寺”遗址就是汉代雕玉的地方。清《新修南阳县志》载:“故县北居民,多治玉为生。”现如今南阳地区有宝玉石加工厂和商店近6000家,年产值达到数亿元,是中国玉雕工艺品最大的出口基地。据统计,南阳玉矿产资源年开采量约为1500吨——3000吨,占全国年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一。

 

3、东北奇珍——岫岩玉(石)

                    

 
 

    岫岩玉(石),简称“岫玉”,因产于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而得名。是我国早已被发现的一种重要的玉器原料。因岫玉开采量较大,价格偏低,又被称为“百姓玉”,但仍不失为优质玉种。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石器所用玉材,产于岫岩县细玉沟,俗称“老玉”。

   岫岩玉,属蛇纹石,形成于镁质碳酸岩的变质的大理石中,我国这种地质环境的矿床很多,因而类似岫玉的产地很广泛,而岫岩满族自治县所产的主要可分两大类:一是蛇纹石软玉;二是透闪石软玉。其中以河磨玉和石包玉尤为珍贵,其外观呈青绿色,还有红、黄、白、青、蓝、紫色等彩色;质地细腻、温润、致密、坚韧。

据考古发现,从新石器时期到晚清时期历代出土的文物中,都有用岫岩玉雕制而成的玉器,如新石器时期的有孔玉斧,唐宋时期的兽首形玉杯,清代的“皇帝奉天之玉”传国玉玺等。岫岩满族自治县是我国最大的玉石产地,玉石储量27万吨,居全国第一,岫岩玉器雕刻精美,品种繁多,已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4、荆楚灵物——绿松石

 



 
 

   绿松石因形似松球,色近松绿而得名。其被人们称为石,实为玉,是一种深受中外人士喜爱的古老宝石,有着几千年的灿烂历史。我国的绿松石主要产自湖北及陕西的白河、新疆、安徽、云南等地,其中湖北西北部的郧县、郧西县、竹山县出产的绿松石质量最为纯正。

   绿松石是外来语,它是矿物名,英文名称为Turquoise,源于法语Pierreturqoise,意思是“土耳其石”,又称“土耳其玉”,这是因为古代波斯产的绿松石最初是途经土耳其运往欧洲的缘故。其是含水的铜、铝的磷酸盐矿物,属三斜晶系,颜色特有的不透明天蓝色、淡蓝色、绿蓝色、绿色及其底色上常有的白色斑点和褐黑色铁线,玻璃光泽至油脂光泽,质地细腻,韧性较差。绿松石分为四个品级:一级品(波斯级)、二级品(美洲级)、三级品(埃及级)、四级品(阿富汗级)。

   湖北郧县云盖寺产的绿松石最为著名,素有“东方绿宝石”之称。而竹山县获得了“中国绿松石之乡”称号,绿松石总储量约为5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70%,其玉质与储量均居世界之首。竹山县现从事绿松石开采、加工、经营的有300多家,所加工的70多种系列产品销往欧美、中东、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年创产值近亿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