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无情 无情联是巧妙联中最有趣味性,最能体现“对”这一特点的一类对联。其特点是上、下联中相应最小的词素贴得很近,对得很工,但是词义各异,相去甚远,简直对不起来。一般对联讲究上下联内容相关,无情对偏偏不相关。它有两个标准,一是类别要互不相干,二是内容上要离题千里。 请看下联: 妹妹我思之; 哥哥你错了。 这是一副风格奇特的即席对。说的是清朝某年科考,试题中有句:“昧昧我思之”。一考生粗心将“昧”字写成“妹”字,嘲为上联。评卷先生见此,不禁失笑,于是顺手批曰:“哥哥你错了”。此联以回答方式出现,寄无限情趣于对话中,待你发现精妙处,顿有豁然开朗之感。此联奇中见奇,考生误将“昧”置成“妹”,音同而意迥,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奇在阅卷先生将错就错顺水推舟,竟以妹妹身份出现,称此考生为“哥哥”以戏之,宛若含羞怯之意曰“你错了”。无情之格中含有情之态,真乃楹坛之佳品。 无情对,多为字与字严格相对,而联句立意却风马牛不相及,造成一种对联艺术的差距美。 请看下联: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上联是院中花开的景象,下联则是人文称呼,句意相去甚远。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上下联的每一个字都对得异常工稳。“庭”与“阁”为宫室小类工对,“前”与“下”同为方位词,“花”与“李”同属植物类,“始”与“先”同为副词作状语,“放”与“生”则是动词相对。字字工对却意远千里,这正是无情对的妙处。 再看下联: 树已半残休纵斧; 萧何三策定安刘。 这也是一副无情佳对。上下句意义毫不相干,上联为一古诗句,是说要爱护树木,不要乱伐残树。下联却以萧何献策定汉业的历史故事相对,相差十万八千里,却在字性上结成缘份,有天造地设之妙。上联尾字“斧”是工具,下联尾字“刘”指兵器,在本句中则指汉高祖刘邦;“树”对“萧”,萧,植物名即艾蒿,乃植物小类相对;“已”对“何”,为虚词相对;“半残”对“三策”为数量词相对;“休纵”对“定安”都为虚词相对。联中惟“残”与“策”乍看不似工对,但二字在这里均可视为动词,“残”为伤害之意,“策”有拄、扶之意,仍然对仗工整。 二十六、两兼 两兼即指在一副对联中一个字可与前后的字同时组词,在读时可读成两种组合句式,两种效果。 请看下联 李东阳气暖 柳下惠风和。 此联巧在以不同句式的读法读出不同的效果,若按三、二句式读,可读出两个人名的名字:李东阳和柳下惠。李东阳,明代诗人,天顺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此人秉性温和,善依附周旋。柳下惠,春秋鲁国大夫,任士师(掌管刑狱的官吏),以善讲贵族礼节和坐怀不乱而著称。联以“气暖”、“风和”喻二人,十分贴切、自然。如按二、三式去读,其意义则变成了这样的意思:李树的东边阳气暖,柳树的下边惠风和。 不管以何种句式读,对仗、结构都很工整。其一,“李东阳”对“柳下惠”,人名相对,“气暖”对“风和”,主谓语词组相对。其二,“李”对“柳”是植物对,“东”对“下”方位对,“阳气”对“惠风”偏正词组对,“暖”对“和”形容词相对。 再看下联: 孟光轧姘头,梁鸿志短; 宋江吃败仗,吴用威消。 据说此联为著名画家吴湖帆讽刺汉奸梁鸿志、吴用威所做。孟光是梁鸿的妻子,《后汉书·逸民传》记载:梁鸿每归,妻子孟光为其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说的是夫妻相敬相爱的故事。吴用是梁山宋江的军师,足智多谋,计谋迭出。上联“梁鸿”、“梁鸿志”均为人名,下联“吴用”、“吴用威”也均为人名。名套名,以乱读者视觉。作者将梁鸿夫妻的故事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讽梁鸿志,下联亦然。作者撰联之时乃抗战胜利,外寇投降、汉奸失宠之时,以此联喻之,大快人心。 二十七、衬托 将楹联的创作主题不作正面描写,而是借助其它事物从侧面或反面去显示的一种作联方法称为衬托法,或映衬法。被衬托的对象称为主体,做衬的事物称衬体。运用这种方法创作的楹联,主题含蓄,耐人寻味。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方法。正衬的日的是使被衬托的主题在形象上更加鲜明。如: 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照日月; 功同山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 这是一副悼念周总理的挽联。全联用“日月”、“山岳”、“湖海”等来映衬总理之丰功伟绩,形象之高大,联语错落有致,当称佳对。 再看孙中山挽黄兴联: 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交到古人,此才不易; 试问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死后何堪。 《晋书·刘元海载记》:“常鄙随、陆无武,绛、灌无文”,指随何、陆贾、绛侯周勃、灌婴同是辅刘邦的大臣;“九等”,古代将士分为九品;夷惠指伯夷、柳下惠等古贤人;“彭殇”,指彭祖、殇子。作者旨在挽黄兴,却以古人兴亡衬之,实旨未写古人,“此才不易”褒在黄兴。下联写彭祖之寿,只在惋惜黄兴之青春夭折。作者情感悲绝,可谓一字一泣也。 再看一联: 鼠因粮绝潜踪去; 犬为家贫放胆眠。 此联相传为一个屠夫所写。有一年除夕,他家中穷得连过年之物也难以准备,便满怀愤懑之情写了这样一副楹联。全联以鼠的“潜踪去”与狗的“放胆眠”,明白如画地映衬出家中的穷苦因境,充分表现了他内心的凄苦与无奈。 反衬即用相反的事物,从反面衬托主题。 如下联: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此联为清代鄂比赠曹雪芹联,全联巧用反义词相对,旨在使读者明了褒贬之意,同时也可以看做是作者对曹的赞颂。 二十八、借代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借代》中说:“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在楹联创作中,为了简明扼要地说明一个事物,也常采用借代手法,即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原体,而借用另外一种与其有可换关系的名称。借代与本体有可换关系,借体可以代表本体。如: 家有万金不算富; 命里五子还是孤。 传说古时一老翁无人养老,遂贴出此联,外人不解,老翁说:“我有十个女儿,人称女儿千金,我不是家有万金吗?我有十个女婿,都说女婿半子,我不是命里五子吗?可女儿女婿都不管我,岂能算富不孤!”这里就是以“千金”指代女儿,“半子”指代女婿。老人的对联贴出后,女儿女婿十分惭愧,乃争相赡养。由此看来,楹联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又如: 千古此诗王,流寓遍襄阳烟水,蜀道云山,故国有思,常感秋风怀杜曲; 五陵孰年少,知交祗陇右词臣,咸阳节度,京华在望,每因泪雨忆长安。 这是一副表示对诗圣杜甫思念之情的楹联,其中以“陇右词臣”指代诗仙李白,以“咸阳节度”指代对杜甫多有帮助的严武。再如: 未晚先投二十八; 鸡鸣早看三十三。 旧时小旅店常见的楹联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这副楹联中的“二十八”、“三十三”乃是借用神话传说中的“二十八宿”和“三十三天”,指代“宿”和“天”,别有一番情趣。 湖南醴陵红拂墓有一联 红拂有灵应惜我; 青山何幸此埋香。 红拂,原为隋朝宰相杨素侍姬,钟情于李靖,随李靖于军中,后病逝于醴陵。下联的“香”在古时多喻妇女所用饰品,故古诗文中常借称为妇女。此处代称红拂,此是以物代人。 二十九、拟声 拟声是对联的写作技巧之一,也称摹声。它是通过模拟人物、动物、神仙、器物等事物的声音的手法来取得一种艺术效果。有这样一副别致有趣的对联: 独榄梅花扫腊雪; 细睨山势舞流溪。 看上去这不失为一副诗味浓郁的写景联。然而,细心品读,你会发现另有所指。原来,上联是由乐谱1、2、3、4、5、6、7的谐音而来;下联则是阿拉伯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的谐音化出,不过这种读音只是浙江地区的方言而已。 又如,旧时有一讽刺袁世凯称帝的对联: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情狂,情狂情狂情情狂。 上下联均是模拟锣鼓的敲击声。“当”拟小锣声,“庆“拟小钹声,“情”拟大钹声,“狂”拟大锣声。从内容上来讲,“普天同庆”当然应是“当庆”,“举国情狂”,“情狂”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情狂”二字是贬义词,有指男女苟合之意。用在窃国大盗袁世凯及其追随者身上很合乎情理。 以上二联是模拟人物、器物之声,下面一联则是模拟动物之声,请看: 母鸡下蛋,谷多谷多只一个; 小鸟上树,酒醉酒醉无半杯。 “谷多谷多”是仿母鸡的叫声,“酒醉酒醉”是仿小鸟的叫声。联语意境含蓄,生活气息犹浓,读之情趣盎然。 三十、绘态 绘态也称摹状。即是描绘人们对客观事物情状的感觉的方法。它直观地临摹事物的情状、声音和色彩等。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式多用于讽刺、诙谐联中。 如: 著!著!著!主子洪福; 是!是!是!皇上圣明。 此联是讽刺清道光年间两个军机大臣潘世恩和穆彰阿的。他们惯于阿谀奉承,凡是皇帝说的话,他俩无不头。“著!著!著!”“是!是!是!”是对二人奴颜形象的描绘。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状,形象生动。 近年有人写了一副嘲讽“妻管严”联: 老母任磕头:哎哎哎,嗳嗳嗳; 娇妻只呶嘴:哦哦哦,噢噢噢。 作者以漫画的手法,刻划出这种对母逆、对妻纵的面孔。上、下联尾重用六个语气词,绘形绘声,妙不可言。 再看一副于谦反讥和尚联: 三丫成鼓架; 一秃似擂槌。 传说明代于谦自幼聪慧。一天,一过路的和尚见了在门口游玩的于谦,摸着他头上的小爪髻,出上联逗他。没想到于谦却马上以下联进行反讥。全联对于谦爪髻、和尚秃头的描绘可谓维妙维肖,但于谦的下联却未免有点刻薄。 三十一、假称 假称也称借称。是作者有意将对联中要表达的意思,将有关的对象用第一人称说出来。 如一庙联: 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得什么主意; 庙遏烟云,堂列钟鼎,堪笑人供此泥土,空费了多少钱财。 联语借庙中泥塑木雕的菩萨口吻,说出作者劝世良言。言辞诙谐、有趣,容易被人接受。 杭州岳飞墓有一联这样写道: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如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至今朝。 清道光年间.有人在杭州岳飞墓前题此联悬挂,形象地表现了一对奸贼互相埋怨,垢厉的口吻,真是刻画入微,维妙维肖。 还有—副为道土写的挽联: 吃的是老子,穿的是老子,一生到老全靠老子; 唤不回天尊,拜不灵天尊,两脚朝天莫怪天尊。 作者借道教鼻祖老子的口吻成联,意在讽刺道士的寄生生涯,天尊亦指老子,唐朝老子被封为“太清道德天尊”。 三十二、比拟 根据感情的需要,作者特意以人喻物,或者以物喻人,或把甲当作乙来描绘,这种制联方法称为比拟法。通常人们将被比拟的对象称为主体,比拟的部分称拟体。运用比拟法,可以使楹联更加生动,意味深长。比拟法有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 与文学修辞方法一样,拟人法也是把没有感情和生命的事物当作人来描绘,从而使所描绘的事物人格化,增强感情色彩。如下面一副挽联: 杨柳春风怀逸致; 梨花寒食动哀思。 作者把杨柳、春风、梨花、寒食等植物、时令都人格化了,宛如它们也如现实世界中的人们一样,对死者寄予无限的哀思。 2.拟物 与拟人法相反,拟物是将人当作物来描绘。拟物的目的较为复杂,有的褒扬,有的讽刺,有的调侃。请看下联: 红莲开并蒂; 彩凤喜双飞。 作者将一对新婚夫妇比作“红莲”、“彩凤”,因红莲、彩凤之类在人们的习惯意识中是美丽、吉祥的象征,把喜庆中的新人喻为红莲、彩凤,是符合情理和人们的审美意识的。 三十三、比喻 在修辞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比喻,无论诗词曲赋、散文韵文,这一方法可说无处不在。其基本的含义就是用大家所熟悉、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说明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在楹联创作中,这一修辞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种形式。 1.明喻 这种形式多带有比喻词,以“如”、“像”、“似”、“若”等连接本体和喻体。请看下联: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该联以“逆水行舟”、“平原走马”两件具体的事件,来比喻“学”和“心”这两件难以捉摸的事物,使学习之艰难与心之易放纵变抽像为具体、模糊为清晰,比喻贴切,富于哲理。 再看下联: 浮沉宦海为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为纪晓岚所撰,上联写他的从政经历,下联写他的治学生涯。我们透过“鸥鸟”、“蠹鱼”之形象生动的比喻,不是对其从政之坎坷起伏、治学之严谨刻苦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吗? 2.隐喻 即省去比喻词,隐去了比喻的形迹。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隐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明喻的形式是相类的关系,隐喻的形式却是相合的关系。如: 谷乃园之宝; 民以食为天。 “谷”、“民”均是本体,“宝”、“天”是喻体。通过系词“乃”、“以”二字,把本体和喻体组成相合的关系。 3.借喻 即把比喻的事体借来,当作被比喻事物来说,而被比喻的事物在联中不出现。借喻的喻体不能取代本体,只是相似而已。 如现代学者辜鸿铭引用苏轼《赠刘景文》诗句成联: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据说此联是辜为讽刺北洋军阀张勋而作。张的亲信部队号称“辫子军”,张勋被戏称“辫帅”。联中的“擎雨盖”暗喻清朝官员的帽子,“傲霜枝”喻清代人头上的辫子。这副对联在于讽刺张勋已到了“荷尽”、“菊残”的地步。 三十四、夸张 与比喻一样,夸张也是文学作品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将其巧妙地夸大或缩小,以造成一种奇观效果,如运用得法,可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楹联创作中,借助丰富的想象,运用“言过其实”的语言,以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的制联方法就是夸张法。夸张可分两种,一种是把所要表达的事物从性质、状态、数量等方面直接夸大或缩小,类似的描写叫做单纯夸张;另一种是通过比喻、比拟、借代、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夸张法,称作间接夸张。 请看下联: 猛虎一杯山中醉; 蛟龙两盏海底眠。 一看就知这是悬挂于酒店的楹联。作者借助于自己的想象,把酒店中酒的威力作了极力的夸张,这在生活中是不真实的,但在艺术创作中却是真实的,因为这正是夸张的效果,通过夸张,把所要表达的内容,尽情地表现出来了,其效果必“三碗不过岗”有过之而无不及。 再看一副名胜联: 声驱千骑急; 气卷万山来。 这是钱塘江观潮亭联。联语以“千骑急”、“万山来”极力夸张潮势之汹涌,“潮”与“骑”、“山”虽无共同之处,但利用“千骑急”和“万山来”之气势,来形容“潮”之涨落之势,在艺术表现上仍给的以真切之感,不愧为写潮佳作。 再如下联: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此联巧妙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突发联想,借题发挥。作者在夸张的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突出对联的艺术色彩,属于间接夸张。 还有的对联运用借代、比拟等形式进行夸张,都是可以的,但要注意运用夸张务比做到合乎情理才会收到好的艺术效果,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三十五、对称 对称亦称玻璃对,其特点就字型而言,上、下或左、右字型结构基本对称一致,造成字本身的一种形态美。这样的字用篆书写在玻璃上,无论正看、反看字体均相同。如“大”、“文”、“因”、“天”之类。 有一玻璃联这样写道: 山中日出; 水里风来。 清代梁章钜《楹联续语》中说:吴山尊学士,始出意制玻璃联子。一片光明,雅可赏玩。玻璃联因用篆字书于玻璃上,选字必须要求对称统一,以达正反如一。这副对联,简练精短,用词严谨,而且符合玻璃对的基本要求,是一副极妙的绝对。 请看下联: 文同画竹两三个; 丁固生松十八公。 此联载于清人李伯元的《南亭四话》,联语中的文同为宋代大画家.以善画竹和山水著称。“两三个”是指竹叶,恰似“个”字。丁固为三国时吴国人,初仕尚书,因梦松树生于腹上,便对人说:“松字拆开乃十八公也,再过十八年我当为公。”后果官至司徒(汉时称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此联不仅反正皆宜,且用典自然,可称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 下联出句为1990年辽宁营口市环保局等单位联合征联: 山水林田,至营口宜赏美景; 桑蚕米果,出盖县富甲关东。 出句写营口市的环境特点,对句写盖县(营口辖)的农土特产。对句在句式、词性等方面与出句基本相对,用玻璃对式相对,实属不易。 三十六、换位 换位法是为了某种需要,故意将句子中的词语作对换位置的一种修辞方法。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寇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可国民党军队却一退再退,大吃大喝。当时有人写一副对联讽之: 前方吃紧; 后方紧吃。 这副对联通俗、直白、语句精短。仅八个字,一个“前方”,一个“后方”;一个“吃紧”,一个“紧吃”,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两种势态。上联“吃紧”,指情况紧张。下联做了—下换位,则变为大吃大喝,不可终日的意思。稍动一字,差之千里。从中不仅领会作者遣词之妙。同时,也悟到了中国汉字的神奇魔力。看来好联不在辞众,而在意法之妙。 1905年,慈禧七十大寿,章太炎为此写了一副寿联: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全逢万岁祝疆无。 作者在联尾,故意将“有庆”、“无疆”二词做换位处理,其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联尾句变成了只为一人祝寿歌舞,却使黎民百姓膏血全枯;下联尾句变成了每次到慈禧庆寿之际,总是被割掉疆土之时。作者对慈禧进行了尖锐、辛辣的讥讽,无情地揭露了慈禧不顾百姓死活和国土沦亡的卑劣行径,得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乾隆五十五年,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乾隆一行北巡热河。一日,在万松岭住下,准备去承德为自己祝寿。随行的有纪晓岚等几位重臣。其中有一位叫彭羡门的出一上联,想难一难纪晓岚。联曰: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此联很有深度,这年正是乾隆八十岁,而十八公喻指万松岭的松树,故将松字拆成“十八公”,与前面的八十正好颠倒换位,纪听后,随即以对: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帝王所居之所称“九重”,时逢重阳节又称“重九”,也正好与“九重”换位。此句实属难得,非大家不能为之。 三十七、偏旁 所谓偏旁法,是利用汉字的偏旁为构思方法,以一定的规则排列组合成联。同旁组合千姿百态。有的利用相同偏旁,有的在对仗处使用一个偏旁,以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这类对联的难点和妙处在于串组的自然合理,一旦生硬牵强,便索然无味。 请看下联: 寂寞寒窗空守寡; 惆怅忧怀怕忆情。 出句是一副古联,据说是一大家闺秀,及笄之年向求婚者悬一副联。声言谁若对上此联,便许出嫁。当时无人应对,其女也“寂寞”而死。下联为近人所对,平仄似乎欠妥,但做为巧对,是可以的。 虎门有一副对联: 烟锁河堤柳; 炮镇海城楼。 与上联不同的是,上联上下句各用一个同旁,此联则在对仗处使用同旁,独具特色。联语自然贴切,如诗如画,而且字义贯通,意境高远,实属难得之佳作。 再请看下联: 王老者一身土气; 朱先生半截牛形。 上联“王老者”三字带有土字旁,说一身土气实不为过,下联“朱先生”三字都可看出牛的字形。语言谈谐,令人发笑。 三十八、绕口 采用汉语一字多音,异字同音的特点组成复杂的有趣联语,以造成变读绕口的效果,这种制联方法称作绕口法。 请看下联: 屋北鹿独宿; 溪西鸡齐啼。 据说这是一位叫徐晞的文人和太守的应对。出句为太守求对联,对句是徐的即兴应对。出句除“北”外,其它字的韵母都是“u”,下联字的韵母都是“i”。对句高出句一筹,而内容更为丰富、自然。 清代楹坛大家梁章钜写过一副联: 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呼可愧; 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 此联为押韵对,只是对句的“娱”押“ü”韵,与“粗”、“疏”相比,稍有变韵之嫌。再如: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寻进士,遇近视,近视中进士,尽是近视。 上联“西湖”与“锡壶”两个截然不同的词却声韵相同。下联“进士”、“近视”也然。作者采用了同音异词之妙,组装成联,使二词相互关联,读之上口,又别有情趣 三十九、互文 互文也称互参,它的手法是把本应该合起来的话分做两句说,使两者互相补充、渗透。 请看毛泽东为刘胡兰烈士的题词: 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上联写生,下联写死,从两个方面入笔,却写的都是一种精神,是说她生与死都是伟大而光荣的。 再看下联: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人生处事,要谦虚谨慎,小事要通融马虎,大事要坚持原则。联语借用了两个古人为典,从两个方面去写,说明的却是一个道理,这也是互文的一种。再请看: 宁为玉碎; 不作瓦全。 此联写做人之道,应刚直不阿、无私无畏、一身正气,不奴颜婢膝、苟且偷生。作者在上联以“玉”自誉,下联以“瓦”点化。两个角度,一种精神,闻声见物,令人叹止,乃精妙之笔。 四十、反语 反语即是将意义相同或相反的两个或几个词组成联,从而产生一种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效果。这种手法在对联中极为常用。它含蓄有味,能增强讽刺性和幽默感。 例如,在军阀混战时期,南京城内有人写了这么一副春联: 许多豪杰; 如此江山。 “豪杰”的本意是指才能出众的人。但联中却指的是那些割地分封的军阀。“如此江山”原为褒意,在这里喻为军阀混战中的破碎山河。 再看下面这副对联: 红黑炭火,烫冷热美酒,名传远近; 大小布匹,裁老少新装,美化短长。 这是为一门两店写的对联。一店是酒馆,一店为裁缝铺。作者抓住两种事物的特点,发挥开去,使生意性质得到了升华。可以说,这种手法对于二者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是一副运用技巧非常高妙的反语对联。 再看下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这是蒲松龄早年应对一位姓石的塾师先生的对联。据说,一日老师将蒲松龄喂养的家雀摔死,放在原处,用砖头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蒲松龄发现家雀死了,又见墙上对联,断定是先生所为,于是续了一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当面质问学生不该这样来辱驾老师,蒲松龄从容地解释道:我是按老师的联属对的,如果写得有错,请老师指教。老师再仔细分析,发现联中用的反语属对,可以说是对得天衣无缝,挑不出半点毛病,无言以对,只好拂袖而去。 四十一、越递 越递又称巧意、层递。即在联语中将某一词语越过一词,而使之递进。此法有两类: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推进方法叫阶升法。反之为阶降法。 1.阶升法 请看下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泡茶、泡好茶。 此联传说是清代学者阮元游平山堂,寺庙方丈将阮元当做一位普通游客,只说了一声“请”,又对下人说“茶”。随之交谈,觉出语不凡,便改了口气“请坐”,吩咐下人“泡茶”。后来当他知道是大学土阮元时又换成了“请上坐”、“泡好茶”,到了阮元临走时,方丈恳求墨宝,阮即出此联,活脱脱描绘了一个前倨后恭者的面目。作者以方丈的言语入联,对仗十分工整,别开生面,确是一副很难得的佳联。 再看陶行知先生为晓庄师范学校题联: 认请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好教育; 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是真文明。 作者从事物最初层次着笔,不断向中高层次递进,采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观察方法,给人们揭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不仅文字工整,立意也巧。 2.阶降法 请看下联: 尧舜生、汤武净、五霸七雄丑末耳,伊尹太公便算一支耍手,其余拜将封侯,不过摇旗呐喊称奴婢; 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说也,杜甫李白会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大都缘街乞食闹莲花。 此联以戏谑为快,不免有狂妄不当之弊。但其手法却为独特。把所评对象分别以“生”、“净”、“丑”、“末”、“耍手”、“奴婢”对号入座。用的是阶降的手法。 也有一联,是采用阶升、阶降两种手法同时运用的。 例如: 万砖千瓦,百工造成十佛寺; 一篙二橹,三人摇过四平桥。 上联使用了阶升法,下联使用阶降法。这两种方法层次清楚,能给读者一种新鲜的感觉。 四十二、物色 物色即饰“物“以“色”,在巧联中有重要作用。它能创造鲜明的视觉形象,反映事物的特征,从而提高对联的深刻内涵。 如下联: 鹅黄鸭绿鸡冠紫; 鹭白鸦青鹤顶红。 将自然界中最能表现颜色的几种禽鸟入联,虽多种颜色堆砌却不觉生硬,语言自然,风格绮丽,被人喜爱。 有一关帝庙联不仅使用物色,还是一副迭字对: 赤面赤心扶赤帝; 青灯青史映青山。 物色应注重色彩在联中的主导作用,方能显出其特色。 请看下联: 绿水搅黄泥,红火黑烟,烧出青砖白瓦; 翠湖凌紫阁,丹梁碧枝,停浮玉殿金宫。 其中色彩字绿、黄、红、黑、青、白、翠、紫、丹、碧、玉、金,几乎占去联中一半,把一个凌紫阁的建筑过程细微地描绘出来。 四十三、数字 数量词在对联中有着特殊意义,用数量词组成的对联的作用主要有:创造形象和意境、加大对仗难度、进行数学运算、数字合称词的阐释、连续嵌入自然数等。请看下联: 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 此联巧用了数字成对,出句构思奇特,下联对仗贴切,用数应用乘法,合理、自然,而且符合事理。 下联是庐山东林寺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上联叠用“三”字,“三教”,指儒、释、道三教;“三人”,指儒陶渊明、释慧远、道陆修静;“一花”,指菩提花;“一世界”,指佛家过去现在将来为一世,东西南北上下为一界;“一叶”,指禅宗的一个宗派;“如来”,指释迦牟尼。此联为后人写三人谈儒论道流连忘返而且留下言谈三笑的故事。联语以一对三,工整独到,境界优美。作者善于从驳杂的事物中提取完美和谐的艺术体裁,有巧夺天工之妙。 四十四、方位 所谓方位法,即在对联中重用方位词,以造成描写空间上的特殊效果。常用的方位词主要是“东西南北中,上下,左右,前后”等。 江西滕王阁有一名联,为清同治进士金桂馨所撰: 大江东去; 爽气西来。 作者抓住滕王阁的自然特点,以最洗练的语言进行高度的概括,达到一种超然洒脱、大气磅礴的境界。一“东”一“西”,囊括了事物的独特情韵。犹如一副写意画,给人一种横空出世之感。 再看下联: 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往东甩; 思前想后看左传,书向右翻。 联句中巧妙嵌用了“北南西东,前后左右”八个方位词,其实真正表达方位的只有“北”、“南”、“东”、“西”,其余的方位词与别的词搭配,词义产生了变化。比如“西瓜”是瓜名,《左传》是书名,两者与方位无关系,“思前想后”是时间范畴词,其意义与方位词关系不甚紧密,然而读起来仍和谐统一。或许,这就是作者的创作初衷。 再看下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相传此联为乾隆下江南经通州时与纪晓岚相对而成。联句以南北东西入联,此迭字法上联三出“通州”,三现“南北”;下联三出“当铺”,三现“东西”,然而联尾的东西两字在这里也产生了变化,从方位词变成了名词。形同而义变,情味盎然。 四十五、虚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请看下联: 君恩似海矣; 臣节如山乎。 原来此联是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的门联,原本无联句尾处两虚字,为“君恩似海,臣节如山”,是一副表白自己、歌颂皇恩的对联。洪承畴后来投敌卖国,遭人唾弃,便有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径庭,成为一副绝妙的讽刺联。 再看这样一副对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这副对联是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称为名联。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不是东西”,上联的“也“字和下联的“之”字都运用得很好,如去掉虚字,则难称佳作。 四十六、联绵 在汉语中,有一种词叫联绵词。所谓联绵词,就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们或有双音、迭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窈窕”、“磅礴”;或无双声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蜈蚣”、“胭脂”、“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白白”、“津津”、“脉脉”等等。在对联中,联绵词必须对应联绵词,不能与其它词性的词相对。古代严式对更主张在联绵词中必须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例如: 独抱琵琶寻旧曲; 数教鹦鹉念新词。 联中“琵琶”对“鹦鹉”,此联属联绵对。 再如: 入室饮茶,直步可登麒麟阁; 临池染翰,何年得到凤凰台。 联中以“麒麟”对“凤凰”,视为联绵对。 福州春意亭联: 莺啼燕语芳菲节; 蝶影蜂声浪漫诗。 江西蓝桥公园佳婚事联: 有情终配鸳鸯侣;相爱总结连理枝。 再有杭州梅竹亭联: 雪里梅花红烂漫;霜间竹叶碧玲珑。 第一联中“芳菲”对“浪漫”,第二联中“鸳鸯”对“连理”,第三联中“烂漫”对“玲珑”,都属于联绵词相对。 四十七、标点 所谓标点法,即在对联中突出标点符号的特殊作用,多以符号代替数字使用,以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下面是1976年“四·五”运动悼念周总理的一副对联: ? ! 全联仅用两个标点符号成联,隐含着极深沉的意义。上联一个“?”,下联一个“!”,如果不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事件中,是难以评断其内在的含义的。全联没有文字却胜过千言万语。可说是楹联史上最短的对联。 请看下联: ? ? ? ? ? ? ! ! ! ! ! ! 1949年,南京大专院校举行反饥饿、反内战游行,国民党特务镇压学生运动,打死两名学生。在举行的追悼会上就有这样—副无字联。对联巧用12个标点,并采用层盖手法,问叹相对,悲痛交织,情感层层递进。上联是向反动当局质问,血泪控诉;下联是写向反动势力讨还血债的决心,真乃“此处无声胜有声”。 1948年3月,南京政府召开国民党代表大会,中央大学教授乔大北撰写一联嘲讽之: 费国民血汁已?亿; 集天下混蛋于一堂。 联语直抒胸襟,愤不可遏,骂得痛快淋漓,有理有据。作者为国人鸣不平,怒目之态跃然纸上。上联的一个“?”是说南京政府盘剥了人民多少资财,本来就是一个未知数,不得而知。作者的无限愤懑,也许就在这一“?”中。 四十八、其他 1.倒顺法 将联语中的某些字来回反复使用,使楹联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趣,这种制联方法称作倒顺法。如: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此联以“水、车、风、扇”前后倒顺回读成联,并利用词性的活用变化,产生了回环往复之趣,形象地描绘以“水车车水”和“风扇扇风”的形态,富于哲理和生活情趣。 喜爱对联的朋友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秀才进京应试,路遇一富家小姐对联招亲,其上联是: 走马灯,灯走马,灯息马停步; 联语以“走马灯”倒顺回读成联,巧妙而又工整,秀才对此印象很深。应试时发现有一题正是要求对联,其联是: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联中以“飞虎旗”倒顺回读成联,形象逼真地描绘了“飞虎旗”的静态和动态。秀才以“走马灯”对之,考取了功名,回程途中又以“飞虎旗”对招亲联,娶得了佳人。一联成就其功名姻缘,岂不妙哉? 2.制谜法 为了使创作的楹联能表达某种特定的创作意图,有时在楹联中不直说,而是隐寓于上联语之中,要“捕捉”其联意,和猜谜语一样,一要费一番思索的,用这种方法制作楹联叫制谜法。用制谜法所创作的楹联实际上就是谜目的谜语楹联。这种楹联往往具有双重的含义:一重是楹联本身的宣示之意,是比较明确的含义;一重是其深层之义,是在联语背后所隐寓的含义。这样的楹联,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宣传性等多种效果兼备,在民间更为多见。常见的制谜语的楹联,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联中隐字 东生木,西生木,掰开枝丫用手摸,中间安个鹊窝窝; 左绕丝,右绕丝,爬到树尖抬头看,上面躲着白哥哥。 这副楹联所表现的似是讲农家小孩爬树取鸟蛋,描绘相当形象生动,凡农家孩子多有体会。其实这是一副谜语联,上联隐一“攀”字,利用隐示法,先隐示“木木”,利用象形法,隐示“大”和“爻”,再加一“手”字,则组成“攀”字;下联用同样的方法,将“幺幺、木、白”隐示出来,可组合成“乐(繁体)”字,颇富巧思。 (2)联中隐事 雄鸡鲤鱼猪婆肉; 香菇木耳曲子耙。 相传此联出自湖北某地的一个杂货铺。楹联中所列举的六味食品都是温补的“大发”食品,也是一般杂货铺里常有出售的食品。该联所隐示的是“开门大发”之意。这样的楹联看似粗俗平常,实则匠心独具,耐人寻味。 (3)联中隐物 万顷波涛乘骑过; 不胜将军弃甲逃。 该联上联指“海马”,下联指“酱(败将)”,在谜语联中,这种写意隐物的楹联是很多的。 (4)联中隐物指事 吴下门风,户户尽吹单孔笛; 云间胜景,家家皆鼓独弦琴。 此联为苏州王鳌与松江徐阶的戏谑联,上下联似乎是讲吹笛弹琴之事,实则上联所要表达的一层意思是指“吹火筒”,下联则隐指“弹棉花”一事。这样的楹联均能一语二用,语意双关,联意含蓄。 3.易词法 易词,即在同一联中,将一个词作词用之后接着又做词组使用。有的是将一个固定的词分离,重新组句,达成原词异义的效果。 请看: 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 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 “膏药”和“脾气”是两个固定词,在联中,作者突发异想,将两词分离成与原来词义截然不同的词来,让人大开眼界,去领悟中国汉字的魅力。同时也完成了一种劝导,让人改掉脾气才是高人。据说这是一副中药店联,只当给患者吃了一付舒心丸。 请看下面一副联: 复生,不复生矣; 有为,安有为哉。 此联是康有为为纪念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撰写的一副挽联。谭嗣同字复生,与康均为同盟会成员。上联的第一个“复生”,为谭的字,是名词。第二个即是再生之意,偏正结构。下联第—个有为是作者的名字,是名词,第二个“有为”含有所作为之意,也是偏正结构。联不仅对得好,更巧的将是二人的名字做了巧妙的组合。 4.同出法 同出即将出于同一事物的几个词语巧妙地组合到联中,使上、下联各表其意而又互相对应。 如: 荷叶莲花藕; 真丝蛹茧蚕。 荷叶、莲花、藕为同一根上长出来的东西。真丝、蛹、茧、蚕也是同一动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变化的不同形态,只是“真”对“荷”有些不妥。 下联也属同出手法,比上联显得更准确、工稳。 炭黑火红灰似雪; 谷黄米白饭如霜。 上联写木炭,下联写大米,相传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少年时随父到御花园玩,与弘治皇帝的一副妙对。 5.连环法 即联中巧用同字、谐音、同旁等不同的修辞方法,嵌成联句环环相套的形式,以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符合这一特定要求的联句即为连环式。 请看这样一副对联: 点灯登阁各攻书; 移椅倚桐同赏月。 联中出句“灯”与“登”、“各”与“阁”既音同,而且“登”、“各”又各自是灯(古字“燈”)、“阁”字的偏旁。对句中的“椅”和“倚”是同偏旁,“同”又是“桐”的偏旁,读音相同而且“移”和“椅”声母也相同,符合出句的要求。 6.落帘法 即在联句中以同一词语开头,又以同一词语或谐音结尾,使联句现出一种文字和音韵的美感。 请看下联: 教无所教偏成教; 官不成官却是官。 联句以“教”、“官”二字起头,又以“教”、“官”二字结尾。落帘格与回文格不同,落帘格联不能倒读。此联为讽刺清末教官一职,此职当时无足轻重,但为此官者又非鄙则吝,故有人以此联讽之。文字幽默苛刻,嘲讽轻快得体。 明大学土解缙曾写过这样一副联: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此联的上半句为落帘式,重在谐音。“蒲”、“桃”的谐音为“葡萄”,“梅”、“桂”的谐音是“玫瑰”。而后半段的“本”、“香”亦为落帘式却重在同音。 苏东坡与黄庭坚的一副应答对,也属落帘式: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苏、黄二人为挚友,一天他俩在松下下棋,忽有松子落到棋盘上.苏东坡信口念出上联,黄庭坚知是让自己对下句。对联上句下句各以“松”、“棋”、“柳”、“钓”引出上半句,下半句对以同样的字落笔,前后遥遥相衬,形成鲜明的对称美。另外后半句的“子”、“丝”也同样具备落帘效果。联句构思精美,立意新颖,形象鲜明、生动、自然,对仗亦工。 7.卷帘法 卷帘也称倒叙、逆挽。即与小说、散文中的倒叙法相似,是一种先说后事,后说先事的方法。很像帘子倒卷而上.所以称卷帘格。 例如: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 上联先说从军归来之况,下联再说离家从军之事。 8.脱靴法 在联句中形成先抑后扬、先引后拔、(缺)如西安莲湖公园奇园茶社联: 奇乎!不奇,不奇也奇; 园耶?是园,是园非园。 奇园茶社是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工作者梅永和夫妇建的秘密交通站。当时此联挂出世人不解,解放后人们才知道此联的真正含义。作者王超北是我情报处负责人。联语不但使用了脱靴法,还运用了嵌名法,四处嵌名,不显雕琢。 9.婉曲法 婉曲也称折绕。有些要表达的意思,作者不想直接说出,或因社会等各种原因不敢明说。而是采取一种迂迥的表现手法。使读者透过委曲、含蓄、隐约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内在含义。这种方法称为婉曲法。 请看一副旧联: 月无贫富家家有; 燕不炎凉岁岁来。 联中两句为折体。作者故意将本体隐去不说。联中要说的意思是:还笊钗颐瞧逗沂?没有的,只有月亮和燕子不嫌弃我们,常光顾这里,暗喻世态的炎凉。联语通过月和燕而收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这比直接说出来要好得多。 10.同划法 同划,联中均由同笔划数的汉字组成。 古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屋後流泉幽咽洽香草;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繁体)。 这不是一副普通的迎春联。其妙在上、下联都是九个字,其中的每个字都是由九划组成,这是对联中一种非常特殊的形式。古人称“消寒迎春联”。因从冬至(一九)到九九正好是八十一天,上、下联句笔划正好是八十一划。这样从冬至开始,每天写上下联各一笔,到九九的第九天,全联全部写完,至此,严冬已去,春到人间。故此,称此联为“消寒迎春联”。 这种联构思精巧,须费尽心思,选择适当的字、词组句,又不能以辞害义,写起来有一定难度。古来以其难方显得此对珍奇。此联趣味性强,既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又可作为一份别致的日历。所以历来为人们称为联中上品,颇受一些人的喜爱。有人说它:“是对联写作的—个奇迹”,此话不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