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河日报 2011-05-04 14:39:00 婚姻习俗彝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严格实行同宗不婚、姨表不婚,但盛行姑、舅表优先婚姻,有“河水往低处淌,姑娘向舅家嫁”的俗语。具体婚姻习俗因需而异。生活在建水、石屏一带坝区的彝族,解放前,婚姻多由父母包办,请媒说亲、送聘礼、择日以花轿迎娶成亲。有的在出嫁时,由女方小伴唱“哭嫁歌”。迎亲不骑马、不坐轿,而和送亲的人一起步行,一路上由两人吹奏“喷呐”。在新郎家中,毕摩或长老主持结婚仪式,拜天地、祖宗、父母后入洞房,当天宴请亲友。也有的是双方自由恋爱,只要男方父母同意,就可在夜间偷偷把新娘领回家,待生了孩子后,双双背着孩子,带着鸡、酒、糯米饭等到娘家拜见岳父、岳母,再择吉日宴请亲友。这两种婚俗至今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有部分地区还保留着某些原始社会特点的婚姻习俗,如:弥勒西山地区的阿细村寨解放前都盖有供未婚青年男女社交的“闲房”,未婚青年男女均可到“闲房”自由交往;自称“普勒泼”(朴喇)的,还有一种拉新娘的婚俗(即抢婚)。《婚姻法》颁布实施后,一些落后的习俗已逐步革除。 家庭生活 彝族家庭一般为男性家长制小家庭。子女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组成小家庭,父母一般与幼子同住。男性家长掌握着生产调配、经济收支和祭祀大权,家庭财产也只有男子才有继承权。但在家庭生活中,妇女起支配作用,彝族民间有句俗话“夫找钱来交妻管,妻用钱后向夫报”。男人干一天活,只要有烟抽、有酒喝就满足了。舅父在家族中普遍受尊重。彝族很少有离婚现象,离婚只需由长老判决。如果是男方提出离婚,由男方支付一定的钱财给女方,如果是女方提出,互不支付。夫死妻可改嫁,但由新婚男家给原夫家一定的“损失费”。有些地区还存在兄终弟及的转房婚姻现象。现已大多通过法律机关办理手续。
丧葬习俗 彝族和哈尼族一样,在历史上也盛行火葬习俗,明朝中叶以后,受汉族习俗的影响,逐渐改为土葬。丧葬礼仪在内陆的坝区基本上与汉族相同,而边疆和内陆山区仍保持着自己民族的一些习俗。 人死了要先鸣枪或敲锣报丧,待同村人及远方亲友前来吊唁后,用酒给死者洗身入棺。非正常死亡者不得抬回家中,也不得葬入祖宗墓地。选坟址由毕摩(彝族祭祀活动主持者或知识分子)择吉日进行,用一个鸡蛋在山上滚,停住之地即是坟址。出殡的日子以死者属相和丧日推算,安葬前要请毕摩念《指路经》,使死者能顺利到达祖宗居住之地。在此期间,丧家要张灯结彩、昼夜歌舞,以示对死者的敬意,使死者不要打扰活着的人。出殡的时候,鞭炮、“喷呐”、锣在前面鸣放、吹、打开路,孝子在灵柩后大哭相送,直送到墓地坡脚。 传统节日 彝族的主要传统节日有农历六月二十四的“买遮菲托”(火把节)和冬月二十四日的“咱合枯莫”(冬月年)。 火把节是彝族最普遍而又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关于火把节的由来,各地说法不一,仪式和内容也不一样,但多数是白天宰牛、喝酒、摔跤、斗牛、赛歌舞等,晚上点火把绕着住宅、田间驱虫。 然后围在篝火旁,尽情歌舞,通宵达旦。冬月年是太阳历的新年,是去旧岁、迎新春的节日。由于汉文化的影响,彝汉杂居的地区已改为过春节,只有绿春和红河县的大部分地区的彝族还保留着过十月年的习俗。节期从冬月24日杀猪开始,一直延续到腊月初一。过年期间,歌手聚在一起对歌,共同祝愿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责任编辑:卢秀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