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尺讲台43载写人生

 龙溪舟子 2012-07-10

三尺讲台43载写人生

——记首届全国教学名师、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邹逢兴

唐先武 杨燕群 李治

2012年07月10日14:25        

 

  “开始上课。”年近古稀的邹逢兴教授声音洪亮,虽然没用麦克风,但坐在大教室最后一排的记者却听得很清楚。

  邹逢兴个子不高,眼袋浮肿,一看即知是长期熬夜所致,但他讲起课来却精神抖擞。

  邹逢兴在讲台上站了43年,是首届全国教学名师,直到现在他仍坚持给本科生授课。因为他相信,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给本科生打好基础,才能让他们顺利走进科学的殿堂。

  邹逢兴是全国首批863计划项目负责人之一,成果丰硕。但他年届知天命之年潜心钻研教学。他认为,科学最重要的是传承,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他虽已是名师,但并非博导,做过最大的“官”也只是教研室副主任。记者问及他是否觉得美中不足,他淡然一笑说:“我有过很多机会做官,但我人生的价值在讲台。”问及他何时退休,他思考片刻说:“我希望一直在讲台上站到我不能讲课的那一天。”

  在课堂上“吹牛”的教授

  邹逢兴讲授的是《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记者听的是“计算机接口技术”一章。由于是外行,记者本以为会听得云里雾里,但由于他深入浅出,逻辑缜密,记者认真听来,兴味盎然,不得不赞叹他讲课的艺术,让门外汉也能领略高端技术的三昧。

  他提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用计算机做什么?”

  有学生回答说:“为了认识和改造世界。”

  他追问“世界是什么样子?”学生众说纷纭。

  他又问:“如何把计算机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大家被难住了。于是他讲起了数据交换。一堂课下来,让记者对计算机萌发了浓厚兴趣。

  “听邹教授的课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享受。他把讲台当成舞台,把讲课当成艺术,生动精辟的讲授让人听后意犹未尽。”曾经的学生,如今已是该院院长的沈林成教授评价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三尺讲台亦如是。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还没有普及,一支钢笔和一把尺子便是邹逢兴课程设计的全部家当,但他发起了向精品课程的冲锋。

  素有“火炉”之称的长沙,夏季酷暑难耐,教研室其他教员都回家休假了,而邹逢兴独自一人守在办公室进行课程设计。一瓶墨水,别的教员一般能用一个多月,可邹逢兴不到一周就用完了。那一页页稿纸,一张张图表,摞起来有如小山。因为用心,所以他的课程设计如织锦琢玉。

  除了解惑,一个好老师还要善于传道。邹逢兴很注重启发学生思维,给他们注入勇气。每个学期的第一节课是邹逢兴的“吹牛”时间,他的开场白是:“今天不用看书,我们来一起吹吹牛。”他从课程到教材,从国际前沿到国内现状,他吹了不少“牛”,开阔的思路让学生大开眼界。

  上课为什么要“吹牛”?邹逢兴向记者解释说,很多课程教完了学生还不知道有何用,一个好老师首先应该激起大家的学习兴趣。

  有一节课恰值神九与天宫对接的第二天,他开场便说:“只要你们学好这门课,其实,对接这么了不起的事你们也能做。”学生不敢置信。邹逢兴结合教学,把对接中用到的自动控制技术娓娓道来,学生听得聚精会神。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即使是生活琐事,邹逢兴也常能与课程联系起来。

  一个周末,邹逢兴去教室补课,走到楼里发现走廊上挤满了人。原来,教务部门把两个学员队安排在了同一间教室,双方正在协调处理。

  课堂上,他启发道:“学校的教务部门就像电脑的CPU,没有对这间教室的资源利用进行合理仲裁,从而引起教室使用上的冲突,这和我们在课上讲的总线冲突与总线总裁很相似。”

  生动形象的类比顿时让学员忘掉了刚才的小插曲,风趣幽默的话语加深了大家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邹逢兴讲授过15门基础课和专业课,由于他精益求精,力求把每一门课都打磨成精品,学生说他上课是在“玩艺术”。但为了这门艺术,为了上好一节课,他要找来多达几十本书进行研读,以相互印证概念的准确性。一门课虽然讲了几十年,但他每一次都要重新备课。两个小时的课,他至少得备课5个小时。

  《孔子》说:“吾一日三省吾身。”邹逢兴也有“三省”备课方式:“一省”教学内容是否突出了知识性、实践性、思想性,“二省”教学组织设计是否具有艺术性、创新性、激发性,“三省”内在心灵是否充满爱心和激情。

  推出大学生电子制作竞赛

  2011年8月,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制作竞赛鸣锣开赛。这一风靡全国的学科竞赛,其创意来源于邹逢兴的一次教学改革。

  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讲授《数字电子技术》课时,发现安排学员实验的课时非常少,且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为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邹逢兴在全校发起本科生电子设计制作竞赛。

  如今已是该学院自动控制系主任的周宗潭教授摘得首届桂冠,深有感触:“电子设计制作竞赛注重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动手能力,让我受益终身。”

  这一创新之举,很快发展为全国性赛事,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四大竞赛之一。

  一名教师,若没有自己的独特思想见解和创造性工作,只能是个“教书匠”。邹逢兴有大刀阔斧的开拓精神,著作等身。

  20世纪80年代,国内非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还仅限于微机原理,其教材明显落后于时代潮流,邹逢兴便萌生了自编教材的想法。

  有同事劝他放弃,因为“国内名校已经编了现成教材,你编得再好,别人也不会用你的”。邹逢兴反驳道:“过时的教材培养不出国防科技尖端技术人才。”

  此后的几年,邹逢兴时刻关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动态。一台全新的进口教学样机被他拆了又装,装了又拆,反复观察内部结构,验证资料内容。

  1992年,邹逢兴的处女作《微型计算机接口原理与技术》成功出版,很快被诸多重点高校采用,并获得第三届全国工科电子类专业优秀教材一等奖。

  如今,邹逢兴已编著教材36部,其中国家级、军队级重点规划教材、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26部。做过他图书编辑的雷顺加告诉记者,只要挂了邹逢兴的名,从策划到框架,直至定稿,他全程参与。在交稿前,他每字必读,小至标点。如果有上机代码,必定一一验证,可见其认真。

  活到老学到老

  邹逢兴是一位名师,同时也是一名“好学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邹逢兴活到老学到老,所以他的知识像一条潺潺溪流,活水源源不断。

  邹逢兴决心学习多媒体应用时,已年过半百。有人劝他:“你何必自讨苦吃,用别人制作的课件就行了。”他说:“别人做的课件不一定能体现我的教学思想,不掌握现代教学手段,教学就没有主动权。”他买来相关书籍,边学习边摸索,拜年轻教员为师,虚心请教,在电脑前一坐就到深夜。

  邹逢兴是追求完美的人,绝不浅尝辄止。他不仅自己设计PPT模板,而且要求逻辑清晰,甚至要有艺术效果。凭着这股劲头,他很快就成为了制作PPT的高手,做出的课件是年轻教员学习的范式。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自己要先成为创新型老师。”为此,邹逢兴总是勤勉学习,以让自己成为创新路上的先行者。

  有一次,部分学员向他反映,教材上对于指令驱动计算机工作这一原理只是简单地从宏观层面进行了描述,看不见摸不着,学完之后还是似懂非懂。如何让学员学懂弄透,不产生知识盲点,邹逢兴一直琢磨着。

  不久,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脑海闪现:能不能用动画的形式来展现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但这在全国高校尚无先例可循,只能边做边摸索。

  为了掌握动画的制作方法,他苦心学艺。几个月后,一本厚厚的教材变成了一页页生动的演示文稿,计算机硬件设备运行的场景被动态地展示出来。

  邹逢兴已是名师,年近七旬,但活到老学到老,从不懈怠。这使他不仅受到学生欢迎,也得到了学界和教育部的肯定。2001年,邹逢兴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获得首届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2003年,他被评为第一届全国高校国家级教学名师。从2010年起,全国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先后3次邀请他,为24个省市的高校教师作专题讲座。

  《管子》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43载春秋代序,时间沧桑了邹逢兴的脸颊,但变不了的是他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赤忱之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