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一年级历史期末调研试卷分析

 历史学子以此为荣 2012-07-11

高一年级历史期末调研试卷分析

20127710日,平顶山市进行期末调研考试。炎热多雨的潮湿天气里,考试终于结束。闲暇之余,仔细品阅试卷,个中滋味了然于胸,将不成熟的见解,化成文字,与同仁交流,不顾贻笑大方之家,实流于粗陋,且作引玉之砖。

2008年实行新课标课程以来,高一历史的调研考试经历着由易到难的发展过程,能力立意的探索不断至臻完善,新材料、新情景、新设计充实着历史结论,历史知识的专题化在调研中被淡化,时序性和阶段性意识逐渐清晰。试卷布局上,选择题2011年中外交叉,2012年中外分开设计,非选择题从2011年的4题减至2012年的3题,考查图表读析能力到注重资料阅读和信息提取能力,试题由量化向内涵深化渐进。试卷的特点体现在:

选择题中的知识考察题,总量在缩减。2011年从11个题(124911141518192025),2012年下降到8个题(567814151724),尽管这些题也运用了情景材料,但主要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属于显性知识考查,对新教材实施也具有考量作用。

新情景设计题增加,分析、思维的含量较多,迷惑性相应加大。比较典型的是2311121920222325题。其独特之处,是对历史概念、阶段特征、历史事件、经济制度、社会生活变迁等进行了创新性改造,使学生在似曾相识的史实面前,颇费思量,煞费辛苦之后方能破解。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导致初中时期的简单背诵与划线记忆的效果,大大折扣,痛苦中建立起高中新的历史知识与认识。这些试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历史的浅显理解,为进一步的学习做了有益的尝试。如果说,选择题失分的话,主要出现思维难度较高的试题上。

非选择题只有3个题,却跨度大、可比性强、史论结合要求高。26题考查三农问题,27题关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8题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两种模式的比较,各有千秋。特点是,文字阅读障碍小,材料易懂,设问紧扣已学知识或材料,基本是材料在课本外,答案在课文中,少量在材料内。基础性强,发展性弱。只有28题第4问,略有难度。

此次调研考试说明,平时应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夯实史学底子是关键。踏踏实实教学,循序渐进引导,将学生的视野落实在扎实的历史知识中,由此,再面对史实和史料的解读、分析;史实的叙述、描述;问题的归纳、探究,步步为营,切实进取,为高年级的历史学习做好铺垫工作。切忌眼高手低,或埋没史海。

 

 

 

 

平顶山一高      张新玉

201271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