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教法,循循善诱。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现,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他说:“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正如颜渊所赞叹的“夫子循循善诱人”,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 “启发式教学法”得命名来自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这一点是无争的事实。可照样有些人以为启发式教学也是来自于西方,是苏格拉底首创。这对于有言必称颂西方的学者来说是不足为怪的。试看今天的课程改革,凡优秀的案例都是来自于欧美,来自于西方;凡教育的弊端都是中国的特产。事实上,孔子比苏格拉底大82岁,孔子逝世后10年,苏格拉底才出生。苏格拉底后来倡导的教学方式称为“助产术”教学法,基本原则也是主张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教义。所以孔子才是真正的当之无愧的“启发式教学”创始人。除此以外,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其内涵也比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更为丰富而深刻;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而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教学法主张以教师为中心,从这一点看孔子的教学思想更接近于今天的教育理念。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将上述两种教学法作一对比。关于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外延我们中国人了解的较多,而关于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教学方式我们也可以窥一斑了解一下其豹。 曾有一位名叫欧谛德谟的青年想当政治家,苏格拉底曾运用助产术教学方法为这位青年讲解过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请看以下一段对话。 问:在正义与非正义中,虚伪应归属于哪一类? 答:应归入非正义类。 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入哪一类? 答:也应归入非正义类。 问:如果将军惩罚了哪些损害了其国家利益的敌人,并奴役他们,这能说是非正义行为吗?(奴隶社会时期) 答:不能。 问:如果偷了敌人的财物或在战争中欺骗了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 答: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 问:假如一位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在战争中已经绝望,他欺骗士兵说援军马上就到,从而鼓舞了士气,取得了胜利,这种行为该如何理解? 答:应该算是正义的。 问:如果孩子因为有病不肯吃药,其父亲欺骗他说:药不苦、很好吃。哄孩子吃下了药,结果治好了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类呢? 答:应属于正义类。 问:如果一个人发了疯,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刀子和利器,这种偷盗行为是正义的吗? 答:是,他们也应属于正义这一类。 问:你不是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欺骗吗? 答:请允许我收回我刚才说过的话。 整个问答都是在教师设计的一系列的问题中进行。教师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并不是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通过一定的话题环境开启学生的思路,启发诱导,层层分析,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全面理解关于“正义”概念的内涵。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主导、主宰,学生的思想跟着教师的思路亦步亦趋。 启发式教学始自于谁,是谁首创似乎没有争议的必要,实际上在孔子以前,就已经有启发教学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而老子的老师就非常善于启发教学。在老子的老师年老病重的时候,老子曾经去看护老师,并问及老师还有什么道理教诲于弟子的时候,老师首先张开嘴问老子,你看我的牙齿怎么样了?老子回答说已经坏掉了。老师又问老子,你看我的舌头又如何?老子回答说还是好好的。老师问老子悟出了什么道理,老子告诉老师已经清楚了。教师通过事物的观察启发老子思索,从中让学生悟出了刚与柔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道理。这就是后人总结出来的“但看人老齿牙衰,唯有舌根未坏”的道理。实际上,一种教学思想或者教学方法,究竟由谁首先使用根本没有争议的必要。研究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教学才是硬道理。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学生向弄通而未明,向说而说不出来,急欲解开知识疑团之际,教师才点拨或讲解。该理论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反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有人认为是一种教学原则,有人认为是一种教学理论。实际上,启发式教学已经远远超出了教学方法的范畴,该教学理论相当于西方的认知主义。适用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教学。仅仅只有八个字,但含以深刻。不仅生动地描绘出了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主张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而不是由教师越俎代庖。这同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教学方法的确有着不同之处,尽管两种教学方式都有不可忽视的可取之处,但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后者让学生主动思索、探究、发现,教师只是适时进行关键点的点拨,我也更趋同于孔子的教学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