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liubaoliang 2012-07-09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懂得在交际中如何正确使用称谓语,委婉语。 

2、通过探究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提高交际能力,了解传统的一些文化。 

教学重点:

1、了解说话语言的多样性     

2、了解“婉言”说话的场合、作用、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同义词,或用一句话、一段话表达委婉的语义 

教学方法:交流学习,梳理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一次主持节目,她走向观众时,不慎踩空最后一级台阶,当众摔了一跤。虽然不是很重,但场面极为尴尬,观众们也顿时目瞪口呆。这时,澜站起后,轻捋秀发,微微一笑:“谢谢大家!是你们的热情,让我为之倾倒。”观众们顿时掌声四起。杨澜凭一句机智的话,使自己避免了尴尬。说话,确实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儿。可是说话,它既是一件容易得不能再容易的事,又是一件比登天还难得的活儿。说容易,是因为除哑巴外都会说;说难,是因为在说话的过程中有许多的讲究,说不好可能要给自己带来不便,甚至丢掉身家性命。那么,如何说话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在和别人说话时要注意称谓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 我们先来谈谈称谓语的使用。

 

 

二、称谓语

什么是称谓语?

称谓语,就是对别人的称呼语。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 

1、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如,伯、舅;哥、妹、堂弟姑、姨),直系孙、侄孙叔、伯、哥、弟哥、嫂子、姐、姐夫。 

2、社交称谓 

1)代词称谓   我们 你们 他们 她们 咱们 人家 大家 各位 诸位

2)社交称谓   先生 小姐 女士 夫人 殿下等 

3)职衔称谓

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

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

职称:工程师、教授、讲师等;

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4)关系称谓  同志 老师 师傅 老板 朋友

5)名字称谓,用于平辈间:小名 大名 绰号

6)亲昵称谓

A 小﹢名或小﹢姓  小明 小红 小花  小王 小张 小李

B 姓或名﹢儿       张儿  李儿  红儿 花儿

C姓或名﹢子 或大       李子  亮子 大李

D叠名   明明  花花

-

E亲爱的 乖乖 甜心 宝贝儿

F 哥们儿 爷们儿 姐们儿

G小伙子 小姑娘 闺女 小朋友

7)戏谑称谓   小妞儿 老外 大兵 侃爷 小子

3、敬语和谦语 

    在称谓语中,尤其要注意敬词和谦词的使用。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谦称、敬称的词和词组。

谦称,表示谦虚的称呼。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如, “犬子”“小女”“足下” 

为了表示谦逊,可以用某些词语称呼与自己有关的人物。从修饰的词性来看,可分为三种情况:

1、用形容词来修饰,常见的有:

  愚:愚兄、愚弟、愚见、愚意

  敝:敝国、敝邑

  贱:贱躯、贱息(在国君皇帝面前称自己的儿子)贱内(称自己的妻子)。((“贱”相当于“我的”)  小:小女、小儿、小号

  微:微臣 

  卑:卑职

2、用动词来修饰, 常见的有:

 窃:窃思、窃念、窃闻

 伏:伏惟、伏闻

3、用名词来修饰, 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的家人,比自己年纪长的用“家” ,比如:家兄、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在别人面前称呼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亲属用“舍” (舍,舍间,含有家里的意思。),比如:舍弟、舍侄。总结 “家大舍小令外人”

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敬称 

称别人家中的人,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对他人的尊称还有:

  尊:尊府、尊兄、尊驾、尊夫人;

    贤:贤弟、贤妻;

  仁:仁兄、仁弟;

  贵:贵体、贵姓、贵庚;

  高:高朋、高亲、高邻、高见;

  大:大礼、大作、大驾。

  附:亲友间礼貌称呼

父母同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

父去世称:先父、先严、先考;

母去世称: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代称:昆仲、手足;

夫妻称: 伉俪、配偶、伴侣;                    

同辈去世称: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学校称:寒窗、庠序;   同学称:同窗。

例如:年龄称谓趣谈 

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当然,汉语称谓词使用如果错误,会闹出笑话。例如,

1、那汉子又呵呵笑道:“小姐能否告知家父何人?贵乡何处?”(《传奇文学选刊》1986年第5期)

2、“晚生河北深州人氏,在尊师郭云深膝下学形意拳。”(同上)

3、校工说:“校长,你家兄来了!”(电视剧《松滋风云》) 

4、电视剧《西游记》唐僧对悟空等说:“既然他家师不在……”

析:以上四例,是因为不了解汉语称谓中有谦称和敬称之分,才出了这种错误。“家父”“家兄”“家师”是对人称自己的父兄和老师。“尊师”一词,中古时期曾用以称自己的老师,但宋元以来称自己的老师多用“师尊”,罕用“尊师”,“尊师”用来敬称他人的老师了

练习: 

请选出以下各项中交际语言运用得体的一项。(         

A、今日亲聆诸位先贤的高论,真是茅塞顿开。

B、这是令尊拙作,请赐教。  

C、舍弟好使性子,还望多包涵   

D、我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告诫我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三、禁忌语 

下面来看禁忌语, 什么是禁忌语? 先来,看段录像。

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在古代,对于帝王和尊亲的名讳绝对不能称说,要回避,要用别的字眼代替,否则就被视为“大不敬”或有所冒犯,而要受到惩处,这就是所谓的“避讳”。搞避讳最严厉的,当数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低微,当过放牛娃,做过小和尚,还在合肥城里当过乞丐,又没有文化,后来虽然做了称孤道寡的皇帝,却很心虚,惟恐别人提起他早年贫贱的经历,忌讳便特别多。例如他姓朱,臣民避讳不能称“朱”,连猪也不能叫“猪”,须改称“本家老爷”;他名叫国瑞,连与“瑞”字同音的“睡”须改成“就寝”;他曾剃度为僧,又名世珍,避讳不但不能说:“和尚”“僧人”这些字,就连与“僧”、“世珍”同音的字,如请医生“诊治”需说成为“探看”,与“世”同音的“食”得说成“进餐”,他曾在皇觉寺出家,遇上与“寺”同音的字如“死”,得说成“仙游”……如此等等,十分苛严,如有触犯,多有杀戮,甚至灭族,残酷至极,给别人带来痛苦和灾难,当然,也闹出笑话:

有一天,一位负责养猪的小太监见猪圈里有头大猪得了病,慌忙向皇帝贴身太监禀报,“一位皇上的本家大老爷,一连几天只就寝,不进餐,如果不马上请医生探看,明日就会仙游。”其实,他只报告有头大猪病了,几天来只昏睡,不吃食,如不请畜医诊治,那头大猪就会死。贴身太监一时领会不到,真以为皇上什么亲人病了,马上转奏皇上。朱元璋一听,立刻令太医去诊视。太医回宫,朱元璋便问是哪位本家老爷。太医不敢说是“猪”——害怕触讳,支吾一阵,才回奏道:“那位本家老爷,长着一条尾巴四条腿……”

  朱元璋一听,气得半天没有说一句话。避讳让他吃了个哑巴亏。后来,这故事传到民间,小民百姓便把猪称为“皇上的本家老爷”。

   日常交谈中需要避讳的内容一般有: 

1、生理上的缺陷。

    诸如耳聋,眼瞎,脸麻,背驼,腿短,五官违常,肥瘦失宜。如果彼此不是那么亲密无间,或对方不够开朗大度,说话时对上述种种都应当避开,不得已时只好采取间接表达方式。如阿Q

2、家庭不幸。

    像亲属死亡,父母离异,婆媳不和,父子关系紧张,子女品德不端,晚年膝下茺凉,身有难言这隐,患上不治之症,不是当事人主动提及,则不宜贸然询问。

3、个人在为人处事方面的短处,学业能力上的不足,种种不够体面的经历和现状,这些也都是不希望他人碰撞的敏感神经。 

4、特定的风俗习惯。

    回族人忌食猪肉,当然也不不喜欢人家说猪。西方人的一般不高兴别人打听自己的年龄、工资收入。不少农村忌讳逢年过节时有人上门讨债,遇有喜庆怕人家说不吉利的话。不知道这些,就会在无意中惹人不高兴。如,鲁迅小说:孩子满月,亲友前来祝贺,一个说,这孩子将来会做大官;第二个人说,将来会发大财;第三个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死的。众亲友听了十分恼怒,把第三个人暴打一顿。

讲话要注意避讳,早已成为人们的注意问题了。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讲求避讳的具体方法,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 

1、改换说法,寻找替代。

    据说,已当了近二十年皇帝的朱元璋,一次早朝将结束时,有报他儿时的一位伙伴前来求见。朱元璋打心里愿意见见这位昔日的穷伙伴,但现在的朱元璋有忌讳,怕来人说出一些不三不四的话,抖出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要知道自己正寻思着变更家谱,恨不得认那个老朱为祖上呐。犹豫中,他最后还是接见了来人。

    那人进得大殿,即三叩九拜,连连“万岁!”完了就跪那一句一顿地说:“皇帝陛下,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和豆将军半途逃跑,后又杀来了红小子,幸亏最终菜将军解决了问题……”什么汤元帅蔡(菜)将军的,左右文武大臣心生纳闷,自己怎么都没听说过?大臣们听不懂不要紧,反正他老朱听懂就行了。朱元璋心想:这曲里拐弯的含蓄劲儿,说得多好,要多好有多好呵!若不碍于左右大臣在场,俺真想亲自去搀你平身,没准还能给你个热情拥抱。

      朱元璋看着眼前仍跪在地的儿时伙伴,微晃着前冲后突的大脑袋,回想起了当年大家饥寒交迫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情形,心头极为激动……半晌回过神来,他立即吩咐身旁太监,重重地犒赏了下面的儿时伙伴。

    对跛子讲客气,要说“你腿不方便,请先走!”对聋子表示照顾,说就讲“你耳背,请往前坐!”老张长得胖,这是生得“富态”,老李长得瘦,这是长得“精干”,受伤流血是“挂了花”,为终老准备的棺木是“寿材”。 

2、注意语言环境,以防产生反感。

    小明看见王大伯家失火后气冲冲跑来对母亲说:“火! 冲天的大火! 它吞噬了太阳!它遮住了大地! (描述性语句,在此要用口语)

    如你家人做错了事,关起门来怎么批评也不要紧,当着外人,你把他(她)数落了一通,这面子往哪儿放?有几个不避讳的! 

3、注意语言对象,以免出现误会。

    请问您老人家今年多大了 (口语,应用高寿或高龄)

     一个谙熟外文人的人,在几个不通外文人面前,大谈掌握外文的重要性,甚至说什么当今时代,不掌握一门外语,简直是新型文盲。

4、入境问俗,入乡随俗。这样可以主动免去避讳。

    四川方言中“舌”与“折”、“蚀”同音,四川饭店肉铺做生意的人,这图吉利,便把猪舌、牛舌称为“猪招财”、“牛招财”,你到了四川就不要张口闭口买猪舌头、牛舌头。南京人结婚时忌讳人家送伞作礼物,“伞”和“散”同音,太不吉利。送不得当然也说不得。上海人看望病人忌带苹果,究其实,又是谐音作怪,原来在上海话里“苹果”和“病故”一个念法。为了免生不快,你只好从俗从众,管好自己的舌头。 

练习:下列标语与所张贴的场所是不是协调一致?

A、考场门口:失败乃成功之母           B、卷烟厂车间:严禁吸烟  

C、澡堂门口:谢绝参观                 D、火葬场门口:把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  

E、医院门口:宾至如归                 F、某市交叉路口标语牌:多拉快跑,争分夺秒 

四、委婉语

    委婉语是交际中一种与直接语或禁忌语相对应而存在的普遍语言现象.事实上,委婉语是在语境的制约和作用下、体现交际主体心理需要而产生的,表达者不直说本意,而选用具有与直接语所指或含义相同的\'说法\'来替换表达的一种语言现象.

课文示例:

    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刑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

   交际中,需要委婉语。

1、避凶求吉

    中国民间就有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畏惧心理,最忌提到凶祸一类的字眼,惟恐因此而招致凶祸的真正来临。

1)做生意的人最怕倒闭破产,在商家看来,“干”就是没利润、白忙活、喝西北风,所以“干”及其谐音的词必委婉言之。有些地方将“猪肝”、“牛肝”说成“猪润”、“牛润”,以求有油水,有利润。

2)人们在谈及疾病时,总喜欢运用闪烁其词的委婉语。如:不舒服、不好受、欠安等,年青人脸上的粉刺被称为“青春痘”。 

3)生理上的缺陷,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不直接说出来,也尽量用委婉语。汉语中把耳朵聋说成“耳背”;瘸腿说成“腿脚不便”;瞎子说成“眼力不好”。 

4)在饭桌上客人的一碗饭就要吃完了,你不能问:“还要饭吗?”因为汉语中“要饭”与乞讨的“要饭”同音,会使人极不高兴,应委婉地说:“还要盛饭吗?”

5)船家以大江大河为伴,风吹浪打,危险性极大,他们最忌讳“翻” “倒”“滚” “搁” “沉”等字眼,就是与之有关的内容以及字的谐音,都是在忌讳之列。他们把“番茄”“番豆”统统称作“顺茄”“顺豆” ,倒水叫“请水”,水滚要委婉地说成水“开”,搁东西要说成“放东西”。 

2、避俗就雅

1)各民族历来厌恶人体所排出的各种气味和污物,因而有关词语避讳不说而改用委婉语,汉族也不例外。人们把去厕所方便说成响应大自然的召唤、唱歌等。

2)、在社会交往中,为了使语气委婉,不至于刺伤当事人的面子,人们常用一种令人愉快的、委婉有礼的词语来代替令人听起来刺耳的词语。如“胖了”说成“发福”“富态”;“瘦了”说成“苗条”; “狭窄”说成“不宽敞”。讨厌某人或某事,说成“不感兴趣”,而这又被许多年轻人说成“不感冒”。对方请你吃你不喜欢的食物,不好拂却主人盛情,只好说“我不太习惯它的味道”。 当别人要你干你所不愿意干的事时,你可以用别的理由婉言推辞。如别人请你去看电影,你不想去,可以说:“对不起,我今天很忙,改天去吧。”

3、避讳人名、尊重他人

    秦始皇名嬴政,正月被改称为端月。

    黄瓜是西汉时从西域引进的,因而冠以胡字,称作胡瓜,五代时后赵主石勒是羯族人,也就是胡人,于是改称黄瓜。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居大总统之位,觉得元宵二字与袁消谐音,暗含袁世凯被消灭之义,因此在一九一三年元宵节之前,下令改元宵为汤圆。至今,南方很多地方仍称之为汤圆。

4、重和谐、亲友善

    交际的场合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氛围等,这里主要说氛围。交际的场合各种各样,有喜庆、哀伤之分,有庄重、轻松之别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语言表达要与环境气氛相协调。例如:当被当事人问及作品、演出是否喜欢,即使不喜欢也不正面表示,说:这方面我是外行;或挑出细节说:我看这一部分还不错。批评别人时要尽量用婉言,缓和语气,以免对方产生抵触情绪。交际中要求别人做什么事,常用祈使表示商量的语气。如向别人借笔,可以说:“请把笔借给我用一下,行吗?”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请勿践踏,违者罚款”等这些警示牌看了之后让人望而却步,但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这样硬邦邦的词语少了,草地上的标语换成了“小草含羞笑,请君勿打扰”“芳草如茵,脚底留青 ”等,这样极具人性化的委婉语将小草的生命赋予了不同的色彩,它同样在生长,它一样需要自己的天地,需要大家的爱护,每个热爱生命的人都会被这样的语言感动,不会再走近伤害了它。

练习:

    菜场上,一位营业员发现有位顾客买菜时,把菜叶剥掉许多。于是,她走上前去,和蔼地说了一句话。你想她应该怎么说才显得委婉?

A、“同志,你不能把菜叶剥掉!” 

B、“你注意些,不能这样买青菜!”

C、“请小心点儿,别把菜叶碰掉了。” 

D、“有这样的买菜吗?你剥掉的菜叶谁要?”

结语:在交际中,我们学会了准确的称呼、注意避讳,能娴熟地运用婉言语,世间必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情,人事交往中自然也就多了一分和谐,多了一分文明。让我们通过不懈努力,多学会点交际中语言的艺术,为自己的美好人生开辟一片新天地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