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方大旱背后:极端天气范围扩大

 Alexzzhang 2012-07-11
第一财经日报 2012-07-04 08:52:00  评论() 随时随地看新闻

北方大旱背后:极端天气范围扩大

徐燕燕

  “七成收,八成丢”,河南南阳南召县的农民房女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这句农谚。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麦子在七成熟的时候就要抓紧收,否则一场大雨下来,就都毁在地里。下过雨后,紧接着就要种玉米,“抢种抢收”这是祖祖辈辈就传下来的。

  但今年等雨居然等了20多天。

  “37.8℃的高温,地都烫人,一滴雨也没等来,再不种就迟了。”房女士对本报记者说。

  半个月前,房家用了近20年的水井枯了,她不得不去更远的地方,别人家新开的、更深的井,挑水、浇地。

  房家的焦虑是现在许多北方村庄的普遍焦虑。

  今年6月以来,中国山东、河南、安徽、陕西等北方多地再遇大旱。

  就在同一个6月,福建连续强降雨,部分地区发生50年一遇特大洪水。

  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中的直接感受。

  60年最“渴”

  距离河南南阳600多公里的山东枣庄情况也不乐观。因为久旱不雨,几天前,枣庄滕州官桥镇大康留村统一抽地下水灌溉,可这样一来,生活用水却供应不足了。

  “得把水龙头放到地面上,出水几乎是一滴一滴的。”大康留村村民任先生告诉本报记者,以前水量充沛的时候,每天上午九点供水一小时,各家各户都能把一天的用水备下;而现在虽然全天供水,可水量滴滴答答的,一天下来,都不一定能接满。

  “从前打井至六七米,就有用不完的水;现在得到15米左右才出水。”房女士说,前几天村子里又新开了一口井,深18米。

  中国气象局日前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5月以来,华北南部、黄淮大部、江淮北部地区降水明显偏少,大部地区累计降雨不足5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五到八成,局部偏少八成以上。

  其中山东、江苏、河南三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68%,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

  目前,黄淮大部、江淮东部等地仍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气象干旱。

  实际上,以上地区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连续三年都遭受大旱的侵袭,为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巨大的损失。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马柱国告诉本报记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西北东部和华北以干旱化趋势为主要特征,而且这一趋势在1990年之后不断加剧。

  据统计,吉林省草原面积每年以2.8%递减,草原重度退化的面积占整个草原面积的47.5%;中国北方半干旱带的分界线过去半个世纪正向东南方向波动式扩展;黄河径流也在不断减少;北方主要农业区不同程度的干旱面积均有扩大的趋势。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王澄海研究干旱气候变化多年,他表示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干旱发生的频次会越来越高,发生的范围也会扩展。

  干旱伴生高温

  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属于长期现象。

  马柱国告诉本报记者,干旱的形成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是温度升高和降水减少长期作用的结果。

  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6月1~25日,河南中北部、山东南部、江苏中北部、安徽东北部等地降水量不足10毫米,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普遍偏高1~2℃,局部出现了12~15天35℃以上的高温天气。

  干旱总是伴随高温出现。

  中科院研究员马柱国和符淙斌曾研究发现,1990~2004年,中国北方极端干旱发生的次数急剧增加,增加幅度在一倍以上;同时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增温幅度都在0.5℃以上。

  王澄海教授对本报记者表示,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海洋环流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大气环流的异常,导致干旱的发生。

  但王澄海也指出,这只是综合因素之一,不同年份、不同区域的干旱,会有不同的主导因素,还需具体分析。

  比如,中国西北地区地处西风带,暖湿气流难以抵达,历史上就是干旱频发地区,这就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云南的干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有关专家给出解释是,一方面前期土壤底墒差,过去三年全省平均降水总共少了接近半年的水量;另一方面是大气环流异常,暖湿气流无法抵达云南上空。

  长期降水减少也是导致干旱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中国西南等温湿地区,陕西河套、山东枣庄等历史上的富水区也干旱频发。

  马柱国表示,干旱现象可能发生在任何区域。

  “干旱是相对于平均状况来说,异常减少就会引发干旱。”他说。

  除了自然因素,人对水的利用也是干旱产生的原因之一。在上世纪50年代,北京的平均年降水量为600毫米,而人口总量为700万人左右;到2011年底全市常住人口数超过2000万,农业、工业、生活用水的需求量都大大增加。

  “即便是在自然降水不变的情况下,还是会缺水,最终演变为干旱。”马柱国表示。

  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

  近年来,南涝北旱等极端气候频发,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到底谁占主导,目前还存在很大争议。

  有专家认为,“南水北调”使得富水区呈现干旱化常态趋势。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水工结构教研室主任李南生此前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三峡大坝不仅带来了上游水流、水文、岸坡的改变,最终还导致两岸生态发生变化,比较显著的表现是一系列极端天气变化。

  马柱国认为,这只是一种推测,是否会引起极端天气的增加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来看还没有确凿的证据。

  但是他同样表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已经产生影响,这是不可回避的,人类对未来气候的影响将会加剧。

  以干旱为例,干旱不仅是大气内部的因素,还包括地标状况等长期的影响因素。

  马柱国告诉本报记者,人类的日常生活用水、污水排放、城市化建设、森林草地开发成农田等行为,导致未来气候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未来关于极端气候的预测将更加困难。

  “我们的研究结果是,全球年代尺度的干湿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到海洋的影响。太阳辐射到海洋,海洋收集能量,进而影响大气环流。”马柱国对记者说,目前全球变暖已是事实,但是极端气候发生的区域性差异还是很大。

  “有些地方的极端干旱或者极端洪涝频繁发生,但也不能否定有些地方的状况是有好转的。”例如,我国的新疆地区降水量有增加的趋势。

  总体来说,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影响是叠加在自然周期震荡这一大的背景之下,使得极端气候的影响范围更大,强度更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