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杰克·特劳特:不能错过的人

 水清而深 2012-07-08

一个时代会诞生一个伟大的理论,它可以让一个国家变得更加强大!泰勒的工作方法,让美国成为世界强国;德鲁克的管理学,造就了一个物质发达、竞争激烈的社会。如果你,一个拥有远大抱负的中国企业家,掌握了特劳特和里斯提出的“定位理论”,将会使徘徊于低附加值山谷中的“中国制造”,变成更富有竞争力的“中国品牌”。本期杂志对定位理论的介绍只是一些皮毛,希望以此唤起诸位对这一伟大理论的关注,开创一个伟大的中国时代。

我们正经历着“社会生产率”的第三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是通过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大幅提升了“体力工作者的生产率”。

可以说,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关键历史人物,并不是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而是这个泰勒。

正是因为美国全面采用泰勒的“更聪明地工作”方法,使得美国的体力工作者生产率大幅提升,一国产出的战争物资比其他所有参战国的总和还要多。

体力工作者的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使得人们工作的时间也大幅缩短,这部分“多出来”的时间,转向了休闲与教育。教育时间的延长,又催生了一场更大的社会革命—知识工作者以及知识社会的来临。

1959年美国的人口统计显示,靠知识(而非体力)“谋生”的人口,超过体力劳动者,成为人口的主力军。这一增长的趋势一直维持到现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白领社会。

第二次革命,是通过彼得·德鲁克开创的管理学。如果没有管理学,社会不可能容纳这么大的知识群体。通过管理,我们不但为各种组织创造出大量的知识工作的需求,还知道了借用组织来提升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

德鲁克的管理学,大幅提升了“组织的生产率”,造就了一个物质空前发达、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的社会。以至于在任何一个功能领域,你都可以看到一大群管理良好的组织在展开激烈的竞争。

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类别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有了出人意料的增长。

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美国汽车厂商提供的车型中挑选。今天,你要从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日产、菲亚特、三菱、雷诺、铃木、宝马、奔驰、现代、大宇、马自达、五十铃、起亚、沃尔沃等中挑选。

汽车业的情形,在其他各行各业中都在发生,如何赢得顾客的选择就成了组织生存的前提。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顾客的心智非常有限,顾客心智中最多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任何在顾客心智中没有位置的品牌,终将从现实中消失。

品牌的消失,直接意味着品牌背后的组织的消失,这才是全球市场中不断掀起的并购浪潮的根本力量。

这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社会巨变!

正在发生的第三次生产率革命,就是通过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1969年发现的新的生产工具—定位,大幅提升了“品牌的生产率”。

总的来看,第一次生产率革命自1880年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达到最高潮,前后共历70年。

第二次管理革命,如果从1943年德鲁克着手第一部研究组织的著作《公司的概念》算起,也几近70年。

而“定位理论”自发明至今已逾40年矣!因此,如果历史可信,在未来的30年里,人类将会迎来一个品牌的时代,品牌的社会!

特劳特:竞争就是争夺顾客心智

特劳特的定位理论,认为“战略就是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学会用“定位”这一新工具来建立品牌。

定位Positioning一词源于“战略”一词的定义—针对敌人确立最有利的位置,是企业战略的核心。然而定位并非源自企业内部,只能在外部竞争中找。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创造顾客。不能在外部竞争中有效地创造顾客,就不可能有好的业绩。 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内部的运营只是个成本中心,绩效永远在外部产生。不能解决外部竞争问题,就不能使企业内部的产出转化为销量和利润。

而实际上,不论你身处行业的何种竞争地位,只要选择正确的战略形式,确立好战略定位,同时也能相应地发展战略定位,使任何一家企业都表现杰出。

特劳特与他的合作伙伴艾·里斯也花了20多年,在定位的具体运用上,提出了四步工作法:

首先,分析整个外部环境,确定“我们的竞争对手是谁,竞争对手的价值是什么”。

其次,避开对手在顾客心智中的强势,或是利用其强势中蕴含的弱点,确立品牌的优势位置—定位。

再次,为这一定位寻求一个可靠的证明:信任状。

最后,将这一定位整合进企业内部运营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传播上要有足够多的资源,以将这一定位植入顾客的心智。

在《商战》一书中,他们又根据每个企业在竞争中所处的不同的位置,提出了四种基本战略形式:进攻战、侧翼战、游击战和防御战,指导企业去创建和发展定位。至今,四种战略形式已成为学界和企业界共通的实战型理论。

而采用哪种战略形式取决于你在战略格局中的位置。假设顾客心智中有一个战场,那里的大山头就是领导者占据的制高点。

如果你想穿越这座山,就是在打进攻战。

进攻战的原则有三个,一是考虑的重点是领先者在市场中的强势。二是要找到领先者强势中的弱点,并攻击。三是在尽可能狭窄的阵地上发动进攻。

如果你在山间迂回,打的就是侧翼战。

这通常也是最有效、代价小的商业竞争行为。侧翼战的原则也有三个:一是尽量在无人竞争的地区展开。二是战术奇袭应该成为计划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是追击同进攻本身一样重要。

如果你在山下盘桓,那么打的就是游击战。

你要寻找一块守得住的安全市场,或是领导者懒得进入的一小块市场。游击战的原则也是三点:一是找一块小得足以守得住的细分市场。二是不管多么成功,也不要使自己的行为像一个领导者。三是一旦有失败迹象,随时准备撤退。

如果你是占据山头的领导者,要阻击竞争对手的进攻,就是在打一场防御战。

防御战的三条原则是:一是只有市场领导者才应考虑防御。二是有进攻自我的勇气。三是要时刻准备阻止竞争者的强大营销攻势。

对中国企业来说,虽然已认识到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操作上仍普遍沿用旧有模式。关键原因在于未能分清“运营效益”和“战略”的区别。

中国企业由于生产率普遍还有提高的余地,而运营效益又容易令人短期满足,因此很容易陷入只看得见运营效益的困境中。但需要警惕的是,几乎没有企业能在长时间内凭借“运营效益”赢得竞争(比如日本).

最明显的原因就在于,最佳实践会迅速扩散,竞争对手可以迅速模仿管理技巧、新技术,投入改进,以及满足顾客需求的更佳方式。

缺乏战略远见、一味受到业绩压力驱动的企业,除了一家接一家买下竞争对手以外,别无更好的主意了。而能留在市场上的竞争者,往往只是那些比其他企业维持更长时间的企业,而不是具有真正优势的企业。

ECO水怎样干掉阿根廷老大?找强势中的弱点

一个市场的老大,是很难战胜的。但在阿根廷饮用水市场,ECO终于找到老大“V牌”无法避免的“弱点”—因为高钠而不够健康。由此展开进攻战略,成为领导品牌。

进攻战适用于处于市场第二位或第三位的公司,这家公司应有足够的力量向领导者发动持久的进攻。

这里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指要你去攻击领导者的弱点,而是要找到它“强势中存在的弱点”!

领导者有时会有一些弱点,但那仅仅是弱点而已,并不是他们强势中固有的部分,只是忽略大意了。这种弱点并不重要,只要一攻击,领导者就可以迅速弥补,反而促使领导者更为强大。只有那些隐藏在领导者强势中的弱点,才是领导者与生俱来而无法避免的。

ECO是阿根廷饮用水第二品牌,Villavicencio(我们简称为V牌)才是领导者,它们的水源均取自安第斯山脉,但具体的地点不同。

我们的任务是,为几乎完全同质化的ECO寻找一个差异化战略定位,以有力地对抗领导者。

领导者的强势是什么呢?V牌之所以成为饮用水领导品牌,源自其矿泉水的定位,来自安第斯山脉的矿泉水形象深入人心。但是,这同时也可能蕴含局限。

我们在一个细微的地方,发现了机会:V牌的包装标签上,矿物质含量有着很精细的标注,包括钙离子2320毫克,钾离子720毫克,等等,而其中钠离子的含量是272毫克。相比之下,ECO由于所处的瓶装地点不同,它的水中的钠含量仅为10.4毫克,远低于V牌。

我们认为,ECO可以借助这一细微区别,站在领导者的对立面,发展出有力的战略定位—低钠矿泉水,从而将领导者重新定位为高钠而不够健康。

我们提供的“支撑点”是,美国心脏学会曾向全世界发布过结论,饮用水的钠含量不应超过20毫克,因为钠盐过多影响健康,特别是对血压与心脏影响更大。应该利用对手既为矿泉水领导者却又钠含量过高的这一弱点,来展开进攻战略,从而形成替代优势。

在具体的传播策略上,ECO将这个战略演化成了一个品牌故事:在超过5000米高的地球最纯洁之处,ECO诞生了—它源自白雪渗透岩石的自然过滤,但是大自然有时可能添加过多的钠,对人体有害。这就是ECO选择在钠含量最低地点建厂装瓶的原因—美国心脏学会警告世人,饮用水的钠含量不应超过20毫克,ECO水钠含量仅为10.4毫克。

这一战略的成功出击把V牌打得手忙脚乱,因为它无法回避自身的弱点。若更换当初令自己成功的厂房和罐装地点,不仅成本高昂,而且需要很长时间。即使好不容易跟进之后,这段时间也足以让ECO成为领导品牌。

现在,ECO真的是阿根廷饮用水的领导品牌了。

百事可乐:终于找到可口可乐无法反击的弱点

这是历史性的转折时刻,百事的“大瓶策略”,可口可乐可以复制、可以封杀,而这一次却是无法复制和封杀的。自此,百事的战略配称立即变得一目了然,却又威力十足。

历史上,百事可乐曾两次成功地展开了进攻战略。

第一次是1939年。

在此之前的几十年里,百事可乐和美国其他几百家可乐厂商毫无区别,都将注意力放在运营改善上,视可口可乐为学习榜样。结果,几十年间,百事可乐几乎是在风雨飘摇中度过,三次请求可口可乐收购都遭拒绝。

直到1939年,他们调整了经营观念─重点考量可口可乐领导地位的强势所在,以寻求机会做出一击。

百事可乐发现,可口可乐的强势在于其6.5盎司的经典包装,它被人们广为接受而无处不在。但也正因如此,这种包装无法在短期内撤换,特别是在密布全国的自动贩卖机上。于是百事可乐利用自己同等价格却有12盎司的“双倍装”,发动“一份钱两份货”的进攻。

虽然在启动这一战略时,百事可乐只有能力投入区区60万美元的广告,但因其出击点是对手与生俱来的弱点,从而使每一分钱的投入都产生绩效。在此基础上滚动发展,很快就转化成为有力的进攻战。二战期间,百事可乐越过众多可口可乐的追随者,成为第二大可乐。

当然,这一次成功有侥幸的成分—建立在可口可乐战略失误的基础上。可口可乐原本应推出一个类似于“双倍可乐”的新品牌来封杀百事可乐。因为就实力而言,当时的百事可乐原本只能打一场低价侧翼战。幸亏它的无知者无畏碰上一个当时不擅战略的可口可乐。当然,一旦领导者能弥补自己的弱点,攻击者的竞争优势自然就消失了,百事可乐的战略需要重新调整。

真正让百事可乐名垂青史的战略是在1961年发动的。百事已成为第二位的公司了,这次发动进攻战略就显得很正当。更重要的是,它真正找到了一个“领导者深藏于强势中的弱点”。

可口可乐真正的强势是什么?是可乐的发明者、缔造者,它是最正宗、最经典的可乐。百事从中顺势出击,将其重新定位为传统、老土、落伍的可乐,从而将自己定位为“年轻人可乐”。

战略定位必须是独特的,“大瓶策略”可口可乐可以复制、可以封杀,而这一次却是无法复制和封杀的。

这是历史性的转折时刻,自从百事确立了“年轻人可乐”的定位,它的战略配称立即变得一目了然却又威力十足。比如它的产品偏甜,更迎合年轻人;它的渠道集中在超市及年轻人活动的场所;它的形象代言人起用了年轻人的偶像,如迈克尔·杰克逊等等。

通过一系列运营,百事可乐的市场份额持续上升,在1985年,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了可口可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