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永乐金砖 ![]() 明代嘉靖金砖 □商报记者 蔡春生 本报讯 明清时期苏州陆慕御窑金砖大多运到皇宫铺地,其中也有一部分散落民间,受藏家器重,近几年价格飙涨。昨天上午,杭州西泠举办了中国第一个明清御窑金砖专场拍卖,89块金砖拍品全部成交,总成交额950万元。一对永乐年间的金砖(右图)更是以70万元落槌,含佣金成交价高达80.5万元,这也是公开数据所知的金砖最高成交价。 这次拍卖的89块金砖,明代24块,清代65块,上至永乐十七年,下至宣统三年,时间跨度500年。这些金砖都产自明清苏州陆慕一带,采用复杂的烧造工艺制作而成。昨天的拍卖现场,金砖无一例外成交。比较常见的宣统年金砖落槌价达到2.5万元,有一块乾隆金砖也拍到28万元,年份最早的一对明代永乐金砖,更是不出意外地成为场内最高价,起拍价30万元,最终以70万元定锤,连佣金在内成交价为80.5万元。这对永乐金砖上,有印章“十七年三月初五日”、“直隶苏州府县官典史欧祖黑窑户高平曹多佳造”。 现在要买一块古代金砖也并不容易,前几年古玩市场还不时能看到的古代金砖,如今市场存量越来越小,乃至于难得一见。明清文化学者苏舟子介绍,前些年御窑村拆迁时期,村民就不时遇到有人上门收购金砖; 而古玩市场上,这两年也有买家大量吃进,试图垄断高档金砖。这样的状况,造成金砖价格狂飙,粗略估计,近三年时间古代金砖价格涨幅达300%到500%。他介绍说,流落民间的金砖以宣统时期为多,当时大清王朝岌岌可危,许多烧造的金砖甚至没来得及运到北京皇宫。总体而言,清代留下的金砖多一些,而明代则属罕见,年份若到了永乐时期并且确凿可靠,一对金砖卖出七八十万元也是可以理解的。
由于这是国内首次举办专场拍卖,苏州的金砖从业者也被吸引,这次相城的苏州御窑金砖有限公司也有多人到场。据该公司介绍,目前他们也收藏30块左右的古代金砖,其中最早的制作于正德年间。他们到现场仔细研究了拍卖的金砖,并且关注着市场行情。 古代金砖已成历史,而苏州御窑金砖制作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御窑金砖有限公司总经理、金砖制作技艺第六代传人金瑾介绍,目前相城的金砖制作依然继承古代制法,并且努力想恢复明代28道制作工序。如今新制作的金砖依然很有市场前途,一类为古建筑用途,故宫、天坛、太庙乃至王府、庙宇等修缮时都会用到陆慕金砖,二是直接进入人们的生活,用以摆设案头、喝茶弹琴或者练字之用,美化生活。 苏舟子分析,此次拍卖的成交价格,普遍比民间成交价格更高一些,但拍卖很可能带动业界对金砖这个收藏门类的更多关注,并带动金砖价格的进一步上涨。 链接>> 从“皇家专用” 到“案头清心” 古籍《金砖墁地》这样记载金砖名字来源:京砖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因京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击时有金石之声,且“京”与“金”读音相似,“京”字逐步演化为“金”字,故称“金砖”。 御用的皇家背景之外,金砖的价值体现在苏州窑所采用的复杂烧造工艺。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以及嘉靖主持制砖官员工部郎中张向之的《造砖图说》,人们可以了解到从选泥、制作砖坯、熏烧、运输、砍磨、铺墁,所需耗费的巨大财力和物力。每个工艺环节都极其讲究。“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由此而来。而金砖作为“钦工物料”,通常是“查照需用”,“酌量烧造”,需要“节虚糜而杜冒滥”。所以,除了烧造过程,运输、储存和给发过程中都有严格的管理,不能错失和仿造。 金砖作为“钦工物料”,随着清王朝的结束而转变。晚清以来战争连年,制度松弛,金砖生产时断时续而逐渐失传,便有金砖散失。金砖起初不易得,宣统二年以后,苏沪园林“触目皆是”。 风韵儒雅的文人将简约古朴的金砖置于居所,以练习书法,或作方几下棋、饮茶,或列坐数人,展玩书画。金砖后来被赋予更多实用功能,它是上好的古琴琴砖,置古琴于金砖上,演奏时琴音会变得更加优美清越。金砖厚度大,吸水性强,质地冰凉,安置在桌面上,可在夏日为蔬果降温;家中学童用毛笔蘸了水在金砖上临帖……而古拙、粗犷、敦厚的气质,返璞趋素的美学品质,使金砖在这个时代再次受到审美重视。 |
|
来自: 苏迷 > 《陆慕(墓)、御窑金砖》