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肾炎证治经验

 淄水渔夫 2012-07-10

慢性肾炎是一组免疫性。肾小球疾病,临床表现为病程长,有蛋白尿,镜下血尿,水肿,高血压等征象。其致病因素比较复杂,脾肾两虚为发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热为其诱因,而脏腑、气血、三焦气化功能失调乃是构成本病的病理基础,治疗大法当标本兼顾。

一、肾虚为本,湿热为标,治宜益肾清利

过去我对此证循守温补脾肾之常法为治,虽病愈者不少,但仍有部分病例之水肿终难消退,蛋白尿缠稽难除,病情经常反复,并易于感冒。究其根由,殆正虚而邪着未去,内湿外湿相合,留恋气分,弥漫三焦,郁而化热,加之肾气亏虚,致使疾病缠绵难愈。故治当在补益脾肾之剂中参入清利湿热之品,如蛇舌草、六月雪、菝葜、漏芦、荠菜花、苡仁、石韦、龙葵等,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例1:丛某,男,45岁,干部。1976年9月20日诊。

患者于1958年患肾炎,次年出现尿毒症,以中药为主积极治疗,病情逐步好转稳定。近因受凉、劳累而发作,患者面色少华,面浮尿少,神疲纳差,血压偏高,舌苔薄黄,舌质淡红,脉象细弦。血压180/120mmHg(慢肾高血压型)。肾图提示:两侧排泄功能受损,呈轻度梗阻型。肾功能检查:尿素氮28.8,肌酐1.62。血脂分析:胆固醇267,甘油三酯130,8脂蛋白357。尿检:尿蛋白斗,白细胞,红细胞少许,透明管型,颗粒管型+。谚滔脾肾阳虚,湿热凝聚,拟方温补脾肾,兼化湿热:仙灵脾、炒白术各15g,潞党参12g,炙黄芪30g,菟丝子12g,赤/豆30g,车前子(包)18g,蛇舌草30g,益母草g0g(煎汤代水煎药)。

以上方为基本方,曾随证加用防己、荠菜花、蝉衣、广地龙等,共服药144剂,尿常规,血压,肾功,肾图均正常,病情基本缓解。

二、肾精不固,邪毒久羁,通补开合为法

湿热内蕴,肾气不固,精气外泄,可出现蛋白尿。对于这类患者单补不泻,则愈补愈虚,邪不得去,正不得安;单泻不补,则愈泻愈虚,正气不固,邪毒羁留。故拟方固摄利水并用,使补中寓泻,泻中寓补,而成通补开合之剂。临证常用益智仁、金樱子、芡实、乌梅炭、五味子,配合六月雪、菝葜、玉米须、泽泻、土茯苓、车前子等清利之品。例2:王某,男,50岁,工人。1978年2月3日诊。患者于1971年在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肾炎,迁延日久,迭治未愈,来我院就诊时面色萎黄而浮,食后脘胀,大便溏薄,入暮足肿,神疲肢乏,口于尿少,易于感冒,苔薄,舌淡尖红,脉象细软,肾功能检查;二氧化碳结合力23,尿素氮51,肌酐2.7。肾图提示:肾功能呈极度损害,整个排泄图形呈水平线,小便常规:蛋白尿,A细胞少许。红细胞少许。证属脾肾阳虚,湿热羁留。拟方温补脾肾,清利泄浊,徐图效机。

熟附子9,肉桂3g(后下),淮山药30g,潞党参12g,补骨脂",桑寄生、六月雪、玉米须各30g,益母草g0g(煎汤代,煎药)。

上厂加减服用一年后,尿蛋,肾图提示:肾功能重度受,排泄图形已呈曲线,但未见明显顶峰。因患者面浮全消,口干,小便如常,精神亦振,但舌体胖,舌尖偏红,舌苔薄腻,脉象小弦,故辨证为肾精不固,湿热未尽。拟方益肾固摄,兼利下焦:生黄芪30g,补骨脂10g,淮山药30g,益智仁、金樱子、南芡实、鹿角霜各12g,六月雪30g,菝葜15g。

连服上方半年,肾图右侧分泌时间正常,但排泄段延缓。肾功能复查;二氧化碳结合力20,尿素氮32,肌酐2.g,小便常规,蛋少许。患者面色转为红润,精神较佳,已能从事轻工种,病情缓解稳定。

例3:黄某,女,35岁,理发师。19g年9月27日诊。

患者确诊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二十余年,尿蛋白持续阳性,顷颜面虚浮,头胀恶心,腰酸乏力,大便日2~3次,成形,苔薄腻,脉沉弦,辅检:尿常规:PR0+-I-+,RBC0~1个/1ip,血常规:RBC 2.5×1012/1,Hb 6.8g/1,WBC 4.5×10g/1,N:60%,1:28%;BUN 6.0mm01/1,Cr 858t1m01/1.UA 6g3mm01/1,Bp 150/105mmHg0此肾虚已久,气血亏损,湿浊内阻,肝阳亢越,治宜扶正祛邪,佐以潜阳:生赭石、生牡蛎、落得打、土茯苓、扦扦活、六月雪、益母草、车前子各30g,炒白术、杜仲各15g,姜半夏、广地龙各10g,苏叶梗各8g,枳壳6g,川黄连3g。7剂。

10月4 H二诊:药后恶心减轻,便次减少,仍神疲乏力,Bp 135/g0mmHg,尿检:PR0++,WBC少许,苔薄脉弦,前法继进。上方加徐长卿12g,赤小豆30g。7剂。11月11日三诊:恶纳可,腰酸乏力,下肢不浮,便成形,Bp 120/g0mmHg,PR0,苔薄腻,舌红,脉弦。此肾虚精微失固之咎,治宜益肾固摄。淮山药、黑大豆、生赭石、蛇舌草、六月雪、扦扦活各30g,炒白术、生熟地、杜仲、桑寄生、金樱子各15g,山萸肉12g,炙蜂房10g,川黄连4g。7剂。

10月18日四诊:复检:肾功能正常,尿Rt:PR0 Bp120/g0mmHg,下肢浮肿,腰酸,舌苔薄,质红,脉细弦。原法出入。生黄芪、淮山药、煅牡蛎、六月雪各30g,茯苓、紫丹参、金樱子、芡实、鹿衔草各20g,山萸肉、生熟地、泽兰泻各15g,甘草6g010剂。

10月27日五诊:证同前,尿蛋白,原法继进。穿山龙50g,生黄芪、淮山药各30g,芡实、金樱子、覆盆子、山萸肉、紫丹参、熟地各15g,川续断、红花各10g。14剂。

11月13日六诊:两腿无力,腰酸神疲,浮肿消退未尽,复查,尿蛋白,WBC少许,苔薄脉弦,前法损益。上方加鹿衔草20g,泽兰15g,炙僵蚕10g。14剂。

11月27 H七诊:近H口苦,泛泛欲呕,神疲,Cr166.gmm01/1,苔白腻,脉细,浊阴内阻,尚未悉化,治宜泄化通利,穿山龙50g,土茯苓、生苡仁、六月雪、扦扦活各30g,泽兰泻、石韦各20g,姜半夏、藿香梗各10g,陈皮8g,制川朴6g。7剂。

12月5日八诊:药后泛恶好转,惟腰酸乏力,苔薄白,脉细弦。前法继进。上方加川黄连、白蔻仁各3g,晚蚕砂15g。7剂。

12月12日九诊:前症均减,又诉耳鸣,腰酸,小便量少,尿检:PR0-I-,苔薄脉弦,前法损益。淮山药、生苡仁、土茯苓、玉米须、六月雪、扦扦活、泽兰、泽泻各30g,生黄芪、鹿衔草、紫丹参各20g,车前子、徐长卿、甘杞子、巴戟天各15g,姜半夏10g,白蔻仁5g。14剂。

12月27日十诊:上方服后症情稳定,尿检PR0阴性,苔薄脉弦,前法巩固。穿山龙50g,土茯苓、生苡仁、生黄芪、六月雪、扦扦活各30g,泽兰泻各20g,女贞子、石韦、牛蒡子各15g,白槿花、姜半夏、杜仲各10g,陈皮8g,甘草各6g。30剂。

此后症情一直稳定,浮神亦未再作,尿蛋白持续阴性,嘱其继续巩固服药3个月 至今未复发。

例4:周某,男,61岁,干部,1989年6月20 Et诊。眩晕乏力已年余,纳呆恶心,经常呕吐而来就诊。近一年多来,头眩乏力,未予重视,1988年11月底,神疲更甚,经常眩晕,恶一t2,,甚则呕吐,乃去医院诊治,经全面检查:贫血貌,血色素g.4g%,明显水肿,桶状胸,叩诊呈清音,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少量,生化检查:BUN 18.61mm01/1,Cr 425.8t £m01/1,UA 344.gt生m01/1.ccbcp25.8mm01/1。肾图提示:双肾功能轻度受损。B超示:双侧肾脏略有缩小,伴有小囊肿。诊断为:慢性肾炎、氮质血症期。经用色醛化淀粉、硝苯吡啶、潘生丁、丹参片、维生素等治疗,进展不大,肾功未能恢复,症状如IR。查其面色觥白少华,头晕目眩,神疲乏力,怯冷,形瘦,纳谷欠香,腰酸腿软,苔薄白,质淡胖,脉虚弦。证属脾肾两虚,浊阴内遏之肾风(慢性肾炎、氮质血症期),重症也。治宜补肾健脾,佐以泄浊。

方用生黄芪、扦扦活、六月雪各30g,仙灵脾、潞党参各15g,制附子、生甘草各6g,全当归、川芎各10g,生白术、丹参各20g,土茯苓45g。7剂,水煎服。

1989年6月271:I:药后复查肾功:尿素氮由18.61mm01/1降为15mm01/1,肌酐由425.8ffrn01/1降为29ffm01/1。自觉精神较振,眠食亦安,苔薄脉细弦,药既合拍,可继进之。上方加萆薜、地龙各15g。10剂。

1989年7月6日:症情稳定,纳谷显增,夜寐颇安,精神振爽,拟回原籍休养,原方继服20剂后,以六味地黄丸长期服用巩固之。

190年1月来信告知:肾功正常,精神复原,面色红润,已可为家乡企业作咨询服务工作。

【按】慢性肾炎,由于病程长,变症多,很难有一确切之中医病名以代替,我认为《素问》之"肾风"似较切合,尿毒症阶段与"肾厥"、"关格"相一致,可从其有关文献中找到不少有益的资料。慢性肾炎的致病因素比较复杂,脾肾两虚为发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热为其发病的诱因;而脏腑、气血、三焦气化功能的失调,乃是构成本病发生的病理基础。在治疗上应标本兼顾,补泄并施,益气化瘀,通腑泄浊,庶可奏功。

慢性肾炎整个过程中,脾肾阳虚是主要证型,因此.温补脾肾是重要法则;我认为黄芪、仙灵脾、附子是关键性的药物,除舌质红绛、湿热炽盛者外,均应选作主药。附子、仙灵脾不仅可以温肾,而且还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黄芪益气培本,促进血循,兼能利水,均有助于肾功能之恢复。其他则随证用药,因证制宜。石韦有消除肾小球病变,抑制免疫反应之效。尿蛋白者可加重其用量至30~60g,配合仙鹤草、益母草,对消除尿蛋白有较佳之效。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虚为本,但湿热、水毒、浊瘀为标,尤其在尿毒症阶段更不能只治本,不治标,因此时血中尿素氮及肌酐的指标明显升高,这是观察尿毒症轻重、进退的重要标志,也是治疗之关键所在。在温肾、补肾的同时,必须配合化湿热、利水毒、泄浊瘀之品,才能有利于危机的逆转。六月雪、扦扦活、土茯苓均为必用之品。如见浊阴上干,呕吐频繁,服药困难者,可用中药保留灌肠(生大黄10~20g,白花蛇舌草、生槐花、六月雪各30g,丹参20g,代赭石、生牡蛎各30g,阴凝明显者加制附子15g),我称它为中药肠道透析法,对呕吐、厌食、乏力、高血压及防止感染与出血均有明显之作用,可降低血中非蛋白氮、肌酐使之从肠道排泄,还可降低血钾,减轻肾周围水肿,改善肾血流量,有利于肾功能之恢复。

三、久病多虚。气虚血滞,必须益气化瘀

病久肾气亏虚兼血瘀之证,呈现面色晦滞,腰疼似折,舌色紫绀,且水肿长期顽固不消,治疗必须在温肾健脾之中,参入益气化瘀之品,方可获效。笔者曾以自拟"益气化瘀补肾汤"治疗25例慢性肾炎患者,均获缓解或稳定。方用:生黄芪30g,全当归、川1芎、红花各10g,仙灵脾15g,川断、怀牛膝各10g,石韦15g,益母草g0--120g(煎汤代水煎药)。临床可根据辨证加减。

例5:陈某,男,28岁,工人。1983年8月12日诊。

1978年起病,经治后曾一度好转,今年初又复发,住某附院治疗数月,诊为慢性肾炎肾病型,氮质血症。患者卧床不起,周身浮肿,按之容而不起,面肿如斗,面色润白,形寒怯冷,如坐水中,神疲纳呆,泛泛欲呕,小便短少,每日仅200~300m1。苔白质淡胖,脉象沉细。肾功能检查:尿素氮47,肌酐111.8,白球蛋白比例3.0:1.3,血色素7g%。尿检:蛋白4-+4-,脓细胞+。证属脾肾阳虚,水湿潴留,气虚血瘀之候,颇虑浊阴上干,而生厥变。姑予温阳利水,益气化瘀。

方用补肾益气化瘀汤去石韦加六月雪、熟附子。另嘱取蟋蟀20g,沉香10g,共研极细末,分作十包,每服一包,一日二次。

服上方后,尿量略增,泛呕渐止。浮肿显消,自觉颇适。守原方出入,共服48剂,浮肿全消,活动犹如常人,面色红润。但不思米饭,每以面食及菜肴为主,经予健脾益气之品调治,已思米饭。继以膏剂缓图巩固之。

例6:钱某,男,46岁,工人。

一诊:咳喘20余年,面色晦滞1年余,196年因用葡萄糖酸钙后出现肾功能损害,Cr:g4gttm01/1,BUN:28.87mm01/1.UA:48gt1m01/1,肾8超示:肾萎缩,双肾实质损害。刻下:面色晦滞,色素沉着,Bp:120/75mmHg,尿Rt:糖4-,PR0:4-4-,WBC:4-,尿量正常,苔薄,脉细弦,此肾气衰竭之候,治宜益肾培本,活血化瘀。

生黄芪45g,穿山龙50g,土茯苓30g,桃红各10g,丹参15g,六月雪30g,扦扦活30g,白槿花10g,仙鹤草30g,革薜15g,川续断12g,甘草6g,生大黄10g。30剂。

二诊:药后复查肾功能,UA:131.54/1m01/1,BUN:28.1gmm01/1,Cr:g10.67t_£m01/1,尿Rt:PR0++.G1U+,仍腰腿酸,头晕,尿量如常,大便溏烂,胃纳尚佳,指甲色白,Bp:150/g0mmHg,舌淡,苔薄,脉细弦,原法出入。

上方生黄芪改60g,生大黄改6g,加石韦20g,去甘

草。30剂。

三诊:症情好转,神疲较复,效不更方。前方继服,逐

趋稳定。

四、浊阴上逆,胃失和降,法当通腑泄浊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因患者湿浊、邪毒壅塞三焦,气机不得畅通,气滞血瘀,致肾阳衰败,气不化水,水液内停,则尿量减少,有害物质滞留,而成恶性循环。从中医观点来看,二便闭塞,邪无出路,是为危笃之证,故采用汤剂内服与清泄解毒之中药灌肠并施,使邪从下泄,以图转机。临床常用之灌肠方:熟附片10g,生牡蛎30g,生大黄10~20g,生槐花、白花蛇舌草各30g,紫丹参20g。煎成150m1,待温,以50~80滴速度保留灌肠,一般灌肠后大便约有2~3次,以每日灌肠1~2次为宜。如症情严重,神情烦躁,乃至昏迷,舌苔灰腻,脉弦数者,应同时用"醒脑静",每次2支,加50%葡萄糖40m1,静脉缓注,每6小时一次,待神清呕止之后,则改为每日二次,继用三日。以期巩固。

例7:陈某,男,45岁,干部。

患者因慢肾住院8月,夜尿增多一年,伴头昏乏力月余。近月经常感冒,鼻衄,出血量较多,肾图提示:两肾无功能,肌酐g.3,尿素氮86。某附院诊断为:慢肾,尿毒症。于1983年3月22日邀余会诊,患者肾气衰竭,苔薄自舌质淡,舌胖中裂。胃纳尚可,但脉虚弦。颇虑浊阴内凝,逆而上干,闭厥萌生,姑予益肾气,化浊阴,冀能应手为吉。处方:熟附片10g,炒白术20g,生黄芪、六月雪、紫丹参各30g,仙灵脾15g,淮山药30g,泽兰、泽泻各10g,益母草g0g(煎汤代水煎药)。另取生锦纹8g,白花舌蛇草、六月雪各30g,紫丹参20g,煎成150m1,待温灌肠,每日1次。服药五剂,自觉颇适,大便每日2~3次,宗前法继进七剂,症情进一步好转,即出院休息,继续服药,症情稳定。半年后复查:肌酐4.2,尿素氮50。肾图:两肾重度损害,表明病情有所好转,嘱其继续服药治疗,以求逐步稳定。

例8:陆某,女,52岁,营业员。

浮肿乏力3年余,未曾介意。近半年来浮肿加重,腰酸,尿少,头胀鼻衄,经某院检查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血压160/110mmHg,尿蛋白,尿红白细胞各,肌酐4.1rng%,尿素氮56mg%。肾图示:两肾排泄功能受损。经治血压有所控制,肾功能未见好转。遂于1986年3月门诊。症见面色萎黄,贫血明显,纳呆泛恶,浮肿尿少,身痒怯冷,苔白腻、舌边齿印,脉虚弦。证属脾肾阳虚,水湿逗留,浊阴上干。姑予益肾运脾,泄浊化瘀,冀能应手为吉。处方:生黄芪45g,炒白术15g,土茯苓45g,六月雪30g,扦扦活20g,紫丹参30g,仙灵脾15g,淡附片6g,泽兰、泽泻各10g,代赭石20g,姜半夏8g,地肤子20g,汉防己10g。益母草100g煎汤代水煎药。另:生大黄15g,生牡蛎30g,紫丹参30g,生槐花30g,煎汁取200m1保留灌肠,每日1次。

以上方为基础方随证增损,并酌加广地龙、稽豆衣、荠菜花等。服药配合灌肠,一周后即见好转,继续服药灌肠,浮肿渐消,身痒、泛恶已除。乃间断服药灌肠,病情稳定,面色红润,精神转振,已能从事家务劳动。检查:尿蛋白少量,尿白细胞少量,肌酐2mg%,尿素氮23rag%,其后每月仍服药灌肠数次,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系因肾病日久失治,致使肾功能日益衰退,脾气衰败,湿毒无以排泄,逆而上千出现呕恶关格等证。慢性肾衰,偏于脾肾阳虚、浊阴内凝者为多,抓住虚、毒、瘀-主要矛盾,益气化瘀扶其正,通腑泄浊降其毒。对于某些病人险途者,应内外合治,使邪从下泄,往往获得转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